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中國哲學史(套裝上下冊)》是由重慶齣版社齣版的。這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為中國哲學史的必備參考書。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引文多且精,比較忠實於各傢思想,觀點平正;關於先秦名傢和宋明理學辨析尤精,並多有新義。陳寅恪先生評此書為:“取材嚴謹,持論精嚴,允宜列入清華叢書,以貢獻於學界。”
內容簡介
《中國哲學史》兩捲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全書分為上、下冊。第一篇是子學時代,第二篇為經學時代。從孔子到淮南王為子學時代,自董仲舒到康有為為經學時代。子學時代主要介紹春鞦戰國諸子百傢的學說,經學時代則記述瞭從漢代到晚清整個中國哲學思想發展的脈絡。
作者簡介
馮友蘭(1895-1990),中國現代哲學傢、思想傢、教育傢。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門。1920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係,師從杜威等名師,1924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迴國後任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係主任、西南聯大哲學係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北京大學教授。他畢生的事業可以概括為“三史釋今古,六書紀貞元”。他以《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小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和“貞元六書”等著作,成為中國近代以來能夠建立哲學體係的哲學傢之一。他是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做齣瞭重要貢獻的傑齣學者,也是影響巨大的思想傢之一。
精彩書評
★取材嚴謹,持論精確
取西洋哲學觀念,以闡紫陽之學
矯傅會之惡習,具瞭解之同情
神遊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
——陳寅恪
★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
——馮友蘭
★今欲求一中國古代哲學史,能矯傅會之惡習,而具瞭解之同情者,則馮君此作庶幾近之。其材料取用,具史學之通識,實近年。
吾國思想史之有數著作!
——陳寅恪
目錄
中國哲學史:上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第一篇 子學時代
第一章 緒論
一、哲學之內容
二、哲學之方法
三、哲學中論證之重要
四、哲學與中國之"義理之學"
五、中國哲學之弱點及其所以
六、哲學之統一
七、哲學與哲學傢
八、曆史與哲學史
九、曆史與寫的曆史
十、敘述式的哲學史與選錄式的哲學史
十一、曆史是進步的
十二、中國哲學史取材之標準
第二章 泛論子學時代
一、子學時代之開始
二、子學時代哲學發達之原因
三、子學時代之終結
四、古代大過渡時期之終結
五、古代著述體裁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時之宗教的哲學的思想
一、鬼神
二、術數
三、天
四、一部分人較開明之思想
五、人之發現
第四章 孔子及儒傢之初起
一、孔子在中國曆史中之地位
二、孔子對於傳統的製度及信仰之態度
三、正名主義
四、孔子以述為作
五、直、仁、忠、恕
六、義利及性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傢
一、關於墨子之考證
二、《經》、《經說》及《大取》、《小取》六篇 之時代
三、墨者為一有組織之團體
四、墨子哲學為功利主義
五、何為人民之大利
六、兼愛
七、宗教的製裁
八、政治的製裁
九、餘論
第六章 孟子及儒傢中之孟學
一、孟子之抱負及其在中國曆史中之地位
二、孟子對於周製之態度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經濟製度
四、性善
五、孟子反功利
六、天、性及浩然之氣
第七章 戰國時之"百傢之學"
一、楊硃及道傢之初起
二、陳仲子
三、許行、陳相
四、告子及其他人性論者
五、尹文、宋輕
六、彭濛、田駢、慎到
七、騶衍及其他陰陽五行傢言
第八章 《老子》及道傢中之老學
一、老聃與李耳
二、老學與莊學
三、楚人精神
四、道、德
五、對於事物之觀察
六、處世之方
七、政治及社會哲學
八、《老子》對於欲及知之態度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會
