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經春鞦戰國時期的百傢爭鳴,自秦以後形成“儒道互補”的格局。儒傢傳統與道傢傳統都源遠流長,不僅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的曆史,而且繼續影響著我們的現在和將來。儒傢傳統與道傢傳統的延續,都離不開其具有原創性的經典。儒傢的經典是《五經》、《四書》,道傢以及道教的經典則是《老子》、《莊子》和《列子》等書。《老子》又稱《道德經》,是道傢學派的開山之作,也是道教所尊奉的“第1經典”。其影響又不僅在於道傢和道教,它是中國文化在世界曆史的“軸心時期”産生的一部偉大經典,它是中華民族的,也是中華民族所貢獻於世界的。
經典是喚醒人性的著作,可以開啓人們的智慧!經典能深入到一個人心靈的深處,能培養一個人優雅的性情和敦厚的性格!在中國五韆年文明曆史長河中,能夠流傳至今的莫過於經、史、子、集。《國學經典:老子》對《老子》的精華部分重新進行瞭校對與勘訂,並配有白話譯文,方便讀者閱讀並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讀經誦典,逐步提升,受益終生!
李存山,男,1951年5月生,北京人。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獲學士和碩士學位;畢業後一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工作,1988年任哲學編輯室主任,1993年後任雜誌社副總編輯;在編輯工作之餘,從事中國哲學和文化的研究,著有《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商鞅評傳――為秦開帝業的改革傢》、《中華文化通誌·哲學誌》,發錶論文數十篇。1986年被國傢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齣貢獻專傢”稱號,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現兼任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孔子基金會理事、學術委員。
上篇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齣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
“道”,《說文》雲:“道,所行道也。”“道”字的本義是道路,其引申義是道理、規律、原則。“道可道”的第一個“道”字,即是指人們一般所說的道理、規律、原則。第二個“道”字的意思是言說,如《論語?憲問》中“夫子自道也”的“道”。作為老子哲學的最高範疇的“道”,不是人們一般所說的道理、規律、原則,而是“常道”,即恒常之“道”。《韓非子?解老》篇雲:“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後衰者,不可謂常;唯夫與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謂常。”老予的恒常之“道”,不僅“與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而且如《老子》二十五章所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在天地産生之前就已混然存在瞭。恒常之“道”是天地萬物的總根源和總根據,即世界的本原。老予認為,恒常之“道”是不可“道”,即不可言說的。
“常道”之“常”,以及後麵的“常名”、“常無”、“常有”等“常”字,馬王堆帛書本寫為“恒”,注傢認為“常”是為避漢孝文帝劉恒諱而改。《莊子?天下》篇述老子之學為“建之以常無有”,《韓非子?解老》篇引《老子》日“道之可道,非常道也”,且對“常”多有解釋和發揮。《說文》雲:“恒,常也。“恒”與“常”義同而通用,今保留諸傳本“常”字之舊,以下“恒”、“常”的異文不另加注。
“名可名”,第一個“名”是指名詞概念;第二個“名”是名的動詞用法,即用名詞概念來稱謂、錶達。“常名”是用來指稱“常道”的。老子認為,“常名”不可用名詞概念來錶達。《老子》二十五章雲:“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強為之名日大。”恒常之“道”在老子的思想中本是一種不可言說、不可用名詞概念來錶達的“意”(意思或思想),但這種“意”隻有見諸文字纔能成為後人可讀的《老子》書,所以隻好“字之日道,強為之名日大”,“言道德之意”而“強”為之“著書”(《史記?老子列傳》)。《老子》書的文字是“言”,老子想要錶達的思想是“意”。《易傳?係辭上》雲:“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讀《老子》書,不能把其中的“言”讀死,而要讀活,體會其“言”外之“意”。
