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四种

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四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力 著
图书标签:
  • 诗词格律
  • 诗词常识
  • 古典诗词
  • 诗词鉴赏
  • 文学
  • 文化
  • 传统文化
  • 名家谈
  • 诗歌
  • 格律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226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1108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四种》所讲的诗词格律,大部分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地方是著者自己的意见。由于它是一部基本知识的书,所以书中不详细说明哪些部分是某书上叙述过的,哪些部分是著者自己的话。《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四种》着重在讲格律,不是诗词选本,所以对于举例的诗词,不加注释。所引诗词的字句,也有版本的不同;著者对于版本是经过选择的,但是为了节省篇幅并避免烦琐,也不打算在每一个地方都加上校勘性的说明了。仗及其语法特点等。书后附诗韵举要和诗谱举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二章 诗律
第三章 词律
第四章 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
结 语
附录一 诗韵举要
附录二 词谱举要

精彩书摘

一字豆。——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懂得一字豆,才不至于误解词句的平仄。有些五字句,实际上是上一下四。例如“望长城内外”,望字是一字豆,“长城内外”是四字律句。这样,“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和“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成为整齐的对仗。
特种律。——特种律句主要指的是比较特别的仄脚四字句和六字句。仄脚四字律句是“平仄”,但是特种律句则是“平平仄”(第三字必平);仄脚六字律句是“仄平仄”,但是特种律句则是“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忆秦娥》前后阕末句,依《词律》就该是特种律句。其实,前后阕倒数第二句也常常用特种律句。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如梦令》的六字句也常用特种律句。如“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直
指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又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却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
拗句。——大多数的词牌都是没有拗句的。但是,也有少数词牌用一些拗句。例如《念奴娇》前后阕末句(如“一时多少豪杰”,“一樽还酹江月”),《水调歌头》前阕第三句上
六字(如“不知天上宫阙”),后阕第四句上六字(如“一桥飞架南北”),都是“平平仄平仄”,就都是拗句。
总之,从律句去了解词的平仄,十分之九的问题都解决了。
(三)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对仗的,有自由的。
固定的对仗,例如西江月前后阕头两句。此类固定的对仗是很少见的。
一般用对仗的(但也可以不用),例如《沁园春》前阕第二三两句、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第八九两句;后阕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第七八两句。又如《念奴娇》前后阕第五六两句。又如《浣溪沙》后阕头两句。
《沁园春》前阕第四五六七两联,如“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后阕第三四五六两联,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是以两句对两句,跟一般对仗不同。像这样以两句对两句的对仗,称为扇面对。
凡前后两句字数相同的,都有用对仗的可能。例如《忆秦娥》前后阕末两句,《水调歌头》前阕第五六两句,后阕第六七两句,等等。但是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
词的对仗,有两点和律诗不同。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如“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城对河,是平对平;外对下,是仄对仄)。第二,词的对仗可以允许同字相对。如“千里冰封”对“万里雪飘”,又如“马蹄声碎”对“喇叭声咽”,“苍山如海”对“残阳如血”。
除了这两点之外,词的对仗跟诗的对仗是一样的。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都是从律诗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的。因此,要研究词,最好是先研究律诗。律诗研究好了,词就容易懂了。
……

