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纹样1000例

服饰纹样1000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丽,吴丹著 著
图书标签:
  • 服饰纹样
  • 纹样设计
  • 图案设计
  • 服装设计
  • 美术设计
  • 传统纹样
  • 中国纹样
  • 装饰图案
  • 设计素材
  • 参考资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泰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33007
商品编码:3019185377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服饰纹样1000例

定价:98.00元

作者:徐丽,吴丹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1221330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由纤维纹样基本结构、绸缎装饰纹样、刺绣服装装饰纹样、服装蕾丝纹样设计、民族服饰纹样、丝巾纹样设计、手绘装饰纹样、被面装饰纹样、地毯纹样设计、服装纹样精品欣赏十章组成。

目录


章 纤维纹样基本结构
 1.1 一正一反,对立统一
 1.2 一个母体
 1.3 母体重复又联系
 1.4 母体重叠
 1.5 上下对称
 1.6 斜对称
 1.7 上下左右对称
 1.8 一左一右一上一下对立统一
 1.9 大点与空间对比
 1.10 并行垂直线与斜线对比
 1.11 运动与节奏——浴日
 1.12 运动与节奏——映月
 1.13 运动与节奏——流星
 1.14 三点二点连缀
 1.15 二点二点连缀
 1.16 三点一点直线交叉成米字格
 1.17 重复——左一右四
 1.18 平衡运动与节奏八例
 1.19 莲花
 1.20 寸称图案
 1.21 连接图案
 1.22 基本构图
第二章 绸缎装饰纹样
 2.1 绸缎纹样
 2.2 双飞纹样
 2.3 荷花纹样
 2.4 双鸟图纹样
 2.5 刻折枝牡丹花纹
 2.6 喜相逢
 2.7 水波双鸭纹
 2.8 刻划花双鸟纹
 2.9 双鲤纹样
 2.10 花鸟纹样
 2.11 彩球纹样
 2.12 八宝吉祥纹样
 2.13 花卉
 2.14 交叉纹理
 2.15 律动
 2.16 舞蝶
 2.17 画中飞鹤
 2.18 美的享受
第三章 刺绣服装装饰纹样
 3.1 儿童服装刺绣
 3.2 苗族服装刺绣
 3.3 土族服装刺绣
 3.4 彝族服装刺绣
 3.5 壮族服装刺绣
 3.6 白族服装刺绣
 3.7 服装刺绣纹样欣赏
第四章 服装蕾丝纹样设计
 4.1 裙内纹样设计
 4.2 袖口纹样设计
 4.3 领口纹样设计
 4.4 图案设计
 4.5 花边纹样
第五章 民族服饰纹样
 5.1 蜡染
 5.2 扎染
 5.3 靛蓝染
 5.4 百褶裙
第六章 丝巾纹样设计
 6.1 淡雅丝巾纹样
 6.2 花卉丝巾纹样
 6.3 趣味丝巾纹样
 6.4 格子丝巾纹样
 6.5 个性丝巾纹样
 6.6 卡通丝巾纹样
 6.7 传统丝巾纹样
第七章 手绘装饰纹样
 7.1 手绘T恤装饰纹样
 7.2 手绘裤子装饰纹样
 7.3 手绘裙子装饰纹样
 7.4 手绘鞋装饰纹样
 7.5 手绘帽子装饰纹样
 7.6 手绘包装饰纹样
第八章 被面装饰纹样
 8.1 花开富贵
 8.2 春燕
 8.3 芝山祝寿
 8.4 金鲤
 8.5 回纹勾也花团
 8.6 八宝草龙勾图
 8.7 凤凰
 8.8 鸳鸯
 8.9 榴开白子
 8.10 福禄寿
 8.11 琴棋书画
 8.12 龙戏珠
 8.13 飞鹤
 8.14 蝶恋花
 8.15 五谷丰登
 8.16 五彩花
 8.17 金鱼
第九章 地毯纹样设计
 9.1 手工真丝地毯
 9.2 单独纹样地毯
 9.3 寸称地毯纹样
 9.4 几何图案纹样
 9.5 美术图案纹样
 9.6 腈纶地毯纹样
 9.7 创意地毯纹样
 9.8 欧式地毯图案
第十章 服装纹样精品欣赏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锦绣中华:中国传统色彩的千年流变与文化意蕴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索中国传统色彩的演变历程、文化内涵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表达。我们不关注服饰纹样本身,而是聚焦于支撑这些纹样得以璀璨呈现的色彩体系——那是中华文明浸润千年的精神底色与审美哲学。 第一章:天地玄黄——中国古代基础色谱的哲学溯源 本章将回溯至先秦时代,探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色彩认知的奠基作用。“五行学说”中的“五色”(青、赤、黄、白、黑)并非简单的物理颜色,而是与方位、季节、德行、脏腑相对应的宇宙秩序模型。我们将详细分析《周礼》《尚书》等典籍中对这些基础色的记载,解析“玄”与“黄”作为天地之色的特殊地位。例如,黄色如何从早期的泛指大地色,逐步演变为皇权的专属色,以及这种转变背后所蕴含的政治哲学。我们还将辨析“青”的复杂性,它在古代语境中常涵盖现代意义上的蓝与绿,考察其在不同地域和时代中的具体指代变化。 第二章:玉石金声——色彩的物质基础与技术革新 色彩的呈现离不开物质载体。本章将侧重于古代颜料的提取、制作与应用技术,而非最终的图案设计。