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亞裏士多德的世界
2 改變世界的一生
3 科學研究的本性
《範疇篇》
句子和命題
邏輯學
科學方法
辯證法
4 物理學
變化
四因
運動
時間和無限
第一因; 無第一事件
5 自然
月球世界
地球世界
動物
6 形而上學
實在
存在之為存在
本體是什麼﹖
本體的研究
本體作為形式
神學
7 心理學
靈魂作為形式
心的不同層次
理性
8 倫理學
兩個問題
理性
善
倫理學的其餘部分
9 政治學
政治學與倫理學的關係
政治社會的特徵
10 美學
修辭學
詩學
參考書目
變化
為瞭獲得理解自然和變化的基本原理,亞裏士多德考察瞭早期希臘思想學派。他注意到,他們都承認第一原理包括對立物(如充實和缺乏,上和下)。亞裏士多德同意這個觀念,因為所謂第一原理,像對立物一樣,不可能從對方産生,否則,它們將不是第一的。此外,所有其他事物必須從第一原理産生。
亞裏士多德沒有討論基本原理實際上是什麼,就認為基本原理必須至少有兩個,因為它們必須包含對立物。然後他注意到對立物是描述性的,這等於假定瞭有一個它們所屬的本體,或更確切地說是質料。因此,有三個自然變化的基本原理:質料,以及兩個對立物。換言之,所有變化都包括三個要素:變化著的事物、它變化之前的狀態,以及它變化之後的狀態。亞裏士多德得齣結論說,變化需要對立物及變化背後的物的觀念。
在第1捲第7章,他區分並論證瞭兩種變化:
X變成Y;
Y産生於X。
第一種變化是發生在本體身上的改變。某人學習音樂,她成為音樂傢,她從非音樂傢變成音樂傢。這樣的改變包含三個要素:人、音樂、非音樂。
第二種變化指新事物的産生。這類變化稱作本體的産生。與本體的變化不同,這類變化不是指一個先前存在的事物獲得新狀態,而是指一個新事物的産生。亞裏士多德稱,隻有本體纔有這種變化,它們通過質料獲得形式而産生。例如,一個青銅鑄像的産生就是青銅獲得形式。這種變化需要形式—質料兩個要素。
亞裏士多德用他兩種變化的觀點反對巴門尼德。巴門尼德認為,存在不可能産生於非存在,因此變化是不可能的。亞裏士多德批評說,巴門尼德的這個觀點過於簡單化瞭。
改變(第一種變化)是指非存在變成存在嗎?從性質上來說,變化好像是從不存在開始的(如,不懂音樂的變成懂音樂的)。但是,從本體來說,變化的起點是存在(即,那個人,是她變成瞭懂音樂的)。由此看來,巴門尼德錯瞭。
本體的産生(第二種變化)是指非存在變成存在嗎?亞裏士多德的迴答同先前一樣。你可以說變化是某物從非存在産生,但是,你也可以說不是。第二種變化的類型是說,一個新的本體或事物産生瞭。例如,一個嬰兒的誕生。錶麵上看這好像是某物從非存在産生,然而在這種變化中某些東西一直保持存在著,這就是質料。質料獲得瞭新形式,變成瞭先前不存在的事物。由此看來,巴門尼德也是錯的。
為瞭使這一點更清楚,亞裏士多德引進瞭潛能和現實區分的概念。在他看來,所有變化都是潛在的某物變成現實的某物。人變得懂音樂瞭,就是說他們先前就潛在地懂得音樂,現在這種潛能變成瞭現實。同樣,種子是潛在的樹。兩種變化都是指潛能變為現實,巴門尼德疏於考慮的正是變化的這一方麵。巴門尼德稱作“非存在”的,實際上是潛在的存在。循此綫索,亞裏士多德通過分析兩類變化,從質料和形式的區分角度嚮我們證明瞭巴門尼德的錯誤所在。
應當怎樣準確理解形式和質料的不同是第6章的主題。但是,一開始我們可以把形式想象為自然物的結構或組織。例如,動物的形式就是它身體的質料如此這般地被組織起來的方式,這種組織方式使它的身體有能力生長、知覺和運動。這就是動物的本質。這個本性規定瞭它的運動能力。質料是所說的本體或事物由以組成的物質。沒有形式,質料不可能存在。形式也需要質料。它們是任何個彆事物的兩個方麵。
形式和質料的區分可以引申到不同層麵。身體是人的質料,肌肉又是身體的質料。任何復閤物的質料都是四元素,即火、氣、土、水的其中之一種或幾種。形式—質料的區分也可以用於這些要素本身。
亞裏士多德並不認為物理學隻應當研究質料,它是關於自然的研究,因此,它也應當研究事物的本性,即事物的形式。事物的形式規定著事物的發展及變化方嚮。此外,亞裏士多德還認為,有時部分隻能根據整體得到理解。簡而言之,物理學需要我們理解自然,這就要求我們能夠解釋自然,但並非所有的解釋都隻與物質有關。
……
從文筆上看,這本書的節奏感和語言的密度令人印象深刻。它讀起來像是一首精心編排的交響樂,時而緩慢而沉重,探討倫理學的“幸福觀”(Eudaimonia);時而又變得緊湊而迅捷,剖析三段論的內在機製。作者似乎特彆擅長使用那些富有畫麵感的比喻來解釋抽象的概念,這對於那些在閱讀康德或黑格爾時感到挫敗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股清流。比如,在描述邏輯學作為“科學的工具”時,它將邏輯結構比喻成“建築師手中的藍圖”,清晰地界定瞭其範圍與功能,而非將其神化為知識本身的創造者。這種精妙的文字駕馭能力,確保瞭即便是涉及《工具論》中復雜的主題,讀者也能保持清晰的思路,不至於在中途迷失方嚮。它真正做到瞭將“教育”與“文學享受”完美結閤。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做瞭一件極難的事情:讓一個兩韆多年前的頭腦,在當代讀者的心中重新“鮮活”起來。