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仪式令人们有所依傍。
仪式帮助我们处理生活中的窘境,仪式唤醒我们心中的美好情感,仪式是心灵的港湾和力量的源泉。
仪式是什么:
并非繁文缛节,并非刻板程式,仪式就是一个个心爱的习惯,就是对自己心灵的宠爱。宛如一个个美好的魔法时刻,仪式为疲累和匆忙的日常生活添上一抹抹愉悦的亮色。
仪式就是:
每天清晨闭目静思的那几分钟。想象自己站在山头,俯瞰今天的所有工作,一切都清晰可鉴,顿时充满斗志和力量。
每天与您的伴侣一起刷牙的那个时刻。一个眼神,几句言语就能增进彼此间的熟悉感和亲近感,化解之前的矛盾。
每天下班后的半小时运动时间。这个过程中,抛洒的不仅是汗水,还有工作压力和烦恼。
每天晚上给孩子讲的两个故事。不管故事的内容是什么,这段与父母共处的时刻都让他们摆脱白天的杂乱,获得休憩和安稳,准备进入甜美的梦乡。
每天临睡前的一小段札记或思考。今天要感谢什么呢?是与老朋友相遇,还是可口的午饭?是与家人愉快的谈话,还是顺利的工作?
仪式,关乎美好、感恩、意义和珍惜。
内容简介
良好的习惯能使我们心灵安稳,处事泰然,能更好地面对生活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呵护仪式。借助这本小书,您将会重新发现日常生活、恋人关系和家庭中仪式的魔力。书中列举的例子将会指引您,为生活添加令人幸福满意的亮色。或许这些例子也能激发您的灵感,开始追求和营造生活中适合您的仪式。
作者简介
洛蕾利斯·辛格霍夫,在大学里主修教育学、心理学和医学。最初从事社会和教育行业的工作,随后在出版社做了多年的编辑,在拉文斯堡出版社曾主管健康与家庭部门。
曾与家人在坦桑尼亚生活过一年半的时间,参与女性和儿童项目的建设。
目前是一名职业作家,生活在匈牙利。女性、儿童、家庭以及健康是她写作的重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日常生活的魔力时刻
第2章 心灵的稳固支撑
第3章 个人生活中的仪式
第4章 伴侣之间的仪式
第5章 家庭中的仪式
第6章 孩子们的仪式
第7章 节日风俗的仪式
第8章 异国他乡的仪式
第9章 寻找专属于你的仪式
精彩书摘
第1章 日常生活的魔力时刻
今天,您举行仪式了吗?起床的时候,用卫生间的时候,早餐的时候,工作的路上,或与爱人告别的时候?
仪式是日常生活中的魔力时刻,它们随处可见: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甚至政坛。
显而易见,仪式正在渐渐复兴,这是因为人有一种对仪式的天然需求。即便人们不再是教堂的一员,在子女出生、受洗、婚礼或葬礼这些重大场合,人们依然会将极大的精力倾注在这些教堂仪式中。
在一个家庭中,大家共进晚餐或共同玩耍都是一种仪式。它表明:我们属于一个整体,彼此关爱,相互支持。
亲密的女友们会专门留出一个晚上来闲谈,在这样的夜晚,我们会觉得自己受人喜爱,有可以信赖的朋友。
每天傍晚,我们都会抱抱小猫,或带着小狗一同去散散步,这些活动令我们心情平静,为紧张的日常生活添加了一座宁静的岛屿。
恋人或父母子女之间也有充满爱意的仪式,如清晨的亲吻,或傍晚的温馨时刻,这些能令我们更坚强,更自信。
在今天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传统的交往形式和安逸感几乎流失殆尽。因此人们渴望自己的生活能获得一种结构,一些温暖的特别之处。
仪式能令我们在自由和秩序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更有意识地去感觉、珍惜生活中的特殊时刻。我们的祖先就已领悟了这一点,他们通过仪式在自然能量和四季更迭间建起了联系。
仪式的特点尤其体现在生活的转折点和危机时期:出生、成年礼、参加工作、建立稳定的恋爱关系或亲人的逝世。
