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精)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勋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美术史
  • 美术史
  • 艺术史
  • 绘画
  • 雕塑
  • 书法
  • 建筑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3138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3026925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精)
  • 作者:蒋勋
  • 定价:88
  • 出版社:三联书店
  • ISBN号:978710805313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9-01
  • 印刷时间:2015-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325
  • 字数:100千字

编辑推荐语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成于90年代初,二十多年来经久不衰,一直是蒋勋先生的代表作。“传统文化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本着这个信念,作者摒弃学者的卖弄和专家的炫耀之心,与年轻一代娓娓交谈。依照朝代的次第,《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周密地连缀起各个流派与名家,文笔简明生动,亲切有趣,闪烁着真知灼见,*终成为一本有血有肉的中国美术史入门书。

作者简介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湾文化大学历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 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著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而自己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目录


绘画的开始9——绘画的观察、思考与表达
象形文字


彩陶
半坡出土的彩陶
中国北方出土的彩陶
直线和曲线
线条、涂面和留白
黑陶
刻、印、拓
商周29——农业社会对绘画题材的影响
铜器
动物画
人物画
春秋战国37——绘画观念和技巧的大进步
帛画
写实肖像画
汉43——绘画的多样化以及书画同源
帛画
写实和想象的结合
壁画
墓室壁画的人、事、物
砖画(画像砖)
社会生活的景象
神话
漆器
……


穿越古今的艺术之旅:《中国艺术的流变与精神》 一部深入探索中国艺术灵魂的鸿篇巨制,带你领略数千年文明的审美精髓。 【本书核心定位】 本书并非对既有艺术史进行简单的编年罗列,而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系统梳理了中国艺术自史前萌芽至近现代转型的宏大脉络,旨在揭示隐藏在具体器物和图像背后的文化逻辑、哲学思想与时代精神。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变”与“不变”——那些驱动中国艺术不断演进的核心审美观念,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以新的形式得以彰显。 【结构与内容提要】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超过五十万字的深度论述,力求在广度与深度上达到新的平衡。 第一部:文明的曙光——史前至先秦的造型基因(约10万字)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中国艺术的源头活水。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彩陶上那些神秘的几何纹样,到红山文化玉器的神性光芒,我们探讨了早期人类如何通过造型活动来构建对宇宙和神灵的认知。重点解析了良渚玉器的礼制功能,以及二里头文化向青铜时代过渡的范式确立。 专题探讨: 史前陶器的“符号学”意义;玉器在早期社会中的权力结构;“狞厉”与“和谐”的审美雏形。 先秦的转折: 从二里冈到殷墟,青铜礼器的纹饰演变如何映射王权的更迭。《周礼》对艺术规范的构建。 春秋战国的思想激荡: 诸子百家对“美”与“道”的论述如何渗透到工艺美术和早期绘画的萌芽之中。秦汉时期简牍、帛画的出现,标志着“笔墨”作为独立艺术媒介的觉醒。 第二部:气韵生动——魏晋南北朝的士人精神与宗教艺术(约9万字) 这是一个充满动荡,却也孕育出惊人艺术创造力的时代。本书细致考察了佛教艺术(石窟造像、寺观壁画)如何成为汉文化与异域文化交融的载体,以及玄学思潮如何催生了中国文人画的理论基石。 佛教艺术的中国化进程: 云冈、龙门石窟的造像风格差异,反映了不同政权对艺术的诉求。对“褒衣博带”风格的心理学分析。 顾恺之与“传神论”: 深入解析“以形写神”的理论内涵,及其对后世人物画的决定性影响。 书法成为“第一艺术”的根源: 探讨王羲之等书法大家如何将个人修养与笔墨技巧融为一体,确立了中国艺术的审美典范。 第三部:盛世气象——隋唐宋元的全面繁荣与规范化(约15万字) 本部分聚焦中国艺术史上的两个巅峰期:恢弘的唐代与内敛典雅的宋代。我们分析了强大的帝国如何为艺术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张力。 唐代的多元格局: 从初唐的浑厚到盛唐的博大,长安的国际化氛围如何体现在绘画、陶瓷(唐三彩、越窑青瓷)的风格上。对阎立本、吴道子等大师的风格比较研究。 宋代的“审美品位革命”: 重点分析宋代文人阶层崛起后,艺术观念如何从“匠作”转向“修身”。 院体画的精微: 徽宗时期的花鸟画如何达到技法的极致。 山水画的意境突破: 李成、范宽等如何构建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山水世界。 瓷器工艺的理性光辉: 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釉色、造型与时代精神的对应关系。 元代的遗民与笔墨的独立性: 元四家如何将宋代内敛的审美推向更纯粹的笔墨抒发,确立了文人画对“性灵”的绝对追求。 第四部:世俗的张力与技术的精进——明清的艺术格局(约12万字) 明清两代,中国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展现出强大的世俗化倾向和对技巧的极致追求。 明代的学院派与民间力量: 探讨吴门画派(沈周、文征明)的复古与创新;浙派对院体的挑战;以及晚明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如何催生了版画和装饰艺术的繁荣。 清代的“南北宗”辩论与程式化: 董其昌理论的后续影响,以及“四王”对既有范式的集大成与僵化。 技术高峰: 分析清代景德镇官窑的制瓷工艺达到人类历史顶峰的社会制度基础。对陈淳、徐渭等“怪才”的艺术心理分析。 第五部:西风东渐——近现代艺术的冲击与重塑(约6万字) 本部分关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艺术所面临的巨大身份危机与转型。 “西学为用”在艺术领域的体现: 早期油画、素描对传统中国画教育体系的冲击。 革新的艰难起步: 介绍早期留学海外的画家群体,以及他们在融合中西技法上的探索与挣扎。 艺术教育体系的重构: 从传统私塾到现代美术学院的制度变迁,对艺术家的培养模式产生了怎样的长远影响。 第六部:结语——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国艺术的永恒母题(约3万字) 总结全书,提炼出贯穿中国艺术史的核心精神: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和之美的伦理诉求、以及文人“以画言志”的个体表达。探讨这些母题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回响与可能。 【本书特色与价值】 1. 宏观视野,微观深入: 不仅勾勒出艺术史的宏大叙事,更通过对具体作品(如《千里江山图》、《韩熙载夜宴图》、特定时期瓷器)的精微解读,让读者得以触及艺术的肌理。 2. 跨学科的融通: 综合运用历史学、哲学、社会学视角,解析艺术背后的驱动力,而非仅仅停留在“看图说话”的层面。 3. 拒绝简化论: 深刻认识到中国艺术的复杂性、内部矛盾性以及区域差异性,避免用单一的标签去定义数千年的文化积累。本书力求呈现一个有血有肉、不断呼吸的艺术生命体。 适合读者: 对中国文化史、艺术理论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高校历史、艺术史专业的学生与研究人员;希望系统而深入了解中国艺术精髓的读者。阅读本书,将是一次对中华民族审美心灵的深度朝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艺术史一窍不通的小白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美术史是那种枯燥乏味、充满专业术语的学科,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事功力一流,仿佛带着你在时间的长河里漫步,从古代的洞窟壁画到近现代的流派纷呈,每一步都讲解得清晰易懂。更绝的是,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作品和年代,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哲学、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比如,它会把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精神内核解释得非常到位,让我明白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背后蕴含着怎样的东方哲学思想,而不是肤浅地停留在“这幅画画得很好看”的层面。读完之后,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艺术名作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更深的敬意,感觉自己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审美世界的大门,收获太大了。

