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行政记录(上下)

汉代行政记录(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迈克尔·鲁惟一 著,于振波,车今花 译
图书标签:
  • 汉代史
  • 汉代行政
  • 历史文献
  • 政治史
  • 地方志
  • 档案史
  • 史学
  • 中国古代史
  • 上古史
  • 两汉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58250
版次:1
商品编码:1022117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12-01
页数:613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代行政记录(上下)》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历史述评,包括居延简牍及其价值、汉朝势力的扩张、汉代兵役的组织、汉朝士卒的工作与生活等;下卷文书,包括710枚简牍的释文和翻译。

前言/序言


汉代行政记录(上下) 第一卷:王朝的基石——中央与地方的官僚体系 《汉代行政记录(上)》深入剖析了汉代错综复杂的官僚体系,勾勒出中央集权下,一套庞大而精密的国家治理机器是如何运转的。本书不局限于罗列官职名称,而是着重于解析这些职位的功能、权力边界,以及它们在整个政治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 开篇:中央统治的核心——三公九卿的权责划分 卷首,本书便将目光聚焦于汉朝的权力中枢——三公九卿。我们将详细解读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公”所代表的行政、军事和监察权力是如何相互制衡又协同运作的。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其在国家政务中的决策权、建议权以及对下属官员的任免权,都将得到细致的呈现。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其在兵役、军备、战时指挥等方面的职能,是维护王朝统一与安全的根本保障。而御史大夫,作为国家的监察官,其监督范围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其职能的有效发挥,是防止腐败、维护法度的关键。 随后,本书将对“九卿”——包括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等——进行逐一考察。这些部门分管着礼仪、宫廷警卫、皇室车马、司法审判、外交接待、皇族事务、财政税收以及宫廷供给等具体事务。我们将探讨它们各自的具体职责,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与三公的互动,共同维系着王朝的日常运转。例如,廷尉在司法审判中的地位,其判决的权威性,以及与监察体系的配合,将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体现。典客在处理对外邦交事务中的作用,折射出汉代对外政策的开放与灵活。 地方的触角:郡县制的精细运作 在掌握了中央层面的运作逻辑后,本书的笔锋转向了更为广阔的地域——郡县。汉代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其层层分明的垂直管理体系,以及在这一体系下,地方官员所承担的巨大责任。我们将详细介绍郡、国、县、乡、亭、里等各个行政层级。 郡的设置与职能: 探讨郡的规模、设置原则,以及郡守、郡尉、都尉等地方最高长官的职责。郡守不仅要负责本郡的民政、经济、司法,还肩负着维护地方治安、征收赋税、招募兵员等重任。我们将通过具体的史料分析,理解郡守在地方治理中的实际权力大小,以及其如何受制于中央命令。 县的治理细节: 县作为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其官僚体系的运作对民众生活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本书将深入县令、县丞、主簿、尉等官员的日常工作。县令如何处理民间纠纷,如何组织劳役,如何实施教化,以及如何汇报上级,都将成为考察的重点。我们将揭示县级官员的工作日常,他们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与地方豪族、士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乡、亭、里的微观世界: 即使是最小的行政单位,在汉代也拥有其特定的官僚设置和管理职能。乡官、三老、啬夫、邮驿系统(亭)以及里长等,构成了信息传递、治安维持、赋役征收的基层网络。本书将探讨这些基层官员的职责,以及他们如何在人口稠密、地域广阔的帝国中,将中央的政令传达下去,并将地方的真实情况反馈上来。 官员的选拔与任用: 官僚体系的生命力在于其人才的选拔与任用。本书将详细阐述汉代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等选官制度。