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叢報》篇名目錄及分類索引 [List?of?articles?and?subject?index?of?chinese?repository]

《中國叢報》篇名目錄及分類索引 [List?of?articles?and?subject?index?of?chinese?repositor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顧鈞,楊慧玲 著,張西平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叢報
  • 民國期刊
  • 期刊目錄
  • 索引
  • 中國近代史
  • 報刊史
  • 學術史
  • 文獻史
  • 史料
  • 中華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3375066
版次:1
商品編碼:10221335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List?of?articles?and?subject?index?of?chinese?repository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08-06-01
用紙:書寫紙
頁數:466
字數:462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叢報〉篇名目錄及分類索引》包括整理者所做《中國叢報》篇名總目錄、篇名分類拼音索引及影印的原目錄及索引。篇名總目錄分序號、英文篇名、中文譯名、內容(中文)、分類、捲期、日期、頁碼共8項。
  (1)“內容”欄是對文章內容的簡要中文提示。
  (2)“分類”欄中按照欄目或篇名將所有文章作一大緻的歸類,以方便讀者查閱,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分類。 “分類”分為創刊辭、書評、遊記、宗教消息、文藝通告、時事報道、海事消息、後記、政府、中外關係、戰爭、條約、鴉片、經濟、貿易、文化、風俗、曆史、地理、環境、傳教、宗教、教育、語言、人物、醫療、農業、手工業、生物、訃告、諭旨、年曆、名錄、事件、廣州、上海、中國、日本等等。其中,“書評”類包括圖書評論、文摘、書目、故事選譯等;“政府”類包括政治、政令、政府文件如奏摺、官方往來通信、請願書等;“鴉片”類包括所有與鴉片相關的文章,如鴉片貿易、禁止鴉片貿易、與鴉片有關的奏摺、評論、書評、讀者來信、鴉片評論有奬徵文等;“傳教”類中包括傳教會的季度報告、年度報告、傳教士傢信等; “教育”類包括教育會或學校的報告等;“醫療”類包括醫院的報告等,其中,醫務傳道會的報告因多為病案報告,也列入“醫療”類;“訃告”類除訃告外,還包括葬禮禱告、布道、墓誌銘等;自1842年起的後10年,每年的第1期均有一份當年的中西對照年曆,並附在華外國人、駐華政府機構、駐華商會名錄,此類文章統一歸為“年曆”類。
  (3)“捲期”欄為“捲/期”,如1/1錶示第1捲第1期,10/6錶示第10捲第6期。
  (4)“日期”欄為“年.月”,如l832.5錶示1832年5月。
  (5)“頁碼”欄為“捲號/頁碼”,如10/356錶示第10捲第356頁。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整理說明
篇名總目錄
篇名分類索引
原目錄及索引

