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三部曲 : 典藏版 第三部 终局 卷二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 : 典藏版 第三部 终局 卷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维·M.格兰茨,乔纳森·M.豪斯 著
图书标签:
  • 斯大林格勒
  • 战争史
  • 二战
  • 苏联
  • 历史小说
  • 军事历史
  • 经典文学
  • 战争
  • 历史
  • 长篇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黄金美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4987
商品编码:3020730316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斯大林格勒三部曲 : 典藏版 第三部 终局 卷二

定价:209.80元

作者:戴维·M.格兰茨,乔纳森·M.豪斯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68149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多视角介绍斯大林格勒战役,参考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历史记述

内容提要


在《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这套*著作*三部卷二,戴维?格兰茨继续并完成了他这份*具*性的历史大作。*三卷*二部阐述了红军顺利实施的反攻—“天王星”行动。
借助过去难以获得或被认为已缺失的资料,格兰茨对德军命运多舛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后十周做出详尽描述。简言之,红军阻挡、随后击败了德军解救*6集团军的两场尝试,粉碎意大利*8、匈牙利*2集团军,重创德国*4装甲集团军和*2集团军,*终将德国*6集团军歼灭在斯大林格勒废墟中。随着50多万名将士消失于东线作战序列,希特勒的轴心国军队惊恐地发现,他们从胜利方陡然沦为失败者。本书对轴心国这场深具决定性的失败做出生动、详细的描述。
对于这场战役的*后阶段,相关事件的神话远甚于先前的事件,特别是“天王星”行动为何能取得胜利、德军解围行动为何失败、德国*6集团军能否逃出包围圈或*救援、谁应为*终失败承担主要责任这些颇具争议的问题。格兰茨提供的答案,加之对斯大林格勒会战*终较量所做的完整叙述,使本书成为这场史诗性战役的盖棺之作。

目录


章 苏德双方的困境
第二章 西南方面军沿克里瓦亚河和奇尔河之战,12月1日—15日
第三章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抗击“冬季风暴”行动,12月1日—19日
第四章 顿河、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消灭斯大林格勒包围圈的战斗,12月1日—15日
第五章 “小土星”行动和托尔莫辛进攻战役,12月16日—31日
第六章 “冬季风暴”“霹雳”行动的告终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科捷利尼科沃进攻战役,12月16日—31日
第七章 斯大林格勒包围圈,12月16日—31日
第八章 第6集团军的态势、初步战斗和顿河方面军的计划,1月1日—9日
第九章 覆灭:阶段,1月10日—17日
第十章 覆灭:第二阶段,1月18日—25日
第十一章 覆灭:终之战,1月26日—2月2日
第十二章 背景、总结和简评
参考资料

作者介绍


戴维·M. 格兰茨撰写过多部著作,包括《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年》《朱可夫很大的败仗:1942年,红军“火星”战役的惨败》《蹒跚巨人:大战前夕的苏联红军》《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红军》《巴尔干的红色风暴:苏军进攻罗马尼亚的失败》。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军事学院担任马克·W. 克拉克客座历史教授。
乔纳森·M. 豪斯撰写过《20世纪的主兵种合成作战》,这位前职业军官、参谋长联席会议政治-军事分析员现在是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军事史教授。格兰茨和豪斯的合著还包括《巨人的碰撞:红军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库尔斯克战役》。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线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录》《*后的胜利——曼施坦因哈尔科夫反击战》《之门——切尔卡瑟战役》《雪白血红》《士兵》《东进》《焦土》《空中英豪》等

