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常识》对古代诗词作全面扼要的介绍和阐述,除古代诗词的种类、名称及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章法句式外,还介绍了古代诗词的语法特点、修辞手段、艺术形式和风格流派,书末附《诗韵例字》及《词谱举例》,比同类书更为全面而有条理,对读者写作、阅读和欣赏古代诗词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前言
第一章 种类、名称
第一节 古体诗和近体诗
第二节 关于诗的一些名称
第三节 部分诗题的来源和含义
第四节 词的一些别名
第五节 词的分类及有关名称
第六节 常见词牌的来源和含义
第七节 名同实异和名异实同
第二章 押韵规则
第一节 诗词押韵的一般规则
第二节 近体诗的押韵
第三节 古体诗的押韵
第四节 词的押韵
第三章 平仄格式
第一节 近体诗调平仄的一般规则
第二节 律诗的平仄格式
第三节 绝句的平仄格式
第四节 近体诗调平仄的一些讲究
第五节 古体诗的平仄
第六节 词的平仄
第四章 对仗要求
第一节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诗词对仗的特殊形式
第三节 近体诗的对仗
第四节 古体诗的对仗
第五节 词的对仗
第五章 章 法、句式
第一节 诗的起、承、转、合
第二节 词的分段
第三节 诗中句子的节 奏形式
第四节 词中句子的节 奏形式
第六章 语法特点
第一节 句子成分的省略
第二节 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
第三节 修饰词语取代中心词语
第四节 句子成分的顺序变换
第五节 词类的活用
第六节 语气词的运用
第七章 修辞手段
第一节 省略
第二节 互文
第三节 倒装
第四节 借代
第五节 双关
第六节 重叠、反复
第七节 排比
第八节 连珠、连环
第九节 拆字、藏词
第八章 艺术形式
第一节 赋、比、兴
第二节 意境
第三节 谋篇方面的一些技巧
第四节 夸饰
第五节 用典
第六节 诗中议论和以文为词
第九章 风格、流派
第一节 诗词创作的不同艺术风格
第二节 文学史上的一些诗派
第三节 婉约词派和豪放词派
第四节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流派
附录一 诗韵例字
附录二 词谱举例
再版后记
第一章种类、名称
诗和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种类。(曲作为古代诗歌的又一种类,不在本书的讲述范围。)
诗又可从不同的角度分为若干种类,如从格律的角度来分,则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
第一节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代的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开始于唐代。从唐初开始,一种新的诗体形成了。这种诗体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格律规定,是一种格律诗,唐人称之为今体诗或近体诗,后人沿用唐人的说法,多称为近体诗。同近体诗相区别的一种诗体,是不受格律限制的自由诗。它产生于近体诗之前,唐人称之为往体诗或古体诗,后人沿用唐人的说法,多称为古体诗。古体诗,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仍有写作古体诗的。
古体诗和近体诗,还可以各分成若干种类。二般的划分角度是,按“言”,即按每一诗句的字数。比.如,每句五个字的,便称为五言。诗的种类中,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杂言等都有。但是,三言的诗是极少见的。
古体诗如按言分,可分为:四言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等。
(一)四言诗,在近体诗中是没有的,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诗经》之后,两汉、魏、晋仍有人在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唐代及其以后,四言诗就很少见了,但也有,如王维的《酬诸公见过》便是。
(二)五言古诗,简称五古。较四言诗晚起,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五言的也较多。
(三)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它的产生可能早于五言古诗。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言古诗多见。到了唐代,七言古诗大量地出现了。唐人又称七言古诗为长句。
(四)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短句仅一言,长句达十言以上,但以三、四、五、七言为多见。《诗经》中就有杂言诗,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唐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也写了不少杂言诗。对这种杂言诗,不管其诗句字数多少,都被划入了七言古诗一类。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其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张籍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等等。因诗句长短不齐,又被称作长短句。
(五)古体诗中还有少量的六言诗。六言诗,现能见到的最早的是孔融的《六言》。唐人也有偶而写六言诗的,如顾况的《过山农家》。
近体诗主要包括律诗和绝旬。律诗,格律诗的意思;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律诗每__首是八句,绝句每一首是四句。还有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或排律;也有六句的律诗,称为三韵小律。律诗和绝句,各有五言、七言的区别。于是,可分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旬,简称七绝。排律,一般都是五言的,句数不定,但必须超过八句,句数是偶数,如十句,二十句,一百句,至二百句以上。还有一种试帖诗,限定用十二句。近体诗有格律规定,简单地说,即:每首诗句数固定(排律除外);每旬诗字数固定;一般只押平声韵,不许换韵,押韵位置固定;每句各字的平仄有规定;某些句子必须对仗。关于近体诗的格律规定,在下几章中还要详细介绍。
第二节关于诗的一些名称
