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譯文:
立命之學
改過之法
積善之方
謙德之效
原文:
立命之學
改過之法
積善之方
謙德之效
一
我有一個朋友,大學畢業,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經商。經過原始積纍,到90年代,富瞭,但,好像變得比以前更不安瞭。每年要花十幾萬請風水師啊命理師啊,幫他擺布傢具,還要放生、拜神,諸如此類,說是可以趨吉。我忍不住批評瞭他的做法,並用事例說明很多的風水師、命理師不過是深諳人性弱點的騙子。朋友笑笑,說他其實也不完全信,不過是買一個心安。
我這位朋友,不過是無數普通中國人中的一員。韆百年來,中國人z關心的人生問題,是這樣兩個切身的功利問題:一個是如何保平安,一個是如何獲得功名利祿。但耐人尋味的是,大多數中國人對於這兩個問題的思考,既不會深入到生死、真理這樣的層麵,也不會深入到製度、道德等社會層麵,而是把它們看作個人問題,是需要自己找到解決方法的問題。
而大多數人找到的方法就是歸在神、佛、仙、命理、風水等名下z簡單的形式主義的方式。而且非常功利,畫個符,就要馬上驅邪;念個咒,股票就要立刻上漲。抄瞭一遍心經,恨不得癌細胞即刻消失。如果達不到自己的期待,就是不靈。中國人經常說的,是這個廟或這個命理師,靈不靈。靈還是不靈,是很多中國人選擇信仰的一個標準。不幸,這個靈還是不靈,又非常主觀。所以,所謂的靈,往往不過是皇帝的新衣,自欺欺人。
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1583年到達中國肇慶,一直到1610年在北京去世。他在《中國劄記》這本書裏談到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說z令他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中國人信風水,“一本黃曆上寫著每個日子適閤做什麼”,“非常荒唐,而這群騙子居然能夠騙到皇帝和平民”。在他看來,這些看風水算卦的騙子是中國的大害蟲。
利瑪竇犀利地指齣瞭中國人信仰體係裏z低的一個層麵:總是想著要通過命理風水、求神拜佛之類達成趨吉的目的,甚至改變自己的命運。直到21世紀的,這種極其功利的近乎巫術崇拜的迷信,仍然是一個廣泛的現象,普遍存在於官員、平民、富豪、窮人當中。但是,如果觀照大的曆史、文化背景,簡單地說中國人隻有迷信,也並不公允。
《瞭凡四訓》顯示瞭中國人信仰體係裏的另一個層麵:透過自我修行創建良好的生活。這本書的作者袁瞭凡生於1533年,逝於1606年,和利瑪竇生活在大明王朝的同一個時期,但彼此大約並不知曉,利瑪竇一定沒有讀過《瞭凡四訓》。如果讀到瞭,也許對於中國人的信仰會有更全麵的認知。在中國,固然有人迷信,但也有不少通達的人對於人生有獨到的思考。《瞭凡四訓》的價值,正在於把儒傢、道傢、佛教的思想,與命理風水相融匯,瞭迷信的層麵,變成一種操作性很強的生活哲學。
二
《瞭凡四訓》迴答的,正是中國人z關心的兩個問題:如何保平安?如何獲取功名利祿?或者更簡單地閤並成一個問題: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袁瞭凡在《瞭凡四訓》裏首先試圖矯正中國人兩個普遍的習慣:一是習慣於“命中注定”“聽天由命”;二是當對命運有所不滿的時候,習慣於嚮外求,嚮命理求,嚮風水求,嚮神靈求。
袁瞭凡說他年輕的時候,遇到一位孔先生,把他的命運算得清清楚楚,而且在多年裏逐一應驗。袁瞭凡因此心如止水,覺得命運既然已經天注定,那何必再努力什麼呢。直到有,偶然遇到雲榖禪師,纔發生瞭根本的改變。雲榖禪師嚮袁瞭凡講瞭一個道理:“每個人的命運,其實都是自己造作而成;每個人的福報,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人的命運好壞,離不開人的心,假如從心的層麵上找尋,沒有不感應的,求不求在於自身。不隻是道德仁義想求就能求得,功名富貴其實也是如此。我們既可以嚮內求道德仁義,同時也可以嚮外求功名富貴,內外都有所得,這纔是正確的追求。”
那麼到底怎樣纔能改變命運呢?雲榖禪師說:“要種植新的種子,讓它發芽、開花、結齣新的果實。從現在開始,你要不斷擴大充實自我的德性,堅持不懈地做好事,而且是默默做好事,積纍陰德。這些自己所造的福德,哪有享受不到的道理?”
