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丛报》篇名目录及分类索引 [List?of?articles?and?subject?index?of?chinese?repository]

《中国丛报》篇名目录及分类索引 [List?of?articles?and?subject?index?of?chinese?reposito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钧,杨慧玲 著,张西平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丛报
  • 民国期刊
  • 期刊目录
  • 索引
  • 中国近代史
  • 报刊史
  • 学术史
  • 文献史
  • 史料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750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221335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List?of?articles?and?subject?index?of?chinese?repository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8-06-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466
字数:46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丛报〉篇名目录及分类索引》包括整理者所做《中国丛报》篇名总目录、篇名分类拼音索引及影印的原目录及索引。篇名总目录分序号、英文篇名、中文译名、内容(中文)、分类、卷期、日期、页码共8项。
  (1)“内容”栏是对文章内容的简要中文提示。
  (2)“分类”栏中按照栏目或篇名将所有文章作一大致的归类,以方便读者查阅,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分类。 “分类”分为创刊辞、书评、游记、宗教消息、文艺通告、时事报道、海事消息、后记、政府、中外关系、战争、条约、鸦片、经济、贸易、文化、风俗、历史、地理、环境、传教、宗教、教育、语言、人物、医疗、农业、手工业、生物、讣告、谕旨、年历、名录、事件、广州、上海、中国、日本等等。其中,“书评”类包括图书评论、文摘、书目、故事选译等;“政府”类包括政治、政令、政府文件如奏折、官方往来通信、请愿书等;“鸦片”类包括所有与鸦片相关的文章,如鸦片贸易、禁止鸦片贸易、与鸦片有关的奏折、评论、书评、读者来信、鸦片评论有奖征文等;“传教”类中包括传教会的季度报告、年度报告、传教士家信等; “教育”类包括教育会或学校的报告等;“医疗”类包括医院的报告等,其中,医务传道会的报告因多为病案报告,也列入“医疗”类;“讣告”类除讣告外,还包括葬礼祷告、布道、墓志铭等;自1842年起的后10年,每年的第1期均有一份当年的中西对照年历,并附在华外国人、驻华政府机构、驻华商会名录,此类文章统一归为“年历”类。
  (3)“卷期”栏为“卷/期”,如1/1表示第1卷第1期,10/6表示第10卷第6期。
  (4)“日期”栏为“年.月”,如l832.5表示1832年5月。
  (5)“页码”栏为“卷号/页码”,如10/356表示第10卷第356页。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整理说明
篇名总目录
篇名分类索引
原目录及索引