在阅读古代诗和涉及古代诗的一些书籍中,常常遇到一些和诗有关的名称。有关诗体方面的名称,前面已介绍过古体诗、近体诗、五古、七古、律诗、绝句等。这里,再就一些其他名称,作一介绍。
(一)风、雅、颂。这三个名称都和《诗经》有关,一是指《诗经》的风、雅、颂这三个组成部分;二是指《诗经》六义(风、雅、颂同赋、比、兴合称六义)中的三种。风,又叫国风,即地方民歌的意思,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周南、召南和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共有诗一百六十篇。雅,为西周王畿一带的乐歌,包括小雅和大雅,共有诗~百零五篇。雅有记事的意思,大、小雅多是叙事诗。颂有形容、赞美的意思,是祭祀用的乐歌,也有部分舞曲。它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有诗四十篇。风、雅、颂,又是诗的分类名称,唐人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
(二)楚辞。原是一本诗歌总集的名称。总集里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和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辞赋十六篇,因运用了楚地的文学样式和方言声韵,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来楚辞便成为这一诗体的名称。
(三)骚体。楚辞的异名。由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而得名,即《离骚》一类的诗体。这一诗体,形式较自由,多用“兮”字助语气。
(四)风骚。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用为诗歌的总代称。
(五)辞赋。辞,原指楚辞一类的诗歌。赋,始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到了汉代,学习了楚辞的手法,并更多地糅进了散文的特点,以铺叙为主,形成了宏篇巨制的汉赋。汉代以后,又出现了文赋、骈赋、律赋等名称。文赋,接近散文;骈赋、律赋,接近骈文(一种同散文相对的文体,以双句为主)。汉代人认为辞和赋是一个体裁,故合称为辞赋。
(六)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汉武帝(刘彻)时开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游行等情况下所用的音乐,并从民间采集乐歌。后来乐府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乐府又是宋、元、明以后的词、曲的名称,因词、曲原是入乐的。
(七)古风。古体诗的异名。风,即诗歌的意思,是由《诗经》中的国风而引申出来的。唐代及其以后的诗人写作古体诗,还以古风作为诗题名的,如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
(八)歌、行、乐、曲、引、吟、叹、怨、弄、操等。这些名称原来都是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用的。南北朝乐府民歌诗题用“歌”者较多,有《子夜歌》、《企喻歌》、《琅琊王歌》等。汉乐府民歌诗题用“行”者较多,有《陇西行》、《妇病行》、《雁门太守行》等。文人拟乐府民歌写的古体诗,诗题也常标以“歌”、“行”。歌、行有时在诗题中连称,如汉乐府民歌有《怨歌行》,曹植有拟作的《怨歌行》。除歌、行外,汉、魏、南北朝乐府民歌及文人拟乐府民歌写的古体诗,其诗题还有的标以“乐”、“曲”、“引”、“吟”、“叹”、“怨”、“弄”、“操”等,如乐府民歌有《石城乐》、《西洲曲》、《梁甫吟》等,文人创作有李白的《估客乐》、温庭筠的《西洲曲》、李贺的《箜篌引》、鲍照的《代东武吟》、皮日休的《橡媪叹》、李白的《长门怨》、李贺的《江南弄》、刘禹锡的《飞鸢操》等。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日‘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日‘行’;兼之日‘歌行’;述事本末,先后有序,以抽其臆者日‘引’;高下长短,委曲尽情,以道其微者日‘曲’;吁嗟慨歌,悲忧深思,以呻其郁者日‘吟’;因其立辞之意日‘辞’;本其命篇之意日‘篇’;发歌日‘唱’;条理日‘调’;愤而不怒日‘怨’;感而发言日‘叹’。”这些解释虽有一些道理,但在古体诗中采用歌、行等名称的,并未这样严格地区分。歌、行连称时,又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歌行体,即形式较自由、句子长短参差的古体诗。歌行体的诗,题目上并不一定都有“歌行”等字样。
(九)新体诗。这指南北朝后期的诗体。当时的诗歌创作,特别注意声律、对仗和词藻,同以前的诗比较,在形式上有了显著的区别。因而,称为新体诗。新体诗,在近体诗形成中,起了过渡作用。
第三节部分诗题的来源和含义
在古代的诗中,有不少诗的题目是相同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中一个原因是:汉、魏、南北朝乐府中的一些诗题,为后来一些诗人所拟作,拟作的诗不再另标新题,而沿用乐府旧题,拟作的人多了,诗题相同的现象也就多了。借乐府旧题进行拟作,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虽同借一个题拟作,但拟作的人不同,诗的内容就不一样,艺术上也有高下之分。在这里,将经常遇到的一些乐府旧题作一介绍。
……
我一直觉得,想要真正理解一首古诗,不光要懂字面意思,更要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底蕴。这本《古代诗词常识》就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个需求。它不像一些纯粹的诗词鉴赏读物,只是告诉你这首诗有多美、多么有哲理,而是非常系统地介绍了古代诗歌的方方面面。比如,书中花了不少篇幅讲解了不同时期诗歌的社会功能,从《诗经》的教化、讽喻,到汉乐府的叙事、抒情,再到唐诗的家国情怀、边塞风光,以及宋词的婉约豪放,这些都让我明白,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时代精神的反映。而且,它还详细介绍了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比如明月、杨柳、梅花、鸿雁等等,并解析了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心目中的象征意义。读完这部分,我再看那些描写这些意象的诗句时,感觉一下子就“懂”了,不再是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而是能够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文化内涵。这本书让我对古代诗词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热爱它们了。