前言/序言


《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 是一本深入浅出的诗词格律入门读物,旨在为广大诗词爱好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易懂的学习路径。本书不同于市面上一些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也不同于泛泛而谈的普及读物,而是将深邃的诗词格律知识,通过名家之口,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诗词创作与鉴赏的精髓。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格律”这一看似枯燥的概念,与“常识”相结合,并邀请多位在诗词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评论家和实践者,以对谈、论述、讲解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全方位地解析诗词的格律规则。他们不仅讲解什么是平仄、对仗、押韵等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讨这些格律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如何赋予诗歌以音乐美、节奏感和结构美,以及如何在理解格律的基础上,进行自由而富有创造性的表达。 本书内容详解: 第一部分:格律之基——理解诗歌的脉搏 平仄的奥秘: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汉字声调的划分,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以及现代汉语中声调的演变及其在古诗中的应用)。作者将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例子,说明平仄在诗句中的搭配规律,如何构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例如,为何“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会带来舒缓而悠长的感觉,而“仄仄平平仄”则显得更为急促有力。本书将区分不同诗体(如绝句、律诗)对平仄的要求,并探讨“拗救”等复杂但重要的格律现象,帮助读者理解平仄并非死板的束缚,而是富有生命力的音律。 对仗的艺术: 对仗是诗歌结构美的重要体现。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讲解对仗的基本原则,包括词性相对、意义相关、结构相似等。名家们将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对仗如何增强诗歌的意境,如何在两句之间形成张力与呼应,从而达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例如,分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中,前后两句的意境对照,以及“孤帆”与“唯见”在词性上的呼应。书中还会讨论不同程度的对仗,以及在某些诗体中对仗的灵活性,引导读者既能欣赏工整之美,也能理解其中的妙处。 押韵的韵律: 押韵是诗歌的“歌唱性”的重要来源。本书将讲解古韵与今韵的区别,以及不同诗体(如押平声韵、仄声韵)的特点。名家们将通过分析历代优秀诗作,展示押韵如何串联起诗句,营造出和谐流畅的音响效果,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例如,会讲解为什么一些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另一些则略显生涩,这往往与押韵的技巧息息相关。本书还会提及“粘对”等与押韵密切相关的格律知识,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声韵之美。 第二部分:常识之光——拓展诗词的视野 诗词的体裁与形式: 本部分将梳理诗词的主要体裁,如古体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近体诗(绝句、律诗)、词(长调、短调)等,并简要介绍它们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每一位名家都可能从自己擅长的领域,深入解析某种或几种体裁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们与格律的关系。例如,为何五言绝句适合抒发瞬间的情感,而七言律诗则能展现更宏大的叙事和更复杂的思想。 诗词的用典与意象: 诗歌是凝练的艺术,常常借助典故和意象来传达丰富的信息。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常见的诗词典故,以及它们在诗歌中的含义和作用。同时,也会探讨各种意象(如明月、杨柳、孤舟、落花)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如何通过组合和运用意象,来构建独特的诗歌世界。名家们会分享他们对经典诗篇中用典的解读,以及对意象背后文化内涵的挖掘,帮助读者“读懂”诗歌的弦外之音。 诗词的鉴赏与评价: 理解格律,最终是为了更好地鉴赏诗词。本书将提供一系列鉴赏诗词的思路和方法。名家们将分享他们从哪些角度切入,如何品味诗歌的语言、结构、意境、情感,以及如何评价一首诗的优劣。这部分内容将着重于引导读者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例如,会讨论如何区分“技巧工巧”与“天然情真”,以及如何理解诗歌的“含蓄”之美。 诗词的创作与实践: 对于有志于诗词创作的读者,本书也会提供一些启发性的建议。名家们会分享他们的创作心得,如何在掌握格律的基础上,融入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创作出既符合格律又富有生命力的作品。本书不会提供“速成秘籍”,而是强调“理解”和“实践”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多读、多写、多思。 本书特色: 名家荟萃,权威解读: 汇集多位在诗词研究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学者和诗人,他们的观点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语言通俗,深入浅出: 避免艰深的术语,用贴近生活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格律概念,让零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入门。 例证丰富,图文并茂: 大量引用历代经典诗篇作为例证,并辅以清晰的图示或表格,增强理解的直观性。 理论联系实际,兼顾创作与鉴赏: 不仅讲解格律知识,更注重培养读者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视角多元,内容全面: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析诗词格律与常识,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完整的诗词知识体系。 适读人群: 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浓厚兴趣,希望系统学习诗词格律的初学者。 对诗词格律感到困惑,需要专业、清晰指导的诗词爱好者。 希望提升诗词鉴赏能力,深入理解诗歌艺术的读者。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希望了解诗词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广大读者。 有志于诗词创作,希望掌握基本创作技巧的文学爱好者。 《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不仅是一本传授知识的书,更是一扇打开诗词世界大门的钥匙,它将引领读者穿越历史的烟云,领略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情感,最终在品味诗词的韵律与意境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本书相信,通过对格律的理解,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欣赏古人的杰作,更能体会到语言的魅力,甚至是生命本身的节奏与韵律。