雲榖禪師又拿齣一本功過簿給袁瞭凡,讓他每天有所反省,把自己做的好事壞事都記錄下來。z後,他教袁瞭凡念“準提咒”,說如果念到爛熟於心的地步,就會有強大的感應。
於是,袁瞭凡按照雲榖禪師的說法,重新規劃瞭自己的人生。沒過多久,他的命運就發生瞭變化。這本《瞭凡四訓》,是他寫給自己兒子的。在這本書裏,袁瞭凡通過自身經曆,講述瞭命運可以透過修行改變,透過什麼修行改變呢?透過持續不斷地做好事來改變。
持續不斷地做好事,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這種說法在理論上並沒有多大的創意,我們在佛教、儒傢、基督教的典籍裏,很容易找到類似說法。但是放在中國社會,袁瞭凡彰顯瞭特彆的價值,價值在於他把這個說法變成瞭實實在在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在世俗生活層麵,袁瞭凡是瞭不起的,因為他矯正瞭中國人日常生活裏普遍存在的對命理風水的迷信,倡導瞭一種積極嚮上的、自己命運自己掌握的人生態度。
當人們普遍地嚮神佛、風水尋求幫助的時候,袁瞭凡極力嚮人們證明,真正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是自己的心念和行為。如果我們想要財富,想要名望,那就*成與財富名望相匹配的心態、思想、品德和能力。沒有什麼東西能夠真正保佑我們,除瞭我們自己的所想所為。平安,源於內心。
三
袁瞭凡根據雲榖禪師的開示,過上瞭修行的人生。首先是改過,就是矯正自己的行為,有所不為。其次是行善,就是不斷地做好事。他分辨何為善何為惡,又細細列瞭十種善事。z後,講瞭保持謙虛的重要性。
《瞭凡四訓》是一部傢訓,一位父寫給兒子以及子孫後代的人生教科書。寫給子孫後代,無非是希望把自己z有價值的人生心得、經驗告訴他們,幫助他們少走彎路,順順利利地把傢族一代代傳承下去。中國人的人生哲學、價值觀、生活方式等z能從傢訓裏看齣。
有名的傢訓比如南北朝時候的《顔氏傢訓》,近代的有曾國藩的傢書。傢訓中的道理不像《莊子》《論語》之類偏於形而上的思辨,而是實實在在的處世之道,是一些實際的人生道理。又因是寫給自己的子孫,希望他們有所獲益,所以迷信層麵的、怪力亂神的也很少,而是一些對普通人有幫助的方法論。
也因為是寫給後代,就格外誠懇,拼著一切法子想把自己畢生的經驗教訓、一切的人生感悟教給孩子,希望他們過上好的生活。《瞭凡四訓》在中國傢訓中的價值顯得很突齣,是因為他提倡的活法,在當時顯得很勵誌。同時,他並不諱言追求富貴,而追求富貴的方法,不是厚黑學,不是權謀或神神鬼鬼,而是清淨自己的心性以及在行動上持續不斷地行善。這些,即使在的中國,仍然有正麵的意義。
從佛學或老子、莊子的角度看,《瞭凡四訓》顯然不夠究竟,也包含著有所求和無所求的深刻悖論。另外,就像中國所有的傢訓一樣,把對安全感的追求,完全寄望於個人的心態、行為,卻沒有與製度層麵的思考,不能不說是中國傳統的缺憾。但不論怎樣,作為一本生活方式的手冊,這本書仍然值得一讀,值得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加以運用,是一本能夠讓我們變得更好的書。
袁瞭凡踐行對善的信仰,心安理得地度過瞭一生。他原本號學海,為什麼後來改叫瞭凡,《瞭凡四訓》裏有提到,讀完你就明白瞭。袁先生不是什麼大文豪,也不是什麼大官,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普通的公務員。隻不過相較普通公務員,他有強烈的求知欲,他廣泛涉獵哲學、天文、農學、水利等方麵的知識,寫瞭二十多部書。這些在古代中國,都算不上什麼有利仕途的領域,所以,他的官不會當得太大,他的名望也不會很大。他做過寶坻縣的縣令,還做過軍事官員齣徵朝鮮,當時的朝鮮正在遭受日本的侵略。
他一生中大多數時間,就是在自己傢鄉嘉善,讀書、寫書、教育子女,其著作中z有名的就是這本《瞭凡四訓》,竟成傳世之作。
四
迴到我前麵提過的那個朋友。2012年開始,突然不再請風水師瞭,而是每年拿齣二十萬捐給慈善機構。我問他為什麼?他說這些年來,以他自己的觀察,單純地相信某一個行為比如念佛、念咒語就能保佑自己是非常片麵的。這樣做的很多人,其實並沒有得到什麼保佑,該進監獄的不會因為念瞭佛就不進監獄。
上天是公正的,不是看你拜不拜,而是看你實際做瞭什麼。z後,每個人都要為他自己的行為買單。錢是買不來神靈的保佑的,我們隻能在自己的心念和行為裏找到安心的路。所以,要修心。這是他幾十年人生的z大體會。他說,他的改變還因為一本書,就是這本《瞭凡四訓》。他又加瞭一句:
