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安全视角下的日本空中力量/国家安全研究系列丛书 9787516510827 航空工业出

亚太安全视角下的日本空中力量/国家安全研究系列丛书 9787516510827 航空工业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晓光,张晶晶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空中力量
  • 亚太安全
  • 国家安全
  • 航空工业
  • 军事
  • 战略
  • 国防
  • 空军
  • 地区安全
  • 中国周边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6510827
商品编码:3018981875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亚太安全视角下的日本空中力量/国家安全研究系列丛书

定价:168.00元

作者:曹晓光,张晶晶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16510827

字数:

页码:49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亚太安全视角下的日本空中力量/国家安全研究系列丛书》系统阐述了日本航空自卫队的初创、发展和现状,对其组织机构、指挥体系、人员编制、基地分布等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介绍。尤其是在基于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亚太安全视角下的日本空中力量/国家安全研究系列丛书》对日本航空自卫队五大核心司令部——航空总队、航空支援集团、航空教育集团、航空开发实验集团和航空自卫队补给本部进行了全面而有深度的解析,因此无论对于想了解日本航空自卫队的军事爱好者还是致力研究日本空中力量及亚太区域安全的专业人士都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目录


章 日本航空自卫队总览
节 日本航空自卫队的战后发展历史和现状(1952-2016年)
一、日本航空自卫队的初创时期——在驻日美军全力支援下的日本帝国军队“复燃”
二、日本航空自卫队的成立——在盟军占领状态下的日本空中力量
三、第1次防卫力整备计划——日本航空自卫队创建以来的个“五年计划”
四、第2次防卫力整备计划——今天日本航空自卫队基本骨架的形成、组建制空战斗机部队以及防空导弹部队
五、第3次防卫力整备计划——日本航空自卫队编制面向全国拓展、向纵深挺进
六、第4次防卫力整备计划——日本航空自卫队防空责任区拓展至冲绳地区、次世界石油危机来袭
七、中期业务计划——日本空中装备的发展与成熟
八、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第1期)——突出装备现代化水平以及制空作战能力
九、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第2期)——突出装备现代化水平以及制空作战能力
十、日本航空自卫队当前基本概况
第二节 日本航空幕僚监部(空幕)
一、航空幕僚监部基本概况
二、航空幕僚监部发展简史(1954-2016年)
三、航空幕僚监部组织机构设置——由内部部局和独立组织构成的“6部3官”体制
四、航空幕僚长(☆☆☆☆)——日本空军司令员
五、日本航空自卫队开创者、第3任航空幕僚长——源田实星空军上将服役简历
六、第32任航空幕僚长——片冈晴彦4星空军上将服役简历
七、第33任航空幕僚长——斋藤治和4星空军上将服役简历
八、航空幕僚副长(☆☆☆)——日本空军副司令员
第三节 日本航空自卫队“垂直指挥体系编成”
一、航空总队(☆☆☆)
——日本航空自卫队的核心作战力量
二、航空支援集团(☆☆☆)
——日本航空自卫队的作战支援部队
三、航空教育集团(☆☆☆)
——日本航空自卫队的教育与训练部队
四、航空开发实验集团(☆☆☆)
——日本航空自卫队的武器装备试验部队
五、航空自卫队补给本部(☆☆☆)
——日本航空自卫队的后勤司令部
六、日本防卫大臣直辖航空自卫队部队

