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习惯了当代学术写作的读者来说,阅读这本全集的某个部分需要一个“适应期”。现代论文讲求精炼、直接切入主题,而康德的论证过程,尤其是涉及逻辑学建构的部分,是极其冗长、层层递进的,充满了大量的定义、限定和对反驳意见的预设回应。这要求读者必须投入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不能有丝毫的走神,否则很容易迷失在他那庞大的逻辑迷宫之中。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使用便利贴来标记关键的术语定义和推理的转折点,否则,当读到第十五页时,可能已经忘记了第三页建立的某个基础判断。但正是这种“慢读”的必要性,反而让我体会到一种久违的、对知识的敬畏感。这感觉就像是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过程无比艰辛,但一旦到达顶端,所获得的视野和心胸开阔感是任何轻松阅读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古典而庄重的气息,让人一拿到手就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读物,而是承载了深厚学识的珍宝。我特意选了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在靠窗的书桌前打开它,纸张的质感很棒,不是那种廉价的涂布纸,而是略带纹理的、米白色的纸张,墨迹清晰,排版疏密有致,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强烈的疲惫感。特别是那些关键的哲学概念和术语,书里似乎都做了细致的标记和区分,这对于初次接触康德思想体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帮助。我翻阅了其中关于“先验演绎”的一些章节,虽然内容本身已经足够晦涩,但编辑在注释和版式上下的功夫,确实让那种知识的重量感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总的来说,光是这种物质层面的呈现,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要慢慢品味,而不是急于求成地一口气读完。
评分当我真正沉浸到文本内部时,才发现作者在梳理康德的这些特定领域——比如纯粹的逻辑建构或者他对世界秩序的早期观察——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体系构建能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自然地理学”的论述部分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部分内容远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地理学那样侧重于实证的描摹,而是更像是一种将宇宙生成论与人类认知能力相结合的宏大叙事。康德似乎在试图建立一个框架,用以解释我们为什么会以这种特定的方式来感知和组织我们周围的物理世界,而不是其他任何形式。这种试图跨越纯粹思辨和经验观察的努力,在我读过的众多形而上学著作中是相当罕见的。它迫使我不断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基础却又无比关键的前提假设,思考自身认知结构的局限性,这是一种非常“烧脑”但又极度充实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展示康德如何构建其知识论体系边缘的著作,而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很多人谈论康德,往往聚焦于《纯粹理性批判》的“三大律令”,但本书中对逻辑学(特别是作为思维工具的逻辑)的详尽阐述,提供了一个更基础的视角,去理解他是如何确保他的推理工具本身是可靠的。这部分内容,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读者来说,是无价之宝。它揭示了康德的哲学活动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一个经过精心打磨的、关于“思考可能性的思考”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对基础方法的深入剖析,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康德整体哲学大厦稳固性的信心,也让我对“系统性”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远超出了简单的章节编排,而是一种深植于作者内在思维结构中的秩序感。
评分阅读体验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文本的“连贯性”与“断裂性”并存。一方面,康德的思维脉络始终围绕着他那套核心的批判哲学体系旋转,逻辑的链条环环相扣,让你感受到一种无懈可击的整体性。然而,另一方面,当他深入到“教育学”的篇章时,这种高冷的思辨色彩似乎被一抹温暖的人文关怀所取代。他谈论道德养成、自由意志的培养时,语言风格骤然变得更加直接和富有教诲意味,仿佛这位形而上学的巨匠暂时放下了他的三批判书,化身为一位殷切的导师。这种从纯粹理论到实践伦理的过渡,处理得相当巧妙,没有显得突兀。我甚至能想象出,如果将这些论述应用于现代的教育实践中,它们依然能提供非常有力的思想武器,挑战那些仅仅关注结果而忽略了主体精神塑造的教育观念。
评分“灵魂”是“精神现象的完整统一”,亦即通过“永恒”、“不朽”等概念对“时间”的超越。
评分绝对命令驱使人执行道德的行为。命令,似乎给人一种误解,是被动服从,更何况是绝对命令。但是在康德那里,接受和实践这项命令都是自由的。因为,就一个人而言,“他觉的自己应行某事就能够实现某事,并且亲身体会到自己原是自由的,而这种自由离了道德法则是永远不会被认识的”[13]人“原是自由的”,这正是绝对命令的根源和依据,自身具备自己约来自己的能力,而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和抵制各种诱惑,勇于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之所以“自由离了道德法则原是永远不会被认识的”,原因在于虽然自由是先验的,人类的理性不可认识,但是自由确确实实体现和展示于日常大量的道德可实事实中,人在道德无上命令的绝对服从中,深刻展现了“自由”的无比尊严。
评分(1)胡仁源先生译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出版;
评分一.何为绝对命令
评分“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评分在现有四种汉译中,以胡仁源先生的译本为最早。韦卓民先生说:“胡氏中译本,读来确甚晦涩,其原因大概是胡先生从德文原本译出,而对于康德的哲学术语似乎没有深加留意,且对于康德的整个体系又好像未深入研究,况且译文较旧,不合现代汉语习惯。”(韦卓民撰:《〈纯粹理性批判〉中译者前言》,见所译《纯粹理性批判》卷首。顺便说一句,王若水先生认为胡译本并非从德文原本译出,而是根据F.Max Müller1896年的英译本转译。见王若水撰:《再说〈纯粹理性批判〉的中译本》,《读书》,2000年第6期。)王太庆先生也谈到,抗日战争后期在西南联大哲学系读书时,他读胡译本的感受。他说:“在翠湖中间的那所省立图书馆里,我一连几天借阅胡仁源译的《纯粹理性批判》,可是尽管已经有教科书上的知识做基础,我还是一点没有看懂。不懂的情况和读斯宾诺莎《伦理学》的旧译本差不多,一看就不懂,而且越看越不懂。后来看了Kemp Smith的英译本和Barni的法译本,才发现康德的写法尽管有些晦涩,却并不是那样绝对不能懂的。我怀疑汉译本的译者没有弄懂康德的意思,只是机械地照搬词句,所以不能表现论证过程。这说明不懂哲学和哲学史是无法传达哲学思想的,要想多了解一点康德靠读旧翻译还是不行。”(王太庆撰:《读懂康德》,《读书》,1999年第10期)依韦先生与王先生的说法,胡先生并不懂康德哲学。不懂康德哲学,却去翻译康德著作中最难懂的《纯粹理性批判》,其译本质量如何,可想而知。
评分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
评分“上帝”是“精神现象与物理现象的完整统一”,亦即通过“绝对”的概念对“形式”本身的超越。
评分值得参考!值得借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