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河》是两届"亚洲周刊华文十大小说"得主葛亮的首部散文集。
葛亮生于南京,后远赴香港求学并定居。书中颇有情趣地描绘了香港生活的点滴,太平港、港大、红磡、荷里活道、椒盐濑尿虾、避风港炒蟹、雪冻豆腐花、张爱玲、太平清醮……于细节处彰显一座独特风味的海港城市。间杂作者对原乡南京的怀念,虽离故土心不离,追思先人,冷暖入心,情怀不解。或谈阅读与写作,娓娓道来,人文掌故中尽显风雅。
葛亮,一九七八年出生,原籍南京,现居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任教于高校。
作品出版于两岸三地,著有小说《北鸢》《朱雀》《七声》《戏年》《谜鸦》《浣熊》,电影随笔《绘色》等。著作被译为英、法、俄、日、韩等国文字。
曾获2008年香港艺术发展奖、首届香港书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8、2009、2015中国小说排行榜""诚品书店2015年度畅销书榜"。
长篇小说《朱雀》获选2009年度"亚洲周刊华文十大小说",2016年初以新作《北鸢》再次获此荣誉。
精致又宏大,细腻又洒脱,如同他的原乡南京一般。
温润的从容,舒服的得体,浑然是日常的一言一行,亦是行文的一字一句。
--蔡崇达
葛亮是具有超人禀赋和良好训练的青年才俊,《朱雀》是兼有人文地理和灵魂拷问的新型小说。他像写自家的家园一样写出了一个他的南京,他像写自己的亲朋一样写出了众多的人物。
--莫言
作者的少年成熟令人惊叹。
--韩少功
葛亮是非常敏锐而细腻的作家,有宏大的叙事企图,文字干净冷隽,运用白描推动内在的叙事情节,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技术。
--张大春
葛亮一直都是在用善良的目光看世界,因此他笔下的角色,很容易牵动读者的心。那是一种隐没的深情。
--张悦然
葛亮目前才三十出头,却展示非凡的创作力,使人联想到五十年代生人莫言。
--《亚洲周刊》
葛亮的语言不属于一针见血,力透纸背、掷地有声的那种。往往是剥茧抽丝、纡徐回环,有时甚至是"顾左右而言他",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太极推手中,读者已经被浑然不觉地"套牢"、"俘获"了。
--《大家》杂志
自序 一封信
第一章 人世
拾岁
城池
腔调
气味
春色
巫问
声音
第二章 人间
江南
舌尖
霓裳
暂借
书衣
先生
无珠
第三章 行间
诸神
追译
故事
生活
小说
文学
第四章 光景
出神
经年
沧海
镜像
世界
伶人
后记 笔记本
拾岁
说起这十年,一时间不知从哪里开首。
姑祖母家的平安夜,我站在天台上,远处是西贡夜色里的一湾海。明暗间是散落水中的岛屿。浅浅的海浪激荡,岛屿便是浮动的船。
院落里灯影阑珊,圣诞树兀自精神。夜已微凉,姑祖父身上盖着厚厚的毯子,坐在藤椅上打瞌睡。家人早就叫他回房,但他不愿,不愿意错过热闹。宁愿做这热闹里的布景,也甘心。客人早都散了,热闹却还是浓厚地在餐桌上﹑草地间堆积。小狗不知倦,将李医生家双胞胎留下的玩具叼着,在院落里巡游。姑祖母还在絮絮地和母亲说话。讲的依然是往事。这夜里,将陈年的事情都释放出来,稀释在这城市的空气里。
我的家族,与这城市无所谓渊源。出现人生的交迭,只在历史的关隘。抗战伊始,祖父辗转到此,是因了旧派知识分子的良心。终于还是匆匆离开,这地方不是久居之地。姑祖父母,留下来了。他们都是浪漫的人,革命的浪漫主义,经历了现实的考验。姑祖父是香港人,追求姑祖母用的是艺术家的爱国心。建国初期,背弃了家庭来到北京,成就了中央歌剧院一段千里姻缘的佳话。然而,终究是单纯真实,一九六〇年的时候,被双双发落到了东北。这其间的艰难,用音乐与乐观倾轧过去,居然也就水静风停。终于回到故里,站在罗湖桥上,姑祖父泪眼婆娑,向左望去,招展的旗帜仍红得悦目。这是十多年后了。
时光荏苒,四十年也总是留下痕迹。变不了的是姑祖母的乡音。将近半世纪的香港生活,老人家还是地道的老北京的女儿,说起话仍是利落爽脆,讲到兴起处,仍是朗声大笑。
旧年我博士毕业,在红磡体育馆举行了典礼。一家人拍了照片,冲印出来。姑祖母看着笑着,终于有些动容。她指着那巨大的建筑说:看,颜色都旧了。我来那会儿,还没它呢。它现在都这么老了。
一封信
祖父的遗作《据几曾看》原稿中,夹着一帧相片,是一个端坐的中年女子。相片的一角上,有自来水笔写的"敏先"二字。这是祖母的字。祖母形容肃穆,目光沉郁,无一点闺秀气。华服之下,却有丈夫的气概。她怀里揽着年幼懵懂的孩子,那是我的父亲。拍照的时候,未预见家中变故。只是数年之后,祖父在中央大学教授任上染恙,是积劳成疾,终于不治而撒手人寰。从此祖母一人担起教养子女的重任。时事艰难,却未有过放弃,直至父亲兄弟三人大学毕业。次年,祖母身染沉疴,一病不起。临去世时,只是说:不要走,我走了,家不成家了。因为祖母的信念,在以后的很多年,父亲兄弟虽分居各地,却始终团结如一人。这也令祖父的老友们感怀。
