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丧葬与祭祖研究

先秦丧葬与祭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玉洁 著
图书标签:
  • 先秦
  • 丧葬
  • 祭祖
  • 历史学
  • 考古学
  • 民俗学
  • 文化研究
  • 中国古代史
  • 礼制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39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51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
开本:B5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字数:25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国古代尊祖敬宗、慎终追远,对祖先表 现出极大的尊重与怀念。而我国后代丧葬祭祀 文化皆是在先秦礼俗基础上形成的。《先秦丧葬与祭祖研究》论述 了先秦时期的墓葬、丧服、祭祀等礼俗;探讨了先秦时期的墓葬形制、棺椁制度、随葬礼器 组合制度;研究了丧服中的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五服制及其在后代的演变;分析 了周代祭祖礼的等级差别及古老的食生风俗等。 研究的时空范围上至自人类拥有墓葬、丧服、 祭祀制度之始,下迄战国、秦汉之际;以黄河、 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主,兼及东北、西北、西南、 东南诸地区。

目录

序一(李学勤)i
序二(刘庆柱)/iii
绪论1
一、墓葬制度的起源与等级2
二、丧葬之礼及反映出远古风俗4
三、祭祀之礼及反映出的远古思想意识6
上篇先秦时期的墓葬
第一章石器时代的墓葬文化13
第一节墓葬制度的起源13
一、墓葬的起源与旧石器时期的居室葬13
二、公共氏族墓地的出现17
第二节各种葬式反映的原始巫术意识19
一、单人直肢葬20
二、屈肢葬21
三、二次葬23
四、多人排葬坑25
五、男女合葬28
六、火葬29
七、不同的葬式反映众多氏族部族的巫术思想意识31
第三节新石器时期的葬坑和葬具32
一、新石器时期的墓坑和墓的结构32
二、瓮棺葬34
三、石棺葬35
四、木棺葬37
第四节新石器时期墓葬的随葬品39
一、生活用具随葬品39
二、生产工具随葬品40
三、装饰品的随葬42
四、含有宗教意识的随葬品43
五、墓葬中随葬的乐器45
第五节玉器随葬品的礼玉性质48
第六节新石器时期墓葬的独特风俗52
一、割体葬仪52
二、涂朱55
三、归葬56
四、大汶口墓葬的特有风俗58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墓葬文化61
第一节夏代墓葬的形制61
一、“夏墟”与二里头文化61
二、夏代墓葬的特点62
三、二里头文化的玉器、铜器和乐器64
第二节殷商墓葬67
一、殷商墓葬的形制67
二、殷代王室的墓葬70
三、殷代的族墓73
第三节殷商墓葬的性质和风俗74
一、殷商墓葬的墓祭设施74
二、殷商墓葬中的人殉和人祭76
三、殷商墓葬中的玉礼器80
四、殷商墓葬中的用鼎制度82
五、殷商墓葬中的复合乐器85
六、殷代殉葬的车马坑87
第三章西周时期的墓葬文化90
第一节西周墓葬的形制与风俗90
一、西周墓葬的形制90
二、西周的侯伯墓92
三、西周的拊葬墓99
四、西周墓葬拊葬的车马坑102
第二节西周墓葬的随葬品106
一、西周墓葬的用鼎制度106
二、西周随葬的玉器110
三、西周墓葬中出土的乐器113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文化116
第一节周王朝及其诸侯国的墓葬文化116
一、周文化类型的墓葬116
二、东夷文化类型的墓葬122
三、楚文化类型的墓葬125
四、秦文化类型的墓葬130
五、吴越文化类型的墓葬134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拊葬墓和合葬墓136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袝葬墓136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合葬墓137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周墓上的建筑和陵园138
一、坟丘和“陵”的出现139
二、周代的墓上建筑141
三、陵园143
四、中山王墓所出“兆域图”中的陵园规制145
第五章东周墓葬表现的礼制研究148
第一节东周墓葬的车马坑148
一、周代贵族用马的等级148
二、周墓拊葬的车马坑151
第二节东周墓葬的“涂车刍灵”、人俑和镇墓兽154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殉154
