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功爵制考论

军功爵制考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绍侯 著
图书标签:
  • 军功爵制
  • 爵位制度
  • 历史研究
  • 中国古代史
  • 政治史
  • 制度史
  • 封建社会
  • 官制
  • 等级制度
  • 社会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57660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552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军功爵制考论》分上、下两编,上编阐述了军功爵制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脉络;下编是对军功爵制中具体问题的研究和考证。全书遍涉先秦两汉的文献资料和楫关的地下出土文物资料,科学地诠释了军功爵制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

目录

前言
上编
军功爵制史考辨
春秋时期军功爵制的产生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军功爵制的确立
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
统一后秦帝国的二十级军功爵制
颁赐军功爵赏的程序及管理机构
军功爵制在秦人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秦末军功爵制的衰落
西汉初期刘邦吕后时的军功爵制
汉初军功爵制与秦代的不同
文景至武帝前期的军功爵制
西汉中晚期军功爵制的轻滥
西汉末及王莽时期军功爵制的衰亡
东汉时期军功爵制的恢复与没落
综论

下编
军功爵制专题论述
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
“计首授爵”之弊与吕不韦、尉缭在秦统一战争中的贡献
刘邦施行过楚爵制已有实证
从《奏谳书》看汉初军功爵制的几个问题
《奏谳书》新邦信案例爵制释疑
西汉初年军功爵制的等级划分——《二年律令》与军功爵制研究之一
吕后二年赐田宅制度试探——《二年律令》与军功爵制研究之二
从《二年律令》看与军功爵制有关的三个问题——《二年律令》与军功爵制研究之三
从《二年律令》看汉初二十级军功爵的价值——《二年律令》与军功爵制研究之四
论汉代的名田(受田)制及其破坏
军功爵制与名田制的关系
军功爵制在西汉的变化
西汉的功劳、阀阅制度
关于汉代的吏爵与民爵问题
关内侯在汉代爵制中的地位
汉代封君衣食租税制蠡测
士伍身份考辨
从三组汉简看军功爵制的演变
秦汉简牍与军功爵制研究
附录
附录一:秦汉非军功赐爵诏令及说明
附录二:关于赐爵制的级别计算问题
附录三:从军功爵制研究看朱绍侯先生的学术风格
后记

精彩书摘

必须说明,以上所介绍的秦国早期军功爵制,也并非全是商鞅所创建,事实上秦在春秋时期已有庶长,不更等爵名,商鞅只是在已有的军功爵位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化,故《左传》襄公十一年正义说:秦商鞅变法所建立的军功爵制,“非是商鞅尽新作也”。这个评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商鞅变法与战国时期其他国家的政治改革相比,时间是较晚的,但后来者居上,商鞅变法的成效最为显著,秦国的国势在战国七雄中很快就占了上风,特别是军功爵制在秦统一战争中,发挥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如秦国进攻赵国的长平,兵力不足,于是秦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十五岁以上悉诣长平”。①秦利用军功爵制迅速地扩充兵力,振奋了士气,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了李斯在狱中给秦二世的上书,其中李斯提到他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曾采取很多措施,而军功爵制所起的作用也是主要内容之一。他说:“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行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重点符号为笔者所加)按李斯的说法,军功爵制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这里必须补充说明一点,即军功爵制在秦统一战争过程中,也一度成为阻力。那是由于秦国提出了“计首授爵”和“尚首功”政策,酿成秦军在战争中大屠杀的惨剧,激起山东六国的拼命抗拒,坚守不降,使秦军在统一战争中处处碰壁。