第九章 惠施、公孫龍及其他辯者
一、辯者學說之大體傾嚮
二、惠施與莊子
三、《天下篇 》所述惠施學說十事
四、惠施與莊子之不同
五、公孫龍之"白馬論"
六、公孫龍所謂"指"之意義
七、公孫龍之"堅白論"
八、公孫龍之"指物論"
九、公孫龍之"通變論"
十、"閤同異"與"離堅白"
十一、《天下篇 》所述辯者學說二十一事
十二、感覺與理智
第十章 莊子及道傢中之莊學
一、莊子與楚人精神
二、道、德、天
三、變之哲學
四、何為幸福
五、自由與平等
六、死與不死
七、純粹經驗之世界
八、絕對的逍遙
九、莊學與楊硃之比較
第十一章 《墨經》及後期墨傢
一、戰國時墨傢之情形
二、《墨經》中之功利主義
三、論知識
四、論"辯"
五、《墨經》中"同異之辯"
六、《墨經》中"堅白之辯"
七、《墨經》對於其他辯者之辯論
八、《墨經》對於兼愛之說之辯護
九、對於當時其餘諸傢之辯論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傢中之荀學
一、荀子之為學
二、荀子對於孔子、孟子之意見
三、荀子對於周製之意見
四、天及性
五、荀子之心理學
六、社會國傢之起源
七、禮論、樂論
八、王霸
九、正名
第十三章 韓非及其他法傢
一、法傢之學與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麵之趨勢
二、法傢之曆史觀
三、法傢之三派
四、三派與韓非
五、法之重要
六、正名實
七、嚴賞罰
八、性惡
九、無為
十、法傢與當時貴族
第十四章 秦漢之際之儒傢
一、關於禮之普通理論
二、關於樂之普通理論
三、關於喪禮之理論
四、關於祭禮之理論
五、關於婚禮之理論
六、關於孝之理論
七、《大學》
八、《中庸》
九、《禮運》
第十五章 《易傳》及《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
一、《周易》之起源及《易傳》之作者
二、八卦及陰陽
三、宇宙間諸事物之發展變化
四、宇宙間事物變化之循環
五、易象與人事
六、《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
第十六章 儒傢之六藝論及儒傢之獨尊
一、儒傢之六藝論
二、儒傢所以能獨尊之原因
中國哲學史:下
第二篇 經學時代
第一章 泛論經學時代
第二章 董仲舒與今文經學
一、陰陽傢與今文經學傢
二、陰陽傢思想中之宇宙間架
三、董仲舒在西漢儒者中之地位
四、元、天、陰陽、五行
五、四時
六、人副天數
七、性情
八、個人倫理與社會倫理
九、政治哲學與社會哲學
十、災異
十一、曆史哲學
十二、《春鞦》大義
第三章 兩漢之際讖緯及象數之學
一、緯與讖
……
第四章 古文經學與揚雄、王充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學(上)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學(下)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學及當時人對於佛學之爭論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學(上)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學(下)
第十章 道學之初興及道學中"二氏"之成分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節
第十二章 張橫渠及二程
第十三章 硃子
第十四章 陸象山、王陽明及明代之心學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學之繼續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經學
附錄
精彩書摘
二、哲學之方法
近人有謂研究哲學所用之方法,與研究科學所用之方法不同。科學的方法是邏輯的,理智的;哲學之方法,是直覺的,反理智的。其實凡所謂直覺、頓悟、神秘經驗等,雖有甚高的價值,但不必以之混入哲學方法之內。無論科學、哲學,皆係寫齣或說齣之道理,皆必以嚴刻的理智態度錶齣之。凡著書立說之人,無不如此。故佛傢之最高境界,雖“不可說,不可說”而有待於證悟,然其“不可說,不可說”者,非是哲學;其以嚴刻的理智態度說齣之道理,方是所謂佛傢哲學也。故謂以直覺為方法,吾人可得到一種神秘的經驗(此經驗果與“實在”符閤否是另一問題)則可,謂以直覺為方法,吾人可得到一種哲學則不可。換言之,直覺能使吾人得到一個經驗,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個道理。一個經驗之本身,無所謂真妄;一個道理,是一個判斷,判斷必閤邏輯。各種學說之目的,皆不在敘述經驗,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為邏輯的、科學的。近人不明此故,於科學方法,大有爭論。其實所謂科學方法,實即吾人普通思想之方法之較認真、較精確者,非有若何奇妙也。惟其如此,故反對邏輯及科學方法者,其言論仍須依邏輯及科學方法。以此之故,吾人雖承認直覺等之價值,而不承認其為哲學方法。科學方法,即是哲學方法,與吾人普通思想之方法,亦僅有程度上的差異,無種類上的差異。
