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安妮鲜花 著作 定 价:32 出 版 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06月01日 页 数:240 装 帧:平装 ISBN:9787115279293 数万爸爸妈妈参与讨论
新浪百万博主精心打造
畅销书作者 @安妮鲜花继《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之后,对北美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进行深刻的体会和思考,为靠前关心教育理念,关心海外教育,考虑送孩子出国的父母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您是否想送孩子出国?这是目前**多的家长纠结的地方。
很多人为了孩子想出国,但是又有很多困惑。
如果不出去,到底行不行?
这不是一本劝大家出国说国外怎么好的书。
这本书通过对国外教等
●一、公民教育比优等生重要 3
●安妮在加拿大学习这几年,我感触最深的是公民教育。老师对普通孩子品格培养、行为规范方面的努力和重视程度远超过对尖子生的关注。合格好公民构成了整个社会金字塔的底座,有了它,社会才和谐稳定。
●1.一年级新生的课 4
●安妮在加拿大上小学,一年级的课竟然是思想品德课。难怪有人说北美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精英,而是培养合格公民。如何成为合格好公民?品格教育的六大支柱就是切入点。
●2.加拿大孩子的成绩单 8
●从学前班开始,每年收到的成绩单上,都会有非常多的篇幅描述孩子的社会能力发展情况。用安妮老师的话说,这些和数学、阅读等学科知识一样,都是孩子们需要学习的。
●3.爱管闲事的小老外 11
●爱管闲事是老外的一大特点,没想到,小老外也不例外。在帮助孩子学习社会技能提高与人交往能力的过程中,解决孩子之间的欺凌(Bullying)问题,是美国、加拿大学校非常重视的课题。
●4.挨罚是件平常事 14
●以前在我印象中,北美学校教育很宽松,因此无法把它和惩罚沾上边。但安妮上学后经常念叨一个词:Time-out(受罚)!听得多了,才发现老师对学生的惩罚还真不少!
●5.培养了总统的童子军 17
●童子军作为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广泛的非赢利性、非政府青少年组织之一,培养了无数政界、商界领袖以及各行业的人才。而它对普通孩子的价值,是我在安妮参加了一系列活动之后才有切身体会的。
●6.童子军的生存训练 22
●北美重视生存教育;重视自立自主精神;重视解决困难的能力以及在各种环境中自我保护的能力。童子军所提供的露营、水上活动、徒步旅行等训练方式恰恰满足了这些需求。
●7.没有个人项目的运动会 26
●说起运动会,我脑子里马上想到的是个人和团体比赛的项目和名次。但看过加拿大小学的运动会才发现,原来运动会竟然可以没有个人比赛项目,与其说是竞技不如说是团队游戏更确切。
●8.加拿大孩子咋当官 33
●早知道北美教育很重视领导力培养。但是看过安妮学校的权力游戏,才知道领导力绝不是给你个官DANG当那么简单。领导力需要的不仅是内在的品格特质,更多的是妥协与协调的能力。
●9.假如我是美国总统 36
●在美国孩子眼中,总统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力象征,而是每个孩子都可以有的梦想。每年一度的总统节,也是精英教育的契机。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我看北美教育,就像一座金字塔:首先,用公民教育夯实基座。我们一直说的尊重、责任、信任、关爱、公平、公民责任等方面被格外强调,服务他人、服务社区来实现自我价值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其次,总统挂帅、全民动员开展阅读活动,培养终身阅读者,提高国民素质;再次,寓教于乐,因材施教,玩出兴趣玩出花样玩出特色,玩出创造力。教育特色被推崇,**不被追捧。崇尚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发展个性。*后,从小开始就有多重机制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人向精英方向培养。
——@安妮鲜花 安妮鲜花 著作 @安妮鲜花,畅销书《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作者。
安妮是一个爱笑的9岁小女孩,自出生以来便跟随父母往返于*国和加拿大之间。从学前班开始到二年级结束,她在温哥华接受教育。
安妮爸爸王湣,清华大学本科、硕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MBA。安妮妈妈郑献民,*国政法大学本科,律师。两人合作创建了安妮鲜花这一电子商务品牌。
2009年以 @安妮鲜花为名开博( 加拿大孩子的成绩单
加拿大小学的成绩单,密密麻麻好多页,真的是很复杂。除了学习能力方面的描述之外,占据很大篇幅的是社会能力(So skills)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描述。除了上文说的尊重以外,还有其他很多具体的要求,比如:
1.听从指令。课堂上是否能集中精力、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是低年级孩子的评价标准之一。是否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课堂上的纪律情况等也是要重点学习的内容。记得安妮二年级的时候对ESL课(英语国家为母语非英语的人开设的课程)不感兴趣,上课就和同学交头接耳,被老师请到走廊不说,还在成绩单上记了一笔。
2.是否遵守规则。以前以为国外孩子**自由,后来发现接近等