二、古文献记载的“涂车刍灵”与人俑155
三、东周墓葬的镇墓兽157
第三节周代墓葬的棺椁制度159
一、周代棺椁制度与古籍记载的差异159
二、符合文献记载的棺椁等级制度的出现161
第四节殷周用鼎礼制的差别及原因164
一、殷商文化系统的用鼎制度164
二、周文化系统的用鼎制度167
三、殷商与两周用鼎制度的差别反映了不同的思想意识169
第五节东周墓葬随葬的编钟组合与礼制研究174
一、文献记载的编钟组合的形式等级174
二、考古发掘所见到的编钟情况175
三、编钟规制与文献记载不相符的原因探析180
第六章先秦少数民族的墓葬文化184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墓葬文化184
一、石棺墓185
二、石椁木棺墓186
三、积石墓186
四、火葬墓188
第二节西北地区的墓葬文化189
一、伊犁地区的大“土墩墓”190
二、伊犁地区的石圈石堆古墓葬192
三、阿勒泰地区的石人石棺墓葬195
四、天山地区的竖穴式墓葬198
五、鄯善地区的“尸床”墓葬199
第三节西南地区的墓葬文化200
一、巴蜀地区的船棺葬201
二、川东南地区的悬棺葬203
三、川滇地区的石棺葬205
四、云南“大石墓”的二次丛葬207
五、川南大石墓的墓门与墓尾208
六、滇池、洱海地区的竖穴土坑墓210
第四节闽粤地区的墓葬文化216
一、岭南地区的狭长形墓葬216
二、福建武夷山的架壑船棺葬217
下篇周代丧礼、丧服与祭祖礼
第七章周代的丧葬之礼223
第一节西周时期的丧礼223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的丧礼225
一、复礼225
二、浴尸231
三、饭含232
四、袭服小殓233
五、大殓239
六、殡241
七、殡期内的各种祭奠243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丧礼244
一、卜筮葬地、葬日244
二、既夕哭、朝祖庙、饰棺及备随器物245
三、饰棺,备随葬器物247
四、赠賵251
五、埋葬之礼253
六、谥、诔256
第四节周代的拊庙之礼259
一、虞祭之礼260
二、袝庙之礼264
第五节周代殡葬期与《礼记》记载的差别265
一、《礼记》记载与先秦实际殡葬期之差别265
二、《礼记》记载之殡葬礼反映了鲁国的礼俗269
三、先秦文献与《礼记》记载的殡葬礼产生差别的原因272
第八章周代的丧服制度275
第一节西周的丧服制度275
第二节春秋时期的丧服制度276
一、春秋丧服制度的发展277
二、“三年之丧”的形成278
第三节《仪礼?丧服》中记载的丧服制度283
一、斩衰之丧284
二、齐衰之丧288
三、大功之丧292
四、衰裳294
五、小功之丧294
六、缌麻之丧295
七、降服之制297
第四节《礼记》对《仪礼》丧服制度的补充299
一、奔丧、服丧与变服299
二、诸侯的吊唁之礼304
第五节丧服制度中的用“杖”礼俗305
一、丧服制中用“杖”是对远古权杖的记忆305
二、古代丧服制中女子“杖”与“不杖”问题的探讨308
三、战国丧服制中“女子杖”之原因探索311
第六节周代丧服制反映的社会关系312
一、周代丧服制的亲亲尊尊原则313
二、周代丧服制鲜明的贵贱等级原则315
三、周代丧服制度的宗法嫡庶观念317
四、周代丧服制夫权至上的观念318
五、周代丧服制反映的远古婚俗320
六、周代丧服的策名委质原则323
第七节后代丧服制度的发展324
一、斩衰、齐衰制度的演变325
二、“臣为君”斩衰三年制度的消失327
三、“父为长子”斩衰三年制度的消失329
四、“妇为舅姑”齐衰期年之演变330
五、“为舅缌麻”丧服制的演变331
第九章殷商祭祖制度与宗庙333
第一节甲骨卜辞中的殷代祭祖制度333
一、天干顺序的祭祀法334
二、祭祀中的祀典形式335
第二节殷商王朝的宗庙制度337
一、商代宗庙的出现337
二、殷商宗庙群的祭祀规格339
三、考古材料见到的殷商宗庙与祭祀供品343
第十章周代的宗庙制度345
第一节周代宗庙与等级345
一、周代宗庙的等级制345
二、考古材料中所见的周代宗庙347
第二节周代宗庙的神主350
一、神主宗拓350
二、周代宗庙的昭穆制度354
三、宗庙之祭356
第十一章周代的祭祖礼358
第一节特牲馈食礼——士的祭祖礼358
一、卜筮祭日和尸359
二、献尸受嘏361
三、旅酬362
四、事馁之礼363
第二节少牢馈食礼——大夫祭祖之礼364
一、祭前准备365
二、献尸受嘏366
三、大夫绎祭宾尸368
第三节天子、诸侯祭祖之礼371
一、天子亲裸以献皇尸372
二、正祭祖先之礼374
三、天子亲执干戈歌舞献尸受嘏376
四、绎祭宾尸及旅酬之礼379
第十二章周代祭祖礼表现的古老风俗383
第一节周代祭祖礼表现的等级、思想与风俗383
一、周代祭祖礼表现出的等级差别383
二、荐血腥礼表现出的古老的食生风俗386
三、牲礼反映周人尚右、尚上、尚前的习俗387
第二节周代的尸祭风俗389
一、周代的选尸原则与尸祭389
二、尸祭与昭穆制度的关系391
三、尸祭源流及反映的古老风俗393

