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纳粹德国,希特勒自杀式反击战。全新视野解读真实二战,再现转动历史进程的关键时刻。二战不是赤裸裸的死亡游戏,而是每个人身陷绝境仍然有勇气生存下去的历史记忆。安东尼·比弗全新力作,军迷担纲翻译。“战争的面目”系列⑦
书名: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
定价:78.00元
作者:安东尼比弗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4
页码:52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63531
"1、 再现二战经典战役,想要了解二战的读者,会被这里的真相震撼到难以入眠。
1944年是二战进程至关重要的一年。西线战场纳粹德国濒临崩溃,希特勒投入90精锐绝地反击,结果“守卫莱茵”作战没有挽回西线战势,反而了盟军进攻柏林的日程。
2、 全新视野解读真实二战,二战不是冰冷的死亡游戏,而是又燃又让人痛心的历史记忆。
看点一:德国仅存的军事将领对阵盟军三大军事将才,战争谋略与军事才能激烈交锋;
看点二:防守薄弱的美军新兵遭遇德军精锐重兵突袭,处处是绝境,普通士兵如何找到生存下去的转机?
看点三:德军新式武器重装投入,铁与血的激烈碰撞,点燃冰雪覆盖的阿登高地。
3、 军事写作终身成就奖得主、650万读者认可的二战史畅销作家,继《保卫斯大林格勒》《攻克柏林》《诺曼底登陆》之后又一力作,已被提名法国四大文学奖之一美第奇奖。
4、 国内阿登战役研究者担纲翻译,一一核查作战图、战斗序列表、德美英军衔列表
5、 亲历者口述,战场实地考察,集结一手档案资料,无一人无出处的真实二战。
"
"1944年,自诺曼底登陆以后,纳粹德军在西线战场遭受了一连串重创。到了1944年末,德军与盟军战势发生了微妙转机。盟军节节进逼但是已呈疲态,德军步步后退但是精锐尚存。希特勒犹如困兽,急于摆脱困境扭转西线态势。他坚信“进攻是好的防御”,如果集中全部兵力发动一次大胆突袭,拿下安特卫普,就可以撕裂英军和美军的分界线,制造一次新的“敦刻尔克”危机。
大部分德军将领质疑这个计划。在缺少装备、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如此“豪赌式”投入能否一战取胜?他们似乎已经绝望地看到苏联红军从东线挺进柏林家园。另外一部分忠诚于希特勒的纳粹党卫军,则期待这场绝地反击能够使德意志帝国“涅槃”。大量新式武器、先进坦克被派上战场,铁与血的激烈碰撞,点燃了被冰雪覆盖的阿登高地。遭到突袭的盟军深陷德军2个集团军的围攻,担心被德军报复的比利时平民匆忙逃离家园,甚至连巴黎都感受到了恐慌。
"
"中译本序言 V
章 胜利的狂热 1
第2 章 安特卫普和德国边境 20
第3 章 亚琛之战 34
第4 章 冬季战争来临 48
第5 章 许特根森林 68
第6 章 德军的战役准备 99
第7 章 情报工作的失误 123
第8 章 12 月16 日星期六 140
第9 章 12 月17 日星期日 168
0 章 12 月18 日星期一 198
1 章 斯科尔策尼和海特 219
2 章 12 月19 日星期二 229
3 章 12 月20 日星期三 254
4 章 12 月21 日星期四 277
5 章 12 月22 日星期五 290
6 章 12 月23 日星期六 305
7 章 12 月24 日星期日 326
8 章 圣诞节 347
9 章 12 月26 日星期二 360
第20 章 盟军的反攻准备 373
第21 章 双重意外 393
第22 章 反 攻 412
第23 章 推平突出部 432
第24 章 总 结 447
致 谢 455
附录A 军衔列表 458
附录B 阿登战役双方战斗序列 462
附录C 缩略语 487
注 释 489
"
"[英] 安东尼•比弗(Antony Beevor)
二战历史学家,师从“战后英语世界头号军事史”约翰·基根,因在二战历史文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先后被授予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美国普利兹克军事博物馆与图书馆文学暨军事写作终身成就奖。
安东尼·比弗曾在英国1轻骑兵队服役,退役后投身于历史非虚构写作。良好的军事素养、的写作造诣,再加上对战场、战争亲历者的实地考察,使得他的文字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他被650万读者视为二战史品质保障,几乎包揽历史学界乃至世界文坛的重要奖项,他的代表作品有:
《克里特:战斗和抵抗》,荣获朗西曼奖;《保卫斯大林格勒》,荣获沃尔夫森历史学奖、塞缪尔·约翰逊奖、霍桑顿文学奖;《攻克柏林》,荣获届朗文历史基金奖;《D日:诺曼底登陆》,荣获英国联合军种国防研究所授予威斯敏斯特奖章;《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后反攻》是他的新作,已被提名法国四大文学奖之一的美第奇奖。
董旻杰
战争史研究者,曾任“知兵堂”执行总编,目前主要从事战争史翻译、审校和编撰工作,著有研究阿登战役的代表作品《沸腾的雪:阿登反击战》。
"
"如果有什么特征能够将安东尼·比弗与其他的历史学家区分开来——撇开他天生擅长讲故事这一点——那一定是,他并不畏惧直视那些令人不适甚至恐惧的话题,他的讲述方式不会吓退我们。比弗的作品很少带有主观评论,他就像维吉尔一样带着你穿过地狱:不用担心深陷可怕的困境里,比弗会带领你重新回到现实世界。经历了这段旅程,你会变得更加豁达。
——基思•罗威,《野蛮大陆》作者