评分

坦白讲,我一开始对这类“普及读物”是持保留态度的,总担心它为了追求流畅性而牺牲了专业性。但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它在保持科普性的同时,对关键的历史节点和艺术家的思想核心把握得相当精准和深刻。它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议题,而是巧妙地将其转化为可以被大众消化的信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不同媒介——从书法到陶瓷,从玉器到绘画——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跨领域的探讨,这种系统性的梳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它教会我如何“看”艺术,而不是仅仅“欣赏”艺术。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关于形式与精神、实用与审美之间的关系,这本书的思辨价值远超一般的美术史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但更核心的价值在于它给予读者的思维工具。我感觉自己像是被赋予了一把钥匙,可以打开通往中国传统审美体系的大门。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新颖,不拘泥于传统的断代史叙事,而是常常从一个具体的艺术母题入手,然后层层剥茧地追溯其在数千年间的流变和意义的深化。这种“点到面”的写作手法,使得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记忆和理解都变得非常有效。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无论是建筑的比例,还是日常器皿的造型——都多了一层对“美”的感知和判断力。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中国美术史的书籍,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中国式审美品味的入门指南,收获的远超预期。

评分

对于一个常年接触西方艺术史的我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和深入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文化瑰宝。我惊喜地发现,中国艺术史的脉络远比我过去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彩得多。这本书在处理不同历史阶段的过渡时,逻辑性非常强,它能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朝代之间艺术风格的承接与断裂。比如,它对宋代院体画的精致与文人画的超脱之间的张力分析得入木三分,让我明白了审美取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内在的辩证关系。此外,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艺术理念,比如“气韵生动”的内涵,也有非常现代和深入的阐释,让这些古老的词汇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可以被理解和体会的审美标准。这本书无疑是拓宽我艺术视野的一部力作。

评分

我原本对中国古代艺术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几张图片,总觉得那些雕塑和绘画与我的生活相去甚远,直到我翻开了这本“秘籍”。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它的“接地气”。它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腔调,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用最生动有趣的语言,将那些沉睡在博物馆深处的艺术品“唤醒”了。它擅长捕捉细节,比如分析某一时期青铜器纹饰的演变,是如何反映了当时的权力结构和礼仪制度。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原本冰冷的文物瞬间有了鲜活的故事感。我特别喜欢作者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背景知识,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的想象,让我不再是孤立地看待一幅画或一件雕塑,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个巨大历史文化图景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阅读体验极佳,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好书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非常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