前言/序言

  《中國叢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①是由美國傳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在廣州創辦、嚮西方讀者介紹中國的第一份英文刊物。它創辦於1832年5月,停辦於1851年12月,共20捲232期。《中國叢報》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裏詳細地記錄瞭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和社會生活等方方麵麵的內容,這些記錄均來自早期傳教士的耳聞目睹,都是第一手的材料。特彆重要的是,作為鴉片戰爭的目擊者,傳教士以及其他在華西方人在《中國叢報》中留下瞭大量關於第一次鴉片戰爭和五口通商的珍貴史料,對於清史研究具有特彆重要的意義。
  19世紀以來西方人陸續在中國齣版各種西文報刊,近代中國最早的西文報紙是《蜜蜂華報》(A Abelhada China,1822一1823),在澳門齣版,為葡萄牙文。在《中國叢報》之前齣版的英文報紙有兩份,一是《廣東紀錄》(Canton Register,1827一1843),一是《華差報與東鈔報》(Chinese Cour and Canton Gazette,1831-1833),②《中國叢報》是近代以來在中國齣版的最早的英文期刊。兩傢英文報紙雖然創辦早於《中國叢報》,但其中大部分是有關商業的內容,《華差報與東鈔報》創辦不久就停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刊載瞭反對英國東印度公司在華專利權的文章。從份量上看,《中國叢報》每捲大約600頁,並不少於報紙,而從內容上看則要豐富得多,幾乎涵蓋中國的方方麵麵,它齣版後很快成為西方人瞭解中國的最重要的信息來源。
  1829年裨治文來華前夕,美部會(Amet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在給他的指示中提齣這樣的要求:“在你的工作和環境允許的情況下,嚮我們報告這個民族的性格、習俗、禮儀——特彆是他們的宗教如何影響瞭這些方麵。”⑦顯然,當時的西方人士對於這些方麵的情況是瞭解很少的。裨治文來華後,更加深切地感覺到西方人關於中國知識的貧乏,中西之間的交流基本還是停留在物質層麵,“思想道德層麵的交流少之又少”,這樣的狀況不僅讓他感到“吃驚”,更使他感到“遺憾”。雖然明清之際的天主教傳教士關於中國寫過不少報道和文章,但在裨治文看來,它們不僅魚龍混雜,還有不少相互矛盾的地方,而且畢竟是多年前的信息瞭。他希望對中國進行全麵的報道,提供更新和“不帶任何偏見”的信息。他的想法得到瞭倫敦會(London Miionary Society)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一1834)的支持。馬禮遜是近代最早來華的傳教士(1807年),早在1817年5月他就曾支持另外一位倫敦會傳教士米憐(William Milne,l785-1822)在馬六甲創辦瞭英文季刊《印支搜聞》(TheIndo-ChineseGleaner’,1817一1822),其內容包括:“來自中國和其鄰近國傢的各種消息;與印度、中國等國傢相關的曆史、哲學、文學等方麵的雜文逸事;譯自漢語、馬來語等語言的翻譯作品;關於宗教的文章;關於印度基督教傳道差會的工作進展;基督教世界的普遍狀況。”
《中國叢報》篇名目錄及分類索引:開啓一段知識探索之旅 《中國叢報》,這部厚重的文獻,猶如一位沉默的智者,靜靜地陳列著一個時代的思想迴響。它並非僅僅是一本簡單的報刊閤集,而是凝結瞭特定曆史時期中國社會轉型、文化碰撞、學術激蕩的珍貴記錄。本書的齣現,不僅為研究者提供瞭一扇深入瞭解彼時中國社會風貌的窗口,更為渴求知識、渴望追溯曆史脈絡的讀者們,鋪就瞭一條清晰且有序的探索路徑。 其核心價值,首先體現在其“篇名目錄”的詳盡梳理之上。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一份清晰、準確的篇名目錄,如同羅盤與海圖,能夠指引讀者在信息洪流中迅速找到所需的“航道”。《中國叢報》的篇名目錄,以其嚴謹的態度,一一列舉瞭報刊中所刊載的每一篇文章,確保瞭信息傳遞的完整性與精確性。這意味著,即便是最細微的文獻,也能夠在此係統中被檢索,避免瞭遺珠之憾。這對於任何一個緻力於深入研究特定課題的學者而言,無疑是節省瞭大量寶貴的時間與精力,使得研究的起點更加堅實,研究的深入也更具可能。 而“分類索引”的構建,更是將這份珍貴的文獻的實用性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一篇篇獨立成文的文章,若無係統性的歸類,便如同散落的珍珠,雖然各自閃耀,卻難以形成完整的價值鏈。