临床诊断基本技能(汤之明) 9787560967028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临床诊断基本技能(汤之明) 9787560967028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汤之明,胡浩 著
图书标签:
  • 临床诊断
  • 诊断学
  • 医学教育
  • 技能培训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汤之明
  • 医学
  • 临床医学
  • 基础医学
  • 医学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967028
商品编码:3018913891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临床诊断基本技能(汤之明)

定价:42.80元

作者:汤之明,胡浩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609670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供临床医学、护理、助产、药学、口腔、影像、检验、美容、康复等专业使用。
  教育部高职高专医学类及相关医学类教指委规划
  适合院校教学实际,突出针对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侧重临床实践与应用
  紧密围绕后续课程、执业资格考试标准和工作岗位需求
  紧扣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体现教学改革方向

内容提要


  本书是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工学结合“十二五”规划教材。《临床诊断基本技能》共8个项目:项目1,课程性质及其与职业岗位的关系;项目2,病史采集;项目3,体格检查;项目4,基本操作技能;项目5,影像检查;项目6,心电图检查及其他器械检查;项目7,实验室检查;项目8,临床诊断步骤与医疗文书书写。《临床诊断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适合临床医学、护理、助产、药学、口腔、影像、检验、美容、康复等专业使用。

目录


项目1 课程性质及其与职业岗位的关系
项目2 病史采集
 子项目1 病史采集方法与注意事项
 子项目2 常见症状的问诊
项目3 体格检查
 子项目1 体格检查基本方法
 子项目2 系统体格检查
项目4 基本操作技能
 子项目1 临床常用穿刺术
 子项目2 其他常用诊疗基本操作
项目5 影像检查
 子项目1 X线检查
 子项目2 CT与MRI检查
 子项目3 超声检查
项目6 心电图检查及其他器械检查
 子项目1 心电图基本知识
 子项目2 心电图临床应用
 子项目3 肺功能检查
 子项目4 放射性核素检查
 子项目5 内镜检查
项目7 实验室检查
 子项目1 血、尿、便常规
 子项目2 痰液检查
 子项目3 血清电解质检测
 子项目4 凝血和抗凝血功能检测
 子项目5 血清铁及其代谢物检测
 子项目6 血清脂质及脂蛋白检测
 子项目7 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
 子项目8 血糖及其代谢物检测
 子项目9 胰腺疾病相关酶检测
 子项目10 肝功能检查
 子项目11 肾功能检查
 子项目12 肝炎病毒免疫标志物检测
 子项目13 血气分析
 子项目14 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
 子项目15 浆膜腔积液检查
 子项目16 肿瘤标志物检查
 子项目17 血、尿人绒毛膜(HCG)检测
项目8 临床诊断步骤与医疗文书书写
 子项目1 临床诊断步骤与诊断思维方法
 子项目2 医疗文书书写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印发《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准备的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该书与您提到的《临床诊断基本技能(汤之明)9787560967028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内容无关,旨在描述一本专注于其他医学领域的专著。 --- 医学影像诊断学:原理、技术与临床实践 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现代医学影像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成熟的临床应用经验,系统梳理了从基础物理原理到复杂疾病影像诊断的全过程。全书分为三大核心部分:基础理论与技术、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以及先进影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旨在为医学生、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及影像技术人员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用书。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技术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医学影像学的基础。我们首先深入探讨了不同成像模态背后的物理学原理。 1. 辐射生物学与防护: 详细阐述了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机制,包括剂量学概念(如吸收剂量、等效剂量、有效剂量)。重点介绍了 ALARA 原则在临床工作中的具体实施细则,包括屏蔽、距离、时间和剂量限制的管理,确保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此外,对最新一代低剂量CT技术和剂量管理系统进行了专门的介绍。 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 涵盖了从螺旋CT到能谱CT的演变。细致解析了多层螺旋扫描原理、重建算法(如滤波反投影、迭代重建)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对比剂的药代动力学、选择和注射技术,以及血管造影(CTA)的优化参数设置。对于三维重建和多平面重建(MPR)的临床应用给予了充分的篇幅。 3. 磁共振成像(MRI)原理与序列: 这是本书的重点之一。系统讲解了核磁共振的物理基础,包括自旋、拉莫尔频率、弛豫过程(T1和T2)。深入剖析了Spin Echo、梯度回波等基本脉冲序列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特别强调了先进的MRI技术,如: 扩散加权成像(DWI)与表观扩散系数(ADC)图: 及其在早期缺血性卒中、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敏感性。