第二章 日本航空自卫队之航空总队
第三章 日本航空自卫队之航空支援集团
第四章 日本航空自卫队之航空教育集团
第五章 日本航空自卫队之航空开发实验集团
第六章 日本航空自卫队之补给本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亚太安全动态与战略抉择:全球视野下的区域安全研究 丛书信息: 本书系“全球安全战略研究丛书”之一,旨在为理解当代国际安全格局的复杂性提供深入的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 --- 第一章 国际体系的结构性演变与安全挑战的生成 本章聚焦于二战后直至冷战结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安全体系所经历的结构性转变。我们首先考察了由单极主导向多极化过渡的权力再分配过程,分析了霸权稳定论的衰落与新兴大国崛起的相互作用如何重塑了国际体系的底层逻辑。 核心议题包括: 1. 权力扩散与相对衰落: 探讨美国主导的同盟体系在面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时的适应性与局限性。重点分析了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加与军事竞争加剧之间的内在矛盾,即“修昔底德陷阱”在信息时代的新表现。 2. 制度性挑战: 研究联合国、世贸组织等现有国际制度在应对跨国犯罪、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时的有效性及其改革的必要性。特别关注区域性组织(如东盟、欧盟、非盟)在填补全球治理真空中的作用及其内部协调的难度。 3. 安全概念的拓展: 深入剖析“安全”的内涵如何从传统的军事威慑拓展至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空间安全和生物安全。讨论这些新安全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例如气候难民问题对地缘政治稳定的潜在冲击。 --- 第二章 区域冲突热点与大国博弈的代理人战争 本章将视角转向全球主要的冲突热点地区,分析这些冲突如何成为大国地缘政治角力的缩影,并探讨代理人战争的特征、机制及其对地区稳定的负面影响。 重点分析区域案例: 1. 中东地缘政治的碎片化: 梳理海湾地区的教派冲突、石油政治与域外势力的干预史。分析也门危机、叙利亚内战中多方势力(包括非国家行为体)的复杂交织,以及能源安全与反恐行动的战略捆绑。 2. 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 考察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地区的安全困境,特别是涉及领土争端、民族分离主义和能源管线安全的议题。探讨北约东扩与俄罗斯战略安全关切之间的历史纠葛与现实风险。 3. 南亚次大陆的核阴影与经济竞争: 重点研究印巴关系中的克什米尔问题,以及核扩散风险对全球战略稳定的影响。同时,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地区的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安全挑战和当地政治的反应。 --- 第三章 网络空间与认知领域的新型安全博弈 随着技术革命的深化,网络空间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战场”。本章致力于解析信息战、认知作战以及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在当代安全环境中的核心地位。 关键分析领域: 1. 网络威慑的理论与实践: 探讨国家如何构建和实施网络威慑战略,以应对高级持续性威胁(APT)和国家支持的黑客活动。分析网络攻击的归因难题及其对国际法规范的挑战。 2. 混合战争形态的兴起: 研究社交媒体、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传播如何被用作政治干预和削弱对手社会凝聚力的工具。重点剖析认知战对民主制度稳定性的侵蚀作用。 3. 人工智能与未来战争形态: 审视自主武器系统(AWS)的发展对战争伦理、军备控制以及冲突升级风险带来的根本性改变。讨论确保人类对致命武力使用的控制权的紧迫性。 --- 第四章 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军备控制与战略稳定 面对新型武器技术的发展和地缘政治的紧张,维护战略稳定(Strategic Stability)成为国际安全议程的重中之重。本章侧重于军备控制机制的现状、失效的风险以及重建互信的可能路径。 具体内容包括: 1. 核军备控制的困境: 分析冷战后主要核大国之间军控条约体系(如《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瓦解趋势及其对战略威慑平衡的冲击。讨论高超音速武器的出现对早期预警机制的挑战。 2. 太空军事化的监管真空: 探讨反卫星武器(ASAT)试验的风险,以及如何建立国际规范来防止太空冲突升级,保障轨道资产的安全。分析太空安全与全球通信的关联性。 3. 新兴技术与透明度建设: 评估在生物技术、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建立国际合作与监管框架的难度。强调在不损害国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下,通过信息共享和对话机制来降低误判风险的重要性。 --- 第五章 跨国威胁的综合应对:从非传统安全到人类安全 本章超越了传统国家安全的范畴,深入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跨国威胁,并倡导以“人类安全”为核心的综合应对模式。 研究重点: 1. 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以近期的大流行病为例,分析疫情爆发如何迅速转化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以及国际社会在预警、信息共享和资源分配上的系统性缺陷。探讨建立更具韧性的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必要性。 2. 气候变化的安全化分析: 探讨气候变化如何作为“威胁倍增器”,加剧资源稀缺、环境移民和地区冲突。分析各国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而采取的能源转型战略对全球能源市场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 3. 恐怖主义的演变与反极端化战略: 分析“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等跨国有组织恐怖主义的结构性变化,特别是其在网络空间招募和意识形态输出的策略。探讨“软安全”措施,如社区参与和去极端化教育,在长期反恐中的战略价值。 --- 本书的价值定位: 本书汇集了多学科的视角,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动态的安全分析框架,超越对单一地区或特定事件的碎片化解读,帮助读者理解全球安全环境的系统性风险与复杂互动,为政策制定者和战略研究者提供有力的理论工具和批判性思考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详尽的、关于日本空中力量现状的“快照”。它忠实地记录了力量的构成、技术的引进和政策的调整。但它似乎更像是一份优秀的研究报告的初稿,而非一部成熟的、能引领讨论的专著。我期待的“视角”是能够穿透现状,看到未来趋势和潜在风险的敏锐洞察力。例如,在面对高超音速武器和太空军事化的大背景下,日本传统的空中防御体系将如何进行根本性的结构调整?这些更具前瞻性和颠覆性的议题,在书中被轻轻带过,使得整本书的价值停留在对既有事实的梳理和确认,缺少了一份“警世恒言”般的紧迫感和先见之明。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系列丛书定位,似乎也决定了它在语言风格上的保守。行文逻辑严谨,论据引用详实,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对于普通军事爱好者或者希望快速了解核心议题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稍显晦涩。大量的术语和引用使得信息获取的效率降低。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视角”的转化和碰撞,例如,从东南亚国家的视角如何看待日本空防的强化,或者从非传统安全(如网络空间、太空)角度对日本空中战略的延伸讨论。这本书似乎更专注于传统的、基于国家行为体视角的分析,使得其对亚太地区复杂非对称性威胁的应对显得有些单薄。要真正理解这个区域的“安全”,需要更广阔的视野,而不仅仅是聚焦于单一军事能力的演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有些沉闷,大红配着暗沉的黑白字体,总给人一种历史教科书的厚重感,而不是一本探讨当代地缘政治热点问题的书籍该有的轻盈和锐气。我期待的视角是那种充满前瞻性和批判性的分析,毕竟“亚太安全”这个词汇本身就意味着动态与冲突。然而,翻开前几页,映入眼帘的更多是关于组织架构和历史沿革的枯燥罗列。这让我想起很多早年间的军事研究,虽然内容扎实,但缺乏对当下复杂局势的即时捕捉能力。比如,对于如何平衡美国联盟体系内部的张力,或者东盟国家在不同力量拉锯下的微妙选择,书中似乎没有给出足够深入的、令人眼前一亮的解读。它更像是一个扎实的基础资料汇编,适合做学术参考,但若想从中提炼出能够指导当下战略思维的“金句”或新颖的理论框架,恐怕有些困难。整体而言,感觉作者在力求全面性的同时,牺牲了观点的穿透力和独特性。