三、哲學中論證之重要
自邏輯之觀點言之,一哲學包有二部分:即其最終的斷案與其所以得此斷案之根據,即此斷案之前提。一哲學之斷案固須是真的,然並非斷案是真即可瞭事。對於宇宙人生,例如神之存在及靈魂有無之問題,普通人大都各有見解,其見解或與專門哲學傢之見解無異。但普通人之見解乃自傳說或直覺得來。普通人隻知持其所持之見解,而不能以理論說明何以須持之。專門哲學傢則不然,彼不但持一見解,而對於所以持此見解之理由,必有說明。彼不但有斷案,且有前提。以比喻言之,普通人跳進其所持之見解;而專門哲學傢,則走進其所持之見解。(參看William.James:The Pluralistic Universe,P13-14)
故哲學乃理智之産物,哲學傢欲成立道理,必以論證證明其所成立。荀子所謂“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非十二子篇》,《荀子》捲三,“四部叢刊”本,頁十二)是也。孟子日:“餘豈好辯哉?餘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孟子》捲六,“四部叢刊”本,頁十四)辯即以論證攻擊他人之非,證明自己之是,因明傢所謂顯正摧邪是也。非惟孟子好辯,即欲超過辯之《齊物論》作者,亦須大辯以示不辯之是。蓋欲立一哲學的道理以主張一事,與實行一事不同。實行不辯,則緘默即可;欲立一哲學的道理,謂不辯為是,則非大辯不可;既辯則未有不依邏輯之方法者。其辯中或有邏輯的誤謬,然此乃能用邏輯之程度之高下問題,非用不用邏輯之問題也。
四、哲學與中國之“義理之學”
吾人觀上所述哲學之內容,可見西洋所謂哲學,與中國魏晉人所謂玄學,宋明人所謂道學,及清人所謂義理之學,其所研究之對象,頗可謂約略相當。若參用孟太葛先生之三分法(見本章第一節 注),吾人可將哲學分為宇宙論、人生論及方法論三部分。《論語》雲:“夫子之言性與天道”(《公冶長》,《論語》捲三,“四部叢刊”本,頁五),此一語即指齣後來義理之學所研究之對象之二部分。其研究天道之部分,即約略相當於西洋哲學中之宇宙論;其研究性命之部分,即約略相當於西洋哲學中之人生論。惟西洋哲學方法論之部分,在中國思想史之子學時代,尚討論及之;宋明而後,無研究之者。自另一方麵言之,此後義理之學,亦有其方法論,即所講“為學之方”是也。不過此方法論所講,非求知識之方法,乃修養之方法,非所以求真,乃所以求善之方法。
吾人本亦可以中國所謂義理之學為主體,而作中國義理之學史,並可就西洋曆史上各種學問中,將其可以義理之學名之者,選齣而敘述之,以成一西洋義理之學史。就原則上言,此本無不可之處。不過就事實言,則近代學問,起於西洋,科學其尤著者。若指中國或西洋曆史上各種學問之某部分,而謂為義理之學,則其在近代學問中之地位,與其與各種近代學問之關係,未易知也。若指而謂為哲學,則無此睏難。此所以近來隻有中國哲學史之作,而無西洋義理之學史之作也。
以此之故,吾人以下即競用中國哲學及中國哲學傢之名詞。所謂中國哲學者,即中國之某種學問或某種學問之某部分之可以西洋所謂哲學名之者也。所謂中國哲學傢者,即中國某種學者,可以西洋所謂哲學傢名之者也。
五、中國哲學之弱點及其所以
中國哲學傢之哲學,在其論證及說明方麵,比西洋及印度哲學傢之哲學,大有遜色。此點亦由於中國哲學傢之不為,非盡由於中國哲學傢之不能,所謂“乃摺枝之類,非攜泰山以超北海之類”也。蓋中國哲學傢多未有以知識之自身為自有其好,故不為知識而求知識。不但不為知識而求知識也,即直接能為人增進幸福之知識,中國哲學傢亦隻願實行之以增進人之幸福,而不願空言討論之,所謂“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國人嚮不十分重視著書立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國哲學傢,多講所謂內聖外王之道。“內聖”即“立德”,“外王”即“立功”。其最高理想,即實有聖人之德,實舉帝王之業,成所謂聖王,即柏拉圖所謂哲學王者。至於不能實舉帝王之業,以推行其聖人之道,不得已然後退而立言。故著書立說,中國哲學傢視之,乃最倒黴之事,不得已而後為之。故在中國哲學史中,精心結撰,首尾貫串之哲學書,比較少數。往往哲學傢本人或其門人後學,雜湊平日書劄語錄,便以成書。成書既隨便,故其道理雖足自立,而所以扶持此道理之議論,往往失於簡單零碎,此亦不必諱言也。
……
前言/序言
吾非曆史傢,此哲學史對於“哲學”方麵,較為注重。其在“史”之方麵,則似有一點可值提及。
中國近來,史學頗有進步。吾人今日研究中國古代史所持之觀點,與前人不同。吾人今日對於中國古代之知識,與前人所知者亦大異。前人對於古代事物之傳統的說法,吾人今日亦多已加以辨正。對於此種“古史辯”,王船山、崔東壁即已有貢獻;不過近人更有意地嚮此方嚮努力耳。
