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民間木雕是我國傳統民間雕刻藝術,從古至今,它存在於生活的每個角落。簡單的木雕在用器的局部雕刻一些圖紋,點綴情趣,繁雜的甚至在整件木器上通體雕刻。我國木雕最具藝術魅力的有樂清黃楊木雕、東陽浮雕、、福建龍眼木雕、潮州金漆木雕。這幾種木雕被今人稱為“四大木雕”,包括瞭木雕的全部技藝、技法、構圖、取材、打坯、用料,不同程度地滿足瞭人們欣賞、實用、把玩、裝飾、建築等方麵的不同需求,從而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國木雕在原始社會就已經産生,如果追溯更遠一些,穴居先民用石刀、骨刀在木頭上刻紋記事,就是後世木雕藝術的發端。漆器的發明使木雕藝術大大地嚮前推進。南北朝時佛教興起,大量江南寺廟、樓颱、木雕菩薩的齣現,使我國木雕藝術發展到新的高峰。到瞭明清,木雕藝術品類繁雜,齣現瞭各種不同名稱的木雕,一些名傢、名匠的弟子傳承,開始瞭木雕藝術的分宗立派。
本書是將木雕藝術溯源和各種木雕技法融為一體的普及性教材。編者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嚮廣大熱愛民間雕刻,尤其是熱愛傳統木雕藝術的朋友深入淺齣地介紹瞭中國民間木雕的曆史、“四大木雕”的不同發展過程、功用及其傳承現狀。同時,編者用較大的篇幅著重嚮讀者介紹瞭樂清黃楊木雕技法的特殊性、取料的嚴肅性,以及木雕的必備工具、操作要領、製作方法和製作過程。黃楊木雕被不少人誤談為東陽木雕,其實它與東陽木雕具有本質的不同,目前黃楊木雕的主要産地在浙江樂清,雖然由硃子常創始以來,曆史還很短,但是它的發展卻很快。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木雕的曆史
第二節 中國木雕的主要流派
一、浙江黃楊木雕藝術
二、福州木雕藝術
三、東陽木雕藝術
四、潮州木雕藝術
第三節 黃楊木雕的銷售與收藏
第二章 市雕的基礎技藝節
第一節 木雕的材料與工具
一、黃楊木的特性和産地
二、黃楊木雕的工具
三、工具的類型
四、工具的磨礪
第二節 黃楊木雕的雕刻程序
一、工具的操作要領和作用
二、雕刻程序
第三節 木雕人物的造型基礎
一、人物雕刻的基本比例
二、傳統人物的臉型種類
三、傳統題材人物的造型特徵
第四節 樂清黃楊木雕技法
一、雕刻七法
二、修光六要
三、木雕實例雕刻方法
四、仿模機雕刻法
第三章 市雕作品賞本斤
後記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一、浙江黃楊木雕藝術
黃楊木雕流行於浙江省溫州、樂清及周邊地區,主要用黃楊木作為雕刻材料。黃楊木是一種珍貴木材,為多年生常綠喬木,生長緩慢,四五十年樹齡的黃楊木樹乾直徑僅幾厘米,故又叫“韆年矮”,其木質堅韌,紋理細密,色澤微黃,有象牙的效果,其顔色還會隨著時間長久而逐漸變深。黃楊木因其成材較小,不適閤做建築木雕的材料,經過民間藝術傢們的努力,創造瞭以圓雕技法為主的獨特民間雕刻門類,即以創作小型觀賞品和擺設為特點的黃楊木雕。最早的黃楊木雕作品齣現在元代,故宮收藏的《鐵拐李》,就是元至正二年(1342年)創作的黃楊木雕觀賞品,其雕刻精湛,造型生動,技法很嫻熟。明清時期,在樂清當地盛行的“龍檔”及民間藝人雕刻的用於龍檔骨架裝飾的樟木戲麯人物圓雕的基礎上形成的黃楊木雕,經過幾代人的探索、總結,不斷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木雕藝術流派。晚清時期的木雕大師硃子常改進瞭木雕技藝,使其成為具有觀賞性的黃楊木雕藝術類型。硃子常主要的創作題材是佛像、曆史人物、仕女等,其中的《五子戲彌勒》《布袋和尚》《濟公和尚》等在191f1年的南京南洋勸業會和1915年的美國舊金山博覽會上獲多個奬項。從清朝末年開始到如今的100年時間裏,湧現齣不少優秀的黃楊木雕藝術傢,如王鳳祚、葉潤周、王篤純、高公博、鄭勝寜、王篤芳、虞金順、虞定良等,他們中許多是一脈相承的師徒關係,受藝後不僅繼承瞭前輩的優秀技藝,還創造瞭拼鑲、嵌雕等新工藝,剋服瞭黃楊木直徑小、不易雕刻大件作品的弱點,創作齣許多優秀的作品並被國傢博物館及各地的博物館所收藏。黃楊木雕多為供人們觀賞的小件擺設和觀賞作品,題材有觀音、羅漢、八仙、仕女、頑童、奔馬等人物像和動物造型。
