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该图谱严格按照草坪地被植物的定义,依照系统排序的原则,精选了草坪工程中常用的107种(含变种)草坪地被植物,以形态学描述为基础,应用特性为内容,景观美学为创意,对入选植物从学名、别名、科属、产地、形态特征、种植要点、习性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精炼而直观的描述。这本画册简直是园艺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想系统学习一下如何搭配不同质感的绿色植物来打造一个层次丰富的花园,但市面上的图鉴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图片质量太差,看得我晕头转向。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它的色彩处理非常到位,那种自然光线下植物叶片的微妙变化都被精准捕捉了,翻阅时仿佛能感受到清晨露水沾在叶片上的那种湿润感。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展示了植物的整体形态,还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不同地被植物叶片的纹理和边缘细节。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季节色彩变化的描述,比如初春的嫩绿和仲秋时节略带锈红的过渡色,这些都是我在实践中很难准确把握的视觉信息。对于一个追求自然、不希望花园显得过于“人工雕琢”的园艺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觉参考价值是无与伦比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植物名称,而是提供了一种“色彩语言”,指导读者如何用植物的“颜色”来“写作”。
评分我不是专业人士,只是一个住在老城区、渴望在小院子里开辟出一片绿意盎然角落的退休教师。我最大的困扰是,我家院子光照时间非常不均匀,有些角落常年阴暗潮湿,有些则是烈日暴晒。我买过很多书,但它们通常只展示植物在“完美状态”下的样子。这本书的图谱描绘得非常真实,我甚至能从那些深浅不一的绿色中,分辨出哪些植物似乎更耐受光线的变化。虽然书名听起来很专业,但它的排版非常友好,配色方案的对比度把握得极好,即便我只是想找一种能覆盖裸露泥土的绿色“地毯”,也能快速从中找到灵感。它让我建立了一种“按需选择”的思维模式,而不是盲目追随潮流购买那些根本不适合我家环境的植物。这种实用性,比那些花哨的摄影作品更有价值。
评分我是一名景观设计师,过去在做小型庭院和公共绿地的项目时,总觉得在选择低矮的填充植物时缺乏一个权威的、视觉化的参考标准。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依赖文字描述去想象两种植物搭配在一起的效果,结果往往是现场效果远低于预期。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用极其精细的“原色图谱”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仿佛是一个高分辨率的色彩样本集,让我可以直观地比较出‘蛇莓’和‘匍匐福禄考’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视觉重量和明度差异。特别是对于那些色彩饱和度相近但质感迥异的品种,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色彩还原度达到了专业级别,这对于方案演示阶段至关重要。我们能用这本书作为‘视觉词典’,与客户更高效地沟通我们对‘自然野趣’和‘精致简约’这两种风格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图鉴,它更像是一套提升设计准确性的工具书。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这本书,毕竟市面上的植物图册太多了,大部分都是华而不实的摆设。但当我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它的深度震撼了。它没有陷入大众流行的网红植物的窠臼,而是收录了许多在专业领域被广泛使用但普通园丁不太熟悉的优秀地被材料。更让我佩服的是,每一张图的背后似乎都隐藏着植物学家严谨的考证和园艺师多年实践的经验总结。从根茎的习性到对特定土壤的适应性,虽然图册本身是以‘色’为主,但那些细微的标注和配图的场景选择,都暗示了其背后的生态信息。这对于那些想构建低维护、高适应性地被系统的园艺实践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参考。它教会我如何从‘美观’的单一维度拓展到‘生态适应性’的综合考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内敛的专业气质。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那种略带哑光、能很好地吸收光线又不失真的质感,使得即便是最深的墨绿色叶片也不会产生反光,保证了观察的准确性。我尤其欣赏它在不同科属植物之间的排列逻辑,虽然它是一本图谱,但这种逻辑性的编排让它具备了查询手册的功能,而不是纯粹的欣赏画册。作为长期从事植物分类研究的辅助工具,它极大地提高了我在野外辨识某些‘相似’地被植物的效率。那些叶片边缘细微的锯齿变化、新叶和老叶的色差对比,都被精确地记录了下来。对于需要建立植物标本室或者进行教学演示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图片质量和详实度,足以作为重要的视觉辅助资料,它的价值远超普通科普读物的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