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国寻踪:冀域方国·王国·诸侯国

古国寻踪:冀域方国·王国·诸侯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立柱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考古
  • 古国
  • 冀州
  • 方国
  • 王国
  • 诸侯国
  • 中国古代史
  • 文化
  • 探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31023
版次:1
商品编码:1062297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页数:42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河北的历史文化光辉灿烂、绚丽多彩。历史文化遗产门类齐全、遍及域内东西南北,从旧石器时代开始没有时代缺环。了解河北历史文化遗产的基本状况、概览代表性的不可移动与可移动文物,弄明白它们的基本脉络,以便加深对这片土地的认识、加深固有的情感,是广大文物爱好者、青年朋友的一种愿望。在从事文物工作的十几年、在与各界朋友频繁交往的过程中,我萌生了写一本河北历史地理通俗读物的念头,几经酝酿用两年时间完成了这个任务。选取商至两汉河北域内方国、王国、诸侯国比较集中的历史阶段,按照“问史”、“访城”、“走河”三个板块展开,表述语言力求活泼,再加进一些场景照片,将她呈现在青年朋友和文物爱好者面前。问史篇,从相关史料记载中概览河北文化史,概览冀域古国的生成、变迁过程;访城篇,访问古都、古城,了解部分古国的烽火岁月、探寻相关历史人物;走河篇,与读者一起走近河北的几条主要河流,体察两岸的古国风情、文化遗产风采。愿她能让你对河北历史文化增添几分兴趣,为你阅读河北史书提供些许线索。“冀”字,望文生义,是处于中国北方、田园广阔、民族共生的地方。

作者简介

张立柱,1947年生,中学毕业于河北南宫中学。通过夜大、函大、研究班完成大学本科学历。1974年起,在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工作;1983年起,到河北省文化厅工作;1993年春,开始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缘,先后任河北省博物馆馆长、河北省文物局局长。

内页插图

目录

问史篇
一、概览河北/002
二、方国初始/044
三、西周分封/051
四、秦汉王国/056
五、冀域方国、王国与诸侯国/064
访城篇
一、邯郸·赵武灵王胡服骑射/072
1.问咨肥义/073
2.礼待公叔/076
3.晓谕群臣/079
4.武灵胡服/081
5.变革缺失/085
二、肥乡·两朝赵相平原君/088
1翩翩浊世佳公子/088
2.举贤能成就毛遂/090
3.友信陵窃符救赵/095
4牙0令智昏招后患/097
5.留遗愿长眠肥乡/099
三、邢台·古都古国/100
1.商代邢台/101
2.西周邢国/110
3.后赵都襄/118
四、古灵寿·战国中山国/127
1.历史沿革与疆域/128
2.都城和立国时间/131
3.中山的行政管理/133
4.中山的工艺技术/135
5.中山的灭国之痛/139
五、真定·常山郡国考/144
1.常山元氏城/144
2.东垣与正定/146
3.史天泽与真定/150
4.石家庄与正定/155
六、卢奴·刘胜与汉中山/158
1.中山王世系/158
2.“乐酒好内”析/163
3.刘胜的兄弟们/173
4.充当友好使者/180
七、武阳城·昭王时期的燕国/184
1.危难受命/185
2.问计郭隗/191
3.拜帅乐毅/194
4.苏秦效命/198
5.秦开拓边/206
八、广川·古国沧桑/208
1.广川史略/208
2.董子故里/212
3.条侯亚夫/217
九、乐成·寻迹河间国/221
……
走河篇

精彩书摘

汉文帝和汉景帝时,安民治国广听贤臣建议,造就了“文景之治”。贾谊上书《治安策》,文帝即采纳其提出的办法,分齐为六,分淮南为三,使实力雄厚的诸侯王实力大减。晁错屡提削藩之策,依诸侯王违法犯罪轻重削减领地划归中央,景帝予以同意并实行。削楚王刘戊一郡、削胶西王六县、削常山王一郡。当以“诈称病不朝”等罪,削地久有反心的吴王刘濞时,终于爆发了“七国之乱”。七个诸侯王联合挑战汉王朝权威。景帝终于看清同姓王未必能屏卫刘氏王朝,放手任诸侯王自由发展是十分危险的。平定“七国之乱”后,便乘机剥夺了诸侯王国的行政权,让封国只做食邑地不再治民,不许造兵器、管军队,不准颁布政令。纵然是看到分封危害,文帝与景帝时还是分封了为数不少的诸侯和列侯。《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对景帝13皇子分封诸侯情况作了详细介绍。汉武帝雄才大略,接受董仲舒“强干弱枝”、“一统天下”的理论,进一步对余下的诸侯采取“削”、“夺”政策。他赞赏主父偃提出的“推恩策”,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把属国土地的一部分给子弟,并为列侯,但必须上呈朝廷批准,由皇帝来确定侯国名号。以这样的“推恩”方式,和平的、心甘情愿的实现着削国目的。据记载,汉武帝一天最多时下诏封32个诸侯子弟,先后封了178个。武帝不准列侯参与政治活动,还寻找种种借口剥夺诸侯爵位,改立郡县。诸侯王直属领地一步步变小,而汉王朝直属土地逐步扩大。“推恩令”比强力削夺、主父偃比晁错,似乎要高明一些。