在对仪式意义的重新发现中,我们获得了导向,生活也变得充满灵感和生气。不仅是节日庆典或重大过渡性质的仪式具有重要意义,生活中的小型仪式也不可或缺,它为我们赋予了静谧的一刻,为我们灌输能量和灵性。然而仪式必须要为个人风格留出空间,这样一来,履行仪式的人才能领会其中的意义。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应在生活中重新引入仪式,让其成为一种有意识的习惯。因为它能为生活赋予一套结构。缓解每日的压力,调和与爱人的关系,丰富人们的家庭生活,例如人们可以每天下班后喝一杯清茶,或每天清晨赶在全家人不同的上学或工作时间前一同吃顿早餐。如果说从前每周日的教堂礼拜是一种惯例,那么在今天的社会,每天清晨在大自然中的慢跑或散步也是一种有益的仪式。
仪式与节日都是一种不断重复的行为程式,它们铭刻了我们的社会——无论社会本身是否意识到了生活的仪式化。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曾对生活的仪式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批判。人们的怀疑情绪主要出于政治和宗教对仪式的滥用,人们谴责政治与宗教对人的摆布及其建立的等级秩序。
最近几年,人们对仪式的态度开始转变。仪式的意义越来越得到了认可。尤其在生活中的一些特殊时刻,仪式使人们超越了普普通通的每日程序。每年一度的生日,某些地区流行的起名日、婚礼、圣诞节、复活节、新年等,我们每年都会经历无数节庆。然而除此之外,日常生活的仪式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每天夜幕降临时,爱人、朋友们坐在烛光中,一起随意聊天,这样的生活不也宛如节日吗?
这些根据个人喜好举行的仪式无需遵照单一呆板的模式,可以随时更改。它能在规范性和自发性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如果将仪式视为一种心爱的习惯,那么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增加新仪式,或舍弃陈旧无用的古老仪式。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为生命增添了一些愉悦的亮色。
通过研究人们发现,一切习惯的日常仪式——如餐桌上的碰杯——曾经都是一种迷信。以前的人认为,玻璃器皿碰撞发出的吱嘎声能驱走恶魔。
此外人们还相信一分钱带来的好运气。每逢新年佳节,我们都会互寄印有幸运硬币的贺卡,或互送带有幸运硬币的小猪、三叶草、烟囱清扫工玩偶等吉祥物。这种传统同样起源于古老的迷信。以前朋友和恋人之间经常互赠铜币,人们认为铜能够驱散恶毒的魔法,而且由于铜属于维纳斯的管辖范围,因此它能够增强人们爱的能力。
这些一度是迷信行为的日常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虽然我们已不能认出它们背后的历史渊源。
重新发现仪式
近年来,仪式重新浮现在我们的视域中。在社会的许多领域,人们已在重新思索仪式对社会性的形成、社会群体的构建以及集体感所起的作用。天主教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逝世和新教皇本笃十六世的登基仪式清楚地向世人证明,仪式对生与死的过渡和机构的延续有多么重要。通过媒体,一个重要事件会对世界所有人发挥影响,并进入他们的生活。仪式的魅力,即使那些平日远离教堂甚或反对教会的人也无法逃避。
宗教仪式和政治庆典也是权力的演绎。它们从情感上打动、吸引观众。参与仪式活动的人相信仪式的功效和必要性,而这种信仰又会引发和强化仪式的作用。