它摒棄瞭那種學院派的、冰冷的文本分析,轉而采用瞭一種近乎傳記式的敘事,去描繪亞裏士多德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語境下,一步步修正柏拉圖的學說,最終開創齣自己獨有的、強調經驗和分類的知識範式。書中的段落銜接非常流暢,特彆是對亞裏士多德對生物學分類和政治學觀察的描述,充滿瞭生動的細節。我甚至能想象到他帶著學生們在雅典街頭觀察不同政體運作時的那種專注。這種敘事策略,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使得那些原本隻在哲學係學生中流傳的術語,變得可以被一個對古典學有興趣的普通讀者所接納和消化。它巧妙地平衡瞭深度與廣度,既沒有膚淺地停留在“他是柏拉圖的學生”這種層麵,也沒有陷入對特定邏輯論證的過度糾纏,而是著重於展現這位思想巨人在不同知識領域間穿梭的智慧火花。
評分這本書的批判性張力是其最令人稱道之處。它並非一味地歌頌亞裏士多德的萬能,而是勇敢地指齣瞭其思想體係中那些明顯帶有時代局限性的部分。例如,在處理女性地位和奴隸製的觀念時,作者並未簡單地予以譴責,而是將其置於亞裏士多德所處的社會結構中進行冷靜的剖析,並對比瞭不同學派對這些問題的處理方式。這種不偏不倚、力求客觀的態度,使得閱讀體驗變得非常紮實和有深度。它迫使讀者思考:我們贊揚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嚴密性,是否也要接受他理論中那些我們今天難以接受的預設前提?這種對思想遺産進行“去神化”的處理,恰恰體現瞭對這位偉大人物真正的尊重——即把他視為一個可以被審視、被對話的智者,而非不可觸碰的教條。這種思辨的勇氣,讓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哲學導論。
評分這本關於亞裏士多德的著作,簡直是一次思想的朝聖之旅。作者似乎並非簡單地羅列這位古希臘巨匠的生平與觀點,而是試圖穿透曆史的迷霧,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他思想的原始生命力。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亞裏士多德那些宏大概念時所展現齣的剋製與精準。例如,在談到“目的論”(Teleology)時,它沒有落入將亞裏士多德浪漫化的陷阱,而是深入探究瞭其背後的邏輯結構,如何將對自然的觀察與對“善”的探尋有機地結閤起來。那種將復雜的形而上學問題,抽絲剝繭般還原為清晰的邏輯步驟的敘述方式,讓人仿佛親眼目睹瞭亞裏士多德在呂剋昂學園中授課的情景。書中對《形而上學》的解讀尤為精妙,它成功地將那些晦澀的關於“實體”(Substance)和“潛能與實現”(Potency and Act)的討論,與亞裏士多德早期對自然現象的細緻觀察聯係起來,構建瞭一個自洽而又極具說服力的思想體係框架。對於任何想要真正理解西方哲學源頭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視角是無與倫比的,它沒有提供快速答案,而是教會你如何像亞裏士多德那樣,去審慎地建構知識。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值得稱贊,它不像傳統教科書那樣僵硬地按照學科劃分(邏輯、物理、倫理、形而上學),而是采用瞭主題驅動的方式來組織材料。它似乎在追問:“亞裏士多德是如何看待‘理解世界’這件事的?”因此,不同領域的討論被有機地編織在一起,清晰地展示瞭這位思想傢知識整閤的宏大抱負。讀到關於美學和修辭學的那一部分時,我尤為驚喜,作者將亞裏士多德在《詩學》中提齣的“淨化”(Catharsis)概念,巧妙地與他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對中道(Golden Mean)的追求聯係起來,展現齣一種跨越學科界限的統一性。這種整體性的考察,讓人充分領略到亞裏士多德構建一個全麵知識體係的雄心,也讓我們看到瞭他如何試圖通過理性來調和人類經驗中的一切對立麵,提供一個清晰的、可操作的生命指南。
評分《最偉大的思想傢》叢書集著名思想傢生平、著作、思想為一體,生平評介客觀公允、著作解讀全麵經典、思想介紹深入淺齣。是一套集文化普及與學術研究為一體的精品力作。普通讀者不覺其晦澀,專業研究者不覺其膚淺。是人類最偉大思想傢的全景圖譜。
評分非常好看的一本書,給兒子買的,希望他能夠喜歡,京東物流很不錯,還會再買!
評分今年看瞭這本書,驚嘆英國人對洛剋以及其思想、理論的研究已經是相當瞭得。
評分剛有一個問題,如果一直囤下去,早晚會買光iangde
評分為瞭獲得理解自然和變化的基本原理,亞裏士多德考察瞭早期希臘思想學派。他注意到,他們都承認第一原理包括對立物(如充實和缺乏,上和下)。亞裏士多德同意這個觀念,因為所謂第一原理,像對立物一樣,不可能從對方産生,否則,它們將不是第一的。此外,所有其他事物必須從第一原理産生。
評分從來沒有多數人的暴政,隻有暴政創造齣的多數人。
評分對國內洛剋研究大有裨益的一本書
評分今年看瞭這本書,驚嘆英國人對洛剋以及其思想、理論的研究已經是相當瞭得。
評分尷尬咯紅農民紅米9億新一綫剛哦嘻嘻一心一意遵義醫學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