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 在代谢评估中的应用。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包括TOF和增强技术。 4. 超声诊断学: 阐述了声波的产生、传播、反射与散射机制。详细介绍了探头类型、频率选择对分辨率和穿透深度的影响。在操作技术上,系统介绍了B型、M型、彩色多普勒和组织多普勒的临床规范。强调了超声造影剂在特定器官(如肝脏、肾脏)诊断中的增益作用。 5. 核医学显像(SPECT与PET): 解释了放射性药物的标记、生物分布与显像原理。重点对比了SPECT和PET在功能成像上的差异,并详细论述了氟代脱氧葡萄糖(FDG)在肿瘤代谢评估中的标准化摄取值(SUV)的计算与临床解读。 第二部分: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本部分侧重于将基础理论应用于临床实际,通过海量高质量的病理影像实例,指导读者进行准确的诊断。 1. 呼吸系统疾病: 肺炎与肺结核: 区分不同类型肺炎(细菌性、病毒性、非典型病原体)在胸片和CT上的特征性表现。重点图解了肺结核从原发性到继发性病变的影像学演变过程。 肺部肿瘤: 详述了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标准(实性、亚实性、磨玻璃密度),以及TNM分期在CT上的精确测量方法。对比了增强CT和PET/CT在术前评估中的作用。 间质性肺病(ILD): 详细描述了蜂窝肺、网格影、磨玻璃影等特征,并结合高分辨率CT(HRCT)图像,指导区分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结缔组织病相关ILD等。 2. 循环系统疾病: 冠状动脉疾病: 重点介绍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的流程、伪影控制以及斑块性质的评估(钙化、软斑块)。 主动脉疾病: 对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B型)、动脉瘤的诊断标准和CT特征进行细致区分。 心肌病变: 阐述心脏MRI(CMR)在评估心肌存活率、纤维化(T1 Mapping)及不同心肌病(肥厚型、扩张型)中的独特优势。 3. 消化系统疾病: 肝脏肿瘤: 详细阐述了肝细胞癌(HCC)的“快进快出”强化特征,以及腺瘤、转移瘤的鉴别诊断路径。强调了超声造影和MRI在肝脏病灶定性中的价值。 胰腺与胆道系统: 讲解了急性胰腺炎的影像学分级(CTSI),以及胰腺癌的影像学表现和ERCP/EUS的配合应用。 4. 神经系统疾病: 脑血管意外: 区分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CT表现(高密度点征)与DWI上的高信号,以及出血性卒中的CT表现。 颅内肿瘤: 依据肿瘤的信号特征(T1/T2加权像)、增强模式和水肿范围,指导临床进行肿瘤的初步定性(如胶质瘤的WHO分级对应影像学特征)。 第三部分:先进影像技术与多学科协作 本部分关注影像学的前沿发展及其在复杂疾病管理中的整合作用。 1. 介入放射学(IR)基础: 简述了影像引导下微创治疗的技术原理,包括CT引导下的穿刺活检、脓肿引流以及消融技术(射频、微波)。强调了术前影像评估对规划最佳入路的重要性。 2. PET/CT在肿瘤全程管理中的地位: 不仅局限于分期,更扩展到治疗反应的监测(如代谢反应的早期评估)和复发病灶的检出。探讨了分子探针PET的应用前景。 3. 影像组学(Radiomics)导论: 介绍了如何从标准医学影像中提取大量高维数据特征,并结合机器学习模型,探索影像特征与基因表达、预后之间的定量关系,实现更精准的疾病预测与分类。 4. 报告撰写与质量控制: 提供了结构化报告撰写的标准模板和关键描述要素,强调了报告的准确性、清晰度与及时性,是实现多学科会诊(MDT)高效沟通的基石。 本书特色 图谱丰富: 包含超过2000幅精选的高质量、多模态对比图像,清晰标注关键征象。 强调对比: 专门设立“鉴别诊断”章节,系统对比相似病变在不同模态下的特征差异。 循证医学基础: 所有的诊断标准均参考了最新的国际指南(如ACR、ESUR、Fleischner Society Guideline等)。 实践导向: 理论阐述紧密结合临床工作流程,注重操作细节和常见陷阱的规避。 通过对这些核心内容的全面覆盖,《医学影像诊断学:原理、技术与临床实践》致力于成为各级医疗工作者在复杂影像诊断领域中值得信赖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 (字数统计:约156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知识结构的组织上极具系统性和实用性。它没有盲目追求知识点的堆砌,而是紧密围绕“临床诊断”这一核心目标进行搭建。作者似乎深谙,诊断技能的掌握是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实际操作的螺旋上升过程。因此,书中对基础医学知识点的回顾与应用进行了巧妙的结合,确保了读者在学习新技能的同时,能够巩固已有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在技能操作环节的描述,层次分明,步骤详尽,对于每一个关键的“SOP”(标准操作程序),都有非常细致的要点提示,比如在进行某项检查时需要注意的患者心理安抚,或者需要规避的常见误区,这些都是课堂上不一定能学到的“软技能”。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编排方式,使得学习路径非常高效,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步操作最终如何服务于最终的诊断结论,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目的性和专注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完全不像某些医学书籍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故作高深的论调。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初学者的困惑点,行文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身边耐心讲解。很多复杂的临床情境和诊断思路,都被作者用非常生活化、易于理解的语言描述了出来,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举例来说,在描述如何通过病史询问来锁定可能的疾病范围时,作者并未简单罗列清单,而是模拟了真实的医患对话场景,让读者能够代入角色,体会诊断思维的构建过程。这种叙事性的写作方式,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代入感和趣味性,阅读体验远超预期。我常常觉得,这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倾注了作者多年临床心得的“武功秘籍”,充满了实战智慧,读起来让人豁然开朗,信心倍增。