当今社会,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都可以被称做仪式。除了教堂的礼拜仪式、庆典和节日,根据不同的情况仪式还可以分为:过渡仪式(出生、成年、死亡)、就职仪式、定期仪式(圣诞节、复活节、生日、纪念日和国庆日等)、强化仪式(庆祝、爱、性)、反叛仪式(和平运动、生态运动、青年仪式)、交往仪式(打招呼、告别、冲突)。
仪式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对孩子和家长而言,最重要的家庭仪式包括圣诞节、孩子的生日、餐桌仪式和至少每年一次的家庭度假。一同吃早餐,看电视,共度夜晚和周末,这些仪式让家人感到他们彼此属于对方,珍重对方。星期天早上平静地吃一顿丰盛的早餐,心中就会顿时明亮起来;抽出时问来一起聊聊家里的事情,对大家都有益处。
对孩子而言,上床睡觉的仪式非常重要。通过晚上的仪式,孩子学会毫不害怕地从白天进入黑夜,从清醒进入睡眠。孩子过生日的时候,父母策划一次庆祝活动,让过生日的孩子和他的朋友们成为当天庆祝活动的主角。此外,家庭度假也能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度过一段特殊时光,它不同于平时的日常生活,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可以接触到并了解许多新事物。
近年来“仪式和象征”这个主题重获生机,人们似乎开始转换思路,许多人为重要的生活情景寻找新的仪式,或将古老的仪式拿来为己所用。像过去一样,在这样一个纷繁喧闹的世界,仪式为人们提供导向,它能唤起生命的意义,增加集体的凝聚力。
在瑞士苏黎世的一家医院,治疗师们在工作中采用许多新仪式。他们为那些医治很久之后即将出院的病人举行告别仪式。在仪式上,继续住院的病人送给那些离别者一些象征性的礼物,并告诉后者这些一起度过的岁月对他们多么重要。其中一位参与者送给一位离别者一个火柴盒,里面装着许多小石块,其数量与医院的病人数正好重合。在之后的日子里,这位离别者每当遇到困难,只要摇摇火柴盒,就能想起他们在医院一起度过的时光。这样一个美好的仪式也许能激发您去构想自己的仪式。
意义深远的象征导向意义本身,因此它们往往优美动人。为仪式的庆祝投入一点想象、对细节的喜爱以及时间,让它在自己的关注之下完成,将会很有意义。
借助仪式,人们能够克服社会存在的差异,建构社会秩序和共同的归属感。仪式使人们有可能在共同的行动中邂逅、相知并相互融合。仪式传递情感上的安全感和社会可靠性——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不稳定的时代,这一点非常重要。
现在仪式的再度复兴其实并不奇怪:失业像吓人的怪物一样潜伏在生活中,即使想要得到一个实习的岗位都非常困难,许多人濒临破产,退休生活也得不到保障。此时,重新发现仪式,充分利用仪式的魔力,为其加入新的生命,这对于加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都很有帮助。
什么是仪式?我们为何需要仪式
仪式意味着人类共同体的神秘秩序吗?一个细密的网络,覆盖着万物,为我们的行动赋予意义?抑或它是一件我们无法摆脱的文化紧身衣(比如说,圣诞节时全家人一定要在一起)?
20世纪70年代反对空洞仪式的浪潮渐渐平息之后,人们慢慢衍生出一种对仪式的渴望和对其内在价值的感受。
如果有人试图找一个“仪式”的清晰定义,他一定会遭遇到各种文化限制下的不同评判。文学中也总是不断出现各种阐释。因此诸如“礼仪”、“庆典”、“风俗”之类的称呼也就慢慢为世人所接受了。
虽然我们无法对仪式进行科学意义上的阐释,它都在日复一日地发挥作用:从早晨起床到晚上上床睡觉,在季节的循环返复之中,还有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但仪式从哪里开始,习惯在哪儿结束?