评分

我原本是冲着“空中力量”这三个字来的,毕竟在现代战争形态中,制空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何况是在岛屿林立、海岸线漫长的亚太地区。然而,读完关于力量结构的部分后,我略感失望。书中对技术装备的描述,例如舰载机、预警机以及未来的无人作战系统的性能参数,大多停留在官方数据的引用层面,缺乏对这些装备在实际作战环境下的效能评估,以及它们如何重塑区域军事平衡的深度剖析。更关键的是,对于技术发展背后的战略意图和资源配置逻辑,分析得不够透彻。例如,如果能将日本空中力量的预算投入与周边主要竞争对手(如中国或俄罗斯)的投入进行更细致的比较,并分析这种投入如何转化为实际的威慑能力,那将更有价值。现在读起来,更像是一份细致的“家底”清点,而非充满洞察力的战略评估报告。

评分

阅读体验中,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历史背景和现实政策之间的衔接上,略显生硬。关于战后日本和平宪法对军事发展的制约,以及自卫队职能的逐步“正常化”过程,书中都有提及,但这种转变的内在驱动力——尤其是社会舆论和国内政治博弈如何影响了空中力量建设的每一步——探讨得不够深入。它更偏向于描述“发生了什么”,而非深入探究“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在当前的政治气候下,未来还会如何演变”。这种对内部政治经济动力的挖掘不足,使得最终的“亚太安全视角”显得有些空中楼阁,缺少了坚实的国内基础支撑,使得分析的后劲略显不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