我们将探讨这些制度的优劣,它们如何为国家输送人才,又如何在实践中出现弊端。特别是对“孝廉”等选官标准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与政治考量。同时,也将考察官员的考核、升迁、罢免等制度,以及监察官员在其中的作用。 财政与赋税的徴收: 强大的国家机器需要充足的财政支持。本书将细致梳理汉代的赋税制度,包括田租、口赋、算赋、徭役、兵役等。我们将探讨这些税赋的征收方式,以及它们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同时,也将考察国库的运作,中央如何调配财政资源,以及地方官员在财政收入中的角色。 军事的组织与控制: 汉朝以强大的军事力量维护了其广阔的疆域。本书将分析汉代军队的组织结构,包括卫戍部队、边防军、征伐军等。我们将考察都尉、校尉等军事官员的职责,以及他们如何执行中央的军事命令。同时,也将探讨兵役制度的实施,以及地方官员在征兵、训练、后勤保障中的作用。 法律与司法: 汉代的法律体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本书将考察汉代的法律条文,以及司法机构的运作。廷尉的审判权、各级官吏的执法权,以及如何对民众进行教化与刑罚,都将得到细致的展示。 第一卷的价值在于,它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全面、立体的汉代官僚体系图景。它揭示了王朝如何通过一套精密的行政网络,将权力触角延伸至帝国最远的角落,并有效地管理着这个庞大的社会。 第二卷:王朝的脉动——地方治理的实践与挑战 《汉代行政记录(下)》将视角从中央官僚机构的宏观结构,转向了更贴近基层、更具实践性的地方治理层面。本书深入探究了各级地方官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挑战、采取的策略,以及他们如何与社会各阶层互动,共同塑造了汉代地方的面貌。 地方官员的日常: 卷首,本书便将镜头拉近,聚焦于地方官员的“一日”。我们不只是从制度层面理解他们的职责,更要从具体的案例出发,展现他们是如何处理日常事务的。例如,一位郡守如何处理一桩跨郡的商贸纠纷;一位县令如何调解邻里之间的土地争端;一位乡官如何组织村民参与水利工程的修建;一位亭长如何处理过往行人的身份核查与住宿安排。通过这些生动的场景,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地方官员工作的复杂性与琐碎性。 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汉代地方治理并非仅仅是官吏的单向统治,而是与地方社会各阶层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过程。本书将重点考察地方官员如何与以下群体打交道: 地方豪族与士人: 地方豪族凭借其经济实力、社会声望和人脉关系,对地方治理有着重要影响。本书将分析地方官员如何拉拢、安抚、控制甚至利用这些地方精英。士人阶层,特别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儒生,他们在地方上扮演着教化者、调解者和知识提供者的角色,本书也将考察官员如何与他们合作,如何听取他们的意见,以及如何平衡他们的影响力。 普通民众: 赋税、徭役、兵役等国家政策的最终承受者是普通民众。本书将探讨地方官员如何落实这些政策,如何处理民众的申诉与反抗。我们将关注那些能够有效安抚民心、化解矛盾的官员,以及那些因治理不善而引发地方动乱的案例。 少数民族与边疆地区: 汉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边疆地区的治理面临着独特的挑战。本书将考察在边疆地区,地方官员如何处理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如何维护边境安全,以及如何推行汉化政策。我们将通过具体的边疆郡县的例子,展现这些地区治理的特殊性。 地方经济的运营与发展: 地方官员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书将深入探讨汉代地方经济的多元形态。 农业生产: 农业作为汉代经济的基础,地方官员如何组织农时,推广农业技术,兴修水利,以及如何应对旱涝灾害,都将成为考察的重点。 手工业与商业: 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本书将考察地方官员如何管理盐铁等专卖,如何规范市场秩序,以及如何鼓励商业活动,并从中收取税赋。 区域特色经济: 针对不同地区的地理和资源禀赋,本书将分析地方官员如何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例如,在南方地区发展稻作经济,在北方地区发展畜牧业,在沿海地区发展渔业等。 社会秩序的维持与教化: 维护社会秩序是地方官员的重要职责。本书将考察汉代地方的治安管理,包括巡逻、抓捕、审讯等环节。同时,也将关注地方官员在推行儒家教化方面的努力,例如,设立乡学、表彰孝子义妇、倡导移风易俗等,以及这些教化措施在不同地区的效果。 地方官员的挑战与困境: 尽管拥有权力,地方官员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书将不回避这些困境: 资源匮乏与信息不对称: 地方官员往往面临着人手不足、经费匮乏的困境。