出国还是不出国:北美金字塔教育的启示 导言: 在这个信息爆炸、全球化浪潮汹涌的时代,“出国留学”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成为了无数家庭关于孩子教育规划的焦点和热议话题。然而,当“出国”与“不出国”的选择摆在眼前时,困惑、焦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随之而来。我们常常陷入各种声音的迷雾:是名校的光环更重要,还是扎根本土的发展更稳妥?是接受最前沿的理念,还是坚守传统文化的根基? 本书《出国还是不出国:北美金字塔教育的启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选择困境而生。它并非简单地告诉你“应该”出国或“不应该”出国,而是试图提供一个更深邃、更系统化的视角,帮助家长和学子们拨开迷雾,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本书的核心在于深入剖析北美地区,尤其是美国和加拿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并将其比喻为一座宏伟的“金字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通过对这座“金字塔”的结构、运作机制、价值理念以及成功路径的详细解读,我们期望能从中提炼出对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深刻启示,从而为“出国”与“不出国”的选择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第一部分:北美金字塔的基石——精英教育的选拔与塑造 金字塔的根基,在于其坚实的选拔机制。北美,特别是美国的大学,以其严苛而多元的招生标准闻名于世。本书将首先深入解析这一“基石”的构成。 标准化考试的“双刃剑”: SAT、ACT等标准化考试,是北美大学录取的“敲门砖”。我们不仅会分析这些考试的考察重点、评分体系,更会探讨其背后所代表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同时,也会审视其存在的争议,例如对社会经济背景的依赖性,以及对学生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潜在压抑。这部分内容将帮助读者理解,这些考试不仅仅是分数,更是对学生学术潜力的初步评估。 GPA的“深度”与“广度”: 高中阶段的平均成绩(GPA)是另一项核心指标。本书将阐述GPA的计算方式,以及不同课程难度对GPA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探讨GPA背后所反映的学生在学术上的投入程度、学习习惯以及课程选择的战略性。例如,为何选择AP(Advanced Placement)或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课程的学生通常更具竞争力?这背后体现了北美教育对学生学术深度和广度的追求。 课外活动:不只是“添头”: 北美大学招生官看重的,远不止学术成绩。课外活动,在他们的眼中,是展现学生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激情、特长和人格魅力的重要窗口。本书将详细解读哪些类型的课外活动能够真正打动招生官,例如长期坚持的社区服务、具有创新性的社团项目、体育竞技中的坚韧不拔、艺术领域的精湛技艺等。我们将强调,课外活动的关键在于“深度参与”和“领导力展现”,而非简单的“数量堆砌”。 申请文书:灵魂的“呐喊”: 申请文书(Essays)是学生与招生官直接对话的平台。本书将从文书的主题选择、结构安排、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将强调文书的真实性、独特性和反思性,鼓励学生通过文字展现真实的自我,而非刻意迎合。这部分内容将帮助读者理解,一篇优秀的文书能够成为学生申请中的“点睛之笔”,甚至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 推荐信:他者的“画像”: 推荐信,是来自老师、辅导员等权威人士对学生客观的评价。本书将探讨如何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如何选择合适的推荐人,以及如何引导推荐人写出有说服力、有温度的推荐信。通过他者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学校和社区中的表现。 第二部分:金字塔的中层——通识教育的视野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一旦跨入大学的门槛,北美金字塔的“中层”——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便开始发挥其关键作用。它旨在为学生打下宽广的知识基础,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通识”的真正含义: 北美大学的通识教育并非简单的课程“大杂烩”,而是精心设计的、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知识面和跨学科视野的课程体系。本书将介绍不同大学通识教育的框架,例如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等核心领域的课程设置。我们将重点阐述,为何如此重视人文社科的教育,例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史等,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理心和对复杂世界的理解至关重要。 思维的“训练场”: 北美大学的课堂,尤其是在通识教育阶段,更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讨论。本书将揭示教授们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讲座、研讨会、小组项目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权威、表达观点。我们将分析课堂讨论的技巧,如何进行有效的辩论,以及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这部分内容将帮助读者理解,北美教育并非“填鸭式”灌输,而是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深度思考的过程。 批判性思维的“炼金术”: 批判性思维是北美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本书将从多个维度解析如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如何分析论证的逻辑性,如何识别谬误,如何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对历史事件的多种解读、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来展现批判性思维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跨学科的“桥梁”: 北美大学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打破专业壁垒。