多年来,《据几曾看》摆在案头。写作前后,我时不时会翻一翻。不为别的,只是视之为习惯,作沉淀心智之道。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祖父在四川江津,完成了这部作品。其中经手著录藏品,一九四九年后,多转移台北故宫博物院。旧年赴台,见之甚觉亲切。祖父工楷自书,辅以绘事,阐发画理。见之文字,如见其人。民国是个好时代,好在作文与做人的尺度。及至当世,仍可以之为鉴,躬身自省,反求诸己。世故人情,皆有温度。内有渊源,举重若轻。
整理信札,得见祖父老友王世襄先生十年前为祖父著作,与台北故宫博物院临生副院长商讨插图并合作出版一函。王爷爷性情之真之挚,向为友人与晚辈感怀。六十年前,他与祖父一见如故。谈文论艺,若伯牙子期。祖父见背十数载,又承年迈老友为其遗作付梓奔波。旧年拙作《七声》于台湾出版。王爷爷欣闻之下,不顾耄耋高龄,特又为之撰写书名与扉页题字。如今忆来,仍觉暖意,因祖父书中品评艺作,现多藏于海峡对岸,王爷爷为玉成此事,极尽心力。唯录信中数语,以作感念:"兹为老友葛康俞先生遗著《据几曾看》出版事,向您求教。康俞先生为清华大学名教授、哲学家兼美术史家邓以蛰先生之甥。一九四三年冬在重庆图书馆参观故宫书画展览,初与订交。此后谈艺,时有书信往来,直至一九四八年襄赴美。先生工书画,行楷醇厚有古风,山水萧散澹远,可与宾虹先生抗衡,文华尤典雅隽永,耐人寻味。惜英年早逝,使人感伤。遗著《据几曾看》一种,著录历代书画名迹一百九十六件,计一百九十四页。卷末有宗白华、启元白两先生跋,皆推崇备至。此稿已向北京三联书店推荐,建议影印出版,蒙表示乐于接受。当前主要问题在插图……由于所收多为尊院藏品,且手稿为繁体字,襄今年两地故宫联合出版已有先例,当属可行。如蒙予以考虑,至感欣幸。总之亟望老友遗著学术佳制得以传世,纯出个人愿望。为此而上书奉扰,有渎清听。诸祈鉴原,至感。"信札往来、序跋,皆是友谊见证,经得起时间研磨。故人已去大半,还有些重叠的掌印,惺惺相惜。宗白华的辞采,启功的温婉,手边的字里行间都还在。无奈人都走远,时代亦随之凋零。
祖父的时代,人大都纯粹,对人对己皆有责任感。这是时世大幸。投射至家庭的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深沉的君子之道。所谓家国,心脉相连。祖父为孩子取名,我大伯小名"双七",因生于抗战初期,"七七事变"国殇之日。而父亲则昵称"拾子",他诞在一九四五年,取《满江红》的词意,有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意思。取名是家庭内细微事,却得见时世胸襟。
写这本书,多半是有所牵挂,但亦不全是。或许眼前的时代是更好的,所以要多走走,多看看,多想想。已经过的一些,便写下来。从旧的东西里,看出新的来;从新的东西里,看出旧的来,都是自以为有趣的事情。是为序。
阅读《小山河》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沉浸式的文化溯源之旅。葛亮先生的文字功底,实在是毋庸置疑。他能够将极具地方特色的语言、风俗、以及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碎片,巧妙地编织进故事之中,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亲历那些场景。书中所描绘的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场景,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基因。无论是市井的喧嚣,还是乡村的宁静,都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人在品味故事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时间与空间上的手法。时间在他的笔下不是线性的流淌,而是回环往复,过去与现在交织,记忆与现实碰撞。空间也并非简单的地理坐标,而是承载着人物情感、命运纠葛的载体。这种处理方式,让整个故事显得更加立体和厚重,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反复回响着那些画面,那些声音,那种对过往的追寻,对根源的探寻,真的让人感慨万千。
评分《小山河》是一部具有人文关怀的杰作。葛亮先生通过对一系列人物命运的描摹,展现了在时代变迁下,人们如何维系自己的精神家园,如何寻找情感的归宿。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对生命、对情感、对历史的深刻洞察。 书中那些朴实的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作者没有过多地煽情,但文字中流露出的情感却是那么真挚动人。我从中看到了普通人的坚韧,看到了亲情的力量,看到了故乡的牵绊。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敬畏。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力量的作品。