混乱的战斗场景、可怕的人员伤亡,这些在安东尼·比弗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只要读过比弗所描述的这场激战,我们肯定都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来自欧洲和美洲的年轻生命相互厮杀。弗洛伊德已经警示过我们,文明与原始本能之间只有一层薄薄的界线。《1944阿登战役》则让我们再次重新审视现代世界。
——《华尔街日报》
"
"章 胜利的狂热
盟军因胜利感到欢欣鼓舞。7月发生的刺杀希特勒事件让盟军确信了德军内部开始瓦解,就像1918年一样,但实际上失败的刺杀行动反而无限强化了纳粹党的统治。盟军高统帅部情报主任(G2)肯尼思·威廉·多布森·斯特朗少将轻率地宣称:“8月份的战斗结束了,西线的敌人已经被消灭了”。在伦敦,战时内阁相信战争会在圣诞节结束,并将12月31日作为战争结束的那一天来计划,只有首相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仍然担忧德国人会决心继续战斗下去。在华盛顿,美国人做出了相似的预测,他们希望将注意力转移到仍然在和日军苦战的太平洋战场。美国战时生产委员会开始取消军事合同,包括生产炮弹的合同。
连许多德国人也认为一切都快结束了,在荷兰乌得勒支休整、时任赫尔曼·戈林伞兵装甲师伞兵装甲团团长的弗里茨·富尔里德上校在日记中写道:“西线完蛋了,敌军已经杀到了比利时境内和德国边境;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和芬兰正在向苏联恳求和平,这和1918年时一模一样。”
在柏林火车站,抗议者们居然敢打出这样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我们愿不惜一切代价换来和平”。在东线,苏联红军在“巴格拉季昂”行动中摧毁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将战线往西推进了300公里,一直到了华沙城下和维斯瓦河畔。在3个月内,德军在东线损失了589 425人,在西线损失了156 726人。
苏联红军冲到维斯瓦河畔,鼓舞了波兰国家军在华沙举行英勇但注定失败的起义,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不希望出现一个独立的波兰,无情地坐视起义者被德国人镇压。希特勒位于东普鲁士拉斯滕堡附近的“狼穴”受到了苏军的威胁,而德军在巴尔干地区也开始崩溃。就在巴黎解放的前两天,罗马尼亚在苏联军队冲进边境时背叛了轴心国。8月30日,苏联红军进入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并且占领了重要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冲向匈牙利平原和多瑙河的道路已经打开,从这里可以直逼奥地利和德国本土。
在8月中旬,巴顿将军的第3集团军从诺曼底冲向塞纳河,与此同时,在戛纳和土伦之间进行的“龙骑兵”行动(Operation Dragoon,指盟军在法国南部登陆)在地中海沿岸也获得了成功。大量德军部队由于害怕被切断后路开始撤退,那些深知落到抵抗组织手中会有何等命运的维希法国成员也出发穿过这片充满敌意的土地,在某些情况下要走上千公里路到达德国,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一支由德国陆军、空军、海军人员以及在大西洋沿岸驻防部队的非战斗人员临时组成的“行军集群”奉命向东逃亡,一路上还要试图躲避法国抵抗组织的袭击。德军开始加强第戎突出部周边的实力,增援兵力达到25万人。此外还有51 000名官兵被困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的港口里,那些主要港口被希特勒定义为“要塞”,尽管它们根本没有获得解救的希望。这种无视现实的做法,被德国空军大将库尔特·阿图尔·本诺·斯图登特形容为一名天主教神父在耶稣受难日对着一盘猪肉一边洒圣水一边说“你是鱼肉”。
希特勒的偏执狂在“7·20”刺杀事件后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东普鲁士的狼穴大本营,他说总参谋部只是个“知识分子的俱乐部”,其刻薄的嘲弄远超昔日。“现在我才知道为什么这几年来我设计的针对苏联的伟大计划都失败了!”希特勒说,“这都是因为背叛!如果不是那些叛徒作祟,我们早就赢了。”希特勒痛恨“7·20”事件的密谋者,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背叛行为,还由于他们使人们印象中的德国人的团结性大打折扣,以及对盟军和中立国所造成的影响。
在8月31日的形势汇报会上,希特勒宣称:“这将是盟军内部的关系愈发紧张以至于终破裂的时刻,世界历史上的联盟总是在某些时候会破裂。”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迅速跟上了元首的思维,随后在柏林召开的重要会议中讲道:“我敢肯定政治冲突会在盟军走向胜利的过程中逐步增加,有一天终将出现无法修复的裂痕。”
德国空军总参谋长维尔纳·克赖珀航空兵上将在8月份后几天的日记中写道:“晚间形势汇报时,我们获知西线崩溃了。”
夜里的大部分时间中,诸如“命令、指示和打电话”这样的事情仍然在频繁进行。天早晨,国防军高统帅部长官威廉·凯特尔元帅要求空军再抽出5万人组建地面部队。9月2日,克赖珀写道:“很显然,西线德军有瓦解的迹象,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大将却出奇地镇静。芬兰人也脱离轴心国了。”