前言/序言
中國民間木雕是我國傳統民間雕刻藝術,從古至今,它存在於生活的每個角落。簡單的木雕在用器的局部雕刻一些圖紋,點綴情趣,繁雜的甚至在整件木器上通體雕刻。我國木雕最具藝術魅力的有樂清黃楊木雕、東陽浮雕、、福建龍眼木雕、潮州金漆木雕。這幾種木雕被今人稱為“四大木雕”,包括瞭木雕的全部技藝、技法、構圖、取材、打坯、用料,不同程度地滿足瞭人們欣賞、實用、把玩、裝飾、建築等方麵的不同需求,從而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國木雕在原始社會就已經産生,如果追溯更遠一些,穴居先民用石刀、骨刀在木頭上刻紋記事,就是後世木雕藝術的發端。漆器的發明使木雕藝術大大地嚮前推進。南北朝時佛教興起,大量江南寺廟、樓颱、木雕菩薩的齣現,使我國木雕藝術發展到新的高峰。到瞭明清,木雕藝術品類繁雜,齣現瞭各種不同名稱的木雕,一些名傢、名匠的弟子傳承,開始瞭木雕藝術的分宗立派。
本書是將木雕藝術溯源和各種木雕技法融為一體的普及性教材。編者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嚮廣大熱愛民間雕刻,尤其是熱愛傳統木雕藝術的朋友深入淺齣地介紹瞭中國民間木雕的曆史、“四大木雕”的不同發展過程、功用及其傳承現狀。同時,編者用較大的篇幅著重嚮讀者介紹瞭樂清黃楊木雕技法的特殊性、取料的嚴肅性,以及木雕的必備工具、操作要領、製作方法和製作過程。黃楊木雕被不少人誤談為東陽木雕,其實它與東陽木雕具有本質的不同,目前黃楊木雕的主要産地在浙江樂清,雖然由硃子常創始以來,曆史還很短,但是它的發展卻很快。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中國民間傳統工藝技法係列培訓教材:中國民間木雕技法》以外其他中國民間工藝的圖書簡介,旨在提供一個詳盡、具體且不包含木雕內容的概述。 書名:《華夏遺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精選——陶瓷、織綉與剪紙藝術概覽》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索瞭中國傳統工藝的廣袤天地,聚焦於三大核心領域:陶瓷燒製藝術、精妙織綉工藝,以及雅緻的民間剪紙藝術。本書並非對木雕技藝的探討,而是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細緻的視角,去欣賞和理解這些流傳韆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中,那些與木材紋理和雕刻刀法截然不同的創作過程與美學精髓。 本書匯集瞭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曆史時期的工藝實踐精華,力求以翔實的圖文資料,還原每一項技藝的傳承脈絡與核心技術特點。 --- 第一篇:泥與火的交響——中國民間陶瓷藝術的燒製與彩繪 本篇聚焦於陶與瓷的演變曆程,重點解析瞭決定其藝術麵貌的關鍵技術環節,完全避開瞭木製工藝的範疇。 一、 陶土的甄選與塑形藝術 陶瓷的生命始於泥土。本章細緻考察瞭中國不同地域(如陝北黃土、江南紫砂泥)的陶土特性分析,探討瞭不同礦物配比如何影響燒製後的質地與聲響。 拉坯與泥條盤築技法: 詳細描述瞭傳統製坯過程中,陶工如何利用雙手與轉輪的配閤,完成器物的基本形製。對於紫砂壺的“鑲接”與“打身筒”技法,進行步驟分解,強調其對手部力量控製的極高要求。 模製與脫模的科學: 介紹瞭在民間批量生産或製作復雜造型(如動物俑、香爐)時所采用的石膏模或陶範的製作與使用流程,以及如何避免脫模時對半乾坯體的損傷。 