仪式的象征及其含义构建着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它将习以为常的行为归人大的关联体系中。所以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仪式不是过去的残留,而是人类成长中重要的认知工具。
前言/序言
午休时的意大利浓咖啡,周末的全家出游,一页写满恋人絮语的纸条……要让生活更有滋味,其实人们无需付出太多的时间或金钱。相反,我们只需有意识、不间断地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一些小小的仪式,为生活增添几分魔力,幸福感便会油然而生。
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仪式令人们有所依傍。仪式帮助我们处理生活中的窘境,唤醒我们心中的美好情感。是心灵的港湾和力量的源泉。仪式增强了人的自信,鼓励人们面对充满压力的环境。
任何一种恋爱关系和家庭生活都不乏小小的日常仪式。借助仪式,恋人们更有安全感,他们会更信赖对方,深感自己备受呵护和珍爱。这与仪式的长短毫无关系。无论是清晨的一个吻、一个小时的泡泡浴还是周末的一顿丰盛早餐,效果都同样出色。
甚至恋人间的矛盾也常常带有一些不自觉的仪式意味。下次有恋人发生争执时,您可以稍微观察一番,谁先让步,谁先开始大嚷,谁先开始哭泣。还有一种典型的恋人争执仪式:床头吵架床尾和。
在线试读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相关信息
午休时的意大利浓咖啡,周末的全家出游,一页写满恋人絮语的纸条……要让生活更有滋味,其实人们无需付出太多的时间或金钱。相反,我们只需有意识、不间断地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一些小小的仪式,为生活增添几分魔力,幸福感便会油然而生。
《时间的回声:重拾生活中的神圣与意义》 在这本充满智慧与洞察的著作中,作者深入探索了人类存在最古老、最深刻的脉络之一——仪式。然而,这并非一本关于具体仪式实践的指南,也非对某种宗教或文化的详细考据。相反,它是一场关于“仪式为何存在”的灵魂拷问,一次对我们内心深处对连接、意义和超越性渴望的深情凝视。 在现代社会的洪流中,我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效率、理性和个体主义。许多传统意义上的仪式,无论是家庭的庆典、社区的聚会,还是个人静思的时刻,都在被淡忘、被简化,甚至被视为不必要的繁琐。我们被告知,生活可以更加直接、更加便利,而那些“形式”上的东西,仿佛是过时的遗物,阻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然而,作者敏锐地指出,正是这种对仪式的疏离,悄然剥夺了我们生活中某些至关重要的维度。仪式,远非只是空洞的表演或陈旧的习俗,它是人类精神自我组织、意义建构以及社群凝聚的基石。它们是我们与过去对话的方式,是我们与当下建立深刻联系的桥梁,也是我们投射未来的蓝图。 这本书以一种宏大的视角,追溯了仪式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从远古先民仰望星空,通过舞蹈和吟唱与宇宙沟通,到文明社会的诞生,仪式成为划分时间、确立秩序、传递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历史细节,而是提炼出仪式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所承载的普世功能: 仪式作为意义的锚点: 在一个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且常常相互冲突的时代,个体很容易感到迷失。我们面对着无数的选择,却常常难以找到指引方向的北极星。仪式,无论大小,都能提供一种清晰的框架,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理解我们经历的事件,并赋予它们更深层的含义。生日庆典不仅仅是一天的欢愉,它提醒我们生命的进程;婚礼不仅仅是一纸契约,它宣告了两个灵魂的承诺与共同体的诞生;告别仪式不仅仅是对逝者的追忆,它帮助生者处理哀伤,并重新认识生命的有限与珍贵。这些仪式,如同生命航海中的锚,让我们在波涛汹涌的生活中,不至于随波逐流,而是拥有一个可以依靠、可以反思的立足点。 仪式作为连接的纽带: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对归属感有着本能的渴求。仪式是构建和维护社会连接的强大工具。