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从水稻生产实际需要出发,总结近年来水稻病虫草害防治实践经验,吸取众家精华,力求**性、实用性及技术集成化、“傻瓜”化。内容包括水稻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及水稻害虫、稻田杂草的诊断和防治,在附录中还安排了几大病害诊断方法、农药同物异名等,方便读者查阅。全书共提供50多种水稻主要病虫害及20多种稻田主要杂草的诊断与防治技术、约200幅高质量生态原色图片,逼真地再现了各种水稻常见病虫草的不同形态和为害症状,文字简洁,通俗易懂。适合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农药厂商、农资供销商、庄稼医院和稻农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学生作为病、虫、草识别的参考书,或作为基层无公害稻米生产培训教材。从装帧设计和知识的更新程度上来看,这本书明显体现了出版方对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紧跟不放。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要么是老旧的图谱,里面介绍的农药早已被禁用,要么就是只有理论而缺乏最新的抗性管理经验。但这本书显然是基于近期的田间调研和最新的抗性监测数据编写的。例如,关于稻飞虱抗药性的那几页内容,就非常及时地指出了几种传统高效药剂在某些区域已经失效的现实情况,并推荐了新的作用机理的替代品。这对于我们应对日益复杂的病虫害抗性挑战来说,是雪中送炭。此外,书籍的便携性也考虑得不错,虽然内容详实,但纸张的选择使得整体重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方便田间携带。这说明编辑团队在策划之初,就充分考虑了这本书的“战场适应性”。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绝对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原以为这可能只是一本偏重于“看图识病”的速查手册,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构建了一个非常严谨且系统的防治知识体系。作者在阐述每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时,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描述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生态学基础——比如,特定温度、湿度条件如何影响病菌的侵染周期,或者某种害虫的寄生蜂种群动态如何影响其爆发的阈值。这种“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对于我们制定长期、可持续的综合防治策略至关重要。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用哪种农药”,而是引导你理解“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用这种方法最有效,以及未来如何通过生态调控来减少依赖”。这种前瞻性的思维模式,让我对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防治思路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它真正体现了“生态”二字在现代农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光是翻开它,就能感受到作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那些高清的彩图,色彩的还原度高得惊人,每一个病斑、每一只害虫的形态特征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我记得我之前在田间地头遇到一种模模糊糊的叶部病害,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对照了好几本旧资料都辨认不出来。这次翻到这本书,仅仅通过对比其中一张特写图,几乎是瞬间就锁定了病原体。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力,远胜于那些只有文字描述的枯燥手册。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现场快速诊断的农业技术人员来说,这种高清晰度的图谱资料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利器”。而且,图注的设计也非常科学,不仅标注了学名、俗名,还巧妙地用箭头或放大镜指出了关键的鉴别点,让人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走弯路。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精致的自然科学画册,让人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还能欣赏到大自然中这些微小生命的复杂与精妙。
评分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性尤其值得称赞。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病虫害的“症状-病因-对策”,而是创造性地引入了“风险预警模型”和“监测指标体系”的介绍。例如,在介绍稻瘟病时,它不仅展示了叶瘟、穗瘟的图片,还配有图表说明了不同生育期病原菌孢子萌发所需的积温和相对湿度曲线。这对于我们进行提前预防,而不是等到病害大面积爆发后再去“救火”,提供了科学的量化工具。这种从“反应式管理”向“预测式管理”的转变,是现代农业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将生态学、气象学与田间实践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让这本书不再是一本静态的图册,而是一套动态的、与时俱进的田间决策支持系统。它成功地将深奥的科学原理转化为一线人员可以立即应用的实践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是为一线农户和基层推广人员量身定做的。它的文字描述非常朴实、直白,没有任何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当你急需了解如何处理一小块受灾的稻田时,翻到相应的章节,立刻就能找到清晰、可操作的步骤。我尤其欣赏它在“防治措施”部分所采用的层级结构。首先是农业防治(如轮作、合理密植),接着是物理和生物防治(如诱捕器、天敌保护),最后才是化学防治的推荐。而且,在化学防治部分,它非常负责任地给出了不同药剂的作用机理、安全间隔期以及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影响评估。这不仅仅是提供一个解决方案,更是一种风险教育。很多农民朋友往往只知道“喷药能治”,但这本书教会了他们如何“安全、高效、负责任地用药”。这种对农业生产全链条负责的态度,让这本书的价值提升了一个档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