我们将系统梳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中国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的发展史。 矿物颜料的精微之道: 重点介绍朱砂(汞硫化物)的提炼与应用,如何奠定中国绘画中热烈而持久的红色基调;孔雀石与蓝铜矿的地位,以及后来青金石(群青)引入后的色彩层次变化。特别关注汉代以来,对“石青”“石绿”的炮制工艺,以及它们在墓葬壁画和早期青铜器彩绘中的稳定表现。 植物染色的奥秘: 分析靛蓝(蓼蓝、马蓝)的还原发酵技术,探讨这种复杂工艺如何成就了中国古代“青”色系的主流地位。同时,研究茜草(红)、栀子(黄)等植物染料的地域差异和季节性限制,这些自然条件的制约,深刻影响了古代纺织品和书画的色彩倾向。 媒介与光影: 讨论了墨的“五色”(焦、轻、浓、重、淡)在水墨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白”作为留白概念,在视觉构图和空间处理上的独特价值,这与西方油画中对“白”的简单理解截然不同。 第三章:礼制之美——色彩在社会层级中的严格分野 中国古代的色彩使用是高度规范化的,它直观地反映了社会结构和等级制度。本章聚焦于礼仪制度对色彩的约束与规定。 服饰的制度化: 考察不同朝代对官员品级、婚丧嫁娶、祭祀场合的色彩限定。例如,唐代对紫色、绯色、绿色的等级划分,以及明代官服的特定颜色与补子图案的配合。我们将探讨这些色彩规范如何被纳入法典,成为政治权力的一部分。 建筑的语汇: 分析皇家与民间建筑在色彩运用上的巨大差异。故宫红墙黄瓦的色彩语言,它所象征的至高无上与大地承载,以及在地方建筑中,如徽派建筑对黑、白、灰的偏爱,如何体现地方的文化心理和对自然环境的顺应。 祭祀与宗教: 阐述在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活动中,特定色彩(如藏传佛教的金、红、蓝)所承载的宗教象征意义和仪式功能,它们如何超越世俗的等级限制,形成自身的色彩体系。 第四章:文人写意——色彩在山水与诗词中的意境营造 从唐宋开始,知识分子对色彩的运用逐渐从写实和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转向对“意境”和“气韵”的追求。本章将探讨文人画中山水画的“随类赋彩”与“随心赋彩”。 水墨的留白与晕染: 分析水墨画中,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如何模拟出万千气象,实现对色彩的“象征性”表达。重点研究元代四大家如倪瓒、黄公望等人对清雅、萧瑟色调的偏好,以及这种审美倾向对后世的影响。 青绿与浅绛: 对比唐代李思训的富丽堂皇的“青绿山水”与宋代以后文人推崇的“浅绛山水”的色彩取向。前者是对矿物颜料的极致运用,后者则是对植物染料和淡墨的精细调和,这反映了士大夫审美趣味的转向。 诗词中的“物候”之色: 收集历代著名诗词中对自然色彩的描绘,分析诗人如何用高度凝练的词语来捕捉某一瞬间的光影和色调变化,例如“江枫渔火对愁眠”中,色彩是如何被赋予情感重量的。 第五章:近代转型——色彩观念的碰撞与新生的审美视野 清末民初,西方油画和摄影技术引入,对中国传统的色彩观产生了剧烈冲击。本章不探讨现代图案的风格,而是关注传统色彩体系在面对现代性时的适应与重构。 写实主义的挑战: 分析学院派艺术教育中,对光影、透视和色相的系统引入,如何使画家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矿物颜料的“固有色”概念。 “国画”色彩的现代化尝试: 考察民国时期如徐悲鸿、林风眠等艺术家在融合中西技法时,对传统矿物颜料与进口现代颜料的取舍和创新使用,他们如何在保持民族特性的同时,拓宽了色彩的表现力。 工艺美术的色彩复兴: 简要回顾在近现代设计思潮中,学者和艺术家们如何试图从古代色彩的哲学体系中汲取营养,以期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色彩语言。 本书通过对色彩的哲学、物质、制度和艺术应用的层层深入剖析,旨在构建一个完整、有深度的中国传统色彩知识体系,揭示色彩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密码和千年不辍的审美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本“封面好看,内页平庸”的出版物,毕竟这类设计素材集市面上实在太多了,大多是些零散的、缺乏上下文联系的碎片化信息。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它的排版设计本身就体现了一种高级的审美标准,每一页的留白、字体选择,乃至配图的尺寸控制,都透露出一种对“观看体验”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原本抽象的、难以言喻的“风格”具象化。例如,对于一些地域性极强、资料本就稀缺的传统纹样,这本书居然能将其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归档,使得原本看似杂乱无章的元素找到了它们在设计谱系中的准确位置。这种编纂的严谨性,绝非短期内仓促拼凑所能企及,背后必然是作者团队长期的田野调查和学术积累。我感觉自己手中握着的不再仅仅是图案,而是一把解锁文化密码的钥匙,每一组图案背后都藏着一个关于工艺、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的微型故事,这对于提升我个人对设计背后“意义”的理解,帮助太大了。

