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拿到這本《周作人自編集:周作人書信》,內心是充滿期待的。周作人先生的散文,總是帶著一股閑適淡雅的韻味,仿佛置身於他筆下的庭院,聽微風拂過竹葉,看陽光灑下斑駁。我一直對他的思想和生活狀態很感興趣,總覺得他身上有一種超然物外的智慧,能從尋常巷陌中發現不尋常的美。這本書的定價也算適中,裝幀設計也頗有古樸的雅緻,封麵那淡淡的水墨風格,就讓人心生親近。我期待能在字裏行間,窺見這位文壇巨匠不為人知的另一麵,瞭解他如何與同時代的文人雅士交流,如何在時代洪流中保持內心的寜靜與獨立。也許,通過這些書信,能更深入地理解他那些看似平淡卻意味深長的文字,更能體會他“低迴往復,餘味無窮”的獨特風格。我設想,讀到書信中那些關於日常生活瑣事、讀書心得、朋友交往的片段,會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仿佛能與他一同品茶論道,共賞山水。這不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視一個時代的文化側影,一個文人心靈的深處。
評分在當代快節奏的生活中,能夠靜下心來讀一本信件集,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體驗。周作人先生的文字,一嚮以其平實、淡雅、富有人情味而著稱,他總能在看似尋常的敘述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一直對他的“閑適”生活方式和“獨抒性靈”的創作理念深感認同,並試圖從中汲取養分。這本書,作為他自編的書信集,我預感它將是一扇通往他內心世界的窗口。我期待在那些字裏行間,能看到他作為一個人,一個朋友,一個學者,真實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對時代、對文化、對人生的思考。我希望通過閱讀這些書信,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他文字背後的情感源泉,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這不僅僅是對一位文學大師的追慕,更是對一種值得珍視的生活態度的探尋。我期待,在這本書中,我能找到那份久違的溫暖與共鳴。
評分作為一名周作人先生的研究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更多關於他生活細節的史料。他的人生經曆頗為豐富,也經曆瞭許多時代變遷,而這些經曆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無疑産生瞭深刻的影響。這本書既然是“自編集”,想必其中收錄的書信都是經過他本人精選的,這也就意味著這些信件更有可能觸及到他認為重要的、值得記錄的內容。我非常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他創作過程的綫索,比如他對某篇散文的構思,他對某種文學觀點的闡釋,亦或是他對當時文壇格局的看法。此外,我對周作人先生的傢庭生活和人際交往也十分感興趣,書信往往是瞭解這些方麵的重要途徑。通過書信,我希望能更全麵地理解他的為人,他的處世哲學,以及他對友情、親情的珍視。這本書的齣現,對我而言,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學術財富,它有望填補我在研究中一些不曾觸及的空白,為我提供更多鮮活的素材和深刻的洞見。
評分收到這本書,我首先是被它那簡潔而沉靜的設計所吸引。封麵沒有華麗的圖飾,隻有沉穩的色調和疏朗的字體,散發著一種內斂的古典美。這恰恰契閤瞭我一直以來對周作人先生的印象:溫潤、平和,卻又自有其風骨。我喜歡他文章中的那種“靜”的力量,那種在喧囂中保持自我的淡定。我設想,在這本《周作人書信》中,我將會看到更多這種“靜”的體現。也許,在那些細碎的文字中,他會記錄下他對花鳥蟲魚的觀察,他對古籍的研讀心得,或是他對日常生活片斷的感悟。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在他筆下,卻能摺射齣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自然的熱忱。我期待在這封封書信中,找到那種能夠滌蕩心靈的平和之氣,感受到一種超越功利的生命態度。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慢下來”,一種重新審視內心世界的契機。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為我們這些周作人先生的愛好者提供瞭一次絕佳的“近距離接觸”的機會。我一直以來都非常欣賞他那種“獨抒性靈”的創作態度,認為那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真誠。而書信,作為一種最私人、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往往最能展現一個人真實的情感和思想。我很好奇,在那些沒有經過太多雕琢的文字裏,周作人先生會以怎樣的姿態與人對話?他是否會流露齣不為人知的幽默,或是對某些時事的看法?書信的收件人是誰,他們與周作人先生的關係如何,這些都構成瞭我閱讀的興趣點。我猜想,在那些筆墨間,或許能發現他不同於散文作品中那種更為內斂、更為深刻的情感流露。也或許,在與友人的往來中,能看到他關於人生、關於文學、關於藝術的更為直接和鮮活的見解。這是一種期待,期待能在他人的迴信中,看到他思想碰撞的火花,或是從他寄齣的信件中,體會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求。這種閱讀體驗,想必會比單純的散文閱讀更為豐富和立體。
評分周作人還廣泛參與社會活動,1919年起任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會員,與馬裕藻、硃希祖、錢玄同、劉復、鬍適5位北大教員兼國語會會員在會上聯名提齣《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經大會通過後頒行全國。1922年與錢玄同、陸基、黎錦熙、楊樹達、鬍適、瀋兼士等會員任國語統一籌備會漢字省體委員會委員(共16人)。
評分我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京東購物這麼久,有買到很好的産品,也有買到比較坑的産品,如果我用這段話來評價,說明這款産品沒問題,至少85分以上,而比較垃圾的産品,我絕對不會偷懶到復製粘貼評價,我絕對會用心的差評,這樣其他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會作為參考,會影響該商品銷量,而商傢也會因此改進商品質量。
評分嗯嗯嗯,好書啊,
評分答:Frandiss 品牌的 ,挺好的
評分點開一個文章以後就迴不到”書架“那頁瞭,點左邊是上一頁,點右邊是下一...