前言/序言

  《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①是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在广州创办、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第一份英文刊物。它创办于1832年5月,停办于1851年12月,共20卷232期。《中国丛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详细地记录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些记录均来自早期传教士的耳闻目睹,都是第一手的材料。特别重要的是,作为鸦片战争的目击者,传教士以及其他在华西方人在《中国丛报》中留下了大量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五口通商的珍贵史料,对于清史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9世纪以来西方人陆续在中国出版各种西文报刊,近代中国最早的西文报纸是《蜜蜂华报》(A Abelhada China,1822一1823),在澳门出版,为葡萄牙文。在《中国丛报》之前出版的英文报纸有两份,一是《广东纪录》(Canton Register,1827一1843),一是《华差报与东钞报》(Chinese Cour and Canton Gazette,1831-1833),②《中国丛报》是近代以来在中国出版的最早的英文期刊。两家英文报纸虽然创办早于《中国丛报》,但其中大部分是有关商业的内容,《华差报与东钞报》创办不久就停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刊载了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华专利权的文章。从份量上看,《中国丛报》每卷大约600页,并不少于报纸,而从内容上看则要丰富得多,几乎涵盖中国的方方面面,它出版后很快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的信息来源。
  1829年裨治文来华前夕,美部会(Amet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在给他的指示中提出这样的要求:“在你的工作和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向我们报告这个民族的性格、习俗、礼仪——特别是他们的宗教如何影响了这些方面。”⑦显然,当时的西方人士对于这些方面的情况是了解很少的。裨治文来华后,更加深切地感觉到西方人关于中国知识的贫乏,中西之间的交流基本还是停留在物质层面,“思想道德层面的交流少之又少”,这样的状况不仅让他感到“吃惊”,更使他感到“遗憾”。虽然明清之际的天主教传教士关于中国写过不少报道和文章,但在裨治文看来,它们不仅鱼龙混杂,还有不少相互矛盾的地方,而且毕竟是多年前的信息了。他希望对中国进行全面的报道,提供更新和“不带任何偏见”的信息。他的想法得到了伦敦会(London Miionary Society)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一1834)的支持。马礼逊是近代最早来华的传教士(1807年),早在1817年5月他就曾支持另外一位伦敦会传教士米怜(William Milne,l785-1822)在马六甲创办了英文季刊《印支搜闻》(TheIndo-ChineseGleaner’,1817一1822),其内容包括:“来自中国和其邻近国家的各种消息;与印度、中国等国家相关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杂文逸事;译自汉语、马来语等语言的翻译作品;关于宗教的文章;关于印度基督教传道差会的工作进展;基督教世界的普遍状况。”
《中国丛报》篇名目录及分类索引:开启一段知识探索之旅 《中国丛报》,这部厚重的文献,犹如一位沉默的智者,静静地陈列着一个时代的思想回响。它并非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报刊合集,而是凝结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转型、文化碰撞、学术激荡的珍贵记录。本书的出现,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一扇深入了解彼时中国社会风貌的窗口,更为渴求知识、渴望追溯历史脉络的读者们,铺就了一条清晰且有序的探索路径。 其核心价值,首先体现在其“篇名目录”的详尽梳理之上。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一份清晰、准确的篇名目录,如同罗盘与海图,能够指引读者在信息洪流中迅速找到所需的“航道”。《中国丛报》的篇名目录,以其严谨的态度,一一列举了报刊中所刊载的每一篇文章,确保了信息传递的完整性与精确性。这意味着,即便是最细微的文献,也能够在此系统中被检索,避免了遗珠之憾。这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深入研究特定课题的学者而言,无疑是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时间与精力,使得研究的起点更加坚实,研究的深入也更具可能。 而“分类索引”的构建,更是将这份珍贵的文献的实用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篇篇独立成文的文章,若无系统性的归类,便如同散落的珍珠,虽然各自闪耀,却难以形成完整的价值链。《中国丛报》的分类索引,正是扮演了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的“丝线”。它根据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发表时间等多个维度,对海量的篇目进行了逻辑化的梳理与划分。这种科学的分类体系,使得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迅速锁定相关的文章群,从而形成对某一议题的整体认知。例如,对于关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研究者,可以直接翻阅“经济”分类下的相关篇目;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遭遇挑战与变革感兴趣的读者,则可以聚焦于“文化”或“思想”下的条目。这种精准的定位功能,极大地增强了文献的利用效率,也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桥梁。 《中国丛报》之所以能够成为学术界和历史爱好者手中的重要参考,还在于其所收录文献的“时代性”与“代表性”。在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报刊作为信息传播与思想交流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当时社会最前沿的思潮、最尖锐的矛盾、最深邃的思考。无论是洋务运动的兴衰、维新变法的浪潮、辛亥革命的烽火,抑或是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及其背后所引发的社会变革,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印记。《中国丛报》所收录的文章,很可能便是这些历史洪流中的“亲历者”或“记录者”,它们以当时的视角,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知、判断与行动。因此,通过研读这份目录及索引,读者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进一步来说,《中国丛报》的篇名目录及分类索引,其价值体现在对“信息获取”模式的优化。在过去,研究者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图书馆中翻阅纸质报刊,手动记录感兴趣的篇目,耗时耗力,且容易遗漏。而如今,有了这份详尽的目录和索引,便如同拥有了一份“智能搜索”的指南。读者可以借助目录,快速定位到心仪的文章,再通过索引,了解该文章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甚至可以初步判断其内容是否符合需求。这无疑是对传统文献研究方式的一次重大革新,极大地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门槛,也使得研究的起点更加多元和高效。 此外,这份文献的价值也体现在其“历史文献学”的意义上。作为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其本身的整理、编目、分类工作,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价值。编纂者在其中所付出的心血,反映了当时对知识整理和传承的重视程度。通过对目录和索引的细节分析,我们甚至可以窥探到编纂者的学术取向、分类理念,以及他们对于如何组织和呈现知识的思考。这使得《中国丛报》篇名目录及分类索引,不仅仅是一份工具,更是一份具有研究价值的“元数据”,能够为我们理解历史文献的编纂过程提供独特的视角。 更深层次地看,《中国丛报》篇名目录及分类索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文化传承”的窗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许多经典的、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容易被淹没在海量的新信息之中。而通过对这份文献的整理与呈现,我们得以重新发现和关注那些曾经闪耀的智慧光芒。它提醒我们,历史的积淀是构成我们当下认知的重要基石。通过追溯这些旧时的篇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从何而来,我们走过了怎样的道路,以及我们为何会成为今天的样子。这种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关键。 对于从事新闻史、传播史、社会史、思想史、文学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而言,《中国丛报》篇名目录及分类索引,无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基石性”文献。它提供了海量的一手资料,使得研究的论据更加充分,分析更加深入。而对于对中国近代历史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这份文献也能够提供一个结构清晰、易于查阅的知识框架,引导他们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了解那些曾经深刻影响中国命运的人物与事件。 总而言之,《中国丛报》篇名目录及分类索引,是一部信息组织精良、价值深厚的文献工具。它以其详尽的篇目梳理和科学的分类体系,极大地提升了研究效率,拓宽了知识获取的边界,为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历史、思想与文化,提供了一条清晰而坚实的路径。它不仅是一份目录,更是一份邀请,邀请所有渴求知识、热爱探索的读者,踏上这段意义非凡的知识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那些想要进行扎实的历史研究,特别是侧重于思想史或媒介史方向的学人而言,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路径,让你能够迅速定位《中国丛报》中关于特定议题的讨论——无论是关于变法维新的争论,还是对西方科学的引进,抑或是文学改良的先声。我设想了一下,如果当年没有这份详尽的目录和索引,研究者可能需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去翻阅大量的原刊物,效率必然低下。这份编纂工作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学术成就,它体现了一种对知识体系化和可检索性的执着追求。从读者的角度看,它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的起点和效率。它不是直接提供结论,而是提供的是检索的骨架,让研究者可以更专注于内容的深度挖掘,而不是疲于奔命地搜寻文献。这份细致入微的整理,无疑是对后来者最好的馈赠,体现了一种跨越时代的学术责任感。