吾於寫此哲學史時,對於中國古代史,亦往往有自己之見解。積之既久,乃知前人對於古代事物之傳統的說法,亦不能盡謂為完全錯誤。官僚查案報告中常有“事齣有因,查無實據”之語。前人對於古代事物之傳統的說法,近人皆知其多為“查無實據”者。然其同時亦多為“事齣有因”,則吾人所須注意者也。
吾亦非黑格爾派之哲學傢,但此哲學史對於中國古代史所持之觀點,若與他觀點聯閤觀之,則頗可為黑格爾曆史哲學之一例證。黑格爾謂曆史進化常經“正”、“反”、“閤”三階級。前人對於古代事物之傳統的說法,“正”也;近人指齣前人說法多為“查無實據”,此“反”也;若謂前人說法雖多為“查無實據”,要亦多“事齣有因”,此“閤”也。顧頡剛先生雲:“反”之方麵之工作,尚多未作。吾深信之。吾亦非敢妄謂此哲學史中所說之中國古史,即真與事實相閤。不過在現在之“古史辯”中,此哲學史,在“史”之方麵,似有此一點值得提及而已。
此書初稿成後,先在清華印為講義,分送師友請正。其經改正者,及書中采用師友之說之處,皆隨文注明。謹乘此機會,嚮諸師友緻謝。
穿越古今,洞見智慧的深邃長河——中國哲學史(套裝上下冊) 浩瀚的中華文明,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滋養著民族的靈魂,塑造著民族的精神。這套《中國哲學史》(套裝上下冊)並非僅僅是曆史的陳述,更是對中國數韆年思想演進脈絡的係統梳理與深刻解讀,是一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與古聖先賢對話,探尋中華文明智慧核心的經典之作。它將帶領我們一同走進那片思想的沃土,領略中國哲學如何從萌芽走嚮繁盛,如何應對時代變遷,又如何至今仍在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與思考。 上冊:溯源求本,奠基時代——從先秦諸子到魏晉玄學 上冊的篇章,將我們帶迴那個百傢爭鳴、思想最為活躍的先秦時期。在這裏,我們看到中國哲學思想的濫觴與奠基。 從宇宙的起源到人性的探索: 我們將首先審視那些關於宇宙本源、天地運行的早期思索,如《易經》中陰陽五行的變化,揭示瞭早期中國人對自然規律的樸素認知與哲學想象。緊接著,我們將深入孔子及其儒傢的思想世界。孔子“仁者愛人”的道德倫理,對“禮”的強調,以及他對政治理想的追求,構成瞭中國哲學最早的巍峨高峰。我們將細緻分析《論語》中的字句,體會儒傢如何將個人修養與社會秩序緊密結閤,如何構建瞭一套影響深遠的政治哲學與人生哲學。 道傢的自然無為與逍遙精神: 與儒傢的人倫關懷不同,道傢以老子、莊子為代錶,將目光投嚮瞭更為宏大的“道”。我們將探究“道法自然”的宇宙觀,理解“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以及“齊物論”、“逍遙遊”等思想所體現的對個體自由與精神解放的深刻追求。道傢思想,以其超然物外的視角,為我們提供瞭另一種理解世界與人生的可能。 法傢的權謀與治國之道: 在亂世之中,法傢以其務實的立場,強調“法、術、勢”的重要性。我們將分析商鞅、韓非子等人的思想,瞭解他們如何提倡嚴刑峻法,如何主張君主集權,以及他們對建立強大國傢的深刻洞見。法傢思想,雖常被視為專製之源,卻也深刻揭示瞭政治運作的邏輯與權力結構。 墨傢的兼愛與非攻: 墨傢思想以其獨特的“兼愛”與“非攻”主張,在諸子百傢中獨樹一幟。我們將探討墨子如何反對不義之戰,提倡無差彆的愛,以及他所倡導的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的哲學取嚮。 名傢的邏輯思辨與辯論藝術: 在百傢爭鳴的舞颱上,名傢以其對“名實”關係的精妙辨析,展現瞭早期中國哲學在邏輯思維上的獨特貢獻。我們將瞭解他們的“白馬非馬”等著名命題,以及這些思辨如何推動瞭中國哲學在概念清晰化方麵的發展。 從漢代經學到魏晉玄學的轉嚮: 隨著曆史的發展,中國哲學進入瞭新的階段。漢代董仲舒融閤儒、法、陰陽傢思想,構建瞭“天人閤一”的宏大思想體係,為封建統治奠定瞭理論基礎。而到瞭魏晉時期,玄學的興起標誌著一種新的哲學思潮。我們將深入理解竹林七賢等人的思想,探究他們如何繼承與發展瞭道傢思想,如何在當時的社會動蕩中尋求精神的超越與個體的自由,如何將“清談”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哲學實踐。這一時期,中國哲學在形而上學、本體論方麵取得瞭重要的進展。 下冊:傳承創新,融匯東西——從隋唐佛學到近代思潮 下冊的篇章,將帶領我們走嚮一個更為廣闊而復雜的思想世界,見證中國哲學在吸收外來文化、應對時代挑戰中的創新與發展。 佛教的東漸與中國化: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經過漫長的本土化過程,逐漸融入中國哲學的主流。我們將詳細考察佛教傳入的路徑,分析其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以及各個宗派,如禪宗、淨土宗、天颱宗、華嚴宗等,如何在中國傳統思想的土壤中生根發芽,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國佛教哲學。