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凡及教授的新著《脑海探险》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神经科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所谓基本是就脑功能大的方面而言的,例如关于人的精神或者神智(mind)。到底在心还是在脑的问题,又如脑功能是定位的,还是整体、不定位的,这些都是脑研究理论中重大而出现过争论的问题。所谓基本还指脑活动基本“工作方式”而言,例如生物电的发现、神经元学说的建立、“汤”和“火花”之争等问题。以上这些都是神经科学中*基本的问题,《脑海探险》不但对这些问题全面地作了介绍,并且讲了它们的来龙去脉。
20世纪*伟大的生物学家克里克说过:“对我们 来说,再也没有比研究我们自己的脑*重要的科学研 究了。我们对宇宙的所有认识都有赖于它。”《脑海 探险(人类怎样认识自己)》作者顾凡及结合神经科学 与认知科学史、科学家传记以及*新进展的材料,试 图通过讲述人类认识脑和心智的一些重大探索与突破 的历史过程,生动揭示人类是怎样逐步深入对于自己 脑和心智的科学认识的,我们关于这些问题的知识是 怎么得来的,在历史上又发生过一些什么重要争论, 为什么有的认识得到了证实而有些想法则*终被证明 是错了,我们现在的认识已经到了哪一步,也对今后 作了展望。本书同时让读者感悟科学家治学之道。
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同年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学系任教。曾于1961年11月至1965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理论组进修生物控制论。1979年6月调到复旦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其间于1983年8月至1985年8月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一香槟分校做访问学者。曾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数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神经科学会计算神经科学和神经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两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论文近百篇,并有多部专著和译作。 目前担任国际期刊Cognitive Neurodynamics责任编辑、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线性研究会名誉理事等职。
序
自序
扬帆远航——为什么要到脑海去探险
**章 精神生活的栖息地究竟在哪里——心脑之争
1.1 千古之谜——古人颅骨上的手术创口
1.2 古埃及纸莎草纸书透露的秘密
1.3 关于脑是心智所在地的*早猜测
1.4 “西方孔夫子”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心脏中心论
1.5 脑是精神生活所在器官的史上**实验证据
1.6 “要认识功能,就先要认识结构”——脑解剖的革命
1.7 心脏不再是灵魂的栖息地——哈维的发现
1.8 终于找到了大脑皮层的应有位置——威利斯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2章 执行特定脑功能的究竟是全脑还是特定脑部位——整体论和定位论之争
2.1 功能定位初露端倪
2.2 “颅相学”的功过是非
2.3 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临床证据——布罗卡的发现
2.4 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实验证据——希齐希、弗里奇和费里尔的工作
2.5 人脑中躯体感觉和运动的**定位——彭菲尔德的“感觉和运动侏儒”
2.6 记忆也定位于某个脑区吗?
2.7 对皮层功能定位论的质疑
参考文献
第3章 脑如何工作——神经系统基本工作原理的发现
3.1 神经电的发现
3.2 神经细胞是相互融合还是彼此分开的——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之争
3.3 相邻神经元如何通讯——“汤”与“火花”之争
3.4 神经细胞怎样产生神经脉冲——从伯恩斯坦的膜学说到霍奇金-赫胥黎的离子学说
3.5 神经细胞怎样编码信息
3.6 从神经元到神经回路
参考文献
第4章 从行为主义到认知神经科学
4.1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
4.2 桑代克的谜箱实验
4.3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4.4 沃森和小阿尔伯特实验
4.5 图灵测试、人工智能和中文屋实验
4.6 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
4.7 观察内心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一脑功能成像
参考文献
第5章 一个脑,两个半球——“裂脑人”研究
5.1 对胼胝体功能的早期研究
5.2 “谨向您的大脑左右两半球一并致以*诚挚的祝贺”
5.3 大脑左右两半球的特异性
参考文献
第6章 万物之灵——进化中的脑
6.1 进化论还是特创论——T.H.赫胥黎和欧文之争
6.2 人脑和猴脑的结构在哪些地方有所不同
6.3 镜像细胞——塑造文明的神经元
6.4 惟独人才有句法结构的语言
6.5 动物的语言能力可达到多高——黑猩猩瓦绍、尼姆和坎齐
6.6 人脑的智能几乎已经达到了动物智能的可能极限
参考文献
第7章 “世界之结”——意识之谜
7.1 20世纪80年代前自然科学研究的禁区——意识研究
7.2 “惊人的假说”——克里克与科赫对意识的还原论研究
7.3 埃德尔曼关于意识的动态核心假设
7.4 “自由意志”
7.5 主司情绪的脑结构
7.6 A·达马西奥关于情绪和意识的理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刚开垦的处女地——对脑和心智的交叉学科研究
8.1 控制论开辟了多学科研究脑的新天地
8.2 神经网络的兴衰
8.3 计算神经科学——一个正在而且还要继续茁壮成长的领域
8.4 向*接近人脑智能的机器前进!