评分

这部《中国丛报》篇名目录及分类索引,光是光是拿到手,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年代感和学术的厚重。我并不是那种埋头于古籍研究的专业学者,更多的是一个对近现代中国历史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索引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系统性和详尽程度令人惊叹。它像是一把精密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那扇通往过去信息海洋的大门。尽管我尚未深入研究每一条目,但仅仅是目录的结构布局,就已经能窥见编纂者当年在梳理浩如烟海的《中国丛报》资料时所付出的巨大心力。那些繁复的分类和条理分明的索引方式,无疑极大地降低了普通研究者和爱好者“寻宝”的难度。对于任何想要探究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思潮、政治变迁、文化动态的爱好者来说,这本工具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不像是一本内容本身引人入胜的小说,而更像是一张详尽无遗的地图,指引我们找到那些散落在旧刊物中的珍贵矿藏。没有这样的索引,很多有价值的篇章很可能因为信息分散而被永远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评分

总而言之,尽管我还没有深入挖掘索引所指引的具体内容,但仅凭这份工具书的体量和其所隐含的学术工程的艰巨性,就能感受到其分量。它不是那种能让人在沙发上轻松阅读的读物,而是一部必须被“使用”的学术伙伴。它要求使用者带着目的和探究的热情去翻阅,去对照,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它的价值在于“连接”——连接了过去的文本与现在的研究者,连接了零散的信息与系统的知识体系。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去探索那个充满思辨和变革的时代留下的珍贵文字记录。这份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对史料整理的极致追求,是值得所有后来人学习和借鉴的。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的风格来看,这部索引透露着一种朴素而严谨的气质,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它没有现代印刷品的华丽辞藻,但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都排列得井然有序,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个信息传播相对匮乏的年代里,每一份知识的来之不易。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这份目录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体验——它仿佛让我置身于一个知识梳理的现场,去感受那些前辈学者是如何系统地整理和归档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记录的。虽然我可能不会逐字逐句地研读索引中的所有条目,但仅仅是浏览那些篇名,就已经能勾勒出当时社会关注的热点和争议的焦点。这种宏观的、结构性的认知,是碎片化阅读难以提供的,它提供了一种鸟瞰历史全貌的视角。

评分

这部索引的价值,更在于它对《中国丛报》作为一个历史文献整体的“激活”作用。想象一下,如果只有一摞摞散乱的旧杂志,它们很可能只能被少数人束之高阁,或者沦为背景资料。但有了这份清晰的分类索引,每一篇文章,无论其篇幅大小或是否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关注,都有了被重新发现和利用的可能。它极大地拓宽了史料的适用范围,不再局限于那些已经广为人知的经典篇章。对于那些关注边缘群体、地方史或特定文化现象的后继研究者而言,这份索引无疑是点亮暗区的火把。它的存在,意味着《中国丛报》不再是单一的史料库,而是一个可以被多维度、多角度交叉检索的、活态的知识系统。这份系统性整理的严谨,远胜于任何粗略的概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