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康德关于“实践理性”的讨论中,“道德”的问题首先是“意志自由”的问题,而不是行为规范本身。人最根本的道德欲求即是自由。只有在“理性意志”摆脱了“自然的必然律”之束缚、也摆脱了同样受制于自然律的内心欲念时,人才有“自由”可言;因此“道德的意志”也就是“自由的意志”。从这两个方面看,“道德”都是“理性的自律”,是“理性”在“自由诸概念的领域”、为一个“非经验”的世界“立法”。
评分1740年,康德进了科尼斯堡大学。人们现在无法考证他当时注册了什么专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经常听哲学课。1748年,24岁的康德大学毕业,因为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他衣食无托,前途渺茫。由于大学没有他的位置,他决定到科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镇去做家庭教师。
评分绝对命令驱使人执行道德的行为。命令,似乎给人一种误解,是被动服从,更何况是绝对命令。但是在康德那里,接受和实践这项命令都是自由的。因为,就一个人而言,“他觉的自己应行某事就能够实现某事,并且亲身体会到自己原是自由的,而这种自由离了道德法则是永远不会被认识的”[13]人“原是自由的”,这正是绝对命令的根源和依据,自身具备自己约来自己的能力,而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和抵制各种诱惑,勇于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之所以“自由离了道德法则原是永远不会被认识的”,原因在于虽然自由是先验的,人类的理性不可认识,但是自由确确实实体现和展示于日常大量的道德可实事实中,人在道德无上命令的绝对服从中,深刻展现了“自由”的无比尊严。
评分评分
品相、翻译都很不错,值得留一套。
评分评分
康德的著述和讲课使他称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开始走出科尼斯堡,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与哥德和席勒一起成为魏玛古典派顶梁柱的赫尔德。尽管如此,康德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教授职位,期间他拒绝了科尼斯堡提供给他的诗学艺术教授聘书。他还拒绝了来自埃尔朗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教授聘书,他只愿意在科尼斯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因为他不愿意离开家乡,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迁居他乡。康德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