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设计心理学(4未来设计)》是唐纳德·A·诺曼继《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设计心理学2:与复杂共处》和《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之后的又一力作。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没有采取那种“理论先行,案例支撑”的刻板模式,反而更像是一场由几个核心思想驱动的、层层递进的思维漫游。我感觉自己仿佛被作者牵引着,从对“感官负荷”的探讨,逐步过渡到对“时间感知”的解构。尤其是在讨论“数字永生与身份设计”那几章,简直让人汗毛直竖。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科幻的描绘上,而是严肃地讨论了当我们的数字孪生体拥有比肉体更长的生命周期时,这种“非同步存在”将如何改变我们对“当下”的定义。这种深刻的哲学思辨,让我对“设计”的边界有了全新的认知——它不再仅仅是解决眼前问题的工具,更是塑造人类存在形态的强大力量。我不得不承认,阅读过程中多次停下来,默默思考自己是否能跟上这种跨学科的思维跳跃,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书,它要求你投入全部心神去对话。
评分相较于市面上那些充斥着扁平化设计和微交互技巧的书籍,这本《未来设计》显得如此“笨重”而又“厚实”。它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反潮流”。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反直觉设计”的辩护,在整个行业都追求最大化效率的今天,这本书却勇敢地指出,过度优化可能会导致体验的贫瘠。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证了“摩擦力”在某些情境下的必要性,比如在进行高风险决策时,故意增加的操作步骤,反而能更好地激活用户的“慢思考”模式,降低冲动性错误。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个关于“等待的艺术”的案例,它将等待本身设计成了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介,而不是需要被消除的负面体验。这种对用户体验的精微刻画,让我意识到,设计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涉及对人性弱点的尊重和引导,而非一味地迎合。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个人化,读起来不像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资深设计师对自己多年探索的心路历程的独白。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画面感和隐喻,例如他用“感官的考古学”来形容对旧有交互模式的审视,这种表达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在阅读关于“具身智能”的那一部分时,仿佛能亲手触摸到那些尚未被发明出来的材料和界面,感受到它们与身体的共振。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很大程度上源于作者对具体情境的捕捉能力。他不会丢给你一个抽象的概念就结束了,而是会构建一个包含温度、湿度、声音背景的完整场景,让你置身其中去体会这个概念的真实重量。对我而言,这本书提供了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构建一套提问体系的工具箱。
评分《设计心理学(4)未来设计》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了我很久,但真正翻开它,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窗户,而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设计手册”。它的核心不在于教你如何画出更漂亮的界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人类认知、情感与未来技术形态之间的复杂交织。例如,书中对“隐形交互”的论述极为精妙,它不是简单地描述未来的设备会消失,而是剖析了当设备融入环境后,用户心智模型将如何重塑。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预期违背”在用户体验中的作用的分析,这颠覆了我过去对“流畅性”的片面理解,让我开始思考,在高度智能化的未来,那些恰到好处的、带有“惊喜感”的交互,如何能更好地建立用户粘性。读完这部分内容,我立刻反思了自己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中,那个过于追求“一步到位”的流程设计,可能恰恰扼杀了用户探索的乐趣。这种从宏观哲学层面切入具体设计实践的笔法,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愉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伦理边界”的探讨,这在我阅读过的同类书籍中是罕见的深刻。作者将“未来设计”与“责任设计”进行了紧密的捆绑,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技术进步背后潜在的社会风险,特别是关于“注意力经济”的终极形态。书中对“算法审美”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个体价值观的批判,是极其尖锐且富有远见的。它迫使我这位读者去思考:我们所设计的每一个交互细节,最终都会汇聚成一个影响社会结构的巨大力量。因此,设计者的道德罗盘比任何设计规范都更加重要。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未来趋势的预测,更是一份面向设计实践者的严肃的道德质询,它让人在享受未来想象力的同时,也感到沉甸甸的责任感,这种混合的情绪体验,是其他任何一本设计读物都无法给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