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自編集:周作人書信

周作人自編集:周作人書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作人 著
圖書標籤:
  • 周作人
  • 書信集
  • 近代文學
  • 文化隨筆
  • 散文
  • 文學史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思想史
  • 書信
  • 雜文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十月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0210789
版次:1
商品編碼:10394964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1-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4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周作人自編集:周作人書信》除書信體散文外,並收錄首次發錶的私信七十七通,均為閑適自然之流露,體現瞭周作人當時的興趣愛好:寫字,搜書,集郵,說夢,聚餐,喝酒,賞月,看花,刻印,製箋,等等。如製箋,“平伯兄:印瞭這麼一種信紙,奉送一匣,乞查收。此像在會稽妙相寺,為南朝少見的石像之一,又曾手拓其銘,故製此以存紀念,並亦略有鄉麯之見焉,可一笑。”通過這些,可以看到作者生活的一麵,很是有趣。

目錄

序信
山中雜信
一封反對新文化的信
濟南道中
濟南道中之二
濟南道中之三
苦雨
論女禱
與友人論性道德書
與友人論懷鄉書
與友人論國民文學書
代快郵
條陳四項
訴苦
國慶日
國語羅馬字
郊外
南北
養豬
烏蓬船
古樸的名字
關於無理心中
北溝沿通信
答蕓深先生
與俞平伯君書三十五通
與廢名君書十七通
與瀋啓無君書二十五通

精彩書摘

伏園兄:
  我已於本月初退院,搬到山裏來瞭。香山不很高大,仿佛隻是故鄉城內的臥龍山模樣,但在北京近郊,已經要算是很好的山瞭。碧雲寺在山腹上,地位頗好,隻是我還不曾到外邊去看過,因為須等醫生再來診察一次之後,纔能決定可以怎樣行動,而且又是連日下雨,連院子都不能行走,終日隻是起臥屋內罷瞭。大雨接連下瞭兩天,天氣也就頗冷瞭。般若堂裏住著幾個和尚們,買瞭許多香椿乾,攤在蘆席上晾著,這兩天的雨不但使他不能乾燥,反使他更加潮濕。每從玻璃窗望去,看見廊下攤著濕漉漉的深綠的香椿乾,總覺得對於這班和尚們心裏很是抱歉似的,——雖然下雨並不是我的緣故。
  般若堂裏早晚都有和尚做功課,但我覺得並不煩擾,而且於我似乎還有一種清醒的力量。清早和黃昏時候的清澈的磬聲,仿佛催促我們無所信仰,無所歸依的人,揀定一條道路精進嚮前。我近來的思想動搖與混亂,可謂已至其煩瞭,托爾斯泰的無我愛與尼采的超人,共産主義與善種學,耶佛孑L老的教訓與科學的例證,我都一樣的喜歡尊重,卻又不能調和統一起來,造成一條可以行的大路。我隻將這各種思想,淩亂的堆在頭裏,真是鄉間的雜貨—料店瞭。——或者世間本來沒有思想上的“國道”,也未可知,這件事我常常想到,如今聽他們做功課,更使我受瞭激刺,同他們比較起來,好像蔔海許多有國籍的西商中間,夾著一個“無領事管束”的西人。至於無領事管束,究竟是好是壞,我還想不明白。不知你以為何如?
  寺內的空氣並不比外間更為和平。我來的前一天,般若堂裏的一個和尚,被方丈差人抓去,說他偷寺內的法物,先打瞭一頓,然後捆送到城內什麼衙門去瞭。究竟偷東西沒有,是彆一個問題,但是吊打恐總非佛傢所宜。大約現在佛徒的戒律,也同“儒業”的三綱五常一樣,早已成為具文瞭。自己即使犯瞭永為棄物的波羅夷罪,並無妨礙,隻要有權力,便可以處置彆人,正如護持名教的人卻打他的老父,世間也一點都不以為奇。
  ……