评分

从内容更新和前沿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显得非常成熟和审慎。医学知识更新迭代极快,一本厚重的教材如果试图包罗万象,往往会很快落伍。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没有试图去涵盖所有最新的罕见病或实验性疗法,而是将笔墨集中在了“基本技能”和“核心诊断逻辑”上,这些是历久弥新的。对于那些快速变化的领域,作者采用了引用或指出最新指南出处的策略,保证了内容的稳定性和时效性之间的平衡。这使得我们手中的这本教材,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能够作为我们处理常见病、建立基础诊断框架的坚实后盾。它避免了“面面俱到却不深入”的弊病,专注于打磨那些最核心、最基础的技能树,这正是我们这些希望打下扎实基础的学习者最需要的定海神针。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封面采用了比较沉稳的色调,既专业又不失亲和力,让人在众多医学教材中一眼就能注意到它。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不易反光,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图文的编排,插图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都非常高,很多复杂的解剖结构和操作步骤通过图示能够被直观地理解,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流畅,章节标题和页眉页脚的设计简洁明了,使得查找特定内容时效率极高。作者在关键知识点的标注上也颇具匠心,使用了醒目的字体或颜色区分,确保了学习的重点突出。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体验的提升,体现了专业书籍应有的严谨与美感,让人愿意时常翻阅和把玩,而不是仅仅束之高阁。这种对书籍制作工艺的重视,无疑也从侧面反映了内容本身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一本学习资料的定位,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临床思维”的培养手册。我体会到,真正的诊断能力并非简单地记忆症状和体征,而在于如何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逻辑严谨的推理链条。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思维陷阱”提醒和“鉴别诊断”的排除技巧,这些内容非常精妙。它教会我们如何像侦探一样去思考,如何警惕先入为主的判断,如何利用概率学原理来指导下一步的检查方向。这种对思维训练的强调,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得以延长——即使随着医学知识的更新,很多具体的操作指南可能会过时,但书中传授的这种严谨、批判性的诊断哲学却是永恒的。它培养的不是一个只会套用模板的医生,而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不断自我修正的临床工作者,这一点对于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