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亡:從項羽到韓信》
詳細資料
ISBN:9789570841701
叢書系列:歷史大講堂
規格:平裝 / 432頁/ 16k菊/ 14.8 x 21 cm /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作者: 李開元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5/10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秦.楚.漢三部曲』完結篇
司馬遷不能說的秘密、史記漢書背後一刀未剪的幕後花絮
連蘇東坡與王世貞都忍不住腦補的精彩劇情~~
繼《秦崩》與《秦謎》,「歷史福爾摩斯」李開元再次挑戰司馬遷,
發掘《史記》不曾說出的真相!
項羽的性格,如何成就他西楚霸王的形象,
又一步步將他推向悲劇英雄的舞台?
在充滿投機者的亂世中,是什麼機運,讓韓信鋒芒畢露?
韓信拒絕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對他個人的命運與歷史的軌跡有什麼影響?
劉邦又如何能同時背負著識人明主與寡恩疑忌的形象?
所有改變歷史命運的高度,都是無數零碎抉擇的堆疊。
但歷史的真相,往往被深埋在殘缺不全的史料下,等待被發掘。
秦 朝末年,先有陳勝、吳廣起義,後有項羽、劉邦逐鹿中原。胯下之辱、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暗渡陳倉、鴻門宴、十面埋伏、烏江自刎,項羽、韓信及楚漢之爭一直 是耳熟能詳的故事。司馬遷的《史記》為千百年來的後人,塑造了項羽及韓信的形象,但許多情節僅寥寥數語,不足以再現真實場景。陳勝、吳廣為何選擇以項羽的 祖父項燕及秦始皇的長子扶蘇為號召?侯生如何說服項羽接受劉邦的議和?韓信是如何借助古漢水之水勢由漢中反攻關中?項羽又如何自城陽穿越魯中山地奇襲彭 城?隨和策反英布、陳平收買項伯、酈食其勸降齊國種種外交謀略是如何完成?項羽如何失去人心,為秦人及楚人背棄?又是誰在烏江河畔目睹了項羽zui後的身 影?
李 開元從不同的角度,謹慎地由田野調查與歷史文獻入手,加上合理的推論及想像,抽絲剝繭地找出散佚的歷史片段,推理出楚漢相爭的豐富細節。他既像一個細心為 老膠卷復原上色的繪師,讓這些已如傳說般的蒼白史實,再次展現立體且真實的面貌,更像一個親自探訪歷史現場的偵探,帶我們穿過層層迷霧,看清歷史的真相, 重新認識時代的轉捩點。
作者簡介
李開元
四川成都人,曾經是科學少年。北大歷史系畢業,成為史學青年。獲東京大學文學博士,以人文學者自任。北大畢業,留校協助恩師任教。東大畢業,接任西山鳥定生先生之教席,供職於日本就實大學,任人文科學部教授。
景仰司馬遷,欽佩羅素。致力於學術創新,追求貫通文史哲的風格。已經完成研究.敘述.理論的寫作佈局,著有《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秦謎:秦始皇的秘密》。
自畫像:飄泊的華人,歷史的行者。
大宏願:與天下有志者共勉,同建與英文字文化鼎立的漢字文化。
目錄
序言 文學比史學更真實?