前言/序言


探寻华夏文明的基石:先秦典籍中的历史碎片与文化印记 一、引言:失落的篇章与历史的回响 本书旨在梳理和解读散布于先秦典籍,特别是《尚书》、《诗经》、《春秋》及诸子百家著作中,关于华夏早期国家形态——方国、王国与诸侯国的模糊记载与侧面描摹。我们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邦国变迁,而是着眼于更宏观的、关于“国”的建构、演进及其与周边势力互动的一般性规律与独特现象。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漫游,试图从浩瀚的古籍文本中,重新拼凑出那个充满活力与矛盾的青铜时代社会图景。 二、早期政治实体:“方国”的生存哲学与边界意义 在夏商周“三代”建立之前,以及在周王室权力结构尚未完全稳固的早期,广袤的土地上遍布着无数独立或半独立的“方国”。这些方国是华夏文明萌芽期的重要政治细胞,其生存模式深刻影响了后世的郡县与封建制度。 1. 空间形态与身份认同: “方”字在古籍中常指代地域、族群或方向。方国的疆域往往并不清晰,更多依赖于共同的血缘纽带、对特定神祇的崇拜,以及对共同祖先的记忆。我们研究它们如何通过祭祀体系、婚姻联盟以及军事威慑来确立其“存在感”。例如,通过解读《尚书》中对特定夷、蛮、戎、狄势力的记载,可以侧面推断出周初核心区域之外,那些尚未被完全纳入“华夏”体系的方国所扮演的角色——他们是缓冲地带,是资源竞争者,也是文化交流的载体。 2. 进退之术与朝贡体系的雏形: 方国与新兴的王权(如商或周)之间,关系极其微妙。它们不完全服从,却又不得不保持礼仪上的臣服。本书将深入探讨“方”的政治弹性,分析它们如何在“武力征服”与“礼乐教化”的双重压力下,选择依附、抗争或游离。这种弹性,正是早期国家形态区别于后世成熟封建体制的关键特征。 三、王权的威仪与局限:“王国”的中心化困境 夏商周三代所代表的“王国”,是早期政治集权化的尝试。然而,文本揭示的“王国”并非铁板一块的中央帝国,而是一个以血缘和神权为纽带的松散联盟。 1. 礼乐制度的建构与失效: 周朝建立后,试图用一套精密的宗法制度和等级严苛的礼乐规范来维系王权对广阔疆域的控制。《诗经》中诸多篇章,如颂歌或讽谏之作,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礼”在不同层级贵族中执行情况的窗口。当礼的约束力衰减,王权就不得不依赖于更直接的手段——分封。本书关注的是,在文本描写的盛世之下,潜藏的权力下移和“礼崩乐坏”的早期征兆。 2. 资源调度与军事动员能力: 王权的核心能力在于其对战略资源的调动,特别是青铜器冶炼技术和大规模人力的组织能力。通过对古代战争记载的梳理,我们可以窥见王国在应对外部威胁(如犬戎)或内部叛乱时,其动员半径与反应速度的限制。这种限制,是王国结构性缺陷的体现,也为后续诸侯国的崛起提供了空间。 四、制度的扩张与异化:“诸侯国”的独立倾向 分封制是周王室确立统治的伟大策略,它在地域上扩张了周人的影响力,却也播下了日后“春秋五霸”乃至“战国七雄”的种子。 1. 封疆划界的实践与模糊: 诸侯国的形成,标志着权力从“血缘中心”向“地域政治实体”的转化。然而,早期的封地划分往往是粗略的,不同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蛮夷”方国之间,地缘上的冲突是常态。文本记录了诸侯国在“会盟”中如何通过仪式来确认和重申各自的领土范围,以及这些范围如何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固化甚至扩张。 2. 诸侯国的内政与“小王国”的形成: 一旦诸侯被册封,他们便在自己的领地内建立起一套微缩的、与中央王室结构相似的行政与军事体系。他们仿效天子,进行祭祀、征伐、筑城。本书分析了《春秋》笔法背后,诸侯国在内政管理上的创新和对王室法令的“选择性执行”。例如,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开始僭越天子的礼仪,这不仅是政治野心的体现,也是其经济和军事实力足以支撑其文化形象转变的标志。 五、文化交融与身份的流动 早期历史并非是“华夏”与其他族群的简单对立,而是一个复杂融合的过程。方国、王国与诸侯国在彼此的互动中,不断重塑着“身份”的边界。 1. 礼仪的渗透与认同的迁移: 周文化(礼乐)的传播,实际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文化同化过程。方国在被征服或联盟后,其贵族精英往往会接受周的姓氏和部分礼制,从而提升其在等级体系中的地位。这种文化上的“上行下效”是理解先秦政治地理变迁的关键。 2. 战争与迁徙对邦国形态的影响: 战争不仅是疆域的争夺,也是人口和技术的流动。本书将探讨特定历史时期(如周初的殷遗民迁徙、中期的戎狄入侵)对外围方国和诸侯国人口结构的冲击,以及这些冲击如何加速了某些政体的衰亡或转型。 六、结语:从碎片到结构 对先秦时期方国、王国与诸侯国的考察,其价值不在于绘制一张精确的古代疆域图,而在于理解一个文明在早期如何应对“如何治理广袤土地与多元族群”这一永恒命题。这些古老的国家形态,是后世帝国制度的基因库,其兴衰荣辱,为后世的治国者提供了无数可以借鉴或警惕的历史教训。本书试图提供一种基于文本细读的视角,去感受那个时代历史演进的磅礴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我们这些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我最近总在思考,我们对古代历史的认知,是不是过于集中在几个核心区域的记录上了?《古国寻踪》显然是想打破这种偏见。我刚浏览了目录,里面涉及的诸侯国名称很多都相当陌生,这正是我需要的——拓展知识的边界。我尤其看重作者在处理考古遗址和文献记载之间的矛盾或印证时的处理手法。是选择相信甲骨文的记载,还是倾向于地下发掘的证据?一位优秀的史学家必须具备这种批判性思维。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最终的“结论”,而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提问”,如何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追溯那些早已消逝的文明足迹。