用户评价

评分

近期翻阅了一本关于诗词格律的书籍,其风格之独特,内容之丰富,着实让我惊喜。它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而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文人的智趣对话。作者的笔触轻盈而有力,能够巧妙地将深奥的格律知识融入生动的叙事和翔实的考证之中,让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题材,变得引人入胜。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押韵”的论述。以往我总觉得押韵是件随心所欲的事情,但读完这本书,才明白其中大有学问。作者通过对不同诗歌体裁的分析,细致地讲解了押韵的技巧、变化以及它在诗歌情感表达中的作用。他会告诉我们,为什么某些字可以押韵,而另一些则不行,这种严谨而又富有逻辑的解释,让我对汉字的音韵之美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对于“对仗”的讲解也极具启发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对仗的规则,而是深入剖析了对仗在诗歌结构、意境营造乃至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他通过对许多经典诗篇的细致分析,展现了古人如何在对仗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何通过字词的对应和反差,达到以形写神、以物喻理的艺术效果。读来让人拍案叫绝,深感古人智慧的无穷魅力。 这本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不仅仅讲解“术”,更注重引导“道”。作者在剖析格律时,常常会联系到诗人的创作背景、当时的社会风貌,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诗词的内涵,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能够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深意和温度。 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而博学的导师,循循善诱地教导我如何去欣赏和理解诗词的内在逻辑和外在美感。它让我明白,格律并非是束缚,而是成就诗歌之美的基石。我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由衷敬畏。

评分

最近有幸拜读了一部关于诗词格律的著作,深感其独具匠心之处。作者没有将读者置于一个冰冷、枯燥的理论讲堂,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带领我们一步步走进古诗词的精妙世界。书中的语言风格别具一格,时而如春风化雨般细腻,时而如黄钟大吕般振聋发聩。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秘籍”式解读,这本书更注重从“心”出发,引导读者去体会诗词的灵魂。 我非常赞赏作者在处理“声律”问题时的角度。他并没有将平仄、对仗等概念当作束缚,反而将其视为诗歌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把词的平仄比作乐曲的旋律,把诗的对仗比作棋局的攻防,让我们在理解抽象概念的同时,也能够感知到其中蕴含的动感和美感。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诗词格律的学习门槛。 让我尤为触动的是,作者在分析每一条格律规则时,都会引用大量的诗歌范例,并且对这些范例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他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为什么”,更是告诉我们“怎么样”。通过对这些具体诗句的赏析,我仿佛能够看到古人创作时的心境,感受到他们对语言的精雕细琢,以及字词在不同位置所产生的微妙变化。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此外,书中对于诗词中的“虚词”和“实词”的运用,也有独到的见解。作者通过对不同篇章的剖析,揭示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字词,是如何在整体的意境营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强调,格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情”,而“情”的传递,离不开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的精心打磨。 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人文关怀的诗词学习体验。它让我认识到,诗词格律并非是僵化的枷锁,而是承载情感、传递意境的翅膀。我从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语言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中华文化的深深热爱。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关于诗词创作的书,实在是有些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那样,上来就抛出大量的理论和公式,而是以一种更加温和、更具亲和力的方式,引领读者走进诗词的殿堂。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能够将一些听起来可能相当复杂的概念,用非常平实、甚至有些接地气的方式解释清楚,让人感觉学习诗词格律并非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意境”的阐述。很多时候,我们被格律所困,只关注文字的声韵和结构,却忽略了诗歌真正想要传达的情感和画面。这本书则不然,它反复强调,格律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情感和意境的表达。作者通过分析一些经典的诗句,细致地剖析了词句的平仄如何与情感的起伏相呼应,韵脚的转换如何烘托意境的转变,让人豁然开朗,原来那些精妙的格律背后,隐藏着如此深刻的匠心。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教授技巧,更在于启发思考。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照猫画虎”式的模板,而是鼓励读者去体会,去感受,去摸索。他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古人要这样写,这样写又带来了什么样的效果。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主动地参与到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中来。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没有出现任何晦涩难懂的术语,或者即便有,作者也会用非常生动的例子来解释。例如,在讲到如何处理虚字的时候,作者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把虚字比作空气,比作背景音乐,说明它们虽然不直接构成画面,但却是构成整体氛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觉得学习的过程充满了乐趣,也很有成就感。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诗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不再是堆砌词藻的艺术,而是蕴含着深刻哲理和丰富情感的表达方式。我真心推荐给所有对诗词感兴趣的朋友,相信它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让你重新发现那些被时光掩埋的诗意之美。