前言/序言

军功爵制是继西周五等爵制之后而出现的新制度。它产生于春秋,确立于战国,在秦汉的政治舞台上,曾起过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史记》、《汉书》、《后汉书》和秦汉时期的其他著作中,也都有所反映。解放前后出土的秦汉简牍中更有明确的记载。但是,自东汉以后,由于军功爵制除侯爵(包括列侯、关内侯、乡侯、亭侯、关中侯)之外,已逐渐失去实际作用和价值,流于形式而趋于衰亡,因此,后人对于军功爵制已不知其来龙去脉,有人甚至把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军功爵制和西周的“选建明德,以藩屏周”①的诸侯分封制混为一谈②。解放后出版的有关中国古代史论著中,虽然有的也提到由春秋、战国到秦汉时的赐爵制、军功地主和西汉初的“复故爵田宅”③等问题,然而对军功爵制的产生、发展到衰亡的全部过程;对军功爵制的阶级属性、历史作用则缺乏明确的解释和分析。日本学者西蝎定生先生的《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构造》(该书的副标题为《二十等爵制的研究》),对军功爵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探讨,但是,该书直至1992年才由武尚清先生译成中文介绍到国内来,然而国内学者读到的甚少,而且西峙定生先生对军功爵制的研究。
《古战记:权力与荣耀的交响》 《古战记:权力与荣耀的交响》是一部深入探索古代社会权力运作机制的恢弘史诗。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朝代或制度,而是以一种宏观而细腻的视角,爬梳梳理了自早期文明萌芽至近代国家形成前夕,各类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力量如何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权力格局的演进过程。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剖析“权力是如何获得、巩固、传承以及最终消解”这一古老而永恒的命题。作者摒弃了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案例进行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展现了权力形态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它试图揭示,在每一个看似稳固的权力结构背后,都潜藏着动态的博弈、隐秘的交易以及周期性的变革。 第一部分:权力的源头与奠基——从部落联盟到早期国家 在本书的开篇,作者将目光投向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早期部落的首领,往往是通过武力、声望、宗教权威或血缘纽带获得领导地位。本书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始权力形式是如何在氏族、部落的联盟中逐渐稳固,并为早期国家的诞生奠定基础。 氏族与部落的权力结构: 探讨了基于亲缘、地缘、共同信仰的早期社会组织形式,以及在这些组织中,首领、长老、萨满等角色如何行使权力。我们将看到,早期的权力往往是集体性的、仪式性的,并且与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祖先的崇拜紧密相连。 军事首领的崛起: 随着氏族间的冲突加剧,军事技能和领导才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书将分析那些依靠征服和战争建立威望的军事首领,他们如何将个人的勇武转化为对部落的统治权,并如何通过组织军事行动来扩张领土和获取资源。 早期国家的雏形: 关注那些从部落联盟向更复杂政治实体转型的关键时期。本书将考察早期城市、王国或帝国如何通过整合不同部落、建立初步的官僚体系、制定早期法律以及塑造共同的文化认同来巩固其统治。例如,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古埃及的法老统治、古代中国的早期王朝等,都将作为生动的案例被提及。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探讨了宗教在早期权力合法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许多早期统治者通过宣称自己是神祇的代表,或者能够与神明沟通,来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威。本书将分析神话、祭祀、宗教仪式如何被用来强化统治者的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 第二部分:权力的制度化与扩张——王朝的兴衰与帝国的构建 进入更为成熟的古代文明时期,权力开始走向制度化和复杂化。本书将深入分析王朝的建立、巩固、衰落以及宏大帝国的形成过程,揭示其中权力运作的内在逻辑。 王朝的建立与合法性: 探讨了王朝如何通过推翻旧政权、确立新的统治合法性来获得权力。这其中涉及到对祖先的崇拜、对天命的解释、以及对新秩序的宣传。本书将分析不同文化中王朝创始者所采用的策略,以及他们如何将个人的野心转化为一种历史性的叙事。 官僚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详细考察了古代官僚体系的起源和发展。从最初的亲信任命到后来的科举、察举等选拔制度,本书将分析官僚体系如何成为统治者管理庞大疆域、征收赋税、维持秩序的得力工具。同时,也将探讨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斗争、腐败现象以及其对统治稳固性的影响。 军事征服与帝国扩张: 聚焦于古代军事力量在权力扩张中的决定性作用。本书将分析不同文明在军事组织、战术运用、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创新,以及这些创新如何驱动了大规模的征服和帝国的建立。例如,罗马军团的纪律与效率、蒙古骑兵的机动性与冲击力、波斯帝国的军事行政管理等,都将作为例证。 经济基础与权力支撑: 强调了经济实力对权力运作的重要性。本书将分析古代统治者如何通过掌握土地、控制贸易、征收赋税来积累财富,并以此来维持军队、资助建设、赏赐臣属,从而巩固其统治。对农业、手工业、商业在权力格局中的作用将进行深入剖析。 法律、礼仪与社会控制: 探讨了法律和礼仪在维护社会秩序、规范臣民行为方面的作用。本书将分析不同古代社会的法律体系、刑罚制度以及道德规范,以及这些如何被用来约束社会成员,确保权力的稳定运行。同时,对礼仪、仪式、象征性权力在巩固统治者权威方面的作用也将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权力的挑战与转型——分裂、改革与新的权力形态 没有哪一种权力结构能够永恒不变。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权力面临的挑战、内部的张力以及由此引发的转型。 内部的分裂与叛乱: 分析了导致王朝覆灭、帝国瓦解的各种内部因素,如皇族内部的争斗、地方势力的崛起、农民起义、宗教分裂等。本书将考察这些权力挑战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统治者如何应对,并最终走向衰落。 外部的侵略与征服: 探讨了来自外部力量的挑战,如蛮族入侵、邻国征伐等。本书将分析这些外部冲突如何动摇既有的权力结构,甚至导致原有政权的灭亡和新政权的诞生。 改革与制度的再造: 关注那些试图通过改革来应对危机、巩固权力的统治者。本书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改革尝试,如土地改革、军事改革、行政改革等,并探讨这些改革的成效、局限性以及对权力格局的深远影响。 新兴的权力形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权力形态也开始涌现。本书将审视商人阶层的兴起、宗教团体的社会影响力、以及早期知识分子的萌芽等,分析这些新出现的社会力量如何对传统的权力结构构成挑战,并最终推动社会向新的方向发展。 权力转移与历史的循环: 本书的结尾部分将回归对权力本质的哲学思考。通过对古代权力演进史的梳理,作者试图揭示权力运作中的某些普遍规律和历史循环。它并非提供一个简单的历史总结,而是引发读者对权力、秩序、人性以及历史发展方向的深刻反思。 《古战记:权力与荣耀的交响》是一部知识密集、思想深刻的著作。它将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古代世界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互动的全新视角。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深入挖掘和对宏观趋势的敏锐把握,本书旨在揭示隐藏在权力之下的深层逻辑,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过去的伟大文明,并从中汲取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本书适合对历史、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任何对人类社会运作机制感兴趣的读者。它将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一场关于权力与荣耀的宏大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结构严谨,视野开阔”。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史学中对于“英雄决定论”的过度迷信。作者采取了一种近乎社会学的视角,将历史的驱动力归结为人口压力、技术扩散速度与制度适应性的三方博弈。我发现书中对“社会资本”在特定历史时期财富与权力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论述,极具现实指导意义。它不再仅仅是讲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为什么会是这样”。特别是作者在分析不同地区面对类似外部冲击时,为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内部反应时,其对文化基因和既有社会网络依赖性的分析,非常具有说服力。书中穿插的少量图表和数据可视化也恰到好处,增强了论点的直观性,避免了纯文字叙述的单调。尽管篇幅不薄,但阅读过程中的每一次深入,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历史理解的大门,让我对人类社会组织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我是在寻找关于古代财政体制改革的资料时偶然接触到这本名为《帝国基石》的著作的。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国家治理的稳定核心聚焦于其税收与征发体系的演变上,而不是传统的帝王功绩或战争胜负。作者以一种近乎工程师的冷静态度,解构了不同时代中央政府如何通过调整度量衡、盐铁专营乃至货币发行来维持庞大的官僚机器和军事开支。书中对于“隐性财政”的挖掘尤为精彩,那些游离于正规史册之外的民间金融活动与地方豪强的经济渗透,被作者还原得栩栩如生。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将书中的模型与我熟悉的某些时期进行对照,发现许多看似突发的社会动荡,实则有着深刻的财政根源。唯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后半部分对于近代早期财政体系转型的论述稍显仓促,如果能再增加一两章对跨文化财政实践的比较分析,这本书的厚度将更上一层楼。