二、 釉料的奧秘與窯變之美 釉,是陶瓷的“皮膚”和“靈魂”。本章深入探究瞭天然礦物釉料的配製及其燒製中的化學反應。 青釉的復興與追求: 分析瞭宋代汝窯、官窯所追求的“雨過天青”色調的實現路徑,重點介紹釉中鐵、鈦等微量元素對顔色呈現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調整浸釉時間控製釉層的厚薄。 彩繪與裝飾的技法體係: 詳細區分瞭“釉下彩”(如青花、釉裏紅)和“釉上彩”(如粉彩、五彩)的工藝流程。在青花部分,著重介紹鈷料的提純、研磨,以及“一筆畫”的暈染效果,而非木刻填色的精準綫條。在釉上彩部分,則側重於低溫燒製對顔料活性和透明度的影響。 柴窯的藝術: 專題研究瞭龍窯、饅頭窯等傳統窯爐的結構、裝窯方式(如“窯具”的擺放),以及木柴燃燒時産生的火焰氣氛如何誘發自然形成的窯變效果,如“窯變紅”或“兔毫紋”的生成機製。 --- 第二篇:絲縷間的史詩——中國傳統織綉工藝的針法與紋樣 本篇聚焦於絲綢、棉麻等縴維材料的轉化,闡述瞭織、染、綉三位一體的復雜手工藝流程,與木質材料的雕刻肌理形成鮮明對比。 一、 絲綢的孕育與織物的肌理 織綉的基礎是織物本身。本章追溯瞭從蠶繭到絹帛的整個過程,並解析瞭不同織機的結構。 提花織物的復雜性: 重點介紹瞭提花機(如大花樓)的操作原理,描述織工如何通過提花繩的牽引,控製經綫的升降,從而形成復雜的“宋錦”、“雲錦”等圖案,強調其空間結構與木雕浮雕的空間處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紮染與蠟染的技術: 探討瞭藍印花布等防染工藝。詳細描述瞭如何通過靛藍染缸的配置(含藍泥、酒、糖等物質的比例),以及如何用防染膏或紮綫進行精確的圖案保護,形成獨特的雙重平麵效果。 二、 針法為筆——刺綉的韆變萬化 刺綉是本篇的核心,旨在展現針綫在布麵上的立體構建能力。 蘇綉、湘綉、蜀綉的地域特徵: 對比分析瞭四大名綉的核心技術特點。例如,蘇綉強調“鬅鬩針”和“虛實結閤”來錶現人物的肌膚質感;湘綉則側重“平綉”和“墊底”,以求圖案的絨麵感和光澤度,展現齣與木雕錶麵光滑或粗糲肌理完全不同的觸感體驗。 綫材的運用與光影處理: 分析瞭如何通過使用“馬尾綉”中嵌入馬尾來增加立體感,或通過使用不同色階的蠶絲綫,僅靠針腳的疏密變化,在二維平麵上模擬齣三維的體積感和光照效果。 --- 第三篇:光影的魔法——民間剪紙的鏤空哲學與符號係統 本篇探討瞭以紙張為載體的剪刻藝術,它依賴於鋒利的工具在平麵上“去除”材料,而非“增加”材料。 一、 剪與刻的工具哲學 剪紙的藝術生命力在於工具與材料的相互作用。 剪紙的靈動: 介紹瞭以剪刀為主的剪紙技法,重點分析瞭“連剪”和“疊剪”的技巧,如何通過一氣嗬成的動作完成對稱或復雜外形的快速生成。 刻紙的精微: 詳細描述瞭刻紙(如刻紙本籍)中刀具的選擇(刻刀、柳葉刀等)和使用角度,如何精確控製紙張被切斷的深度與邊緣的平滑度,以實現縴細如發的綫條和窗花結構。 二、 窗花與禮儀符號的解讀 剪紙不僅僅是裝飾,更是民間信仰和習俗的載體。 陰刻與陽刻的辯證關係: 闡述瞭剪紙中“留白”和“鏤空”所構成的視覺關係。重點分析瞭北方窗花如何利用“陰刻”的透光性來增強節日氣氛,以及南方剪紙對圖案細節的“陽刻”填充,以增加紋樣的飽滿度。 紋樣的象徵意義: 深入解讀如“石榴多子”、“蓮花並蒂”、“五福臨門”等常見圖案背後的吉祥寓意,以及它們在婚喪嫁娶、歲時節慶中的應用場景和文化功能。 本書通過對陶瓷、織綉、剪紙這三大領域詳盡的工藝解析,為讀者構建瞭一個立體的中國民間傳統工藝圖景,展示瞭不同材料特性下,匠人智慧的獨特錶現形式。全書配有數百幅高清實物照片、工藝流程示意圖,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生動的現場記錄,展現這些“指尖上的非遺”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