评分这本《小山河》真的是一部令人惊艳的作品。初拿到书,被那个略带古典韵味的标题吸引,又看到是葛亮2016年的中国好书新作,期待值便瞬间拉满。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沉静而悠远的叙事节奏所笼罩。作者笔下的山河,不是壮阔的自然风光,而是蕴含着浓厚人情味的地域画卷,每一个细节都仿佛经过细细打磨,充满了历史的余温和生活的质感。 故事的主线,或者说作者试图构建的那个精神内核,在我看来,是一种关于“家国”情怀的现代解读。它不是宏大叙事的口号,而是渗透在人物每一次选择、每一次犹豫、每一次挣扎中的细微之处。那些生活在特定地域、特定时代的人物,他们所经历的变迁、所坚守的价值,都随着作者的笔触缓缓铺陈开来,触动着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不被言说的情感,那些欲语还休的思念,都显得格外真实和动人。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故土”这个概念,不仅仅是出生地,更是一种精神的归属,一种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割舍的羁绊。
评分《小山河》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关于“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的思考。葛亮先生并没有刻意去渲染宏大的历史背景,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普通人的身上,他们身处时代的大潮之中,他们的生活被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选择也往往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书中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各自的挣扎与无奈,也有着各自的坚守与希望。 我被那些人物的生命力所打动,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也努力地活着,努力地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作者并没有回避生活的残酷,但同时,他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那种在逆境中迸发出的韧性和温暖,总是能让我在阅读时感受到一丝慰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个个体,无论多么渺小,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故事,同样值得被珍视和铭记。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书。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戏剧性的冲突,但却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让你一旦沉浸进去,就难以自拔。作者的叙事风格是一种“慢”的艺术,他用细腻的笔触,将那些流淌在时间里的情感,那些沉淀在记忆里的往事,一点一点地剥离出来,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充满诗意的描写,那些对景物的描绘,对人物心理的揣摩,都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沉的思考。它不像一些作品那样急于给读者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这种“留白”的处理,反而让作品更具艺术魅力,也更能触动人心。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仿佛又一次走进了那个属于《小山河》的世界。
评分送货快,包装完好,关键是99-50,真是便宜啊
评分一直想看,别人也推荐了
评分物流很赞,打折时入手,超值
评分新锐作家的新作品,帮朋友买的
评分好书,不错
评分一本很好的书,值得推荐,质量也很好!
评分香港故事,很期待读完,物流很快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作为当今最负盛名的天才型小说家,葛亮的散文随笔也写得如此漂亮,不同凡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