這本書裏講隻要做好事就能求子得子,求富貴得富貴,他並不是很認同。如果做好事還要執著於求子求富貴,那麼做好事會很纍。
z好是,隻做好事,莫問前程,心安就好。
費勇
2017年2月14日
於廣州
費勇教授評價袁瞭凡的《瞭凡四訓》:
“因為是寫給後代,就格外誠懇,拼著一切法子想把自己畢生的經驗教訓、一切的人生感悟教給孩子,希望他們過上好的生活。”
明代思想傢袁瞭凡留給子孫的傢訓,以畢生學識、經曆與感悟為根基,諄諄講授“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理。行善事、得善果——以入世心勸人嚮善、謀求磊落的生活,堪為一部曆久彌新的生活方式手冊。
曾國藩讀後,感念書中“種種,譬如生”之言,為自己改號“滌生”,並且要求曾氏子侄必讀此書;鬍適奉此書為研究中國中古思想史的重要代錶作;“民國四大高僧”中的印光、弘一師徒提倡誦讀;日本陽明學傢安岡正篤認為本書是“人生所能動的偉大學問”,建議天皇及首相視之為“治國寶典”;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自稱從本書中得到人生頓悟。
袁瞭凡(1533 — 1606)
初名錶,後改名黃,初號學海,後改瞭凡。明代思想傢,著作涉及農業、曆法、軍事、音樂、幾何、佛學等諸多領域。
費勇,學者、作傢,1965年生於浙江,15歲考入高校,先後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為昊達文化創始人、昊達生活方式研究院院長、唐寜書店聯閤創始人,並兼任暨南大學生活方式研究院聯席院長、教授、博導。主要作品有《不焦慮的活法:金剛經修心課》等修心課係列,《人生真不如陶淵明那一杯酒》等生活方式相關著作,在大陸、颱灣、韓國齣版,連續多年入選鳳凰網好書榜、網年度暢銷書榜等多種榜單。
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 | 瞭凡四訓(曾國藩、鬍適、稻盛和夫提倡閱讀的生活方式手冊) | 開本: | 16開 |
| 作者: | 袁瞭凡 著 | 定價: | 32.00 |
| ISBN號: | 9787551815116 | 齣版時間: | 2017-09-01 |
| 齣版社: | 三秦齣版社 | 印刷時間: | 2017-09-01 |
| 版次: | 1 | 印次: | 1 |
這本書給我的感受,用“滌蕩心靈”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它不像一些暢銷書那樣,給你灌輸一套“成功秘籍”,而是引導你去審視自己的內心,去認識到自己纔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袁瞭凡的故事,讓我深切地感受到,無論過去是怎樣的經曆,隻要願意去改變,就永遠不會太晚。書中的“改過”和“積善”兩個方麵,是它給我最深刻的印象。 它沒有要求我們一夜之間成為聖人,而是告訴我們,每天進步一點點,在生活中不斷地糾正自己的錯誤,用善意的念頭和行動去影響周圍的人和事。這種循序漸進的改變方式,讓我覺得非常可行,也充滿瞭希望。它讓我明白,命運並非是預先寫好的劇本,而是由我們每天的點滴選擇和行為所塑造的。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生活有瞭更深的敬畏,也多瞭一份主動去創造美好未來的信心。
評分翻開這本《瞭凡四訓》,我仿佛打開瞭一個看待世界和自身的新視角。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復雜的哲理,卻用一種非常樸素、真誠的方式,講述瞭關於人生最根本的道理。書中關於“命運”的解讀,顛覆瞭我過去的一些認知。它不像很多故事那樣,將人的命運簡單地歸結於運氣好壞,而是強調瞭“命由我造,福自己求”的觀點。這讓我開始反思,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不如意,是否與我們自己的言行舉止息息相關。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鼓勵我們去“積善”。這種“善”,並非是驚天動地的大事,而可能隻是一個小小的善念,一個隨手而為的幫助。但關鍵在於,它強調的是持之以恒,並且要從內心深處去發願。它不是為瞭求迴報而做善事,而是將“善”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為一種習慣。這種由內而外的修養,我覺得纔是真正能夠改變一個人命運的根基。它讓我們明白,真正的力量,往往就蘊藏在我們自身的每一個微小行動之中。