在当天的会议中,希特勒开始用言语攻击芬兰领导人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元帅。他还对帝国元帅赫尔曼·威廉·戈林非常不满,因为后者在如此重要的时候居然不出席会议,甚至还建议解散德国空军,将机组人员转移到高炮部队。
当时苏联红军已经抵达东普鲁士边境,希特勒害怕苏军会以空降行动来生擒他,于是“狼穴”被改造成了一座要塞。希特勒的秘书特劳德·容格写道:“现在这里被修成了一个巨大的防御设施,到处都是障碍物、新设的哨位、地雷、多股铁丝网和瞭望塔。”
希特勒希望让一个他信赖的卫队指挥官来负责他的安全,奥托·恩斯特·雷默上校在7月20日指挥大德意志卫戍营粉碎了密谋者们在柏林的叛乱,他理所应当成了佳人选。当听闻雷默要求回到前线指挥部队时,希特勒让他组建1个旅来保卫“狼穴”,雷默的这个旅初是以柏林的大德意志卫戍营和赫尔曼·戈林高炮团的8个炮兵连为骨干组建的,然后逐渐壮大。元首卫队旅在1944年9月份正式成立,并做好了保卫“狼穴”的准备——能对付“2~3个空降师的空降行动”。据雷默本人回忆,这支由不同兵种混合而成的“非常规部队”有着挑选武器装备和“有经验的前线士兵”(绝大多数来自大德意志师)的绝对优先权。
“狼穴”的气氛非常压抑,希特勒无精打采地在床上躺了好几天,其间他的秘书们“打印出大量东线和西线的损失报告”。与此同时,戈林则待在他所霸占的建于霍亨索伦时代的罗明滕狩猎庄园里生闷气,这个庄园位于东普鲁士。当他的空军在诺曼底遭受失败后,他知道他的对手们在元首心目中的分量超过了自己,尤其是那个终成为他的敌人、善于操控一切的马丁·鲍曼。他的另一个对手,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卢伊特波尔德·希姆莱掌握了德国的预备军,密谋分子当初就是在预备军总部策划了刺杀行动。戈培尔似乎完全控制了国内,他被任命为第三帝国总体战事务(全民战争募捐活动)的全权代表,但鲍曼和纳粹党的大区领袖仍然大权在握,任何企图对他们的地盘施加影响的行为几乎都会受到阻挠。
大部分德国人都被刺杀希特勒的行动震惊了,苏军挺进东普鲁士边境更加剧了士气的低落。女人们想结束这场战争,党卫队帝国保安总局汇报说许多人对元首失去了信心。然而,头脑更清醒的人意识到,只要希特勒没死,这场战争就会持续下去。
对于《新思文库》系列,我一直抱有很高的评价,因为它总能为读者带来那些真正有深度、有价值的历史解读。而这本《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安东尼·比弗,他是一位我非常尊重的历史学家,他的作品总能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个体命运紧密联系,让那些冰冷的数字和事件变得鲜活起来。阿登战役,是二战末期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它标志着纳粹德国试图扭转战局的最后一次疯狂尝试。我一直很好奇,在当时盟军已经掌握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希特勒为何还会孤注一掷,发动如此大规模的进攻?这场战役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深刻的战略误判,还是被一种近乎病态的信念所驱使?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这场战役的战略构思,德军的进攻计划,以及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在初期让盟军措手不及的。同时,我也想知道,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士兵们所经历的生死考验,他们的恐惧、勇气,以及那些在炮火中被改变的人生轨迹。
评分我一直非常推崇《新思文库》这个系列,因为它所带来的历史解读总是那么深刻且富有启发性。这次的《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更是让我期待已久。安东尼·比弗,这位在二战史领域有着崇高声誉的作家,他的作品总能将宏观的历史事件与个体命运生动地交织在一起,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阿登战役,作为希特勒在战争末期发动的最后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其战略意义和历史影响都极其深远。我非常好奇,在盟军即将取得最终胜利的时刻,希特勒是如何做出如此冒险的决定的?这是否是他对战局的最后绝望,抑或是寄希望于通过一次大胆的反攻来打破僵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场战役背后复杂的战略决策,德军的进攻部署,以及他们为何能在初期取得如此显著的战果。同时,我也渴望通过作者的笔触,去感受那些身处战火中的士兵们,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勇气,以及那些在极端环境下被扭曲和重塑的人生。