家庭的晚餐、节日的大聚会、毕业典礼的合影、朋友间的秘密仪式,这些共同的体验,编织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网。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聚会,而是通过共同的符号、共同的行为、共同的情感表达,加深了彼此的理解和认同。在仪式中,我们放下隔阂,展现脆弱,分享喜悦,共同承担悲伤,从而建立起超越日常琐碎的深刻情谊。作者强调,即使在高度数字化的今天,真实的、面对面的仪式性相聚,对于维持健康的社群关系和抵御现代社会的孤立感,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力量。 仪式作为转折的标记: 生命充满了各种转变——从孩童到成人,从单身到婚姻,从学习到工作,从健康到疾病。这些转变,如果没有被恰当地标记和承认,很容易模糊不清,甚至被忽视。仪式,正是这些生命转折点的催化剂和见证者。成人礼、订婚仪式、新居落成、退休庆典,这些仪式赋予了转变以清晰的界限和庄严的意义。它们不仅帮助个体完成了心理上的过渡,也让周围的人理解和接纳了这种变化,从而使个体能够更顺利地融入新的身份和角色。作者认为,缺乏对生命重要转折点的仪式性承认,会削弱个体对自身成长的感知,也可能导致社群对个体身份转变的疏忽。 仪式作为超越的途径: 除了在世俗层面的功能,仪式更深层的作用在于,它能带领我们触及某种超越性的存在。当我们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以特定的方式行事,我们仿佛打开了一条通往更广阔、更深邃维度的通道。宗教仪式自不必说,即使是世俗的仪式,如观看一场震撼人心的演出,聆听一段触动灵魂的音乐,或者在自然中静默冥想,都能让我们暂时摆脱日常的局限,感受到一种神圣的、不可言说的力量。这种体验,能够滋养我们的精神,给予我们希望,并帮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凡。作者探讨了仪式如何通过调动我们的感官、情感和意志,创造出一种“仪式感”,使我们能够体验到存在的丰盈与奥秘。 现代社会对仪式的挑战与重建: 作者并没有回避现代社会对传统仪式提出的挑战。快节奏的生活、碎片化的信息、对物质的过度追求,都挤压了仪式存在的空间。我们变得习惯于即时满足,而仪式往往需要耐心、时间和投入。然而,作者并不悲观。他认为,人对仪式意义的追求是内在的、难以磨灭的。即使旧的仪式形式消亡,新的仪式形式也会应运而生。现代社会中,那些坚持每年一次的家庭聚会,那些为新生命的诞生而举行的欢迎仪式,那些在工作场所为重要项目成功而举行的庆祝活动,都证明了仪式精神的生命力。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并非简单地呼吁我们回归过去的仪式,而是鼓励我们重新思考仪式的本质,并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能够满足现代人精神需求的仪式。这意味着: 重新发现个体仪式的价值: 即使没有宏大的场合,我们也可以为自己创造私人的仪式。早晨的静思,睡前的感恩,阅读一本书的仪式感,徒步的沉淀,这些微小的、有意识的行为,都能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意义和秩序。 创新社群仪式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设计新的方式来庆祝重要的社群事件,或是为我们珍视的价值观建立新的象征性行为。例如,为团队合作而设立的“协同奖”,为社区环保而举行的“共生节”,这些都可以成为新的仪式。 拥抱“仪式感”的生活态度: 即使是最平凡的活动,我们也可以用一种更具意识、更投入的方式去体验,从而赋予它们一种仪式感。用心烹饪一顿晚餐,专心致志地完成一项工作,真诚地倾听一个朋友,这些都可以被视为一种“生活的仪式”。 《时间的回声:重拾生活中的神圣与意义》是一次深刻的探索,它邀请我们审视那些在喧嚣中被遗忘的宝藏。通过理解仪式为何如此根植于人性,我们得以重新认识那些让我们之所以为人的重要维度:意义的追寻,连接的渴望,以及对超越的向往。这本书不是要我们成为仪式的奴隶,而是要我们成为仪式的创造者和运用者,用一种更具意识、更充满意义的方式,去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更加丰盈而深刻的生活。它提醒我们,在追逐进步与效率的同时,别忘了那些能够安抚心灵、连接彼此、升华生命的古老智慧,那些隐藏在“形式”背后,却是生命本质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