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亞伯拉罕·林肯(1809-1865),美國第16任總統。1809年2月12日,林肯齣生在肯塔基州哈丁縣一個清貧的農民傢庭。林肯一生坎坷,受盡磨難,但是他正直、仁慈、堅毅的個性使他成為美國曆史上受人景仰的人。他那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義意識及其領導的拯救聯邦和結束奴隸製度的偉大鬥爭,為推動美國曆史進程做齣瞭巨大貢獻,使他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內容簡介
《林肯傳:救贖者總統》是一部非常齣色的林肯傳記,而且在美國宗教史和思想史的著作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者將林肯思想曆程置於更為廣闊的曆史背景之中,這正是思想史寫作的突齣特徵。閱讀這部林肯傳記,讀者瞭解至《的不僅是美國的第16任總統,還會瞭解對林肯産生深刻影響的美國19世紀的經濟、思想、政治和宗教等方麵的情況,這也是《林肯傳:救贖者總統》有彆於其他林肯傳記的重要特徵。作者對林肯早年的生活、戀愛和婚姻,他的憂鬱、他的律師和政治生涯、他對奴隸製的看法、在政治和軍事方麵的決策,與內閣成員、聯邦軍隊的將軍們以及激進派共和黨領袖們的關係等方麵,都有生動細緻的描摹和深入具體的剖析。
每當一部林肯傳記問世之後,人們在頭腦中不禁會浮現齣相同的疑問:還有新的研究空間嗎?這部新著的價值何在9那麼,美國著名曆史學傢艾倫?C.古爾佐(AlIen C.Guelzo)這部獲得"林肯奬"的傳記新意何在?這部著作的獨到之處在於強調林肯是一個有思想的人,正如古爾佐在緒論中所指齣的那樣,他試圖“做一些現代的林肯傳記作者沒有試圖嘗試的事情,即把林肯作為一個思想者加以解讀”。
翻開這《林肯傳:救贖者總統》,我們將發現林肯傳奇一生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信念和深刻的思想世界……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觀念的衝突
第一章 美國體係
第二章 聯邦的代價
第三章 必然性原則
第四章 利益的驅動
第五章 道德原則讓我們團結在一起
第六章 偶然當上總統
第七章 亦戰亦和
第八章 來自鏇風的聲音
第九章 輝格黨保護神
第十章 對任何人不懷惡意
尾聲 救贖者總統
後記
精彩書摘
在搜尋瞭大量的伊利諾斯州南部的舊報紙之後,伊利諾斯參議員斯蒂芬·道格拉斯在1860年9月的第一周,《芝加哥時報》終於從過去找到瞭可以羞辱亞伯拉罕·林肯的東西。
《時報》的編輯們從1844年馬科姆齣版的一期遍布灰塵而且模糊不清的《鷹報》上發現瞭一個演說,這是林肯為亨利·剋萊最後一次角逐總統助選所作的演講,在演講中,林肯膽敢攻擊托馬斯·傑斐遜這個美國獨立之父。演講聲稱“傑斐遜的品格令人厭惡”,而令傑斐遜顔麵掃盡的主要證據是他和他的奴隸薩莉·赫明斯的關係,以及他們所生的奴隸子女,此事在坊間流傳已久。“雖然傑斐遜一直在哀鳴自由和平等、詛咒奴隸製,但是他將自己的孩子置於錘下,從他的放蕩中賺取金錢。”
這不是通常用於嚴酷的政治羞辱的材料,但是當安森·切斯特將此文交給林肯,這個斯普林菲爾德的高個子律師的迴復齣離憤怒。林肯當時正在競選美國總統,在過去的六年之中,他把傑斐遜撰寫的《獨立宣言》作為反對在美利堅閤眾國擴張奴隸製的道德標尺。他特地將傑斐遜譽為“崇高的開國之父們——華盛頓、傑斐遜和麥迪遜”其中的一員,並且在1859年把“傑斐遜的原則”確認為“自由社會的定義和公理”。
在一個民族爭取國傢獨立的壓力之下,傑斐遜沉著冷靜、遠見卓識,提齣瞭徹底的革命綱領,這是可應用於所有人和所有時代的真理,銘刻於今日乃至未來,它將專製和壓迫阻遏於繈褓之中。這些榮譽都屬於傑斐遜。
林肯在1860年9月6目的《伊利諾斯州日報》以堅決的否認迴應瞭《芝加哥時報》的攻擊。“這是蓄意妄為的僞造……林肯先生從未在任何時候的任何演講中講過這樣的話。”
前言/序言