前言/序言


周作人自編集:周作人書信 捲首語 周作人先生,這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據獨特地位的學者、散文傢、翻譯傢,他的思想與生活,如同一麵多棱鏡,摺射齣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復雜命運與精神世界。他以其深邃的洞察、溫和的筆觸,以及對日常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而“周作人自編集:周作人書信”,正是打開這位文壇巨匠內心世界的一扇重要窗口。 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書信選集,而是周作人先生本人精心編選、逐字審定的心血結晶。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呈現瞭周作人一生中與各界人士往來的珍貴信件。這些書信,穿越瞭曆史的煙塵,承載著作者的真摯情感、深邃思考,以及他對時代變遷的敏銳感知。它們不僅是周作人研究不可或缺的文獻資料,更是理解他思想發展、人生軌跡、乃至那個時代社會文化風貌的絕佳讀本。 編選初心:凝練生命,迴溯心路 一本自編集,本身就蘊含著編選者對自己生命軌跡的迴顧與梳理。周作人先生以其一貫的審慎與自覺,親手挑選瞭他認為最能代錶自己思想、情感、以及與人交往的信件。這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溯,更是一種對自己人生價值的確認與定位。在漫長的人生歲月中,周作人曾經曆過輝煌,也承受過艱難;曾與友人肝膽相照,也曾與世事若即若離。這些信件,正是他與外界交流、與內心對話的真實寫照,是他在不同人生階段思想火花的碰撞,是他與時代精神共鳴的痕跡。 通過親手編選,周作人試圖在紛繁的文獻中,提煉齣那些最能觸及他靈魂深處的內容。他或許在權衡某封信的史料價值,或許在迴味某個友人給予的啓迪,又或許在反思某個時期的個人選擇。這種自編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自我審視與精神梳理。它使得本書不僅僅是他人眼中的周作人,更是周作人自己嚮我們展示的、最真實的那個他。 書信內容:文脈綿延,人生百態 本書所收錄的書信,內容之豐富,足以勾勒齣周作人思想與人生的全貌。 學術思想的碰撞與交流: 作為一位博古通今的學者,周作人一生都未曾停止過學術的探索。書信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與陳寅恪、顧頡剛、錢玄同、王國維等當時學術界的泰鬥級人物就古代文學、民俗學、訓詁學等領域進行的深入探討。這些往來信件,不僅展現瞭當時學術界的討論熱度與學術風氣,更摺射齣周作人在學術上的嚴謹求證、旁徵博引,以及其獨特的見解與貢獻。他對於中國古典文學的解讀,對於民俗文化的搜集與整理,都曾引發深遠的學術迴響。通過這些書信,我們可以窺見學術思想的涓涓細流如何匯聚成時代的洪流。 文學創作的心路曆程: 周作人的散文以其“知性”與“幽默”著稱,他的文字如同一杯清茶,淡雅而迴味無窮。在本書的信件中,我們或許能找到他創作靈感的源泉,他對於文字的錘煉過程,以及他對文學理念的堅持。他與瀋尹默、鬱達夫、茅盾等文學界同仁的通信,往往觸及文學創作的種種細節,以及當時文學思潮的演變。這些信件,如同一張張創作草稿,或是作者內心獨白的記錄,為我們理解他的文學成就提供瞭更為生動的視角。他如何看待“生活”與“文學”的關係,如何平衡個人情感與社會責任,這些都可能在字裏行間得以體現。 人生跌宕中的情感維係: 周作人一生經曆瞭無數風雨,他的生活軌跡與時代緊密相連。信件中,他與傢人、親友的通信,流露齣深厚的親情與友情。這些情感的維係,不僅是他在逆境中的精神支撐,也反映瞭他對於人性之溫暖的珍視。尤其是他與魯迅兄弟之間的通信,雖然其中不乏爭論與理解,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手足之情,以及在時代洪流中互相扶持的痕跡,都極具曆史價值。此外,他對年輕一代的關懷與指導,對友人睏境的聲援與幫助,也讓我們看到瞭他溫厚仁慈的一麵。 時代風雲的側影: 時代的變遷,是任何個人都無法迴避的宏大背景。周作人的書信,恰如其分地捕捉到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留下的印記。他對於社會事件的觀察,對於政治局勢的看法(即使含蓄),對於社會風尚的評論,都為我們還原瞭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所處的復雜環境。他如何在新舊交替的時代中尋找自己的定位,如何麵對理想與現實的落差,這些都通過書信的形式,以一種更為真實、更為鮮活的方式呈現齣來。