评分

翻开这本《王朝兴衰的密码》,我首先被它宏大的叙事视角所吸引。作者并未满足于对某个具体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涵盖数百年历史变迁的理论框架。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亲眼目睹了不同时代统治者在权力更迭中的挣扎与抉择。书中对权力结构、资源分配以及社会阶层流动的分析尤为精辟,特别是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平衡关系的探讨,提供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作者的语言老练而富有张力,既有学者般的严谨考据,又不失讲故事人的生动笔触,使得原本枯燥的宏观历史分析变得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周期性危机”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描述了王朝衰亡的表象,更深入挖掘了内在的结构性矛盾,让人在合上书卷后,仍能对既有的历史叙事产生更深层次的反思。这本书无疑是那种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力作,它挑战了我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固有认知,迫使我们去探寻隐藏在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驱动力。

评分

这部书的文字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冷峻的浪漫主义”。它不是那种让你读起来心潮澎湃的激情文字,而是带着一种历史的宿命感,让你在清晰的逻辑推理中感受到历史洪流的不可抗拒。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制度惯性”的深刻洞察。在很多历史转折点,制度本身就像一个沉重的陀螺,惯性巨大,即便决策者意识到了危机,想要扭转方向也需要付出远超想象的代价。作者用一系列精巧的类比和模型来阐释这种惯性如何将一个看似有为的政权慢慢拖入衰败的泥潭。书中对“信息不对称”在治理中的作用的讨论也很有启发性,地方的真实情况是如何被层层过滤和扭曲,最终导致中央决策失误的,这个过程被描绘得非常真实可感。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细读,并且读完后会让你对“变革”二字产生敬畏之心的作品,它揭示了结构性问题的顽固性。