评分

一本好书,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又在细微之处开启全新的视野。最近,我沉浸在一部关于诗词格律的作品中,仿佛走进了古人精妙绝伦的精神世界。这本书的标题虽然直接点明了主题,但实际阅读体验远比想象中更为丰富。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规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格律知识融化在细腻的讲解之中。 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平仄”的方式。以往对平仄的理解,总是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认为那是束缚创作的桎梏。然而,在这本书里,平仄被赋予了生命,它不再是僵硬的音节组合,而是诗歌灵魂的呼吸,是情感律动的脉搏。作者娓娓道来,仿佛一位老友在旁,耐心解释着押韵的妙处,拆解着词牌的精巧。我惊叹于古人如何将语言的韵律玩弄于股掌之间,又如何借由这些看似繁复的规则,传递出深邃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法”的讲解,更是一次对“审美”的引导。在解读诗句时,作者常常会穿插一些关于诗人生平、创作背景的轶事,或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这些“题外话”,却恰恰是理解诗歌意境的钥匙。我开始明白,为何某个句子会如此感人,为何某个意象会如此 striking。原来,格律之美,与情感之美,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成就的。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作者的字句。有时会因为一个精妙的比喻而会心一笑,有时会因为一句 insightful 的点拨而豁然开朗。作者的语言功底深厚,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趣。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点破最复杂的道理,用最生动的比喻解释最抽象的概念。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枯燥的理论,而是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总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那些我们熟悉又陌生的诗词。它让我不再仅仅是“读”诗,而是开始“听”诗,“感”诗。那些曾经以为高不可攀的诗词殿堂,如今在我眼中,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习得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和创作中,去发现更多诗歌中的奥秘,去感受那份古老而永恒的语言魅力。

评分

最近有幸接触到一本关于诗词格律的书,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洞见,让我深受启发。作者的文风变化多端,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如惊涛拍岸,掷地有声。它不像很多书籍那样,将格律知识以条条框框的形式呈现,而是通过一种更加自然、更加贴近生活化的方式,引领读者去感受诗词的韵律之美。 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于“句式结构”的分析。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你某句应该是何种句式,而是会深入探讨不同句式结构所能带来的不同语感和情感效果。比如,他会分析长句的舒缓悠扬,短句的急促有力,以及它们在诗歌整体节奏中的作用。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看似简单的字词组合,却能够产生如此丰富的表达力。 书中关于“意象”的解读也颇具匠心。作者会从格律的角度出发,去分析特定的意象是如何被选择和组合的,以及这些意象的组合又如何与诗歌的情感基调相互呼应。他认为,格律的运用,本身就是一种意象的塑造过程,通过对声韵、节奏的把握,能够赋予意象更深的内涵和更强的感染力。 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诗词鉴赏的技巧。作者会分享如何去辨析诗歌的真伪,如何去理解诗歌的典故,以及如何去品味诗歌的言外之意。这些鉴赏方法,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它让我不再是盲目地阅读,而是能够带着思考去欣赏,去体悟。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诗词的新窗口。它让我明白,格律之美,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冰冷的知识,更是一种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深深眷恋。

评分

希望看完能自己瞎编出几句工整的诗词 :)

评分

印刷质量还不错,纸质也可以。

评分

希望看完能自己瞎编出几句工整的诗词 :)