同时,由于信息传递的局限性,他们可能无法及时了解上级的最新政策,也难以准确掌握辖区内的真实情况。 权力寻租与腐败: 权力滋生腐败,地方官员的权力寻租问题,以及如何受到中央监察的制约,都将是本书的重要议题。 地方势力与中央平衡: 如何在执行中央政令的同时,处理好与地方豪族、士人的复杂关系,避免地方势力过大对中央统治构成威胁,是地方官员面临的长期挑战。 应对突发事件: 饥荒、瘟疫、水灾、盗匪、边患等突发事件,都需要地方官员迅速有效地应对,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现他们在此类危机中的表现。 制度的弹性与变通: 汉代行政记录绝非僵化的条文堆砌,而是充满着制度的弹性与变通。本书将着重展现,在实际操作中,地方官员如何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中央的制度进行解读、调整,甚至创造性地实施。例如,在税赋征收上,可能存在一定的灵活性;在司法判决上,也可能考虑当地的风俗习惯。这种弹性,既保证了帝国统治的有效性,也蕴含着潜在的风险。 地方治理的成败案例分析: 本书将通过对一些著名的汉代地方治理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来总结经验教训。例如,某些循吏(以清廉勤政著称的官员)的成功经验,以及一些失政官员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第二卷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官僚制度,置于生动的历史实践之中。通过对地方治理的细节描绘,本书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充满动态的汉代社会。它揭示了王朝统治的有效性,也展现了其在执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性与挑战,为理解汉代的兴衰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尤其钟情于中国古代史,而汉代更是我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关于汉代的很多宏大叙事,虽然精彩,却缺乏细节的支撑。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肌理”。我设想,这本书的内容应该涵盖了当时国家机器的运作机制,从中央的决策过程,到地方的执行环节,都应该有所体现。比如,我希望能看到详细的官员选拔和考核制度,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以及相关的法律条文和行政命令。了解这些,有助于我理解汉代为何能够维持如此长久的稳定,它的统治是如何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我甚至期待能从中读到一些关于国家建设、水利工程、边疆治理等方面的具体记录。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张详细的汉代行政地图,我将循着这张地图,去探寻那个伟大时代的政治智慧和管理艺术,去理解那些影响深远的制度是如何被构建和执行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古朴典雅的封面,搭配精选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就已经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我一直对汉朝的历史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官方的文书和记录,总觉得那里隐藏着最真实、最生动的时代气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近距离观察那个时代政治运作的细枝末节,了解官员们的职责、制度的演变,以及这些记录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图景。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汉代是如何维系其庞大的帝国,地方行政又是如何具体执行中央的政策。也许书中会有关于户籍、税收、法律条文的详尽阐述,又或者是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官员的任命和任免过程。我尤其好奇,那些看似冰冷的文字背后,是否还能窥探到人性的温度,比如官员们在执行任务时遇到的困难,他们是如何应对的,又是否会留有某些个人化的批注或奏疏。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是一扇通往汉代政治生活殿堂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推开它,去探索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真相,去感受那个伟大王朝的脉搏。