评分

读完前三分之一,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建立了一种极高的“参照系标准”。在以往,我可能会被一些网络上流传的、未经考证的“伪纹样”所误导,或者在面对一个模糊的设计需求时,因为缺乏权威的对比样本而感到力不从心。这部作品的出现,就像是在这个领域树立了一座清晰的灯塔。它所收录的每一个图案,都经过了审慎的选择和考证,保证了其来源的可靠性与历史的真实性。这种对“准确性”的执着,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集,更像是一个行业内默认的、值得信赖的“视觉词典”。它强迫你提升自己的鉴赏力和判断力,当你面对一个新项目时,你不再满足于随意的拼凑,而是会本能地去思考:“这个纹样的结构是否足够稳固?它的历史渊源是否与本次设计的主题相契合?”这种内化的标准提升,才是它带给我最持久的价值。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可用性”的设计师,如果一本参考书不能在实际工作流中提供快速、可靠的帮助,那么它的艺术价值再高也有限。而这部作品,恰恰完美地平衡了学术深度与实战应用之间的矛盾。它的索引系统设计得极为人性化,几乎可以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根据关键词、工艺类型甚至是色彩倾向,精准定位到你需要的参考组。这种高效的检索能力,极大地缩短了我从“寻找灵感”到“开始绘制草图”之间的过渡时间,这对我们这种需要紧跟项目进度的职业人士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此外,它对于不同媒介间的纹样适应性也做了细致的标注,比如某个图案在丝绸上的表现和在陶瓷上的拓印效果有何区别,这种细节的考量,避免了我们在后续制作环节中因材质差异而导致的失真。可以说,这本书已经将“知识点”转化成了“效率工具”,让我的工作流程都顺畅了许多。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沉浸式”来形容,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参考书的刻板印象。我通常会在深夜时分,泡上一杯热茶,关掉电子设备,纯粹地沉浸在这些视觉材料中。它没有冗长的理论说教,却通过精选的实例,以一种近乎对话的方式与读者交流。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漫游。我尤其欣赏它在某些复杂结构解析上的处理方式——它不是简单地展示最终成品,而是巧妙地通过剖析性的插图,将那些看似密不透通风的编织、刺绣或雕刻纹样,拆解还原成最基础的几何单元和逻辑关系。这种“拆解还原”的过程,对我们这些需要从零开始构建复杂图案的实践者来说,是无价的学习范本。它教会我的不是“复制什么”,而是“如何思考构建”一个有效的视觉体系。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教会你如何像一个工匠大师那样去观察和理解结构,而非仅仅做一名图案的收集者。

评分

这部新近入手的设计参考书,实在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还没完全翻完,但光是初窥门径就足以让人对接下来的探索充满期待。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堆砌图片、缺乏系统性的图册,而是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导师,耐心引导着你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觉领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独运,那种清晰的脉络感,让你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想要追溯的风格源头,而不是在浩瀚的图库中迷失方向。比如,当你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纺织品装饰风格产生兴趣时,这本书能够迅速提供一个结构化的框架,让你明白它与相邻时期的演变关系,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语境。这种深度挖掘的趋势,而非浅尝辄止的罗列,对于真正想在设计领域深耕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投资。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关于“视觉语言演变史”的浓缩教材,激发了我在现有项目构思中引入更多层次感和历史厚度的灵感火花。我期待着接下来的细读,相信它能成为我未来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案头宝典,指引我超越表面的模仿,达到更高阶的创造境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