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帕特里克 莫迪亚诺作品
暗店街
北京时间10月9日19时,瑞典学院宣布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颁奖词为:他用记忆的艺术展现了德国占领时期难把握的人类的命运以及人们生活的世界。
暗店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特里克 莫迪亚诺作品)
北京时间10月9日19时,瑞典学院宣布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颁奖词为:他用记忆的艺术展现了德国占领时期难把握的人类的命运以及人们生活的世界。
作 者:【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著,王文融 译
出 版 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0-1
ISBN:9787532155361
版 次:1
页 数:
字 数:
印刷时间:2014-10-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平装
定价:25.00元
法国当代文学经典之作
龚古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我不由自主地从衣兜里掏出本想给弗雷迪看的我们的照片,其中有盖·奥尔洛夫还是小姑娘时拍的那一张。我一直没有注意到她在哭泣。从她蹙起的眉头看可以猜到她在哭。一刹那间,思绪把我带到远离这片礁湖的世界的另一端,俄罗斯南方的一个海水浴疗养地。这张照片就是很久以前在那里拍的。黄昏时分,一个小姑娘和母从海滩回家。她无缘无故地哭着,她不过想再玩一会儿。她走远了,她已经拐过街角。我们的生命不是和这种孩子的悲伤一样迅速地消逝在夜色中吗?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法国当代作家,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迪亚诺1945年生于巴黎郊外布洛涅—比扬古地区,父是犹太金融企业家,母是比利时演员。1968年莫迪亚诺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处女作《星形广场》一举成名。1972年的《环城大道》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1978年的《暗店街》获得龚古尔奖。1996年,莫迪亚诺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奖。他还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获得法兰西学院奇诺·德尔·杜卡基金会世界奖和奥地利欧洲文学奖这两项终身成就奖。
莫迪亚诺的小说常常通过寻找、调查、回忆和探索,将视野转回到从前的岁月,描写“消逝”的过去;也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
自1968年至今,莫迪亚诺已经出版近三十部小说,在三十多个国家出版。
媒体评论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唤起了对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可以说,莫迪亚诺就是当代的马塞尔·普鲁斯特。
--彼得·恩隆德,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
精致而巧妙……莫迪亚诺的策略是静静地靠近具有神秘和恐怖气质的主题,就像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指出一瓶盛着毒药的瓶子……他给阳光照耀的现在打开了通向过去的黑暗之门。
--约翰·斯特罗克,《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部分章节
我什么也不是。这天晚上,我只是咖啡店露天座上的一个淡淡的身影。我等着雨停下来,这场大雨是于特离开我时开始下的。
几小时前,我们在事务所见了一次面。于特像往常一样坐在笨重的办公桌后面,但穿着大衣,让人觉着他真要走了。我坐在他对面那张供主顾坐的皮扶手椅里。乳白玻璃灯光线很强,晃得我眼睛睁不开。
"好吧,居依……结束了……。"于特叹了口气说。
办公桌上摊着一份卷宗。可能是那个目光惊愕、面部浮肿、棕色头发的小个子男人的卷宗,他委托我们跟踪他的妻子。每天下午,她去与保尔-杜梅林荫大道相邻的维塔尔街一家备有家具的旅馆,和另一个棕色头发、面部浮肿的小个子男人会面。
于特若有所思地抚摸着胡子,一把短短的、盖没了双颊的花白胡子。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茫然若失。办公桌左边是我工作时坐的柳条椅。
身后,一排深色木书架占去了半面墙,上面整整齐齐摆放着近五十年的各类社交人名录和电话号码簿。于特常对我说这些是他永不离开的不可替代的工具书,这些人名录和电话号码簿构成宝贵、动人的书库,因为它们为许多人,许多事编了目录,它们是逝去世界的见证。
"你怎么处理所有这些社交人名录呢?"我手臂一挥指着书架问于特道。
"居依,我把它们留在这儿。我没有退套房的租约。"
他迅速环顾四周。通向邻室的双扉门开着,看得见里面那张绒面磨旧了的长沙发、壁炉、映出一排排电话簿和社交人名录,以及于特脸部的镜子。我们的主顾经常在这间屋子里等候。地板上铺着一块波斯地毯,靠近窗户的墙上挂着一幅圣像。
"居依,你在想什么?"