评分这本《古代诗词常识》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于以往阅读体验的惊喜。它以一种极其生动的方式,将我带入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世界。这本书在介绍诗歌知识时,并非枯燥的罗列,而是充满了鲜活的叙事和故事性。例如,在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时,书中会穿插讲述诗人的人生经历、社会交往,甚至是一些有趣的轶事,让那些高高在上的诗人形象变得触手可及,也使得他们的诗歌充满了人情味。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诗歌中“典故”的讲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典故的出处和含义,而是会分析这个典故在具体诗歌中的运用,是如何增强诗歌的表达力、深化诗歌的情感,甚至是在某种程度上“复活”了历史人物或事件。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诗歌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书中还通过对比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创作,展现了诗歌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更多优秀诗篇的浓厚兴趣。
评分作为一名长年沉浸在古籍文献中的研究者,我对于“常识”二字在学术著作中的应用通常持谨慎态度。然而,《古代诗词常识》这本书却给了我不少惊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展现了一种更为系统和宏观的视角。书中对诗歌体裁的演变、格律的形成、用典的来源及其在不同诗歌中的应用,都有详尽且深入的阐述。例如,在探讨近体诗的格律时,作者不仅列举了平仄、对仗等基本规则,还追溯了这些规则是如何在长期的诗歌实践中逐渐确立和完善的,以及在不同时期、不同诗人那里出现的微妙变化。更令我欣赏的是,书中对诗歌评论史的梳理也颇具见地,从魏晋时期的“风骨”之辩,到唐代的“以神遇不以声律”与“以声律求诸巧”,再到宋代的“以文为诗”与“以诗为文”,这些不同时代的批评思潮,不仅反映了诗歌创作本身的发展,也揭示了人们对诗歌认识的深化。作者在整合这些复杂史料的同时,还能够将其与具体的诗歌实例相结合,使得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对于想要深入理解诗歌艺术本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容小觑。
评分阅读《古代诗词常识》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别样的学习乐趣。它并非像教材那样,上来就讲理论,而是以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把诗词知识融入到日常的阅读和理解中。书中对于诗歌的韵律和声调的讲解,就做得非常到位。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古人在创作诗歌时,是如何运用平仄、押韵来营造音乐美感的。我以前读诗,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是忽视了诗歌本身的“声音”之美。而且,书中还专门辟出章节,讲解了不同时期诗歌的风格特点,比如汉魏的浑厚、盛唐的雄浑、中唐的绮丽、晚唐的伤感,以及宋词的婉约与豪放。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细致地分析了这些风格的成因和表现,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辨别不同诗人、不同流派的诗歌特点,也让我对古代诗歌的美有了更立体的感受。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诗词,其实就是在学习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充满了韵味和智慧。
评分《古代诗词常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第一感觉就是装帧设计很用心,封面色彩搭配柔和,字体古朴典雅,一看就很有文化气息。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摸上去有种温润的感觉,不像有些书那么滑腻,阅读起来眼睛也不容易疲劳。目录的排版清晰明了,内容分类也很细致,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明清诗歌,几乎涵盖了古代诗词的各个重要时期和体裁。我尤其喜欢它在每个章节前都配有相关的历史背景介绍,比如某个朝代的社会风貌、文人雅士的生活习惯,甚至是当时流行的思想观念,这些都为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烙印提供了非常好的铺垫。阅读过程中,书中还穿插了不少精彩的诗词赏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原文和解释,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诗歌的意境、情感、艺术手法,还常常联系当时的社会事件或作者的生平经历,让那些古老的文字瞬间鲜活起来,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境。对于我这种对古代诗词有点兴趣但又不太系统学习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绝佳的入门之窗,让我感觉学习诗词不再是枯燥的背诵,而是一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很不错,非常实用,实在是很喜欢!
评分能诗词的人,必是雅才。多看看书很有用。
评分这本书真的很不错,我很喜欢
评分了解古诗词的很好参考书
评分有收获,不错的书。谢谢商家
评分快递哥哥人很好。拆开包装翻了一下书,质量很好,印刷的很漂亮。超级喜欢
评分活动日入手,内容可读,价格还不错!
评分没有一顿好吃的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行就2顿好吃的
评分书收到,书本质量、快递服务都值得信赖,为京东点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