评分

词的对仗,有两点和律诗不同。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如“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城对河,是平对平;外对下,是仄对仄)。第二,词的对仗可以允许同字相对。如“千里冰封”对“万里雪飘”,又如“马蹄声碎”对“喇叭声咽”,“苍山如海”对“残阳如血”。

评分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读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的处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于是,便像李白在诗中所写到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便是最佳的润滑剂。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我们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读罗曼?罗兰创作、傅雷先生翻译的名人传,让我们从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更让我们明白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谛克式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当起命运的磨难。读海伦?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济命运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

评分

很好 速度快! 宝贝非常不错,和图片上描述的完全吻合,丝毫不差,无论色泽还是哪些方面,都十分让我觉得应该称赞较好,完美! 书是正品,很不错!速度也快,绝对的好评,下次还来京东,因为看到一句话 女人可以不买漂亮衣服不买奢侈的化妆品但不能不看书,买了几本书都很好 值得看。在商店里我们可以看看新出现的商品,不一定要买但可以了解他的用处,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广度,扩宽我们的视野,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不断更新,新出现的东西越来越多,日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精彩,而我们购物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分析,不要买些外表华丽而无实际用处的东西,特别是我们青少年爱对新生的事物好奇,会不惜代价去买,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京东商城的东西太多了,比淘上的东西还要多,而且都是正品,我经过朋友的介绍来过一次,就再也没有去过别的购物网站了。通读这本书,是需要细火慢烤地慢慢品味和幽寂沉思的。亲切、随意、简略,给人洁净而又深沉的感触,这样的书我久矣读不到了,今天读来实在是一件叫人高兴之事。作者审视历史,拷问灵魂,洋溢着哲思的火花。人生是一段段的旅程,也是需要承载物的。因为火车,发生过多少相聚和分离。当一声低鸣响起,多少记忆将载入历史的尘梦中啊。其实这本书一开始我也没看上,是朋友极力推荐加上书封那个有点像史努比的小人无辜又无奈的小眼神吸引了我,决定只是翻一下就好,不过那开篇的序言之幽默一下子便抓住了我的眼睛,一个词来形容——“太逗了”。|现在,京东域名正式更换为JDCOM。其中的“JD”是京东汉语拼音(JING DON|G)首字母组合。从此,您不用再特意记忆京东的域名,也无需先搜索再点击,只要在浏览器输入JD.COM,即可方便快捷地访问京东,实现轻松购物。名为“Joy”的京东吉祥物我很喜欢,TA承载着京东对我们的承诺和努力。狗以对主人忠诚而著称,同时也拥有正直的品行,和快捷的奔跑速度。太喜爱京东了。|给大家介绍本好书《我们如何走到这一步》自序: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我曾经想过,如果能时光穿梭,遇见从前的自己,是否可以和她做朋友。但我审慎地不敢发表意见。因为从前的自己是多么无知,这件事是很清楚的。就算怀着再复杂的爱去回望,没准儿也能气个半死,看着她在那条傻乎乎的路上跌跌撞撞前行,忍不住开口相劝,搞不好还会被她厌弃。你看天下的事情往往都是一厢情愿。当然我也忍住了各种吐槽,人总是要给自己留余地的,因为还有一种可能是,未来的自己回望现在,看见的还是一个人。好在现在不敢轻易放狠话了,所以总算显得比年轻的时候还有一分从容。但不管什么时候的你,都是你。这时间轴上反复上演的就是打怪兽的过程。过去困扰你的事情,现在已可轻易解决,但往往还有更大的boss在前面等你。“人怎么可能没有烦恼呢”——无论是你初中毕业的那个午后,或者多年后功成名就那一天,总有不同忧伤涌上心头:有些烦恼是钱可以解决的,而更伤悲的是有些烦恼是钱解决不了的。我们曾经在年少时想象的“等到什么什么的时候就一切都好起来了”根本就是个谬论。所以,只能咬着牙继续朝前走吧。

评分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评分

没啥说的,各种完美~XD

评分

可是,一个人的夜,于不经意间总会想起你彼时的承诺,心陡然间深深的陷落,轻轻的抬起头,仰望夜空,只为不让眼泪滑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