"没想什么。这么说,你保留了租约?"
"对。我不时会回到巴黎来,事务所就是我落脚的地方了。"
他把香烟盒递给我。
"我觉得保留事务所的原状心里会好受些。"
我们在一道工作已八年有余。1947 年他创办了这家私人侦探事务所,在我之前与许多人共过事。我们的任务是向主顾提供于特所说的社交情报。他很乐意地一再说,一切都发生在上流社会人士之间。
"你认为你能在尼斯生活吗?"
"能呀。"
"你不会厌烦吗?"
他吹散了他的香烟冒出白烟。
"居依,总有得退休的。"
他身子笨重地站了起来。于特大概体重有一百多公斤,身高1 米95。
"我的火车20 点55 分开。我们还有时间喝一杯。"
他在我前面顺着过道走到衣帽间。这衣帽间奇怪地呈椭圆形,浅灰褐色的墙壁已褪了色。一个装得太满合不上的黑色皮包放在地上。于特拿起皮包,用一只手托着它。
"你没有行李吗?"
"我提前寄走了。"
于特打开大门,我关上衣帽间的灯。在楼梯口,于特迟疑片刻,然后关上了门。听到这金属的咔嗒声,我的心缩紧了。这声音标志着我生命中一个漫长时期的结束。
"这叫人情绪低落,是吧,居依?"于特对我说,他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了一方大手帕,用它擦了擦额角。
那块长方形黑色大理石牌子依然在门上,牌子上用饰以闪光片的金色字母刻着:
C. M. 于特
私人侦查所
"我留下它。"于特对我说。
然后他锁了门。
我们沿着尼耶尔林荫道一直走到珀雷尔广场。天黑了下来,尽管已进入冬季,空气还很暖和。我们在珀雷尔广场绣球花咖啡馆的露天座上坐了下来。于特喜欢这家咖啡馆,因为它的椅子和以前一样饰有凹槽。
"你呢,居依,你有什么打算?"他喝了一口加水白兰地,然后问我道。
"我吗?我找到了一条线索。"
"一条线索?"
"对。有关我过去的一条线索……"
我用故作庄重的语气讲了这句话,他听了微微一笑。
"我一直相信总有你将寻回你的过去。"
这一次他是郑重其事的,这使我很感动。
"可是你看,居依,我在考虑是否真值得这样做……"
他沉默了。他在想什么?他本人的过去?
"我给你一把事务所的钥匙。你可以不时去一趟。这样我会高兴的。"
他递给我一把钥匙,我把它塞进裤兜里。
"往尼斯给我打电话吧。告诉我……你过去的事……"
他站起来和我握手。
"要不要我陪你上火车?"
"哦!不,不……这太叫人伤心了……"
他一大步就跨出了咖啡馆,免得再回头,我感到心里空落落的。这个人对我恩重如山。十年前,当我突然患了遗忘症,在迷雾中摸索时,如果没有他,没有他的帮助,我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我的病情感动了他,他甚至依靠众多的关系为我搞了一个身份。
"拿着,"他一边对我说,一边递给我一个大信封,里面有张身份证和一本护照。"现在你叫居依·罗朗了。"
我是来向这位侦探讨教,请他施展才干为我的过去寻找见证人和蛛丝马迹的。他补充说:
"爱的居依·罗朗,从现在起,不要再朝后看了,想想和未来吧。我建议你和我一道工作……"
他之所以同情我,是因为--事后我听说--他也失去了自己的踪迹,他的一部分身世突然间好似石沉大海,没有留下任何指引路径的导线,任何把他与过去联系起来的纽带。我目送这位身着旧大衣、手提黑色大公文包的筋疲力尽的老人在夜色中渐渐远去,在他和过去的网球运动员、英俊的金发波罗的海男爵康斯坦丁·冯·于特之间,哪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
..........