人物介紹
第1章 大將韓信
第1節 本是韓國王孫
第二節 胯下之辱有兵法
第三節 韓信保衛項羽
第四節 張良求得漢中
第五節 國士無雙
第六節 蕭何截賢追韓信
第七節 漢中對
第八節 田榮反楚
第九節 漢中的交通地形
第十節 章邯看走了眼
第十一節 明出子午,暗度陳倉
第二章 彭城大戰
第1節 韓王鄭昌
第二節 張耳來歸
第三節 吃軟飯的陳平
第四節 秦漢的鄉里社祭
第五節 古代的克格勃
第六節 義帝之死
第七節 聯軍攻佔彭城
第八節 項羽的反撲
第九節 劉邦的極限
第十節 回首彭城之戰
第三章 南北兩翼戰場
第1節 劉邦堅強
第二節 冷面殺手英布
第三節 隨和出使九江
第四節 騎將灌嬰
第五節 魏豹反漢
第六節 韓信開闢北方戰場
第七節 背水之陣
第八節 井陘訪古尋戰場
第四章 滎陽對峙
第1節 滎陽對峙的概觀
第二節 陳平受饞
第三節 張良反對分封六國後人
第四節 離間楚國的真相
第五節 范增之死
第六節 爭奪滎陽
第七節 劉賈、盧綰開闢敵後戰場
第八節 酈食其說齊
第九節 項羽十大罪狀
第五章 垓下決戰
第1節 韓信擊破楚齊聯軍
第二節 蒯通說韓信
第三節 侯公說項羽
第四節 陳下之戰
第五節 垓下之戰
第六節 烏江自刎
第七節 垓下行
第八節 劉邦如願做了皇帝
第六章 倒影回聲中的楚和秦
第1節 誰殺死了項羽
第二節zui後的秦軍
第三節 秦京師軍的下落
第四節 秦將楊喜的故事
第五節 楚父秦母昌平君
第六節 尋找傳聞中的歷史流
尾聲 失人心者失天下
後記 歷史是我們的宗教
附錄
附錄1楚漢相爭大事年表
附錄2項羽年表
附錄3韓信反攻關中的路線與武都大地震
附錄4蘇軾《侯公說項羽》
附錄5王世貞《侯公說項羽》
參考論著舉要
序
前言(節錄)
序言 文學比史學更真實?
文學和史學,誰更真實?
文學所追求的ji致是美,史學以求真為自己的zui高目標。為了美,文學可以大膽地虛構,對於史學來說,虛構損害了真。
不過,有些哲學家並不這樣看。亞裡斯多德有一個說法,詩比歷史更真實,他所說的詩,就是文學。因為歷史所記述的,是已經發生了的事情,文學所描述的,是可能發生的事情,可能發生的事情比已經發生了的事情更本質、更富有哲學意義,也就更真實。
世 間流傳這樣一個故事。一六六三年,伽利略接受宗教裁判,正式宣佈放棄地球圍繞太陽轉動的日心說。據說,他當時嘀咕道:「但它(地球)確實轉動。」這句話, 至今找不到證據加以證明。這個故事,作為歷史事實或許是假的,但是,它真實地刻畫了伽利略在被迫放棄自己觀點時的主觀立場,具有邏輯的真實性。
在 本書中,我詳細地敘述了侯生說項羽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侯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透徹的人情利害分析,成功地說服了項羽接受劉邦的和議,以鴻溝為界中 分天下,釋放了被扣押在軍中做人質的太公和呂后,成就了一樁歷史上罕見的外交偉業。侯公說項羽這件事情,史書有記載,寥寥數語。但侯公如何說項羽的詳情, 史書卻沒有記載,是一段歷史的空白。我的敘述,是為了填補歷史空白的構築。
多年以來,不管是歷史學家還是文學家,都面臨歷史空白的困惑:對歷史上肯定有過而史書沒有記載的事情,究竟是沉默不語,用嚴謹和慎重將其束之高閣,還是打破沉默,用推測和想像將其構築出來?
