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元素、中国图像、中国美学的源代码
你能想象吗?我国唐代车轿的雍容华贵可甩十八世纪法国贵族的马车几条街、宋代女装的款式设计可让今日时装周的潮流设计师们相形见绌、文人学士们使用的餐具之精美堪比英国皇家御用品……这些图像与元素,在千余年的中国绘画经典中尽皆流传了下来。
2、高清完整的复制呈现
博物馆藏的原作我们无法随手把玩、窥其全貌;印刷品中的图片往往小而不精,无法展现细节。本丛书采用完整大图高清呈现:手端展开、纤毫毕现,连绵数米,一睹长卷全貌。
家中有小朋友的读者,甚至可以带娃在地板上拉开长卷,与孩子一起在美术大师的图像迷宫中,寻找有趣的发现……
3、时尚现代的设计语言
丛书的设计借鉴了古代“经折装”简明直白的表现形式,还辅助以阅读的文字与说明。
精装封面和回环书腰上,大师介绍、作品解读、名家评论一个也不少,达到极简与极繁的统一。
每卷的封面设计,只选用一种中国画颜料,专一单色呈现。
4、以美术史为体系的出版规划
从中国绘画史有名有姓的首位顾恺之(东晋)开始,至唐宋元明清,到齐白石等民国大家,本丛书以时间为线,串成完整的出版体系,规划出版80卷以上。历代绘画大师一览无余、尽在其中。
随书附赠一份“中国美术史大师脉谱(Map)。
5、亲民的价格
过去,坊间能够看到的类似复制画,定价动辄几百上千,使人望而却步。
本丛书均为高清复制的精装册页,每卷定价不过数十元。
6、名家的推荐
作家、画家 陈丹青先生看到这套书,不由感慨:“建立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啊,正是这些东西,让人拥有文化自信。”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孙机先生则说:“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应成为常识,宜家喻户晓。”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张子康先生推荐道:“千百年来,这些杰作征服了无数观众,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美学基因、东方文明的背景符号!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杰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读者难以一睹全貌,更无缘亲近赏鉴。本丛书使得旧时王谢堂前燕,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姬归汉”是中国古代诗词、绘画里面的常见题材,演绎东汉末年才女蔡文姬的传奇故事。有“仇实父”款的《文姬归汉图》有数幅,此为其一。画面明丽,色彩丰富,人物各有意趣。本书将该作品用长卷经折装的形式呈现,全长7米,世面罕见。
仇英(约1501-约1551),字实父,号十洲,中国明代画家,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偶作花鸟,亦明丽有致。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
这批画集属于所有愿意认知华夏绘画的人。其功德,不仅仅是在赏阅,而在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教育。
你爱这国家的什么?在无数可资援引的历史记忆中,眼下,请年轻人翻开这套画集。
——作家、画家、木心美术馆馆长 陈丹青
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应成为常识,宜家喻户晓。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孙机
千百年来,这些杰作征服了无数观众,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美学基因、东方文明的背景符号!
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杰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读者难以一睹全貌,更无缘亲近赏鉴。本丛书企望“旧时王谢堂前燕”,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愿大师原典的灼灼华彩,成为读者的案头锦瑟、枕边韶华。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张子康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光是捧在手里的触感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选用了一种接近宣纸的肌理纸,触感细腻而温润,仿佛能从指尖感受到岁月的流淌。那主色调的运用,既有古典的雅致,又不失现代印刷技术的细腻,色彩过渡自然,没有丝毫的廉价感。特别是当光线以特定的角度洒在封面上时,那些烫金或凹凸的文字和图案,会微微闪烁,显得格外有品味。拿到手里,你就能感觉到这不是一本快消品,而是被用心对待过的艺术品。翻开内页,纸张的选择同样考究,厚度适中,墨色饱满,即便是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体验也是一流的。装订方式也十分牢固,一看就是可以长期珍藏的类型。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让人在正式翻开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即将进入的艺术殿堂充满了敬意与期待。可以说,中信出版社在书籍的外在呈现上,确实下了大功夫,让人在还没进入“仇英”的世界时,就已经感受到了一次视觉上的盛宴。
评分我对这类历史题材的艺术普及读物总是抱有一种复杂的期待,既希望它能深入浅出地讲解晦涩的艺术理论和历史背景,又怕它为了追求易读性而牺牲了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这本书在平衡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它并没有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堆砌生僻的术语和难以考证的边角料,而是以一种近乎叙事的方式,将复杂的历史脉络和人物生平徐徐展开。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隐藏在画作背后的“人味儿”——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哲学、当时的社会风气对创作的影响,甚至是画家个人心境的波动。这些描述不是干巴巴的知识点罗列,而是融入了生动的场景再现。即便是像我这样对明代绘画史只停留在皮毛阶段的读者,也能很快跟上节奏,并且对当时的审美趣味形成一个立体的认识。这种叙事技巧,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艺术史,变得像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老者,娓娓道来一段段精彩的往事,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建立了一种极为舒适的“学习节奏”。它没有试图一次性倾倒所有信息,而是采用了模块化、递进式的讲解方式。比如,在介绍某个具体的技法或风格特征时,它会先给出一个清晰的概念定义,紧接着用一到两个经典案例进行细致的剖析,最后再将这个点融入到更宏大的艺术史发展中去。这种结构非常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此外,书中引用的注释和参考文献的处理也显示了其专业性——它们被巧妙地放置在页脚或章节末尾,不会打断正文的流畅性,需要深究的读者可以轻松找到进一步阅读的线索。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可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不会产生强烈的认知负担或阅读疲劳感。它既满足了渴求深度了解的专业需求,也照顾到了只想轻松了解的门外汉,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平衡术。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和图文关系的拿捏,简直是艺术史书籍的教科书级别示范。我们都知道,研究绘画,图是关键,但很多出版社的图版质量实在不敢恭维,色彩失真、细节模糊,严重影响了对原作的判断。而这本书在图文的配合上,明显是经过了细致的校对和高分辨率扫描的。每一幅重要的画作都占据了足够大的篇幅,甚至可以做到跨页展示,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笔触的精妙和设色的层次。更难得的是,那些辅助性的资料图片——比如同时期其他画家的作品对比、历史文献的拓片,甚至是相关器物的照片——都布置得恰到好处。它们不是随意插进来凑数的,而是紧密围绕着正文的论述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读者不需要频繁地在文字和图版之间来回翻找,就能在视觉和文本的引导下,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这种对阅读流线的尊重,是真正“以读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的体现。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处理文化语境和时代精神方面的探讨。艺术史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根植于特定的社会土壤之中。这本书没有将古代的画家视为悬浮在空中的天才,而是将他们置于明代中晚期那种复杂、多元、充满张力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比如,它如何解析当时文人画与院体画之间的张力,如何论述市民阶层的兴起对绘画题材和风格可能带来的微妙影响。这种宏观的视角,使得我们理解一幅画的价值时,不再仅仅局限于“画得像不像”或“技法好不好”,而是能更深层次地去探究它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符号。阅读过程中,我不时会停下来思考,今天我们看待艺术的标准和古人有着怎样的差异,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它成功地做到了将艺术欣赏与历史思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提升了这本书的文化厚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