他筆下的“小品”風格,有時也滲透在信件中,以一種輕鬆的筆調,評論著人情世故,或是時代的種種跡象。 翻譯與文化交流的橋梁: 周作人不僅是傑齣的中國學者,更是重要的外國文學翻譯傢。他對日本文學、希臘神話等西方文化的介紹,極大地豐富瞭中國讀者的視野。本書中的書信,或許會披露他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睏難與心得,他對不同文化理解的深度,以及他如何緻力於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他與國內外文化界人士的通信,可能涉及對西方文學作品的評論,對翻譯理論的探討,乃至他對中國文化如何走嚮世界的思考。 獨特價值:真誠與細節的沉澱 “周作人自編集:周作人書信”的獨特價值,在於其真誠性與細節的沉澱。 真誠的吐露: 書信作為一種私密的交流方式,往往比公開發錶的文字更能真實地反映作者的內心世界。周作人的信件,雖然經過他本人的審慎選擇,但依然保留瞭他最本真的情感流露與思想思辨。他不必顧忌公眾的評價,可以自由地錶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可以坦率地分享自己的睏惑與感悟。這種真誠,使得本書具有瞭無可替代的文獻價值與閱讀魅力。 細節的生命力: 曆史的大事件固然重要,但構成曆史肌理的,往往是無數微小的細節。周作人的書信,正是這些細節的寶庫。一封信可能包含著他對某本書的讀後感,對某件小事的隨感,對某位友人的問候。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如同碎片化的記憶,拼接起來,構成瞭周作人豐富而立體的精神世界。它們讓我們得以“近距離”地觀察他,體會他日常生活的點滴,感知他思維的細微之處。他如何看待一日三餐,如何感受季節的變化,如何與友人共度一段閑暇時光,這些生活化的細節,往往比宏大的敘事更能觸動人心,也更能展現一個人的真實麵貌。 閱讀指南:走進周作人的精神花園 閱讀“周作人自編集:周作人書信”,如同走進一位智者的心靈花園。我們應該帶著一種探索與體悟的心情。 與智者對話: 每一封信,都仿佛是周作人先生在與我們進行一次真誠的對話。他分享他的知識,他的情感,他的思考。我們可以在他的文字中,汲取智慧,獲得啓迪。 感知時代的脈搏: 通過周作人與同時代人的交往,我們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他們的追求與掙紮,他們的喜悅與憂傷。 理解復雜的生命: 周作人的人生並非一成不變,他經曆瞭復雜的曆史時期,也做齣瞭許多艱難的抉擇。通過這些書信,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作為一個人的復雜性,以及他在曆史洪流中的個體選擇。 品味文字的魅力: 即使是書信,周作人先生的文字依然保持瞭他一貫的風格:溫和、細膩、知性而富有韻味。品讀這些文字,本身就是一種文學的享受。 結語 “周作人自編集:周作人書信”,它不僅僅是一本匯集瞭曆史文獻的書籍,它更是一份珍貴的精神遺産,是一扇通往周作人內心世界的窗口。通過這些文字,我們得以與這位偉大的文人精神對話,感受他的人格魅力,理解他的思想深度。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用最真誠的筆觸,記錄瞭一個時代的印記,也展現瞭一個知識分子在時代變遷中的不屈與思考。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與曆史的深度連接,一次與偉大人格的靈魂碰撞。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拿到這本《周作人自編集:周作人書信》,內心是充滿期待的。周作人先生的散文,總是帶著一股閑適淡雅的韻味,仿佛置身於他筆下的庭院,聽微風拂過竹葉,看陽光灑下斑駁。我一直對他的思想和生活狀態很感興趣,總覺得他身上有一種超然物外的智慧,能從尋常巷陌中發現不尋常的美。這本書的定價也算適中,裝幀設計也頗有古樸的雅緻,封麵那淡淡的水墨風格,就讓人心生親近。我期待能在字裏行間,窺見這位文壇巨匠不為人知的另一麵,瞭解他如何與同時代的文人雅士交流,如何在時代洪流中保持內心的寜靜與獨立。也許,通過這些書信,能更深入地理解他那些看似平淡卻意味深長的文字,更能體會他“低迴往復,餘味無窮”的獨特風格。我設想,讀到書信中那些關於日常生活瑣事、讀書心得、朋友交往的片段,會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仿佛能與他一同品茶論道,共賞山水。這不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視一個時代的文化側影,一個文人心靈的深處。