评分《新思文库》系列一直以其高质量的选题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吸引着我。而这次聚焦在1944年的阿登战役,更是将我的阅读兴趣推向了顶峰。安东尼·比弗,这位以精准的史料运用和生动的叙事风格著称的二战史专家,他的笔触无疑会为我们揭示一场比电影更加扣人心弦的历史画卷。阿登战役,往往被视为希特勒在西线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反攻,它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出乎意料的残酷。我个人对这场战役的了解,主要还停留在一些宏观的描述上,比如德军的出其不意,盟军最初的混乱,以及最终的顽强抵抗。但这本书,我希望能深入到更细致的层面,去理解这场战役的战略背景,希特勒为何会选择这个时间、这个地点发动进攻,他期望达到什么样的战略目标?而盟军又是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他们的部署、情报工作是否存在疏漏,又是如何一步步稳住阵脚并最终反击的?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更全面的视角,更详实的细节,以及作者对历史事件独到的解读。
评分这本《新思文库》系列的作品,一直是我个人非常偏爱的读物。尤其是当它聚焦于那些改变世界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时,那种知识性和阅读体验的双重满足感就更加强烈了。1944年的阿登战役,这个在无数军事爱好者心中有着特殊地位的事件,如今能以安东尼·比弗的视角来呈现,我感到非常幸运。我一直认为,比弗在处理二战题材时,总能将宏大的战略格局与微观的士兵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有史诗般的磅礴大气,又不乏人性的细腻关怀。阿登战役,作为希特勒试图扭转战争局势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其失败的意义不言而喻。我很好奇,在那个兵力、资源都已捉襟见肘的时刻,德军是如何组织起如此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扑的?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误判、情报失灵,抑或是被胜利冲昏头脑的狂妄?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梳理清楚这场战役的来龙去脉,了解双方的兵力部署、战术运用,以及那些决定战役胜负的关键节点。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从书中看到那些普通士兵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恐惧、绝望、勇气和希望,这些才是历史最真实的肌理。
评分《新思文库》系列一直是我了解二战历史的重要窗口,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总能让我沉醉其中。当得知有安东尼·比弗关于1944年阿登战役的著作出版时,我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囊中。阿登战役,这个在二战历史的后期,充满了戏剧性转折的关键战役,总让我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一直好奇,在盟军已经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并且拥有空中优势的情况下,希特勒为何还会选择发动这样一场大规模的反攻?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是对战局的绝望反扑,还是试图制造盟军内部矛盾的阴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希特勒的战略意图,以及德军的进攻计划是如何在初期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同时,我也想了解,在白雪皑皑的阿登森林中,普通士兵们是如何在严寒、炮火和未知命运的夹击下生存的。
评分一直以来,《新思文库》系列都是我购买历史书籍的首选,因为它总能提供深刻的见解和引人入胜的叙述。这次关于1944年阿登战役的书籍,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安东尼·比弗,这位享有盛誉的二战史专家,他的作品总能将宏观的战略格局与士兵的个体经历巧妙地融合,让历史事件栩栩如生。阿登战役,作为希特勒在战争末期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反攻,其失败的意义不言而喻。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当时德军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希特勒是如何做出发动这场战役的决定的?这背后是否是战略上的误判,亦或是被一种近乎疯狂的信念所驱使?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这场战役的战略背景、双方的兵力部署、战术运用,以及那些决定战役走向的关键时刻。同时,我也期待能够看到那些身处战场第一线的士兵们,他们的恐惧、勇气以及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