我一直觉得,有些作家,他们的文字就像是老电影的蒙太奇,碎片化的画面,却能拼凑出完整而深刻的情感。而这本书,恰恰就是这种感觉的极致体现。它不是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更像是在一个时间的长河中,截下一段段细碎的光影,让你去感受,去体会。那些人物,他们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的迷茫,自己的渴望,自己的无奈。他们可能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也可能正面临着未知的未来,但他们都在这个“暗店街”里,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活着。我读到一些段落的时候,会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在街头徘徊的少年,在寻找一个答案,或者只是在寻找一个能够容身的地方。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那些最微小的心理活动,最不易察觉的情绪波动。有时候,他写到一句话,或者一个场景,就会让你突然想起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相似的时刻,那种共鸣,是其他任何文字都无法替代的。这是一种与灵魂对话的感觉,一种在阅读中,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漂泊感”。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找不到回家的路,却又不得不继续向前走。书中的人物,他们似乎都在寻找着什么,可能是一个答案,可能是一个归属,也可能只是一个曾经失去的片段。作者用一种非常克制的笔触,描绘了他们内心的挣扎与孤独。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惆怅,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在“暗店街”里,迷失方向的旅人。然而,这种惆怅并非令人绝望,反而带有一种淡淡的诗意。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命运的脆弱与无常,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困境中,依然闪烁着的人性的光辉。这本书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它只是抛出了一个问题,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去寻找。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文学手法,它不是将思想强加于读者,而是引导读者去主动探索。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書。它没有那种让人一口气读完的急迫感,反而更像是一壶醇厚的陈酿,需要时间来释放它的芬芳。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他用非常简洁的文字,勾勒出复杂的人性,用寥寥数语,描绘出广阔的意境。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遗忘”和“记忆”的探讨。那些被时间冲刷掉的,或者被刻意掩埋的,它们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之中。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拥有的,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我们自己构建的幻象。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恐惧,让我们不得不面对那些曾经逃避的现实。读这本书,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会联想到一些古老的传说,或者是一些被时间遗忘的童谣。它们同样拥有那种模糊的,却又无比动人的力量。作者的叙事方式,就是如此。他不去刻意营造悬念,不去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用一种极其朴素的方式,将那些零散的记忆碎片拼接起来。这些碎片,可能是童年时的一个场景,可能是某个人的一句话,也可能是某个物件的痕迹。然而,正是这些细微的之处,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底色。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由无数个微小瞬间组成的史诗。而这些瞬间,无论多么不起眼,都承载着我们独特的过往,和无法复制的生命轨迹。它提醒我,要去珍惜那些看似平凡的点点滴滴,因为它们构成了我们之所以为“我”的全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那种沉静的蓝色,总让我联想到午夜时分,稀疏的星光在寂静的城市上空游走。读完之后,我才明白,这蓝色不正是一种象征吗?象征着那些隐藏在生活表面之下,却又深刻影响着我们的、难以捉摸的过往。作者的叙事仿佛带着一种考古的耐心,一点点剥开记忆的层层叠叠,不是那种戏剧性的揭露,而更像是在尘封的书页中,用指尖轻轻拂去灰尘,让模糊的轮廓慢慢清晰。我常常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回溯起自己人生中的某个片段,那些曾经以为早已遗忘的细节,突然就鲜活起来,带着某种难以言喻的酸楚或温暖。这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但它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能够触动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让你去思考,那些我们看似理所当然拥有的现在,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堆叠而成的,那些擦肩而过的人,那些错失的风景,又在不经意间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就像是在一个熟悉的街角,突然发现了一扇从未注意过的门,推开后,是另一番别样的天地,充满了陌生又熟悉的味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