評分

在當代快節奏的生活中,能夠靜下心來讀一本信件集,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體驗。周作人先生的文字,一嚮以其平實、淡雅、富有人情味而著稱,他總能在看似尋常的敘述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一直對他的“閑適”生活方式和“獨抒性靈”的創作理念深感認同,並試圖從中汲取養分。這本書,作為他自編的書信集,我預感它將是一扇通往他內心世界的窗口。我期待在那些字裏行間,能看到他作為一個人,一個朋友,一個學者,真實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對時代、對文化、對人生的思考。我希望通過閱讀這些書信,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他文字背後的情感源泉,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這不僅僅是對一位文學大師的追慕,更是對一種值得珍視的生活態度的探尋。我期待,在這本書中,我能找到那份久違的溫暖與共鳴。

評分

作為一名周作人先生的研究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更多關於他生活細節的史料。他的人生經曆頗為豐富,也經曆瞭許多時代變遷,而這些經曆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無疑産生瞭深刻的影響。這本書既然是“自編集”,想必其中收錄的書信都是經過他本人精選的,這也就意味著這些信件更有可能觸及到他認為重要的、值得記錄的內容。我非常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他創作過程的綫索,比如他對某篇散文的構思,他對某種文學觀點的闡釋,亦或是他對當時文壇格局的看法。此外,我對周作人先生的傢庭生活和人際交往也十分感興趣,書信往往是瞭解這些方麵的重要途徑。通過書信,我希望能更全麵地理解他的為人,他的處世哲學,以及他對友情、親情的珍視。這本書的齣現,對我而言,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學術財富,它有望填補我在研究中一些不曾觸及的空白,為我提供更多鮮活的素材和深刻的洞見。

評分

收到這本書,我首先是被它那簡潔而沉靜的設計所吸引。封麵沒有華麗的圖飾,隻有沉穩的色調和疏朗的字體,散發著一種內斂的古典美。這恰恰契閤瞭我一直以來對周作人先生的印象:溫潤、平和,卻又自有其風骨。我喜歡他文章中的那種“靜”的力量,那種在喧囂中保持自我的淡定。我設想,在這本《周作人書信》中,我將會看到更多這種“靜”的體現。也許,在那些細碎的文字中,他會記錄下他對花鳥蟲魚的觀察,他對古籍的研讀心得,或是他對日常生活片斷的感悟。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在他筆下,卻能摺射齣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自然的熱忱。我期待在這封封書信中,找到那種能夠滌蕩心靈的平和之氣,感受到一種超越功利的生命態度。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慢下來”,一種重新審視內心世界的契機。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為我們這些周作人先生的愛好者提供瞭一次絕佳的“近距離接觸”的機會。我一直以來都非常欣賞他那種“獨抒性靈”的創作態度,認為那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真誠。而書信,作為一種最私人、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往往最能展現一個人真實的情感和思想。我很好奇,在那些沒有經過太多雕琢的文字裏,周作人先生會以怎樣的姿態與人對話?他是否會流露齣不為人知的幽默,或是對某些時事的看法?書信的收件人是誰,他們與周作人先生的關係如何,這些都構成瞭我閱讀的興趣點。我猜想,在那些筆墨間,或許能發現他不同於散文作品中那種更為內斂、更為深刻的情感流露。也或許,在與友人的往來中,能看到他關於人生、關於文學、關於藝術的更為直接和鮮活的見解。這是一種期待,期待能在他人的迴信中,看到他思想碰撞的火花,或是從他寄齣的信件中,體會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求。這種閱讀體驗,想必會比單純的散文閱讀更為豐富和立體。

評分

周作人還廣泛參與社會活動,1919年起任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會員,與馬裕藻、硃希祖、錢玄同、劉復、鬍適5位北大教員兼國語會會員在會上聯名提齣《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經大會通過後頒行全國。1922年與錢玄同、陸基、黎錦熙、楊樹達、鬍適、瀋兼士等會員任國語統一籌備會漢字省體委員會委員(共16人)。

評分

我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京東購物這麼久,有買到很好的産品,也有買到比較坑的産品,如果我用這段話來評價,說明這款産品沒問題,至少85分以上,而比較垃圾的産品,我絕對不會偷懶到復製粘貼評價,我絕對會用心的差評,這樣其他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會作為參考,會影響該商品銷量,而商傢也會因此改進商品質量。

評分

嗯嗯嗯,好書啊,

評分

答:Frandiss 品牌的 ,挺好的

評分

點開一個文章以後就迴不到”書架“那頁瞭,點左邊是上一頁,點右邊是下一...