评分购买《新思文库·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涵盖的时间节点和事件本身所蕴含的张力。1944年,二战的天平早已向同盟国倾斜,但德国法西斯在末日前的疯狂反扑,总能让人联想到一种绝望中的挣扎,一种不甘的垂死一搏。安东尼·比弗的名字,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许多权威性。他的作品,我一直觉得有一种将历史“拉近”的魔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亲眼见证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阿登战役,不仅仅是一场兵力的比拼,更是意志的较量,是战略的博弈,是情报的对抗。我想要了解,希特勒为何会在盟军即将合围之际,仍然选择将宝贵的兵力和资源投入到这场看似冒险的战役中?他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是否真的如一些历史学家所言,是为了制造分裂,亦或是想要孤注一掷,博取一丝扭转乾坤的希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剖析这些深层的原因,而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军事行动。
评分1944年的那个冬天,欧洲战场的气氛紧张得仿佛凝固了。历史的书页翻到此刻,总会让人不自觉地屏住呼吸。我拿到这本《新思文库·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时,脑海中就已经浮现出无数画面:白雪覆盖的 Ardennes 森林,坦克履带碾过泥泞,士兵们在寒风中紧绷着脸,还有那弥漫的硝烟和未知的命运。作者安东尼·比弗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中信出版社的引进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总觉得,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往往藏着无数个体的悲欢离合,而阿登战役,无疑是二战末期一个极具戏剧性、也最能展现人性挣扎的篇章。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理解希特勒为何会孤注一掷,又为何会最终失败。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的较量,更是意识形态、战略判断、以及无数士兵生死一线搏斗的缩影。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历史现场感,了解那些被战火吞噬的生命,以及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决策背后,是怎样的人物和怎样的考量。
评分《新思文库》系列的书籍,对于我来说,一直都是一种精神食粮,特别是当它们聚焦于那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事件时,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更是无与伦比。1944年的阿登战役,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紧张感。安东尼·比弗,他的作品总是以其扎实的史料考证和生动形象的叙事风格而著称,我深信他能够为我们呈现一个别开生面的阿登战役。我一直对这场战役的战略意图感到好奇。在盟军已经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希特勒为何还会选择发动这样一场大规模的、风险极高的反攻?是出于一种绝望中的孤注一掷,还是有着某种更深层次的政治或军事考量?这本书,我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我期待着能够了解德军的进攻计划是如何制定的,他们的战术部署有何特点,以及在战役初期,为何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战果,让盟军措手不及。
评分我一直对《新思文库》系列的书籍情有独钟,因为它们总能提供一种深入骨髓的历史洞察力。而《1944阿登战役:希特勒的最后反攻》,这个主题本身就带着一种史诗般的悲壮感。安东尼·比弗,这位在二战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他的笔触总能将宏观的战略布局和微观的士兵体验完美融合,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阿登战役,作为希特勒在战局日渐不利的情况下,试图孤注一掷,扭转败局的关键一役,其背后蕴含着太多值得深思的战略决策和人性挣扎。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这场战役的来龙去脉:希特勒为何会在这个时间点选择发动进攻?他的战略目标到底是什么?而盟军又是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攻势,他们的情报是否失灵,又如何才能够从最初的混乱中迅速反应并最终粉碎德军的攻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场战役的复杂性,不只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政治、心理和意志上的较量。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Very very good
评分好
评分Very very good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Very very good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