在 寫作本系列的第1部《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時,我力求打通文史哲,回到司馬遷,力求用優美動人的文筆,用追尋往事的感觸和腳行古跡的體驗,去復活兩千年 前的那一段歷史。在追求真實的敘述中,我曾經嘗試用推測性的構築,去填補歷史記載的空白,寫成「戲水之戰的秘密」,結果是贊否兩論,毀譽參半。
在 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再一次面臨同樣的困惑。有幸的是,在敘述到侯公說項羽的時候,我得到兩位偉大先輩的支持,一位是宋代的蘇東坡,一位是明代的王世貞。 蘇東坡讀史,有感於侯生說項羽的詳情失載,曾經撰寫〈代侯公說項羽辭〉一文,縱橫馳騁想像,有節有度敘述,堪稱補史的名文。王世貞著有〈短長說〉上下篇, 其中有侯生說項羽的篇章,也是匠心獨運,構思巧妙。我讀二位先賢,心靈相通之余,仍有意猶未盡之感,於是活用兩篇侯公說項羽辭,再次復活了侯公說項羽的詳 情。
蘇 東坡大氣明朗,自述撰寫〈代侯公說項羽辭〉的動機說:「侯公之辯,過陸生矣,而史闕其所以說羽之辭,遂探其事情以補之,作〈代侯公說項羽辭〉。」這句話 說,侯生遊說項羽的言辭,遠遠超過陸賈了。但是,史書沒有將他如何說動項羽的詳細記載下來,我於是探討這件事情的事理情由,將其補充出來。清楚明確,他是 有感於歷史記載的空白,於是探討當時的歷史形勢,基於相關的歷史事實作合理的推測而構築成文,宛若歷史研究的文學敘述表達。
王 世貞精巧曲折,他景仰司馬遷,模仿《史記》撰寫當代史傳,他也景仰蘇東坡,學習蘇東坡為《史記》補白。不過,他的補白太多,他不便於直說,於是借助托古的 方式,聲稱補白的文字出於地下。他為〈短長說〉作序說:「耕於齊之野者,地墳得大篆竹策一□,曰短長。其文無足取,其事則時時與史抵牾。……因錄之以佐稗 官。」這句話說,在山東地區,有人在耕地的時候,從墳墓中得到竹簡一冊,用大篆書寫,篇題為『短長』。文字無甚可取之處,所記的文字也常常與史書的記載不 同。……我將這些竹書文字整理記錄下來,以供史官參考。」
〈短 長說〉這部書,肯定不是出土文獻而是王世貞的編撰。不過,這部書的內容,絕非天馬行空的胡編亂造,而是在史書記載的空白點上,運用間接的材料,基於已知史 實,做合理的推測和構築。這部書,從史料學的角度上看,無疑是偽書。不過,這部書,從文學的角度上看,是擬古文的佳作,從史學的角度上看,相當逼近歷史的 真實,從哲學上看,具有邏輯的真實性。
我 曾經將歷史學的知識結構概括為3+N的世界,史實是第1歷史,史料是第二歷史,史書是第三歷史,之外是N個延伸的歷史。毫無疑問,在這個3+N的歷史世界 中,史料zui接近史實,不過,史料有低視野的欠缺,仍須用推想去與廣闊的史實連接。在史料的空白處,合理的推測和構築,應當是逼近歷史真實的有力武器。
得到了這種認識以後,我在本書中較多地選用了〈短長說〉的內容,比如第四章第五節「範增之死」,講述了臨死前的範增接受占卜師的詢問,極力為項羽的種種行為辯護,唯獨對於項羽指使部下殺害義帝的事情不作回答,諱莫如深,似有難言之隱。
這 件事情,是王世貞構築的一個歷史故事。這個故事,作為歷史事實或許是假的,但是,它真實地反映了範增被項羽猜忌出局的原因,他在對待義帝的態度上與項氏家 族不一致。這個構築的故事,具有相當的邏輯真實性。這個構築的歷史故事,比《史記》所記載的陳平使反間計,用不同待遇迷惑楚國使者的故事更接近歷史的真 實。所以,我在本書中,拋棄了《史記》的故事,使用了〈短長說〉的故事,並且將蘇東坡和我自己的意見附在後面,既作為採用這個故事的根據,也作為歷史見解 的闡述。
往事留下的資訊往往是隻言片語。史料少於史實,是歷史學的一個永恆的困境,特別是古代史,更是萬劫不復的陷阱。歷史學家面對如此困境時,在發現新史料的努力和幸運之外,或許也需要拓展自己的方法和思路。
眼下,我呈現給讀者的這本書,既是復活往事的歷史敘述,也是連接古今的紀實文學。透過這本書,我也想表達一種思想:
一切歷史都是推想。有時候,文學比史學更真實。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对楚汉相争这段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李开元老师的这本《楚亡》,则彻底点燃了我对这段历史的求知欲。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作者并非照搬史书的枯燥记录,而是将历史事件与人物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个跌宕起伏的史诗故事。尤其是书中对项羽和韩信的刻画,让我对这两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项羽的勇猛无敌,他的王者气概,书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但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他性格中的致命弱点,那份“妇人之仁”和无法听取他人意见的固执,最终成为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而韩信,这位被后世誉为“兵仙”的传奇人物,书中对他军事才能的赞美固然精彩,但更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对他在政治漩涡中的挣扎和无奈的描写。那种怀才不遇的痛苦,那种功高震主的恐惧,以及最终被猜忌和陷害的悲惨命运,都让我深感同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也让我对那个时代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李开元老师的这本《楚亡》读来真是让人荡气回肠,掩卷之后,脑海中依旧回荡着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一直对秦末汉初的历史颇感兴趣,总觉得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时代。 项羽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他的崛起与覆灭,韩信这位功高盖主却下场凄凉的兵仙,他们的命运沉浮,都像是一场场跌宕起伏的戏剧,引人深思。