参考文献
第9章 路漫漫其修远一极目远眺脑研究之新大陆
9.1 “认识人心智的生物学机制已成为对2l世纪科学的中心挑战”
9.2 “人脑计划”一是“未来的新兴技术之星”还是“胡说”
9.3 “**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的是是非非
9.4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从阅读的舒适度和易读性来看,这本书的表现是超出预期的。排版上的留白处理得当,没有给人造成压迫感,文字的行距和字号也经过了细致的调整,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处理专业术语时,总能找到非常贴切且易于理解的日常比喻来进行解释,避免了生硬的定义堆砌。这种将高深知识“接地气”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读者的尊重。许多同类书籍往往为了显示其专业性而故意使用复杂的行话,反而疏远了大众读者,而这本书则完全避免了这种倾向,它让人感觉知识的殿堂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通过友好的引导进入的。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试图用宏大叙事来概括一切的著作抱持警惕态度,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却截然不同。它没有试图给出“标准答案”或“终极真理”,而是更倾向于展示认识事物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和局限性。这种谦逊的态度,反而让它更具说服力。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总是小心翼翼地搭建脚手架,先是展示不同流派的观点冲突,然后巧妙地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冲突背后的根源,最终的结论往往是开放式的,鼓励读者自己去填补空白。这种非独断性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我感觉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积极地参与到一场智慧的辩论中去,这对于提升自身的思维敏锐度非常有益处。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生硬地堆砌知识点,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具叙事性和探索性的方式来引导读者。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复杂的概念分解成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或案例分析,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时不时地会被那些意想不到的转折和深入的见解所吸引,仿佛作者不是在“教”我,而是在邀请我一同踏上寻找答案的旅程。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启发,这得益于其逻辑链条的严密和论证过程的层层递进。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避免了晦涩难懂的陷阱,这种平衡的拿捏,绝对是衡量一部优秀作品的重要标准。它真正做到了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吸收知识,而非痛苦地“消化”信息。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和审视我们日常经验的“工具箱”。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汇编,更像是一套操作手册,教你如何去解构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现象。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反应都潜移默化地发生了一些改变,更加倾向于去探究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判断上。这种内在的认知重塑,是任何纯粹的信息灌输都无法比拟的。它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观察世界的另一扇窗户,让我意识到我们对自身和周遭环境的理解,可能远比想象中要片面得多,这种觉醒感让人既感到兴奋,又带有一丝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设计和内页排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朴实中带着一丝复古的气息,很能吸引那些对手工制品和传统印刷有偏爱的人。初翻阅时,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和字体就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物有所值的感觉。书的装帧非常结实,即便经常翻阅,也不会担心书页松脱,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出版市场中显得尤为难得。特别是那些章节之间的过渡页,设计得非常有巧思,既保持了整体的连贯性,又巧妙地将不同主题区分开来,体现了编者的用心良苦。光是翻阅这本书本身,就成了一种享受,仿佛在进行一次精致的感官体验,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无疑为内容本身增添了额外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