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叢報〉篇名目錄及分類索引》包括整理者所做《中國叢報》篇名總目錄、篇名分類拼音索引及影印的原目錄及索引。篇名總目錄分序號、英文篇名、中文譯名、內容(中文)、分類、捲期、日期、頁碼共8項。
(1)“內容”欄是對文章內容的簡要中文提示。
(2)“分類”欄中按照欄目或篇名將所有文章作一大緻的歸類,以方便讀者查閱,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分類。 “分類”分為創刊辭、書評、遊記、宗教消息、文藝通告、時事報道、海事消息、後記、政府、中外關係、戰爭、條約、鴉片、經濟、貿易、文化、風俗、曆史、地理、環境、傳教、宗教、教育、語言、人物、醫療、農業、手工業、生物、訃告、諭旨、年曆、名錄、事件、廣州、上海、中國、日本等等。其中,“書評”類包括圖書評論、文摘、書目、故事選譯等;“政府”類包括政治、政令、政府文件如奏摺、官方往來通信、請願書等;“鴉片”類包括所有與鴉片相關的文章,如鴉片貿易、禁止鴉片貿易、與鴉片有關的奏摺、評論、書評、讀者來信、鴉片評論有奬徵文等;“傳教”類中包括傳教會的季度報告、年度報告、傳教士傢信等; “教育”類包括教育會或學校的報告等;“醫療”類包括醫院的報告等,其中,醫務傳道會的報告因多為病案報告,也列入“醫療”類;“訃告”類除訃告外,還包括葬禮禱告、布道、墓誌銘等;自1842年起的後10年,每年的第1期均有一份當年的中西對照年曆,並附在華外國人、駐華政府機構、駐華商會名錄,此類文章統一歸為“年曆”類。
(3)“捲期”欄為“捲/期”,如1/1錶示第1捲第1期,10/6錶示第10捲第6期。
(4)“日期”欄為“年.月”,如l832.5錶示1832年5月。
(5)“頁碼”欄為“捲號/頁碼”,如10/356錶示第10捲第356頁。
總而言之,盡管我還沒有深入挖掘索引所指引的具體內容,但僅憑這份工具書的體量和其所隱含的學術工程的艱巨性,就能感受到其分量。它不是那種能讓人在沙發上輕鬆閱讀的讀物,而是一部必須被“使用”的學術夥伴。它要求使用者帶著目的和探究的熱情去翻閱,去對照,去構建自己的知識網絡。它的價值在於“連接”——連接瞭過去的文本與現在的研究者,連接瞭零散的信息與係統的知識體係。對我來說,它更像是一張邀請函,邀請我去探索那個充滿思辨和變革的時代留下的珍貴文字記錄。這份對知識産權的尊重和對史料整理的極緻追求,是值得所有後來人學習和藉鑒的。
評分從裝幀和排版的風格來看,這部索引透露著一種樸素而嚴謹的氣質,這本身就是一種曆史的見證。它沒有現代印刷品的華麗辭藻,但每一個字、每一個符號都排列得井然有序,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那個信息傳播相對匱乏的年代裏,每一份知識的來之不易。對於我這樣的非專業人士來說,閱讀這份目錄本身就構成瞭一種獨特的體驗——它仿佛讓我置身於一個知識梳理的現場,去感受那些前輩學者是如何係統地整理和歸檔那個風雲變幻時代的記錄的。雖然我可能不會逐字逐句地研讀索引中的所有條目,但僅僅是瀏覽那些篇名,就已經能勾勒齣當時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爭議的焦點。這種宏觀的、結構性的認知,是碎片化閱讀難以提供的,它提供瞭一種鳥瞰曆史全貌的視角。
評分這部索引的價值,更在於它對《中國叢報》作為一個曆史文獻整體的“激活”作用。想象一下,如果隻有一摞摞散亂的舊雜誌,它們很可能隻能被少數人束之高閣,或者淪為背景資料。但有瞭這份清晰的分類索引,每一篇文章,無論其篇幅大小或是否被主流曆史敘事所關注,都有瞭被重新發現和利用的可能。它極大地拓寬瞭史料的適用範圍,不再局限於那些已經廣為人知的經典篇章。對於那些關注邊緣群體、地方史或特定文化現象的後繼研究者而言,這份索引無疑是點亮暗區的火把。它的存在,意味著《中國叢報》不再是單一的史料庫,而是一個可以被多維度、多角度交叉檢索的、活態的知識係統。這份係統性整理的嚴謹,遠勝於任何粗略的概括。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對於那些想要進行紮實的曆史研究,特彆是側重於思想史或媒介史方嚮的學人而言,簡直是如獲至寶。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路徑,讓你能夠迅速定位《中國叢報》中關於特定議題的討論——無論是關於變法維新的爭論,還是對西方科學的引進,抑或是文學改良的先聲。我設想瞭一下,如果當年沒有這份詳盡的目錄和索引,研究者可能需要花費數倍的時間去翻閱大量的原刊物,效率必然低下。這份編纂工作本身就是一項瞭不起的學術成就,它體現瞭一種對知識體係化和可檢索性的執著追求。從讀者的角度看,它極大地提升瞭研究的起點和效率。它不是直接提供結論,而是提供的是檢索的骨架,讓研究者可以更專注於內容的深度挖掘,而不是疲於奔命地搜尋文獻。這份細緻入微的整理,無疑是對後來者最好的饋贈,體現瞭一種跨越時代的學術責任感。
評分這部《中國叢報》篇名目錄及分類索引,光是光是拿到手,就讓人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年代感和學術的厚重。我並不是那種埋頭於古籍研究的專業學者,更多的是一個對近現代中國曆史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當我翻開這本書的索引時,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其係統性和詳盡程度令人驚嘆。它像是一把精密的鑰匙,為我們打開瞭那扇通往過去信息海洋的大門。盡管我尚未深入研究每一條目,但僅僅是目錄的結構布局,就已經能窺見編纂者當年在梳理浩如煙海的《中國叢報》資料時所付齣的巨大心力。那些繁復的分類和條理分明的索引方式,無疑極大地降低瞭普通研究者和愛好者“尋寶”的難度。對於任何想要探究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思潮、政治變遷、文化動態的愛好者來說,這本工具書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不像是一本內容本身引人入勝的小說,而更像是一張詳盡無遺的地圖,指引我們找到那些散落在舊刊物中的珍貴礦藏。沒有這樣的索引,很多有價值的篇章很可能因為信息分散而被永遠淹沒在曆史的塵埃之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