“萬物之始”,據馬王堆帛書本改。王弼本作“天地之始”,但王弼注雲:“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可見王弼本原亦作“萬物之始”。
“無名”和“有名”都是指“道”,也就是說,“道”是無名和有名的統一。《說文》雲:“始”女之初也。母,牧也。從女,象懷子形,一日象乳子也。“萬物之始”是指萬物産生之前“道”的渾沌狀態,此為“無名”;“萬物之母”則是“道”孕育、産生、養育萬物,此為“有名”。《老子》三十二章:“道常無名”;四十一章:“道始無名”;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比“有”更根本,但“無”並非絕對的空無,而是還有“有”的屬性,“道”是“無”和“有”的統一,所以能孕育、産生、養育萬物。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或可斷句為“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常無”和“常有”都是指“道”。高亨《老子正詁》雲:“常無欲以觀其妙,猶雲欲以‘常無’觀其妙也。常有欲以觀其徼,猶雲欲以‘常有’觀其徼也。因特重‘常無’與‘常有’,故提在句首。”《莊子?天下》篇述老子之學“建之以常無有”,“常無有”即“常無”與“常有”的省文。
“觀”,一種直覺的認識,即觀照、體認。“妙”,奧妙。“徼”,循行,邊際。《說文》:“徼,循也”,“循,行也”。吳澄《道德真經注》:“徼者,猶言邊際之處,孟子所謂端是也。…“道”之奧妙本是無形無際的,但其運行也有微渺的邊際、理路,此為萬物由以産生的端倪,這要從“道”的“常無”與“常有”中去體認。
馬王堆帛書本“常無”與“常有”句,“欲”字屬上讀,作:“故恒無欲也,以觀其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此兩者”,指“常無”與“常有”。“同齣而異名”,同齣於“道”而名稱不同。
“玄”,玄妙,幽深不可測。“此兩者同齣而異名,同謂之玄”,馬王堆帛書本作“此兩者同齣,異名同謂”。
“眾妙之門”,一切玄妙變化的總門、總根源。《老子》六章:“榖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玄牝”是指天地萬物之母,“玄牝之門”也就是“眾妙之門”,意謂“道”是天地萬物的總根源。
……
我是一個對道傢思想抱有濃厚興趣的文史愛好者,閱讀過不少關於《道德經》的譯注版本,但說實話,很多版本讀起來總覺得“用力過猛”,總想把老子的思想塑造成某種萬能的成功學秘籍,或者用力過猛地去批判現實。而這本《國學經典:老子 道德經》則呈現齣一種截然不同的氣質——淡泊與自然。它沒有試圖為老子“正名”或者“批判誰”,它隻是安靜地呈現瞭老子在兩韆多年前對宇宙秩序、個人修養和治國方略的觀察與思考。作者在闡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時,那種不偏不倚、近乎於“旁觀者”的視角,讓我感到非常舒服。他沒有強行灌輸“你必須這樣想”的觀念,而是讓你自己去體會那種“道法自然”的鬆弛感。這種平淡如水卻又迴味無窮的敘事風格,簡直就是老子思想本身最好的注腳。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躁動,並溫柔地提醒我們放慢腳步。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也讓我這個注重閱讀體驗的人感到非常滿意。要知道,很多經典讀物要麼是內容優秀但排版粗糙,要麼是封麵華麗但內裏乏味。但這一本處理得恰到好處。紙張的選擇厚實而又不失柔韌,墨跡清晰,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更重要的是,它在保持《道德經》原文完整性的基礎上,巧妙地采用瞭分欄或批注的形式來引導閱讀。例如,在一些大傢公認比較拗口的章節後,作者會用一種稍小的字體附上自己的精煉概括,這種“即時反饋”的設計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我習慣在通勤的地鐵上看書,空間往往比較嘈雜,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讓我能夠快速地在原文的意境和現代的解釋之間切換,確保每一分鍾的閱讀時間都能高效地吸收信息。它真的做到瞭既尊重經典的原貌,又最大程度地服務於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體現瞭一種非常周到的編輯匠心。
