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文集(第6卷)

潘光旦文集(第6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乃穆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40584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285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0-12-01
页数:46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潘光旦先生(1899-1967)是我国老一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学家。一生著述甚丰,是一宗很有价值的学术遗产,在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潘光旦文集》将编入现今收集到的作者的主要著作,包括论著、译作、论文、书评、诗词、日记等,在潘光旦学术纪念基金的资助下陆续出版。本文集的出版,不仅便于国内外读者了解和研究潘光旦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也有助一起广大学人研究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状况,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拓前进,作出新的贡献。基于学术研究的目的,《文集》对原作的内容和文字保持原貌,不予改动。

目录

辑印弁言
上篇
一 说童子操刀(一九四六)
——人的控制与物的控制
二 文明往那里走?(一九四七)
——一个讨论会的述评
三 欧洲局势与思想背景(一九三六)
四 《工业文明的政治问题》(一九四七)
五 荀子与斯宾塞尔论解蔽(一九四六)
六 人文学科必须东山再起(一九四七)
——再论解蔽
七 派与汇(一九四六)
——作为费孝通《生育制度》一书的序
八 中国人文思想的骨干(一九三四)
中篇
九 国难与教育的忏悔(一九三六)
一○ 再论教育的忏悔(一九三六)
一一 说乡土教育(一九四六)
一二 生计、事业、兴趣(一九四七)
一三 一封给大学生的公开信(一九三四)
一四 欢送游美学生的一封公开信(一九三四)
一五 省察第一 (一九四七)
——为清华大学三十六周年纪念作

下篇
一六 学与政与党(一九四六)
——政学关系三论之一
一七 政治信仰与教学自由(一九四六)
——政学关系三论之二
一八 政治必须主义么?)(一九四六)
——政学关系三论之三
一九 说军与屉(一九四六)
二○ 未经“国定”的一种公民读本(一九四六)
——费著《作之民》序
二一 所望于协商会议者(一九四六)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二二 毋我斯和平统一(一九四五)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潘光旦大师,如果不被迫害,将是国家的财富

评分

最近阅读的潘光旦先生的文集《寻求中国人位育之道》深受启发,于是我想借用“位育”一词去思索中国的学校德育。“位”是地位、顺应之意,“育”有发展、超越之境。“位育”则是在现实与未来之间寻求一种发展着的平衡与协调。儿时在懵懵懂懂成长,一切循规蹈矩,在学校偶尔犯错,但具体又不知道错在哪,如何犯的错,老师经常也不解释,因为压根他就没这意识,采取最有效最直接批评、体罚,心理承受能力大概也就是这段时间锻炼出来的。进入大学后,开始自己摸索着看书,毫无顾忌讨论,渐渐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自我的价值判断,才恍然发现,其实绝大多数的学校德育存在诸多问题,就此也就提出几点思考:

评分

  我依稀记得曾有感叹,在我们学校的课程体系中,留学生的课程里有学习书法、京剧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这些基础的国粹教育却从没有出现在本国学生的培养方案中。英语是从中学生到研究生的必修课,却没有那个教育层次真正认识到学生们对母语的驾驭能力是否真的无可担忧?

评分

击楫中流,投鞭思济,多少昔时豪杰。

评分

物流很快,搞活动买太合适了

评分

最近阅读的潘光旦先生的文集《寻求中国人位育之道》深受启发,于是我想借用“位育”一词去思索中国的学校德育。“位”是地位、顺应之意,“育”有发展、超越之境。“位育”则是在现实与未来之间寻求一种发展着的平衡与协调。儿时在懵懵懂懂成长,一切循规蹈矩,在学校偶尔犯错,但具体又不知道错在哪,如何犯的错,老师经常也不解释,因为压根他就没这意识,采取最有效最直接批评、体罚,心理承受能力大概也就是这段时间锻炼出来的。进入大学后,开始自己摸索着看书,毫无顾忌讨论,渐渐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自我的价值判断,才恍然发现,其实绝大多数的学校德育存在诸多问题,就此也就提出几点思考:

评分

商品很好,可以购买。

评分

   潘光旦先生举国故学(考古)为例,西洋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相比中国人更有深度。中国人要修习古物古籍研究,反倒要向西方人讨教。先生在短文中呼吁“在民族主义或是国家主义的呼声中,我希望国人对于国粹之保存国故之研究,有一番新作为。庶几前途向人家手里讨自己针线的难堪勾当,也许可以幸免了。”

评分

1907就读于三原宏道书院,受关学熏陶,与于右任、张季鸾同为“关学”余脉。1911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备班。1912年春,清华学校因清廷倒台,民国改制而暂时休学,时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的北方“乡下人”吴陀曼,被一些小洋奴的子弟同学所讥笑,他们趁吴陀曼课间外出,便在黑板上写下颇具讽刺意味的“糊涂men”。待吴陀曼进门,教室里扬起一阵笑声。他莫名其妙地环视四周,方发现在同学们的笑声里,是把“吴陀曼”与黑板上“糊涂men”连在一起。于是,他决定以后在发表言论的场合,用“吴宓”,而不用“吴陀曼”。 1917年23岁的吴宓赴美国留学,先攻读新闻学,1918年改读西洋文学。先在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次年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运动领袖白璧德教授,研习比较文学、英国文学和哲学。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留美十年间,吴宓对19世纪英国文学尤其是浪漫诗人作品的研究下过相当的功夫,有过不少论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