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倭寇 | 作者 | 田中健夫,杨翰球 |
| 定价 | 45.00元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767788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数 | 132000 | 页码 | 216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长期以来,关于明代的“倭寇”,在理解上存在误区,概念与史实都有所混淆。甚至《中国历史大辞典》中也不能幸免。该辞典明史卷的“倭寇”条说:倭寇是指“明时骚扰中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这个结论是很成问题的。其实这种历史认识已经远远落后于史学自身的发展。因为《鲤译丛·倭寇:海上历史》的作者田中健夫已经将倭寇的来源、特点、分期、历程进行了详细研究,倭寇既包括日本人,也包括明朝人、高丽人乃至女真人。 |
| 作者简介 | |
| 田中健夫,1923年出生于群马县。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国史科毕业。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教授,东洋大学教授。著有《中世对外关系史》《倭寇与勘合贸易》《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岛井宗室》等。 杨翰球,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倭寇的意味和内容是多样的,不要把“倭寇”当作连续的历史事象去看待。嘉靖年间中国沿海的“倭寇”,日本人参加的数量是很少的,大部分是中国的走私贸易者以及追随他们的各色人等。本书对于14、15、16世纪倭寇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将出没于朝鲜半岛的倭寇与骚扰进犯元、明王朝的倭寇予以比较分析,对倭寇的发生环境、日明外交背景、重要战役、重要倭寇群体、中国沿海政策、走私贸易温床、东亚海域特点等诸多问题都进行了论述,特别是对于东亚倭寇整体的以往研究中的偏颇进行了许多纠正。 《鲤译丛·倭寇:海上历史》是一部讨论倭寇问题不可不读的著作。尽管学术价值巨大,但本书的写作笔调轻松,篇幅短小精悍,不拖泥带水,实现了知识性、趣味性的良好结合。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在论证逻辑上的严谨性,让我印象深刻。田中健夫在提出每一个观点时,都能够提供充分的史料支撑,并且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他并非一味地渲染“倭寇”的凶残,而是试图揭示事件发生的动因、过程以及影响。我尤其欣赏他在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倭寇”活动特点时的细致区分,这显示了他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杨翰球的翻译,也充分展现了这一点,他的译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毫不含糊,使得原著的学术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读这本书,我感觉像是在接受一次严谨的学术训练,同时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它不仅增长了我的历史知识,更提升了我对历史研究方法和学术论证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田中健夫在考证史料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书中随处可见对地方志、个人笔记、甚至一些地方民间传说的引用,这些看似零散的资料,在他的笔下却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生动而可信的历史图景。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海盗船的描述,以及他们在大海上的航行方式、战斗策略等内容感到震撼。这不仅仅是历史研究,更像是一种考古式的还原。杨翰球的翻译,也忠实地保留了这些细节的丰富性,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加入了精炼的注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那些可能比较晦涩的术语或者地理位置。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跟随作者一起,穿越了时空,亲历了那些惊心动魄的事件。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是市面上许多同类书籍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倭寇》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优秀作品。田中健夫的治学精神,严谨而不失创新,杨翰球的翻译,精准而富有文采,二者珠联璧合,共同为读者呈现了一部关于“倭寇”的深刻而全面的历史画卷。书中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对社会经济根源的分析,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反思,都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部能够拓展思想、启迪智慧的著作。我真心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有机会阅读这本书,去感受历史的厚重,去理解人性的复杂,去思考我们与过去、与现在、与未来的联系。这本书,在我看来,是近期阅读中最具价值的一本书籍之一。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打破常规、挑战既有认知的作品抱有极大的兴趣。田中健夫的这部《倭寇》,恰恰就是这样一本书。它并没有简单地重复既有的历史叙事,而是通过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甚至颠覆了一些我原有的认知。例如,他对“倭寇”群体内部的社会分层,以及他们在不同地区之间联系的阐述,都让我耳目一新。杨翰球的翻译,也成功地将这些新颖的观点,以清晰而流畅的中文呈现出来,让我能够充分地理解和吸收。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走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研究领域,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和深刻的历史图景。
评分(满58包邮)倭寇 田中健夫,杨翰球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第一眼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略带陈旧的纸张质感,搭配上写意的笔触描绘着远去的战船,仿佛将人瞬间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是一个对历史题材情有独钟的读者,特别是那些能够触及历史深处、还原真实面貌的作品。收到书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田中健夫这个名字,在我看来,总是带着一种严谨和深邃的气息,而杨翰球的翻译,更是我一直以来所信赖的。我一直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对原文的忠实,更需要对文化的理解和语言的驾驭。看到这两个名字出现在同一本书上,我心中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这本书究竟会从哪个角度切入,去描绘“倭寇”这个充满争议的群体。是侧重于他们的社会背景,还是他们的军事行动?亦或是他们与中国社会的复杂互动?这些疑问,都让我迫切地想要深入书中去探寻答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视过去,理解现在。我希望它能为我带来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让我对那段历史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真相”有了更深的思考。过去,我接触到的一些关于“倭寇”的描述,往往是片面的,甚至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而田中健夫的这部作品,则以一种更为客观和审慎的态度,去挖掘历史的细节,去还原事件的本来面貌。他并没有回避那些残酷和血腥的场面,但他更注重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以及对当时的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杨翰球的翻译,也恰如其分地传达了这种审慎的态度,他的语言精准而有力,能够准确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同时又避免了过度的主观臆断。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正在进行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所探讨的“倭寇”问题,在我看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一个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不同文化、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冲突,仍然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议题。田中健夫通过对历史上的“倭寇”现象的分析,提醒我们,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可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走向某种极端。而理解这些极端背后的原因,对于我们如何处理当下的国际关系,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杨翰球的翻译,也使得作者的这些思考,能够被更广泛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超越时空的价值,它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启示。
评分读罢第一章节,我立刻被作者的叙事风格所吸引。田中健夫的笔触,并非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叙事的力量,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我脑海中展开。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倭寇”定义为一概而论的恶徒,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出现的社会经济根源,以及在那个混乱时期,许多个体被推向历史洪流的无奈。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今天所认为的“敌人”,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是否也有其复杂的身世和不得已的苦衷?杨翰球的翻译,更是将这种 nuanced 的表达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文字流畅自然,毫不生涩,仿佛就是出自一位土生土长的中文作家之手。我尤其欣赏他对一些史学概念的解释,非常到位,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普通读者的理解。这本书让我对“倭寇”这个词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脸谱化的印象,而是开始看到其背后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那个时代残酷的现实。这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多维度解读,正是吸引我持续阅读的关键。
评分对于一个并非专业史学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可读性非常高。田中健夫的语言风格,虽然严谨,但并不枯燥。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抽象的历史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画面。杨翰球的翻译,更是锦上添花,他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同时,也注重汉语的表达习惯,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顺畅,充满吸引力。我特别喜欢书中一些关于人物心理的刻画,虽然是历史人物,却仿佛跃然纸上,有着鲜活的生命力。这种将学术研究与文学性相结合的能力,是这本书最让我称道的地方。它让我能够沉浸在历史的故事中,同时又能够从中获得深刻的认知。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历史著作,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能引发我们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田中健夫在这本书中,就做到了这一点。他通过对“倭寇”问题的探讨,折射出那个时代社会秩序的崩溃,以及个体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下,如何求生存,甚至如何异化。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反思,在任何时代,社会结构的不合理,都可能催生出怎样的“边缘群体”和“暴力现象”。杨翰球的翻译,巧妙地把握住了作者的这种意图,文字中充满了人文关怀,没有居高临下的批判,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姿态,引导读者去理解和反思。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简单的二元对立认知。它促使我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去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