評分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這本書對於老子“辯證法”的深入挖掘。很多人將《道德經》視為一種消極避世的哲學,認為它鼓吹的是退讓和無力。然而,通過這本書的解讀,我纔真正領悟到老子思想中蘊含的巨大張力與能動性。比如書中對“麯則全,枉則直”的分析,作者並沒有把它簡單地解釋為“吃虧是福”,而是深入剖析瞭這種“反嚮操作”背後的生存智慧——當外在力量過於強大時,內在的柔韌和適應性纔是實現最終目標的關鍵。這種對立統一的視角,在關於軍事策略(如“不戰而勝”)的章節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它提供瞭一種完全不同於西方顯性競爭邏輯的思維模型,它教會我們如何通過“不爭”來最終達到“不敗”的目的。這本書成功地將這種高深的辯證邏輯,用一係列貼切的古代生活場景和曆史典故串聯起來,使得即使是像我這樣不太擅長抽象思維的讀者,也能清晰地把握其精髓。這是一次對“柔弱勝剛強”的全新認知之旅。
評分說實話,我以前對《道德經》的印象停留在“玄之又玄”的層麵,總覺得那是一部少數精英纔能把握的古籍,這次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入手瞭這本《國學經典:老子 道德經》,結果簡直是意料之外的驚喜。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地方在於它的“求真”精神。它不是簡單地復述經典,而是深入考證瞭不同版本的細微差異,並對一些關鍵概念進行瞭細緻的辨析。比如在解析“上善若水”時,書中不僅引用瞭大量後世的注疏作為對比,還結閤瞭古代水利、農耕文化的背景來解釋老子為何如此推崇“水”的品德。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我在閱讀時充滿瞭信任感,知道自己正在接觸的是一個經過審慎思考和錘煉過的版本。而且,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剋製且富有節奏感,即使在討論最為復雜的“有無相生”這類辯證關係時,也保持著一種冷靜的邏輯推進,不會讓人在閱讀的激情中迷失方嚮。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傳統哲學的思辨方式有瞭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這不僅僅是一本入門讀物,更像是一次高質量的哲學訓練。
評分這部關於老子《道德經》的解讀,我真是愛不釋手,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學術著作,更像是引人入勝的哲學漫遊。剛翻開的時候,我還有點擔心,畢竟《道德經》本身就以其玄奧著稱,生怕這本解讀本會把原本就深奧的文字搞得更加晦澀難懂。然而,作者的筆觸卻齣奇地平易近人。他沒有試圖用過多的現代概念去硬生生地“翻譯”老子的思想,而是很巧妙地在注解和闡釋之間搭建瞭一座古今溝通的橋梁。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道”的描繪,不同於以往讀到的一些版本將“道”僅僅理解為一種形而上的存在,這裏的解讀更側重於“道”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比如“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順應自然規律的最高效作為。這種貼近生活的闡釋,讓我這個初次深入接觸老莊哲學的普通讀者,也能夠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巨大智慧和寜靜的力量。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閤上書本,細細迴味那些精妙的段落,感覺自己的心境也隨之沉靜瞭許多,仿佛真的觸摸到瞭那個“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的境界。對於任何想真正理解《道德經》內在精神,而非僅僅停留在字麵意思的求知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條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路徑。
評分老子,書很好,全新的,京東圖書摺扣力度好大啊。
評分中華文化魁寶,希望能參透其中的道理,裏麵有白話文解釋不錯。
評分老子的智慧,令現代小輩們摺服。
評分有另外一個版本 但是感覺不太舒服 所以買這個版本用
評分孟子齣遊首先去的是齊國,這時齊國正是齊威王當政。當時齊國是東方強國,齊威王也是一代友雄主,孟子去齊一展抱負的動機是顯而易見的。畢竟鄒國無論就國土麵積還是對當時天下政局的影響都太小。這次齣遊齊國,孟子曾與匡章交遊,其他事讜可以考見的就比較少瞭。可以想象,他的那一套仁義學說對於意欲開疆拓土、富國強兵的齊威王來說顯然是缺少吸引力的。所以,孟子與齊威王的關係,應該不會太投緣。甚至於連齊威王送給的“兼金百鎰”他也沒有接受,認為齊王有收買他的嫌疑。
評分到貨速度超快,想必京東發售的書籍應都是正版,我發願將認真研讀。
評分道可道,非常道不補補
評分國文經典,哲學思想,裝訂印刷不錯。
評分道德經。道學經典,閱讀很快樂,比電子的好多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