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选修不同领域的课程,辅修(Minor)或双学位(Double Major)等方式,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将分析跨学科学习的优势,例如能够激发新的创意,解决复杂问题,以及提升个人的适应能力。 第三部分:金字塔的顶端——专业教育的深度与社会责任的担当 金字塔的顶端,是学生所选择的专业领域。在这里,知识的深度得到极致的挖掘,而社会责任感也在潜移默化中被塑造。 专业深度与研究的“土壤”: 北美大学的专业教育以其精细化和前沿性著称。本书将分析不同专业领域的课程设置、研究方向以及与行业发展的紧密联系。我们将重点探讨本科阶段的研究机会(Undergraduate Research),以及这些机会如何帮助学生深入探索感兴趣的领域,锻炼科研能力,为未来的深造或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教授与学生的“对话”: 北美大学的教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术生涯的导师。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与教授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如何寻求学术指导,以及如何利用教授的资源来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我们将强调,教授的指导对于学生在专业领域取得突破至关重要。 实习与实践的“试金石”: 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升华。本书将详细介绍北美大学提供的各种实习(Internship)、合作教育(Co-op Education)项目,以及这些项目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拓展人脉、了解行业需求方面的作用。我们将通过成功案例,展现实习经历如何成为学生走向职场的“敲门砖”。 社会责任的“基因”: 北美顶尖大学,往往将社会责任的培养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本书将探讨大学如何通过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公共政策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公民意识和担当精神。我们将强调,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回馈社会的责任感。 第四部分:启示与选择——“出国”与“不出国”的中国式思考 在深入剖析了北美金字塔教育的方方面面之后,本书将笔锋转向中国本土的教育现实,旨在引发深刻的反思和有益的借鉴。 北美模式的“普适性”与“局限性”: 北美教育体系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对个体潜能的尊重、对批判性思维的强调以及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模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差异等因素,都会影响其移植的可行性。本书将分析北美模式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中国教育的“优势”与“改进空间”: 相较于北美,中国基础教育在知识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方面,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然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方面,仍有巨大的改进空间。本书将探讨如何在中国现有教育体系中,借鉴北美金字塔教育的精髓,例如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如何增加实践环节,如何鼓励学生探索式学习。 “出国”的“得”与“失”: 本部分将从更实际的角度,为家长和学子们分析“出国”的潜在收益,例如接受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提升语言能力、接触多元文化等。同时,也将审视“出国”可能带来的挑战,例如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文化差异带来的适应问题、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等。 “不出国”的“机遇”与“路径”: 对于选择“不出国”的学子,本书将提供一系列的可行性路径。例如,在国内顶尖大学接受优质高等教育、参与国内研究项目、在国内企业实习锻炼、甚至通过国内国际合作项目获得国际化体验等。我们将强调,在国内同样可以获得成功的教育和职业发展。 “个性化”的选择,而非“标准化”的答案: 最终,本书旨在强调,无论是“出国”还是“不出国”,都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答案。最佳的选择,是基于对自身情况的深入了解,对目标设定的清晰认知,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本书鼓励读者跳出“留学”与“不留学”的二元对立,进行更理性、更全面的考量,找到最适合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教育道路。 结语: 《出国还是不出国:北美金字塔教育的启示》是一本为迷茫中的家长和学子量身打造的教育指南。它剥离了浮华的表面,深入挖掘了教育的本质,试图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深刻的思考和有益的借鉴。阅读本书,你将获得一套更系统、更深入的视角,去理解世界顶尖教育的运作逻辑,从而做出更明智、更负责任的教育选择,为孩子的未来铺就一条坚实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