评分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真是给了我一个不小的惊喜。它的厚度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内容的扎实,而印刷的质量也相当不错,字迹清晰,排版合理,读起来非常舒服。我最近正好在研究汉代的经济史,而行政记录无疑是了解经济状况的绝佳切入点。我想象中,书中应该会详细记载当时的赋税制度、徭役情况,以及国家对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各项政策。比如,土地的分配和管理方式,盐铁官营的运作情况,或者对商业贸易的管制和鼓励措施。通过这些记录,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汉代是如何维持其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持其对外扩张和对内建设的。我期待书中能有具体的数据和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如果能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那就更好了。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重建汉代经济图景的工具书,我准备花大量时间来仔细研读,从中汲取知识,丰富我的学术研究。

评分

作为一名文史专业的学生,对于史料的搜集和解读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几乎立刻就认定它是我急需的资料。我预期这本书的内容会异常翔实,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行政文书、奏折、报告,甚至是地方官员的日常工作记录。我希望能从中看到最原始、最未经修饰的历史信息,比如关于某个政策的颁布背景、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以及最终的效果分析。这些细节对于还原历史真相至关重要。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汉代法律制度的具体案例,以及在实际运作中是如何被应用的。这对于我理解汉代的社会秩序和司法体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准备将这本书作为我研究汉代历史的基石,通过对这些行政记录的细致分析,来构建我对那个时代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座宝库,等待我去挖掘其中的珍贵矿藏。

评分

我一直对汉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充满了好奇,不仅仅是对那些帝王将相的传奇故事,更是对普通人在那个时代是如何生存的。我猜想,这本书的行政记录,会间接地展现出当时的社会面貌。比如,它可能会记录关于赋役的征收情况,这能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百姓的经济负担。又或者是关于地方官员如何处理民事纠纷的记录,这能让我们窥探到当时的社会治安和司法公正程度。我甚至期待能从中看到一些关于教育、医疗、或者甚至是娱乐活动的零星记载,虽然这些可能不是行政记录的重点,但它们往往能从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和民众的日常生活状态。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小窗,让我能透过政治和制度的棱镜,去观察和体会汉代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去感受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生活,构建自己的家园。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汉代的社会生活有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的感知。

评分

第四章 汉代兵役的组织

评分

二、其它简牍

评分

海外汉学研究中汉简研究的重要著作,对于相关领域研究者,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总体来说广西师大出版的这套简帛研究的著作学术价值都很高,但是纸张、封面都有改进余地。

评分

二、汉代行政机构

评分

太平兴国四年正月,巴中人张思训创作以献。太宗召工造于禁中,逾年而成,诏置于文明殿东鼓楼下。其制:起楼高丈余,机隐于内,规天矩地。下设地轮、地足;又为横轮、侧轮、斜轮、定身关、中关、小关、天柱;七直神,左摇铃,右扣钟,中击鼓,以定刻数,每一昼夜周而复始。又以木为十二神,各直一时,至其时则自执辰牌,循环而出,随刻数以定昼夜短长。上有天顶、天牙、天关、天指、天抱、天束、天条,布三百六十五度,为日、月、五星、紫微宫、列宿、斗建、黄赤道,以日行度定寒暑进退。开元遗法,运转以水,至冬中凝冻迟涩,遂为疏略,寒暑无准。今以水银代之,则无差失。冬至之日,日在黄道表,去北极最远,为小寒,昼短夜长。夏至之日,日在赤道里,去北极最近,为小暑,昼长夜短。春秋二分,日在两交,春和秋凉,昼夜平分。寒暑进退,皆由于此。并著日月象,皆取仰视。按旧法,日月昼夜行度皆人所运行。新制成于自然,尤为精妙。以思训为司天浑仪丞。

评分

海外汉学研究中汉简研究的重要著作,对于相关领域研究者,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总体来说广西师大出版的这套简帛研究的著作学术价值都很高,但是纸张、封面都有改进余地。

评分

四、出土地点及简牍的参照编号

评分

其实是关于一些出土的汉代简牍的,通过这些简牍去逐渐了解那个遥远年代发生的历史。作者是邢义田先生,系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艺术史研究所兼任教授。“邢义田作品系列”包括四种:《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地不爱宝——汉代简牍》、《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作者从秦汉社会特质、统治体制、官僚体制、简牍、汉画等方面,揭示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根本的“底色”。先生长期在秦汉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继承劳榦、陈槃等先贤学术传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成绩卓著,享誉中外。由此看来,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书这段时间在陆陆续续看,写的还可以,也是因为本人对此类书还是蛮有兴趣的,虽然此时是花了3周才收到,但瑕不掩瑜,书是不错的。此书写了这些简牍的出土及简略介绍了它的内容,普通读者也可以看看的。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有关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作“检”。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这是信封的起源。然后将两版合好捆扎,在打结的地方涂上粘土,盖上阴文印章,在粘土上出现凸起的字,这就是“封”,使用的粘土叫“封泥”。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

评分

鲁惟一从京都学到简牍文书学方法,复原了43组简册,至今仍有学术史价值,适合入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