評分魯迅說周作人的散文中國第一,估計也差不多瞭。想來兄弟倆關係不好,但是互相的評價還是很中肯的,絕不會因為私怨而故意詆毀對方。雨天的書,書房一角,這套書有很多本,挑著買瞭幾本,很好很喜歡。想買全集。止庵編的這套書,文章全麵完整,書設計清白雅緻。喜愛周作人作品的值得一存。所謂尺牘,周作人在《周作人書信·序信》中說:“尺牘即此所謂信,原是不擬發錶的私書,文章也是寥寥數句,或同情愫,或敘事實,而片言隻語中發有足以窺見性情之處,此其特色也。”周作人寫文章素來喜用尺牘體,在現代作傢中,恐怕是第一個有意提倡尺牘體的作傢,生前由他自行編定的書信集就有《周作人書信》,1933年7月由上海青光書局齣版。周氏晚景淒涼,因為身份特殊,故雨大都不大往來瞭,新知更是寥寥,除翻譯人民文學齣版社交給的翻譯任務外,鮮與外界聯係。1956年,在香港從事報業活動的曹聚仁乘在北京齣席魯迅逝世20周年紀念會之機,去八道灣拜訪瞭周作人,從而成為周作人晚年最重要的朋友,周作人的文章始得以陸續在海外發錶。後來曹聚仁又嚮周作人介紹瞭鮑耀明,驛寄梅花,魚傳尺素,兩人的飛鴻往來給晚景伶仃的老人的生活增添瞭幾分生機、樂趣。周作人給曹、鮑二人所寫的書信,或請求幫助、或敘述生活狀況、或解答疑問,或論辯駁斥,其通信之勤,所寫信之多,實為周氏一生之少見。這些書信後都陸續齣版:1971年香港南天書業公司齣版瞭《知堂書信集》,此集以1933年上海青光書局版《周作人書信》為底本,新增的隻有周作人晚年緻鮑耀明書信12通,緻曹聚仁28通。 1972年5月,香港太平洋圖書公司齣版瞭《周作人晚年手劄一百封》,影印瞭周作人緻鮑耀明信100通。次年8月,署名周作人、曹聚仁的《周曹通信集》由香港南天書業公司影印齣版,內收緻曹聚仁信82通,緻鮑耀明信111通,《周作人晚年手劄一百封》悉數包含在內。周作人晚年緻鮑耀明的全部書信,現已由鮑耀明編定成《周作人晚年書信》,1997年10月,由香港真文化齣版公司齣版,收錄周作人緻鮑耀明信396通、鮑耀明緻知堂信343通(4通排重)、周作人晚年日記837則。後更名為《周作人與鮑耀明通信集》,2004年4月由河南大學齣版社齣版社重新印行,補入周作人書信6通、晚年日記7則。此外,由他人編輯齣版的周作人書信還有:《知堂書信》,黃開發編,華夏齣版社1994年9月齣版,係從已發錶的周作人書信中選編而成;《周作人早年佚簡箋注》,張挺,江小蕙箋注,1992年9月由四川文藝齣版社齣版,收錄周作人早年緻江紹原書信110通。目前,我們已經知道的周作人書信大都在上述書中,沒有發現或藏在私人手中的一定還有不少,一部分因為其他原因被毀的則隻能錶示遺憾瞭,如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刊物《宇宙風》主編陶亢德手頭原有周作人書信300多通,惜乎皆毀於抗戰兵火。曹聚仁在《知堂迴想錄·校讀小記》(香港三育版)中說他的手邊存有三百多封周作人書信,日前尚未公布。據以上數字保守推測,周作人一生所寫之書信大約有2000通左右,所佚書信隻有且俟來者發現瞭。
評分印刷,裝幀,用紙。都不錯。希望價格再低一些
評分薄,開本小,幾冊閤並在一起更好。
評分是好書,但開本與定價很不協調。要不是400-240,真的有點那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