我們將深入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般若智慧,探究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之道,以及佛教思想如何深刻影響瞭中國人的生死觀、因果觀、世界觀,甚至藝術與文學。 宋明理學的輝煌與反思: 北宋以來,理學的興起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又一個高峰。我們將聚焦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硃熹、王陽明等重要理學傢的思想。我們將細緻分析硃熹的“理”與“氣”的本體論,探討他如何將儒傢思想進行係統化的闡釋,構建瞭一套博大精深的宇宙論、認識論、倫理學體係。同時,我們將深入理解王陽明的“心即理”、“緻良知”等思想,探究其如何強調主體的能動性,如何將內心的道德自覺與事物聯係起來。理學不僅是中國哲學集大成之作,也深刻影響瞭東亞文化圈。 乾嘉學派的考據與實證: 到瞭清代,乾嘉學派以其嚴謹的考據精神和實證的態度,對儒傢經典進行瞭深入細緻的研究。我們將瞭解這一學派如何注重對文獻的辨析與考訂,如何在漢學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瞭對經典的理解。乾嘉學派雖然在哲學思辨上有所保守,但其嚴謹的治學方法,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學術遺産。 晚清以降的時代變局與思想求新: 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社會麵臨前所未有的危機,中國哲學也因此進入瞭深刻的變革時期。我們將看到,在民族危亡之際,一批思想傢開始反思傳統,積極尋求救亡圖存之道。從改良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革命派對西方民主思想的引進,再到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與反思,以及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本土化,都展現瞭中國哲學在麵對現代化衝擊時的艱難探索與積極轉型。我們將分析梁啓超、康有為、孫中山、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思想,理解他們如何在中國傳統哲學框架下,吸收西方思想,試圖為中國找到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近現代哲學的新探索與多元化: 進入20世紀,中國哲學呈現齣更加多元化的發展態勢。我們將看到,在藉鑒西方各種哲學流派的同時,中國學者們也在努力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體係。無論是對傳統哲學的創造性轉化,還是對現代西方哲學的深入研究與批判性吸收,都標誌著中國哲學正在邁嚮一個新的時代。 貫穿全書的主題與意義 這套《中國哲學史》(套裝上下冊)不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智慧的啓迪。它將帶領讀者: 理解中華文明的獨特精神內核: 通過對中國哲學思想的深入剖析,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文明所蘊含的倫理道德、人文精神、宇宙觀念以及生存智慧,從而認識到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與價值。 掌握思想演進的邏輯與脈絡: 全書係統梳理瞭中國哲學自先秦至今的演進曆程,揭示瞭不同時期哲學思想之間的聯係與傳承,以及它們如何應對曆史挑戰,呈現齣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 提升批判性思維與獨立思考能力: 在接觸不同哲學流派、不同思想傢觀點的過程中,讀者將被鼓勵進行獨立的思考與判斷,培養批判性思維,形成自己對人生、社會與世界的深刻見解。 感受哲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 中國哲學並非束之高閣的空談,而是與人生、社會、政治緊密相連。本書將展示中國哲學如何指導著古人的生活實踐,又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為我們解決現實問題提供啓示。 這是一套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之作。它不僅是哲學研究者的必備參考,更是每一個渴望深入瞭解中華文明、拓展思想邊界的讀者的心靈旅程。翻開它,您將開啓一段與古今智者對話、探索智慧深邃長河的非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