《中國叢報》的分類索引,正是扮演瞭將這些珍珠串聯起來的“絲綫”。它根據文章的主題、內容、作者、發錶時間等多個維度,對海量的篇目進行瞭邏輯化的梳理與劃分。這種科學的分類體係,使得讀者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研究方嚮,迅速鎖定相關的文章群,從而形成對某一議題的整體認知。例如,對於關注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研究者,可以直接翻閱“經濟”分類下的相關篇目;而對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遭遇挑戰與變革感興趣的讀者,則可以聚焦於“文化”或“思想”下的條目。這種精準的定位功能,極大地增強瞭文獻的利用效率,也為跨學科研究提供瞭便利的橋梁。 《中國叢報》之所以能夠成為學術界和曆史愛好者手中的重要參考,還在於其所收錄文獻的“時代性”與“代錶性”。在近代中國風雲變幻的大背景下,報刊作為信息傳播與思想交流的重要載體,記錄瞭當時社會最前沿的思潮、最尖銳的矛盾、最深邃的思考。無論是洋務運動的興衰、維新變法的浪潮、辛亥革命的烽火,抑或是新文化運動的啓濛,這些重大的曆史事件及其背後所引發的社會變革,都或多或少地留下瞭印記。《中國叢報》所收錄的文章,很可能便是這些曆史洪流中的“親曆者”或“記錄者”,它們以當時的視角,反映瞭當時人們的認知、判斷與行動。因此,通過研讀這份目錄及索引,讀者能夠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脈搏”,感受到曆史的溫度。 進一步來說,《中國叢報》的篇名目錄及分類索引,其價值體現在對“信息獲取”模式的優化。在過去,研究者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圖書館中翻閱紙質報刊,手動記錄感興趣的篇目,耗時耗力,且容易遺漏。而如今,有瞭這份詳盡的目錄和索引,便如同擁有瞭一份“智能搜索”的指南。讀者可以藉助目錄,快速定位到心儀的文章,再通過索引,瞭解該文章在整個知識體係中的位置,甚至可以初步判斷其內容是否符閤需求。這無疑是對傳統文獻研究方式的一次重大革新,極大地降低瞭信息獲取的門檻,也使得研究的起點更加多元和高效。 此外,這份文獻的價值也體現在其“曆史文獻學”的意義上。作為一份珍貴的曆史文獻,其本身的整理、編目、分類工作,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史料價值。編纂者在其中所付齣的心血,反映瞭當時對知識整理和傳承的重視程度。通過對目錄和索引的細節分析,我們甚至可以窺探到編纂者的學術取嚮、分類理念,以及他們對於如何組織和呈現知識的思考。這使得《中國叢報》篇名目錄及分類索引,不僅僅是一份工具,更是一份具有研究價值的“元數據”,能夠為我們理解曆史文獻的編纂過程提供獨特的視角。 更深層次地看,《中國叢報》篇名目錄及分類索引,為我們打開瞭一扇“文化傳承”的窗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許多經典的、具有曆史價值的文獻,容易被淹沒在海量的新信息之中。而通過對這份文獻的整理與呈現,我們得以重新發現和關注那些曾經閃耀的智慧光芒。它提醒我們,曆史的積澱是構成我們當下認知的重要基石。通過追溯這些舊時的篇章,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我們從何而來,我們走過瞭怎樣的道路,以及我們為何會成為今天的樣子。這種對曆史的尊重與傳承,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的關鍵。 對於從事新聞史、傳播史、社會史、思想史、文學史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者而言,《中國叢報》篇名目錄及分類索引,無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基石性”文獻。它提供瞭海量的一手資料,使得研究的論據更加充分,分析更加深入。而對於對中國近代曆史充滿好奇心的普通讀者,這份文獻也能夠提供一個結構清晰、易於查閱的知識框架,引導他們走進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瞭解那些曾經深刻影響中國命運的人物與事件。 總而言之,《中國叢報》篇名目錄及分類索引,是一部信息組織精良、價值深厚的文獻工具。它以其詳盡的篇目梳理和科學的分類體係,極大地提升瞭研究效率,拓寬瞭知識獲取的邊界,為深入理解中國近代曆史、思想與文化,提供瞭一條清晰而堅實的路徑。它不僅是一份目錄,更是一份邀請,邀請所有渴求知識、熱愛探索的讀者,踏上這段意義非凡的知識之旅。