每當一部林肯傳記問世之後,人們在頭腦中不禁會浮現齣相同的疑問:還有新的研究空間嗎?這部新著的價值何在?應該說這是很正常的反應,雖然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林肯傳記的齣版數量不僅在所有美國總統中高居榜首,據稱僅僅屈尊於波拿巴·拿破侖和耶穌之下。由於關於林肯的各類齣版物數量龐大,而且經久不衰,甚至齣現瞭“林肯産業”(Lincoln Industry)之說。據筆者2008年11月30日在互聯網上的查詢,關於林肯書籍的數量,Amazon Books有6650本,Google Books有6228本(其中曆史類的傳記數量為726本),美國伊利諾斯州大學圖書館係統關於林肯的藏書數量為4311本。其中的多數應屬於通俗讀物的範疇,但學術著作的數量也非常驚人。那麼,美國著名曆史學傢艾倫·c.古爾佐(Allen c.Guelzo)這部獲得“林肯奬”的傳記新意何在?筆者認為,這部著作的獨到之處在於強調林肯是一個有思想的人,正如古爾佐在緒論中所指齣的那樣,他試圖“做一些現代的林肯傳記作者沒有試圖嘗試的事情,即把林肯作為一個思想者加以解讀”(第19頁)①。
首先要關注的是林肯的宗教思想,作者將宗教觀放在瞭林肯思想活動的中心位置。林肯到底是不是基督徒,林肯的傳記作傢們莫衷一是。在公眾的心目中,林肯的身上有太多的基督徒的印記:林肯熟讀《聖經》,常常提到上帝並援引《聖經》中的語句和典故(比如“一座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這句他用來描述奴隸製危害的名言即齣自《馬可福音》),在擔任總統期間他經常去教會。而且,林肯的誠實、“對任何人不懷惡意”的寬容使人很容易聯想起基督徒具有的美德。
帝國餘暉:拜占庭最後的輝煌與隕落 引言:永恒之城的挽歌 君士坦丁堡,這座橫跨歐亞大陸的宏偉都市,在基督教世界的曆史長河中矗立瞭韆年,被譽為“世界的中心”。它不僅是東羅馬帝國——拜占庭——的首都,更是古代羅馬輝煌的最後遺存。然而,當時間之輪駛入十五世紀,這座被神聖光環籠罩的城市,卻像一棵經曆瞭無數風雨的古樹,枝葉日漸凋零,危機四伏。本書將深入剖析拜占庭帝國在最後一百年間的掙紮、內部的權力鬥爭、對西方援助的徒勞期盼,以及最終在奧斯曼土耳其的鋼鐵洪流麵前,那場震撼人心的悲劇性終局。我們將聚焦於帝國末期的君主們,他們的決策如何在這曆史的岔路口上,決定瞭一個韆年帝國的命運。 第一章:內外交睏的世紀開端 (1354-1425) 拜占庭帝國的衰落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漫長、痛苦的過程。在十四世紀中葉,黑死病肆虐和巴爾乾地區的藩屬國獨立,已將帝國削減至僅剩君士坦丁堡及其周邊的一小塊飛地。奧斯曼土耳其人,新興的伊斯蘭力量,正如同無情的潮水般,步步緊逼。 約翰五世的無奈與內戰: 約翰五世·帕裏奧洛戈斯(John V Palaiologos)的統治充滿瞭屈辱。為瞭獲取生存空間,他甚至不惜皈依天主教,並嚮羅馬教皇求援,換來的卻是微不足道的軍事支持和更深層次的宗教分裂。宮廷內的權力鬥爭從未停歇,約翰五世的兒子安德洛尼科斯(Andronikos)的叛亂,將內耗推嚮高潮。當奧斯曼蘇丹奧爾汗(Orhan)攻占加裏波利(Gallipoli)後,土耳其人首次在歐洲站穩瞭腳跟,君士坦丁堡的生存環境急劇惡化。 曼努埃爾二世的重擔: 約翰五世的繼承者,曼努埃爾二世·帕裏奧洛戈斯(Manuel II Palaiologos),是一位富有學識和遠見的君主。他深知帝國的窘境,曾親赴西歐,嚮法蘭西和英格蘭的君主們闡述拜占庭的睏境,試圖喚起基督教世界的共同防禦意識。然而,西方的注意力被百年戰爭所吸引,對遙遠的東方危機反應冷淡。曼努埃爾二世不得不在軍事和財政上緊縮,同時還要應對巴耶濟德一世(Bayezid I)的軍事壓力。薩瓦拉之戰(Battle of Nicopolis, 1396年)的慘敗,更是宣告瞭歐洲十字軍東徵力量的衰竭,使君士坦丁堡徹底陷入被圍睏的絕境。 第二章:帖木兒的乾預與短暫的喘息 (1402-1444) 當君士坦丁堡岌岌可危之時,一個更為強大的徵服者從東方崛起——帖木兒(Timur,又稱塔梅爾蘭)。 安卡拉的轉摺: 1402年的安卡拉之戰,帖木兒徹底擊潰瞭奧斯曼的軍隊,俘虜瞭蘇丹巴耶濟德一世。這場勝利為拜占庭帶來瞭意想不到的喘息之機。奧斯曼帝國陷入瞭長達十年的“奧斯曼間歇期”,內部分裂嚴重。君士坦丁堡得以從直接的軍事威脅中解脫齣來,約翰七世和後來的曼努埃爾二世得以重整旗鼓,收復瞭一些失地,並恢復瞭君士坦丁堡的經濟活力。然而,這種和平是建立在他人的強大之上,脆弱不堪。 約翰八世的改革與無果的聯閤: 曼努埃爾二世去世後,約翰八世·帕裏奧洛戈斯(John VIII Palaiologos)繼位。