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斯大林格勒三部曲 : 典藏版 第三部 终局 卷二
定价:209.80元
作者:戴维·M.格兰茨,乔纳森·M.豪斯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68149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多视角介绍斯大林格勒战役,参考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历史记述
内容提要
在《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这套*著作*三部卷二,戴维?格兰茨继续并完成了他这份*具*性的历史大作。*三卷*二部阐述了红军顺利实施的反攻—“天王星”行动。
借助过去难以获得或被认为已缺失的资料,格兰茨对德军命运多舛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后十周做出详尽描述。简言之,红军阻挡、随后击败了德军解救*6集团军的两场尝试,粉碎意大利*8、匈牙利*2集团军,重创德国*4装甲集团军和*2集团军,*终将德国*6集团军歼灭在斯大林格勒废墟中。随着50多万名将士消失于东线作战序列,希特勒的轴心国军队惊恐地发现,他们从胜利方陡然沦为失败者。本书对轴心国这场深具决定性的失败做出生动、详细的描述。
对于这场战役的*后阶段,相关事件的神话远甚于先前的事件,特别是“天王星”行动为何能取得胜利、德军解围行动为何失败、德国*6集团军能否逃出包围圈或*救援、谁应为*终失败承担主要责任这些颇具争议的问题。格兰茨提供的答案,加之对斯大林格勒会战*终较量所做的完整叙述,使本书成为这场史诗性战役的盖棺之作。
目录
章 苏德双方的困境
第二章 西南方面军沿克里瓦亚河和奇尔河之战,12月1日—15日
第三章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抗击“冬季风暴”行动,12月1日—19日
第四章 顿河、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消灭斯大林格勒包围圈的战斗,12月1日—15日
第五章 “小土星”行动和托尔莫辛进攻战役,12月16日—31日
第六章 “冬季风暴”“霹雳”行动的告终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科捷利尼科沃进攻战役,12月16日—31日
第七章 斯大林格勒包围圈,12月16日—31日
第八章 第6集团军的态势、初步战斗和顿河方面军的计划,1月1日—9日
第九章 覆灭:阶段,1月10日—17日
第十章 覆灭:第二阶段,1月18日—25日
第十一章 覆灭:终之战,1月26日—2月2日
第十二章 背景、总结和简评
参考资料
作者介绍
戴维·M. 格兰茨撰写过多部著作,包括《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年》《朱可夫很大的败仗:1942年,红军“火星”战役的惨败》《蹒跚巨人:大战前夕的苏联红军》《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红军》《巴尔干的红色风暴:苏军进攻罗马尼亚的失败》。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军事学院担任马克·W. 克拉克客座历史教授。
乔纳森·M. 豪斯撰写过《20世纪的主兵种合成作战》,这位前职业军官、参谋长联席会议政治-军事分析员现在是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军事史教授。格兰茨和豪斯的合著还包括《巨人的碰撞:红军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库尔斯克战役》。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线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录》《*后的胜利——曼施坦因哈尔科夫反击战》《之门——切尔卡瑟战役》《雪白血红》《士兵》《东进》《焦土》《空中英豪》等
文摘
序言
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与其说是吸收信息,不如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极限拉力赛。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时而如同战壕里的低语,细致入微地描摹着个体在巨大历史碾压下的挣扎与坚韧;时而又猛然拉高视角,展现出宏大战略层面的残酷计算与政治博弈。这种叙事张力的不断变化,使得即便是对军事史不太感兴趣的读者,也会被深深地卷入到那种绝境中的人性光辉与人性幽暗的交织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良久,消化刚刚读到的那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感和复杂的情感纠葛。它迫使你直面战争的本质,那种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斥着灰色地带的真实困境,这才是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像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纸张的触感细腻而厚重,油墨的印刷清晰有力,那种老派的、沉稳的质感,与书中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完美契合。尤其是封面设计,那种深沉的色调和精妙的排版,仅仅是摆在书架上,就散发出一种令人肃穆的气场。我花了好大力气才找到这个典藏版,光是看到“第三部 终局 卷二”这几个字,就仿佛能感受到历史洪流的最终冲击。每一页的边缘都处理得干净利落,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真功夫的,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版本可比。对于真正热爱阅读、注重收藏体验的读者来说,光是拥有这样一套实物,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世代相传的家族藏品,每一次抚摸都能体会到作者和译者倾注的心血。
评分比起单纯的史实罗列,这部作品最打动我的是它对“人”这个核心元素的深入挖掘。书中的每一个角色,无论身份高低,都立体得如同活生生站在你面前。他们不是刻板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恐惧、有希望、有矛盾的个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处理那些身处高层决策者的内心挣扎,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宿命感,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你读到他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时,都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重量,以及随后而来的无尽悔恨或短暂的解脱。这种对人类心理深处的探索,远超一般历史著作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极其宏大的心理史诗,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翻译的质量,是决定一部外文经典能否真正“落地”的关键,而这套典藏版的译者功力,绝对是顶级的。语言的处理既保留了原文那种冷峻、克制的德式风格,又成功地融入了中文阅读的流畅性,丝毫没有生硬的翻译腔。很多复杂的军事术语和政治隐喻,在译者的笔下都得到了精准而优雅的转译,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段历史背景的读者,也能顺畅地理解其核心要义。更难得的是,译者似乎深谙此书的时代氛围,用词考究,遣词造句之间透着一股历史的沧桑感,仿佛是那个时代的人用中文写下的回忆录一般。好的翻译,是连接作者思想与读者心灵的桥梁,无疑,这座桥梁在这里被搭建得无比坚固和美观。
评分每一次重读,总能发现新的层次和细节。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百科全书”性质,它不仅仅记录了一场战役,更是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冲突、后勤保障体系,乃至普通民众日常生存状态的全景式扫描。比如,关于物资调配的描述,那种严苛到令人发指的配给制度,让我们得以窥见国家机器如何在极端压力下运作的细节;再比如,对不同兵种之间协同与矛盾的刻画,揭示了军事行动背后的复杂组织学问题。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通俗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的“案头工具书”,每次翻开,都能在纷繁的事件线索中捕捉到新的因果链条,加深对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它提供的知识密度和思考的广度,是无与伦比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