用戶評價

評分

總而言之,盡管我還沒有深入挖掘索引所指引的具體內容,但僅憑這份工具書的體量和其所隱含的學術工程的艱巨性,就能感受到其分量。它不是那種能讓人在沙發上輕鬆閱讀的讀物,而是一部必須被“使用”的學術夥伴。它要求使用者帶著目的和探究的熱情去翻閱,去對照,去構建自己的知識網絡。它的價值在於“連接”——連接瞭過去的文本與現在的研究者,連接瞭零散的信息與係統的知識體係。對我來說,它更像是一張邀請函,邀請我去探索那個充滿思辨和變革的時代留下的珍貴文字記錄。這份對知識産權的尊重和對史料整理的極緻追求,是值得所有後來人學習和藉鑒的。

評分

從裝幀和排版的風格來看,這部索引透露著一種樸素而嚴謹的氣質,這本身就是一種曆史的見證。它沒有現代印刷品的華麗辭藻,但每一個字、每一個符號都排列得井然有序,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那個信息傳播相對匱乏的年代裏,每一份知識的來之不易。對於我這樣的非專業人士來說,閱讀這份目錄本身就構成瞭一種獨特的體驗——它仿佛讓我置身於一個知識梳理的現場,去感受那些前輩學者是如何係統地整理和歸檔那個風雲變幻時代的記錄的。雖然我可能不會逐字逐句地研讀索引中的所有條目,但僅僅是瀏覽那些篇名,就已經能勾勒齣當時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爭議的焦點。這種宏觀的、結構性的認知,是碎片化閱讀難以提供的,它提供瞭一種鳥瞰曆史全貌的視角。

評分

這部索引的價值,更在於它對《中國叢報》作為一個曆史文獻整體的“激活”作用。想象一下,如果隻有一摞摞散亂的舊雜誌,它們很可能隻能被少數人束之高閣,或者淪為背景資料。但有瞭這份清晰的分類索引,每一篇文章,無論其篇幅大小或是否被主流曆史敘事所關注,都有瞭被重新發現和利用的可能。它極大地拓寬瞭史料的適用範圍,不再局限於那些已經廣為人知的經典篇章。對於那些關注邊緣群體、地方史或特定文化現象的後繼研究者而言,這份索引無疑是點亮暗區的火把。它的存在,意味著《中國叢報》不再是單一的史料庫,而是一個可以被多維度、多角度交叉檢索的、活態的知識係統。這份係統性整理的嚴謹,遠勝於任何粗略的概括。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於那些想要進行紮實的曆史研究,特彆是側重於思想史或媒介史方嚮的學人而言,簡直是如獲至寶。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路徑,讓你能夠迅速定位《中國叢報》中關於特定議題的討論——無論是關於變法維新的爭論,還是對西方科學的引進,抑或是文學改良的先聲。我設想瞭一下,如果當年沒有這份詳盡的目錄和索引,研究者可能需要花費數倍的時間去翻閱大量的原刊物,效率必然低下。這份編纂工作本身就是一項瞭不起的學術成就,它體現瞭一種對知識體係化和可檢索性的執著追求。從讀者的角度看,它極大地提升瞭研究的起點和效率。它不是直接提供結論,而是提供的是檢索的骨架,讓研究者可以更專注於內容的深度挖掘,而不是疲於奔命地搜尋文獻。這份細緻入微的整理,無疑是對後來者最好的饋贈,體現瞭一種跨越時代的學術責任感。

評分

這部《中國叢報》篇名目錄及分類索引,光是光是拿到手,就讓人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年代感和學術的厚重。我並不是那種埋頭於古籍研究的專業學者,更多的是一個對近現代中國曆史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當我翻開這本書的索引時,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其係統性和詳盡程度令人驚嘆。它像是一把精密的鑰匙,為我們打開瞭那扇通往過去信息海洋的大門。盡管我尚未深入研究每一條目,但僅僅是目錄的結構布局,就已經能窺見編纂者當年在梳理浩如煙海的《中國叢報》資料時所付齣的巨大心力。那些繁復的分類和條理分明的索引方式,無疑極大地降低瞭普通研究者和愛好者“尋寶”的難度。對於任何想要探究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思潮、政治變遷、文化動態的愛好者來說,這本工具書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不像是一本內容本身引人入勝的小說,而更像是一張詳盡無遺的地圖,指引我們找到那些散落在舊刊物中的珍貴礦藏。沒有這樣的索引,很多有價值的篇章很可能因為信息分散而被永遠淹沒在曆史的塵埃之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