评分

我是一个对早期政治地理变迁极其感兴趣的读者,而冀域恰恰是古代文明互动的前沿地带。《古国寻踪》的标题精准地抓住了这一核心。我关注的焦点是“诸侯国”的演变过程,从早期的半独立部落联盟,到后来逐渐被纳入更大型的政治框架,这个过渡期是极其微妙且复杂的。作者有没有深入分析这些小国在外交、军事、经济上的生存策略?是依附强权,还是凭借地理优势保持独立?我倾向于那些能展现古代社会复杂人际网络和权力博弈的书籍,而非简单的年代罗列。这本书从“方国”这个独特的视角切入,无疑能为我们理解古代国家的形成提供更细致的切片样本,非常期待它对区域性政治生态的深度剖析。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偏重区域史和考古发现的著作一直抱有很高的期望,因为它们往往能填补宏大叙事留下的空白。《古国寻踪》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色彩,仿佛能触摸到那段青铜时代的脉搏。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作者如何平衡“方国”与“王国”之间的权力动态。在古代早期,中央集权尚未完全巩固的时期,这些地方政权是如何运作,如何与中原王朝发生联系或冲突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而不是简单地将它们归类为“附属”或“独立”。我特别期待那些关于文化交融与区域特色的论述,因为真正的历史是在多元碰撞中形成的,期待作者能描绘出冀域古代社会丰富多彩的图景。

评分

这部书光是书名就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尘封的古老往事。《古国寻踪》这个名字本身就像一幅展开的地图,预示着一场深入历史迷雾的探索。我特地去了解了一下作者的背景,他似乎在史学界颇有建树,尤其对区域性历史的研究独到见解。虽然我还没来得及通读全书,但光是看目录结构和一些引言片段,就能感受到作者那种严谨又不失文采的叙事风格。他似乎不是那种只会堆砌史料的学者,而是能将枯燥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编织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特别期待他如何剖析那些在主流历史叙事中常常被边缘化的边陲古国,那种“寻踪”的过程,想必充满了考古的乐趣和历史的张力。这本书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早期文明区域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引。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透露着一股低调的奢华,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让人心生敬畏。我最近迷上了那种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学术著作,而这本《古国寻踪》显然是其中佼佼者。我刚翻开扉页,就被作者对历史脉络梳理的清晰度所折服。他似乎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更注重展示一个“研究过程”本身,这对我来说更有吸引力。我欣赏那些不畏惧于提出疑问、并在证据基础上大胆推测的作者。从已有的资料看,他对于古代文献的解读相当细致,尤其是对于一些模糊不清的地理概念和政治实体,他能提出令人信服的论证。这绝对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通俗读物,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学术探险,需要读者带着一份敬畏之心,与作者一同去拨开历史的迷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