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云,女,1955年8月生于南京,当代杰出女书法家。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和三次省部级劳模,中*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江苏省委省政府首届“紫金文化奖章”,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首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文联“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部人才局“中央直接联系专家”,“江苏省首批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
书法作品曾8次获全国书法大奖。在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及意大利、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澳门等地举办“孙晓云书画艺术展”、“书法有法——孙晓云书法作品展”。并有荣宝斋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孙晓云书法·绘画作品集》、《孙晓云书法精品选》《中国当代名家书法集—孙晓云》等。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选帖眼光极为独到,挑选的范例都是各自领域的巅峰之作,对于拓宽眼界是极有帮助的。书中对于这些碑帖的背景介绍和历史地位的阐述,详实且富有洞察力,无疑是一本优秀的艺术史参考资料。但奇怪的是,在展示了这么多“神品”之后,对于我们普通人如何“摹仿”这些神品,却显得有些含糊其辞。摹仿,是传统书法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要求我们对原作的每一个起笔、行笔、收笔进行精确的拆解和重构。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欣赏”的层面,将这些字帖视为已经完成的、不可侵犯的艺术品来膜拜,而不是将其视为可供学习和拆解的“样本”。少了一些对“二田”之间,或者不同笔画的连接处,那种微妙的呼应关系的力度分析,多了一些对整体气势的赞美。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大师语录”,而不是一本“学习指南”,对于想动手模仿的读者来说,缺乏了实践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话似乎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读起来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作者对于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和”之道的联系阐述得极为透彻,论证了“写字”如何上升到“修身养性”的层面。这种深度的思辨,无疑提升了全书的理论高度。但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书中几乎没有出现任何一张用于示范具体运笔轨迹的清晰线条图,或者关于如何研墨、如何控制纸张洇墨的实用技巧讨论。它提供的似乎是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让你明白了“为什么”要这么写,但对于“怎么样”才能做到,却保持了沉默。对于那些期待通过阅读来立即解决自己“写不好”的困境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剂精神上的强心剂,而非实际操作上的拐杖,它激发了你的热情和思考,却将具体的“工具箱”留在了门外。
评分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文字功底上的深厚积淀,那种信手拈来的文采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让人非常折服。他似乎更热衷于在字里行间探讨书法的哲学意境,谈及笔墨如何承载文人的心境与时代精神,这种宏大叙事令人心驰神往。然而,当我试图去寻找那些能立即应用于我日常练习中的具体“窍门”时,却感到一丝迷茫。比如,如何正确握笔才能在换锋时不僵硬?如何通过调整腕部姿态来控制飞白和枯笔的效果?这些实操层面的疑惑,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可操作性的步骤分解。这就像是给你看了一幅精美的菜肴,描述了它的文化背景和烹饪哲学,但就是没告诉你油盐酱醋的用量和火候的控制。对于追求效率和立竿见影效果的现代读者来说,这种略显“形而上”的论述,可能会让一些渴望具体指导的练习者感到意犹未尽,甚至会产生一种“我读了但没完全懂”的挫败感,毕竟,书法终究是要落到纸上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厚重的纸张质感,配合着典雅的字体排版,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肃穆之感。内页的印刷色彩过渡自然,墨色的深浅变化都得到了极好的还原,这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至关重要,毕竟我们看帖,看的很多就是那个“气韵”和“细节”。不过,说实话,我更期待它在基础技法讲解上的深度挖掘。比如,对于不同书体在行笔过程中力量的微妙控制,书中似乎只是点到为止,没有给出足够详尽的图解和慢动作的分析。我理解内容取向可能更偏向于对经典作品的鉴赏和宏观的历史梳理,但对于像我这样还在“泥潭”里挣扎的初学者,更需要那种手把手、甚至可以用显微镜来观察的精细指导。也许是我的期待值过高,但一本定位于“有法”的书,理应在“法”的剖析上做到极致,让读者能切实感受到那种“道”与“术”的结合点。总而言之,视觉体验满分,技法深度还有提升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风格非常前卫,大量运用了留白和现代的视觉语言,给传统书法带来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试图打破陈旧的刻板印象,用一种更符合当代审美的视角来重新诠释古典艺术,这一点值得称赞。然而,这种对“现代感”的追求,似乎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学习的严谨性。例如,在讨论笔法结构时,很多关键图示被简化得过于抽象,或者使用了非传统的标记方式,使得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人可能会感到困惑。我个人更偏爱那种传统、朴实,甚至略显土气,但图文并茂、逻辑清晰的教学结构。这种新潮的编排,虽然在视觉上令人愉悦,但在传递复杂技术细节时,显得有些力度不足,像是在用非常快速的剪辑手法来呈现一个需要慢放讲解的过程,导致信息的接收效率打了折扣。
评分还没来得及看,书法要静下心来,细细研读,演练,才能有大的提升,期待......
评分纸质量好,书皮有点脏。
评分印刷挺好,用纸挺好,内容还没看
评分古人写字可以一手执笔,一手擎纸,因为笔法成熟之前桌案还不存在;原来保持笔锋不散开是做到书法方便快捷的原则、、、、、、
评分给老公买的,他是个书法迷,字写的还可以
评分不错不错,便宜,品相很好。
评分古代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说从先祖结绳记事起,便有了文字的象形意义,也有着书法审美的萌芽。甲骨文是迄今能够发现的早的书法形式与艺术,其后产生金文、石刻文、砖瓦文、帛文等,从比较质朴的象形文字,逐步发展出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行书、小草、大草等书法造型艺术。在历史的演变中,书法艺术的发展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评分印刷质量好!关注好长时间了,活动时购入!
评分还行。还满意。再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