他清醒地認識到,要獲得西方的軍事援助,唯一的籌碼就是宗教上的統一——即承認羅馬教皇的至高無上權。從1438年到1439年,約翰八世率領代錶團前往意大利的費拉拉和佛羅倫薩,參加著名的“佛羅倫薩大公會議”。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皇帝被迫簽署瞭《佛羅倫薩宗教聯閤敕令》。然而,對於君士坦丁堡的民眾和神職人員來說,這無異於背叛信仰。敕令在城市中引發瞭劇烈的反對聲浪,“寜願看到蘇丹的頭巾,也不願看到教皇的法冠”成為市民的普遍心聲。這次聯閤在軍事援助上帶來的實質性效果微乎其微。 第三章:末代皇帝的絕望與城防的重建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裏,奧斯曼帝國在穆罕默德一世和穆拉德二世的領導下迅速恢復並超越瞭巔峰時期。他們吞並瞭巴爾乾半島的大部分地區,拜占庭的領土已縮小到僅剩君士坦丁堡城牆和希臘的摩裏亞斯專製區(Despotate of the Morea)。 城防的最後努力: 麵對日益逼近的威脅,君士坦丁十一世·帕裏奧洛戈斯(Constantine XI Palaiologos)登上瞭末代皇帝的寶座。他是一位勇敢而堅韌的統治者,深知即將到來的命運,卻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保衛古老首都的責任。他窮盡一切辦法加固城牆,修復防禦工事,並嚮西方發齣最後的、更具緊迫性的求援信號。 西方的傲慢與援助的杯水車薪: 此時的西歐,特彆是威尼斯和熱那亞,開始意識到奧斯曼人對地中海貿易的威脅。他們派遣瞭一些艦隊和少量雇傭兵前來協助防守,如著名的熱那亞將領約翰·硃斯蒂尼亞尼·朗戈(Giovanni Giustiniani Longo)。然而,這些援助遠遠不足以對抗奧斯曼帝國數以萬計的精銳部隊和強大的攻城武器。皇帝的請求被教皇和歐洲列強視為利用對象,而不是真正的夥伴。 第四章:圍城與陷落(1453年春) 1453年春天,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Mehmed II),一個年輕、雄心勃勃、對徵服君士坦丁堡抱有近乎宗教狂熱的統治者,集結瞭空前的兵力,對這座城市發起瞭總攻。 攻城武器的恐怖: 穆罕默德二世動用瞭人類曆史上最強大的攻城武器之一——巨型加農炮“巴斯利卡”(Basilica),由奧爾班(Urban)打造。這些巨大的火炮能夠轟擊堅固的狄奧多西城牆,日夜不停地進行轟擊,極大地削弱瞭城防的心理和物質基礎。 海峽的突破: 拜占庭海軍力量微弱,黃金角灣(Golden Horn)的主要防禦依賴於一根巨大的鐵鏈。穆罕默德二世展現瞭他非凡的戰略天纔:他下令在加拉塔的奧斯曼領地後方開鑿瞭一條浮動的木製滑道,通過拖拽船隻,將七十艘戰艦從博斯普魯斯海峽繞過鐵鏈,直接運入黃金角灣內部,使守軍腹背受敵。 最後的抵抗: 在圍城期間,君士坦丁十一世親臨最危險的防綫,與硃斯蒂尼亞尼等外援和剩餘的拜占庭士兵並肩作戰。城內僅有約七韆名士兵,麵對著超過八萬人的奧斯曼大軍。四月下旬,硃斯蒂尼亞尼在關鍵時刻負傷退場,極大地打擊瞭守軍的士氣和組織能力。 五月二十九日的終局: 經過數十日的轟擊與數次試探性進攻後,穆罕默德二世在五月二十九日發動瞭最終的總攻。在最激烈的戰鬥中,當一小隊奧斯曼士兵找到一扇未完全關閉的城門(一說城牆上的小缺口)並成功占領一處製高點後,君士坦丁堡的防綫徹底崩潰。傳說君士坦丁十一世脫下他所有的皇室徽章,與最後一批士兵一同衝嚮敵陣,壯烈戰死,最終沒有留下任何可以被敵人認齣的遺體。 結語:輝煌的謝幕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標誌著東羅馬帝國——那個延續瞭十一世紀、完美融閤瞭羅馬政治遺産、希臘文化和基督教信仰的獨特文明——的終結。它不僅是地理上的一個重大轉摺點,更是歐洲曆史和中東格局的根本性改變。這場悲劇性的圍城戰,是中世紀嚮文藝復興過渡時期,舊世界秩序崩塌的最具戲劇性的象徵。這座城市的名字將永遠與“永恒之城”聯係在一起,而其隕落,則為整個歐洲的宗教和政治版圖刻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本書力求還原那個時代人物的掙紮、信仰的衝突以及一個偉大帝國如何在曆史的巨大慣性下,完成瞭它悲壯而無可避免的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