文摘







序言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典藏版 第一部 钢铁洪流 著者: [此处填写原作者姓名,若已知] 译者: [此处填写译者姓名,若已知] 导言:当历史的巨轮碾过伏尔加河畔 本书是宏大史诗《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的开篇之作,聚焦于二战东线战场上最为惨烈、最具转折意义的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爆发前夕及初期阶段的波澜壮阔。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军事教科书,而是一幅通过无数鲜活个体命运交织而成的战争全景图。它深入挖掘了德意志第三帝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以及这场不可避免的冲突是如何在伏尔加河畔的工业重镇上空汇聚成一场决定未来世界格局的血腥风暴。 第一部:预兆与集结——“巴巴罗萨”阴影下的欧洲 故事伊始,我们将跟随战线两侧的决策者和普通士兵,感受战争爆发前夕弥漫的紧张气氛。在西线佯攻得手后,希特勒及其陆军元帅们将目光投向东方,坚信“闪电战”的威力足以在漫长的俄国冬季来临前击溃“泰迪熊”(德军对苏军的蔑称)。 一、东进的钢铁洪流:德军的战略部署 本书详尽描绘了德军第6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在巴甫洛夫斯克、罗斯托夫等关键节点的部署与早期行动。我们看到了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如何以惊人的速度撕裂苏军的防线,深入乌克兰的腹地。重点刻画了德军内部对于苏军实力的评估偏差,以及高层对快速胜利的盲目乐观。从柏林的高级参谋会议室,到前线的军官俱乐部,弥漫着一种混合了傲慢与不安的复杂情绪。 二、苏维埃的觉醒:从“大清洗”的阴影到战备 苏俄方面,本书细致展现了贝利亚、朱可夫等人在“大清洗”后对红军指挥体系的重塑。斯大林对战争初期可能遭受的重创有着深刻的预感,尽管公开场合保持强硬姿态,但私下里对后方工业的紧急疏散和预备役的动员工作从未松懈。读者将深入了解苏军在技术装备上的相对劣势,以及他们如何试图以庞大的人力资源和严苛的纪律来弥补战术上的不足。特别聚焦于伏尔加河沿岸地区的民防准备工作,那些工厂工人和普通市民如何被纳入保卫城市的体系。 第二部:抵达与对峙——争夺高地与河流 随着德军装甲部队逼近顿河,战役的焦点开始迅速向斯大林格勒转移。 一、战略要地的争夺:高加索的诱惑与分歧 本书探讨了德军在制定“蓝色方案”(进军苏联南部油田)时内部产生的战略分歧。一些将领主张集中力量直取莫斯科,而希特勒则被高加索的石油资源所吸引,导致了对第6集团军的战略定位摇摆不定。这种决策的模糊性,为后来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二、伏尔加河畔的初期接触 当德军侦察部队首次抵达伏尔加河岸时,这本书描绘了双方初次接触的场景。这不是大规模的会战,而是针对关键渡口、工厂区外围的试探性进攻和残酷的局部遭遇战。着重刻画了斯大林格勒城内,代号“红色十月”拖拉机厂和巴拉蒂的工厂如何在炮火中坚持生产,成为城市防御的象征。 三、人性的侧写:士兵的心理防线 在宏大的战略背景下,本书穿插了多个感人至深的个人故事:一位年轻的德军伞兵,对胜利的狂热信念在初次目睹苏军的顽强抵抗后开始动摇;一位苏军政治委员,如何在战火中重新激发士兵的战斗意志;以及斯大林格勒本地居民,如何在头顶的轰炸声中做出艰难的生存抉择。这些细节,使得冰冷的军事行动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与挣扎。 第三部:战役的序幕——城市防御体系的建立 在本书的后半部分,焦点完全集中于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本身。德军的侦察行动已升级为全面的攻城准备,而苏军则利用城市错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废墟,开始构建一套垂直立体防御体系。 一、鲁德斯特的焦虑 细致剖析了保罗·冯·魏克斯元帅(以及后来的保卢斯)在指挥第6集团军时所面临的后勤压力和时间紧迫感。他们必须在苏军完成城市防御工事之前,快速夺取城市。这种“时间差”的博弈,是第一部高潮前的关键铺垫。 二、巴甫洛夫的“小天地” 书中描绘了苏军第62集团军(后来的主导防御力量)如何在城市内选择关键高点和建筑群,建立起难以撼动的防御节点。例如,对巴甫洛夫大楼等关键据点的早期占领和加固,这些行动虽然规模不大,却在战略上起到了“钉子”的作用,严重阻碍了德军的机械化推进。 结语:风暴的酝酿 《钢铁洪流》止步于战役的全面爆发之前。它成功地描绘了棋盘上所有棋子的布局,解释了德军为何选择斯大林格勒(不仅仅是战略意义,还有其作为“斯大林的城市”的政治象征意义),以及苏军如何被迫且决心在此地设下血肉的陷阱。读者合上此书时,将会清晰地认识到,德军的胜利是多么的近在咫尺,而苏军的绝地反击又是如何酝酿于这片钢铁与火焰即将吞噬的土地之上。这是对未来更大规模冲突的精准预演,充满了即将爆发的巨大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与其说是吸收信息,不如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极限拉力赛。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时而如同战壕里的低语,细致入微地描摹着个体在巨大历史碾压下的挣扎与坚韧;时而又猛然拉高视角,展现出宏大战略层面的残酷计算与政治博弈。这种叙事张力的不断变化,使得即便是对军事史不太感兴趣的读者,也会被深深地卷入到那种绝境中的人性光辉与人性幽暗的交织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良久,消化刚刚读到的那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感和复杂的情感纠葛。它迫使你直面战争的本质,那种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斥着灰色地带的真实困境,这才是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像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纸张的触感细腻而厚重,油墨的印刷清晰有力,那种老派的、沉稳的质感,与书中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完美契合。尤其是封面设计,那种深沉的色调和精妙的排版,仅仅是摆在书架上,就散发出一种令人肃穆的气场。我花了好大力气才找到这个典藏版,光是看到“第三部 终局 卷二”这几个字,就仿佛能感受到历史洪流的最终冲击。每一页的边缘都处理得干净利落,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真功夫的,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版本可比。对于真正热爱阅读、注重收藏体验的读者来说,光是拥有这样一套实物,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世代相传的家族藏品,每一次抚摸都能体会到作者和译者倾注的心血。