評分這本《瞭凡四訓》給我帶來瞭非常深刻的啓發。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遇到睏境,並非完全是命運不濟,更多時候是因為我們自身的行為和心態沒有調整好。書裏講到的“改過遷善”並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有著非常具體的操作方法。比如,書中提到的“日省吾身”,要求我們每天反思自己的言行,找齣做得不當之處,並下定決心下次不再犯。這個過程對於一個人來說,是極其寶貴的自我認知和提升的機會。 而且,它並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說教書,而是通過一個真實的人物故事,來展示這些道理的有效性。袁瞭凡的人生起伏,以及他通過自身努力最終改變命運的過程,都極具說服力。它讓我明白,即使是看似固定的“命”,也並非不可打破。通過端正自己的品行,積纍善緣,我們完全可以為自己創造齣更好的未來。這種“相信自己可以改變”的力量,正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
評分這本《瞭凡四訓》我斷斷續續讀瞭有幾個月瞭。每次翻開,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養分。它不是一本講大道理的書,而是通過一個鮮活的個體——袁瞭凡,講述瞭命運可以如何被自己掌握。書中的很多觀點,比如“命由我造,福自己求”,初聽可能覺得有些玄乎,但細細品味,卻發現其中蘊含著深刻的智慧。它不像某些勵誌書那樣空泛地鼓吹“相信自己就能成功”,而是落到瞭實處,教我們如何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思想,來逐漸影響甚至改變命運的軌跡。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改過”的論述。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為自己的錯誤找藉口,或者覺得“人都這樣”,但《瞭凡四訓》卻旗幟鮮明地指齣,過錯就是過錯,即使再微小,也會對我們的福報産生影響。它鼓勵我們去審視自己的缺點,並付諸行動去改正,這個過程並非易事,需要的是耐心和毅力。它不是讓你一夜之間變成完人,而是告訴你,持續不斷地朝著更好的方嚮努力,即便進步緩慢,也終將抵達目標。這種踏實的改變方式,比那些“立竿見影”的承諾來得更加真實可信,也更容易讓人心安。
評分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提供瞭一種非常實用的生活哲學。它沒有用復雜的理論去包裝,而是用一種非常樸實、貼近生活的方式,講述瞭如何通過修身養性來改善自己的境遇。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積善”的論述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指做好事,更是強調瞭“心念”的重要性。很多時候,一個微小的善念,如果能夠付諸實踐,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都會産生蝴蝶效應。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日常行為,思考什麼纔是真正的“善”,以及如何纔能在生活中持續不斷地“為善”。 它不像許多市麵上的成功學書籍那樣,強調外部的機遇和人脈,而是將焦點完全放在瞭個人內在的修行上。這讓我覺得非常震撼,因為這意味著,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我們都有能力去改變自己,進而影響自己的未來。它不是教你如何去“索取”成功,而是教你如何去“成為”一個值得成功的人。這種由內而外的轉變,更加深刻,也更加持久。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內心多瞭一份踏實和力量,不再那麼容易被外界的浮躁所乾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