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展现出的严谨与细腻,他并非简单地陈述史实,而是通过对史料的细致考证和深入解读,试图还原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人物群像。 比如,在描述项羽的失败时,书中不乏对他在鸿门宴上表现出的妇人之仁的惋惜,也对他在垓下之围时的战略失误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 同样,韩信的军事才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但作者并没有回避他最终悲剧性的结局,而是尝试从更宏观的历史背景和人性角度去剖析,让人在钦佩其才华的同时,也为之唏嘘不已。 这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多维度的解读,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命运与时代的深刻探讨,读起来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便被其中浓厚的历史氛围所吸引。作者李开元以一种别样的视角,将我们带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秦汉之际。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宏大的叙事,更在于那些鲜活的人物和他们跌宕起伏的命运。《楚亡》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书中对项羽的刻画,不再是那个脸谱化的“勇士”,而是展现了他性格中复杂的一面,他有屠戮的残暴,也有对手下士兵的爱护,这种矛盾与挣扎,让这个人物更加真实可信。而韩信,这位被誉为“兵仙”的传奇人物,其军事才能的展现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到背水一战力挽狂澜,书中对这些经典战役的描写,条理清晰,引人入胜,仿佛身临其境。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战功的叙述,而是深入探讨了韩信的政治智慧与局限,以及他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奈与悲凉。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历史人物一同经历他们的荣辱兴衰,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也让我对“胜者王侯败者寇”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认为,历史的价值在于它能给人以启示。《楚亡》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李开元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从楚汉争霸的初期,到最终刘邦建立汉朝,书中对每一个重要节点和关键人物的分析都鞭辟入里。我特别被书中对项羽和韩信两位核心人物的塑造所打动。项羽的悲剧性,不仅仅在于他军事上的失败,更在于他性格上的局限,他的刚愎自用,他的残暴,都为他最终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而韩信,这位被低估的军事天才,他的崛起与陨落,则折射出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复杂。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真相,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揭示了权力、欲望、人性在历史洪流中的交织与碰撞。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与那些英雄人物一同经历他们的辉煌与失落。它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也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我对历史的兴趣一直不算特别浓厚,但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作者李开元在处理《楚亡》这本书时,展现出的功力非同一般。他没有使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拉进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项羽和韩信之间关系的探讨。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讲历史故事,更是在解剖这两个决定了时代走向的男人之间的博弈与较量。项羽的耿直与冲动,韩信的隐忍与算计,在书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每一次读到项羽的失误,我都忍不住替他捏一把汗,而看到韩信的妙计得逞,又会为之拍案叫绝。但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两人最终命运的解读。他并没有简单地将项羽的失败归结于个人能力,也没有将韩信的悲剧仅仅看作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他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格局以及人物的性格缺陷,让我觉得这种解释更加全面和令人信服。这本书让我第一次觉得,历史人物不再是书本上的冰冷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鲜活个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