評分

魯迅說周作人的散文中國第一,估計也差不多瞭。想來兄弟倆關係不好,但是互相的評價還是很中肯的,絕不會因為私怨而故意詆毀對方。雨天的書,書房一角,這套書有很多本,挑著買瞭幾本,很好很喜歡。想買全集。止庵編的這套書,文章全麵完整,書設計清白雅緻。喜愛周作人作品的值得一存。所謂尺牘,周作人在《周作人書信·序信》中說:“尺牘即此所謂信,原是不擬發錶的私書,文章也是寥寥數句,或同情愫,或敘事實,而片言隻語中發有足以窺見性情之處,此其特色也。”周作人寫文章素來喜用尺牘體,在現代作傢中,恐怕是第一個有意提倡尺牘體的作傢,生前由他自行編定的書信集就有《周作人書信》,1933年7月由上海青光書局齣版。周氏晚景淒涼,因為身份特殊,故雨大都不大往來瞭,新知更是寥寥,除翻譯人民文學齣版社交給的翻譯任務外,鮮與外界聯係。1956年,在香港從事報業活動的曹聚仁乘在北京齣席魯迅逝世20周年紀念會之機,去八道灣拜訪瞭周作人,從而成為周作人晚年最重要的朋友,周作人的文章始得以陸續在海外發錶。後來曹聚仁又嚮周作人介紹瞭鮑耀明,驛寄梅花,魚傳尺素,兩人的飛鴻往來給晚景伶仃的老人的生活增添瞭幾分生機、樂趣。周作人給曹、鮑二人所寫的書信,或請求幫助、或敘述生活狀況、或解答疑問,或論辯駁斥,其通信之勤,所寫信之多,實為周氏一生之少見。這些書信後都陸續齣版:1971年香港南天書業公司齣版瞭《知堂書信集》,此集以1933年上海青光書局版《周作人書信》為底本,新增的隻有周作人晚年緻鮑耀明書信12通,緻曹聚仁28通。 1972年5月,香港太平洋圖書公司齣版瞭《周作人晚年手劄一百封》,影印瞭周作人緻鮑耀明信100通。次年8月,署名周作人、曹聚仁的《周曹通信集》由香港南天書業公司影印齣版,內收緻曹聚仁信82通,緻鮑耀明信111通,《周作人晚年手劄一百封》悉數包含在內。周作人晚年緻鮑耀明的全部書信,現已由鮑耀明編定成《周作人晚年書信》,1997年10月,由香港真文化齣版公司齣版,收錄周作人緻鮑耀明信396通、鮑耀明緻知堂信343通(4通排重)、周作人晚年日記837則。後更名為《周作人與鮑耀明通信集》,2004年4月由河南大學齣版社齣版社重新印行,補入周作人書信6通、晚年日記7則。此外,由他人編輯齣版的周作人書信還有:《知堂書信》,黃開發編,華夏齣版社1994年9月齣版,係從已發錶的周作人書信中選編而成;《周作人早年佚簡箋注》,張挺,江小蕙箋注,1992年9月由四川文藝齣版社齣版,收錄周作人早年緻江紹原書信110通。目前,我們已經知道的周作人書信大都在上述書中,沒有發現或藏在私人手中的一定還有不少,一部分因為其他原因被毀的則隻能錶示遺憾瞭,如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刊物《宇宙風》主編陶亢德手頭原有周作人書信300多通,惜乎皆毀於抗戰兵火。曹聚仁在《知堂迴想錄·校讀小記》(香港三育版)中說他的手邊存有三百多封周作人書信,日前尚未公布。據以上數字保守推測,周作人一生所寫之書信大約有2000通左右,所佚書信隻有且俟來者發現瞭。

評分

印刷,裝幀,用紙。都不錯。希望價格再低一些

評分

薄,開本小,幾冊閤並在一起更好。

評分

是好書,但開本與定價很不協調。要不是400-240,真的有點那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