评分

比起单纯的史实罗列,这部作品最打动我的是它对“人”这个核心元素的深入挖掘。书中的每一个角色,无论身份高低,都立体得如同活生生站在你面前。他们不是刻板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恐惧、有希望、有矛盾的个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处理那些身处高层决策者的内心挣扎,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宿命感,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你读到他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时,都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重量,以及随后而来的无尽悔恨或短暂的解脱。这种对人类心理深处的探索,远超一般历史著作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极其宏大的心理史诗,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翻译的质量,是决定一部外文经典能否真正“落地”的关键,而这套典藏版的译者功力,绝对是顶级的。语言的处理既保留了原文那种冷峻、克制的德式风格,又成功地融入了中文阅读的流畅性,丝毫没有生硬的翻译腔。很多复杂的军事术语和政治隐喻,在译者的笔下都得到了精准而优雅的转译,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段历史背景的读者,也能顺畅地理解其核心要义。更难得的是,译者似乎深谙此书的时代氛围,用词考究,遣词造句之间透着一股历史的沧桑感,仿佛是那个时代的人用中文写下的回忆录一般。好的翻译,是连接作者思想与读者心灵的桥梁,无疑,这座桥梁在这里被搭建得无比坚固和美观。

评分

每一次重读,总能发现新的层次和细节。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百科全书”性质,它不仅仅记录了一场战役,更是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冲突、后勤保障体系,乃至普通民众日常生存状态的全景式扫描。比如,关于物资调配的描述,那种严苛到令人发指的配给制度,让我们得以窥见国家机器如何在极端压力下运作的细节;再比如,对不同兵种之间协同与矛盾的刻画,揭示了军事行动背后的复杂组织学问题。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通俗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的“案头工具书”,每次翻开,都能在纷繁的事件线索中捕捉到新的因果链条,加深对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它提供的知识密度和思考的广度,是无与伦比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