评分

这本书,坦率地说,读起来像是在品尝一坛窖藏多年的老酒,初闻可能略显醇厚难懂,但细品之下,回甘无穷,层次分明。我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作者对于“精英更替机制”的论述上。他并没有简单地将统治阶层的衰败归咎于道德滑坡或外部入侵,而是引入了一套复杂的社会流动模型,阐释了在特定历史阶段,原有上升通道的堵塞如何催生内部的系统性风险。书中的大量案例分析,特别是对几个关键历史节点的细致剖析,逻辑链条清晰,论证有力。例如,对于某一时期士人阶层与军事贵族之间互动模式的描摹,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社会结构剖析。不过,我个人认为,在某些涉及边疆治理的章节中,作者的论述略显保守,对于文化融合与军事征服的复杂张力,似乎可以有更具批判性的探讨空间。尽管如此,它依然是一部值得严肃对待的学术作品,对于理解复杂社会系统的自我调节与失灵机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次买的书好些都品相不太好呢。这本还可以。

评分

没什么内容,不值得一看。

评分

挺不错的,送货速度快。

评分

非常好用,非常实用,很好

评分

此前,日人西嶋定生对秦汉二十等爵有深入研究。此书在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出土的简牍材料,对秦汉爵制以及爵制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很充分的考辨,是本好书。

评分

必须说明,以上所介绍的秦国早期军功爵制,也并非全是商鞅所创建,事实上秦在春秋时期已有庶长,不更等爵名,商鞅只是在已有的军功爵位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化,故《左传》襄公十一年正义说:秦商鞅变法所建立的军功爵制,“非是商鞅尽新作也”。这个评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评分

《军功爵制考论》分上、下两编,上编阐述了军功爵制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脉络;下编是对军功爵制中具体问题的研究和考证。全书遍涉先秦两汉的文献资料和楫关的地下出土文物资料,科学地诠释了军功爵制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所谓军功爵制,就是因为军功(实际也包括事功)而赐给爵位、田宅、食邑、封国的爵禄制度。这也就是朱师辙所说的“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这种制度是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斗争中的产物。军功爵制,最直观的说法,“商君为法于秦,战斩首一者,赐爵一级。” ⑴ 总的来说,先秦的军功爵制可以概括为“利禄官爵,抟出于兵”,“富 贵之门,必出于兵” ⑵,舍此之外,别无出路。 商鞅在变法中强调:“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⑶即奖励军功,爵位依军功而授予,禁止私斗,一致对外,以稳定秦国的社会秩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⑷即宗室中非有军功者不得入公族簿籍,这一条给予了腐朽的宗室贵族以致命打击。宗室贵族原来仅凭血缘关系,就可以坐享荣华富贵,此后如不立有军功,就被开除属籍,失去贵族特权。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到荣华富贵,无功劳的,即使家富也不得铺张,不管多么富有,也得不到盛德美名。为了奖励军功,鼓舞士气,秦国还制定了其他一系列政策。“受赐田宅能得爵(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⑸新法规定,士兵在战争中杀敌一人,可以免除其全家的徭役和赋税;斩首敌军官一名,授爵一级,赐田一顷,宅九亩,还赏给一个农奴。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首二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⑹,在商鞅推行的法令所确立的军功爵制中,爵位的赏赐与晋升在此,我们必须指出的是,早在商鞅之前,秦国就已经有了军功爵制,秦国早期军功爵制,“非是商鞅尽新作也”⑺,商鞅主持变法是以左庶长身份而进行的,据查证,左庶长在秦国早期军功爵制中是第十级,在当时的分量是很重的。说明在其变法之前,秦已经存在着军功爵,商鞅只是赋予已有的军功爵以新的内涵。另外,“晋秦战于麻隧,秦师败绩,晋获秦将成差及不更女父。”⑻“秦庶长鲍、庶长武帅师伐晋以救郑”⑼。不更、庶长均为军功爵名,这更能说明秦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军功爵制。 二、商君军功爵制制定背景 商鞅的军功爵制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出台的,秦国地处中西部,偏僻落后,国力衰微,秦国长期内乱,战备不修,魏国乘虚而入,夺取了秦国肥沃的河西之地,秦国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此外,当时的下层群众和老百姓生活疾苦、民生凋蔽,屡受欺压、出头无望,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封建社会中,爵位是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因此,商鞅把军功爵的价值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商鞅认为官爵是君主驾驭人民,人民为国尽力的重要手段,在商鞅的言论中经常是官爵并提,实际是爵重于官。从民的角度说,“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⑽。从君主角度说,商鞅认为, “明王之所贵惟爵,其实不荣,则民不急,列位不显,则民不事爵,爵易得也,则民不贵上爵,列爵禄赏不道其门,则民不以死争位矣。”

评分

好。。。。。。。。。。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