精彩书摘

  绪论
  自从人类出现开始,我们的祖先就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地勇敢顽强辛勤地劳动,与大自然作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然而天长地久、人生有限,当一个人的生命走到尽头时,他的劳动果实永远留在这个世界上,供后人享用。因此,尊重祖先的劳动、怀念祖先的恩德,是后世子孙的必然情结,也是世界上各个民族的共同心理。中国古代尊祖敬宗、慎终追远,就充分的表现了对祖先的尊重与怀念。《左传 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指的是军事,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而“祀”,就是祭祀祖先。我国古代把祭祀祖先与军事战争看的同等重要,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祖先的祭祀是何等的重视。
  先秦时期的墓葬、丧服、祭祀等礼俗是我国丧葬礼俗形成的初始,我国历朝历代的丧葬礼,皆是在先秦丧葬礼的基础上形成的。后代的丧葬礼对先秦丧葬之礼有小的改动,而无大的变化。我国古代的丧葬与祭祖礼仪具有强烈的等级性,人的身份不同,祭祀祖先的规格也不相同;最初是一种亲疏的等级,后来演变为贫富贵贱的等级。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政治文化、社会关系、风俗民情、贵贱等级意识、生产发展水平等在丧葬祭祀的各种礼仪中都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来。
  本书分别对先秦时期的墓葬制度、丧服制度、祭祀之礼进行探讨。其时空范围是,上至自人类拥有墓葬、丧服、祭祀制度之始,下迄战国、秦汉之际;以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主,兼及东北、西北、西南、东南诸地区。先秦时期我国各地(如中原地区、南方的楚地、东夷及吴越、西南巴蜀)的葬俗都有很大的差别。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国各地区(包括边境少数民族)的葬俗虽然还保留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但逐渐接受中原地区的影响,与华夏文化融合。秦汉以后,我国的丧葬风俗趋向统一,表现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一、墓葬制度的起源与等级
  古代的丧葬文化最早起源于墓葬,而为死者举行丧礼,为死者服丧服,是随着民智渐开又兴起的礼仪。贵族们认为祖先死后成为神,平民认为祖先死后成为鬼。鬼神对活着的人有保护或伤害的作用,因此祭祀祖先是子孙头等大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逐渐形成了对祖先表示敬意和怀念的各种丧葬礼仪。
  远古时期,部族中有人死去,当是弃之于野。死者的尸体就会被狐狸或其他动物食之、或被苍蝇嘬之,面目十分难看。活着的人实在不忍心见到这种惨象,于是把死去的亲人埋葬在地下土中,这是人们对死者的最初情谊,于是人类社会出现了墓葬。
  我国最早出现的是居室葬,即把死者埋在所住山洞的下室,后来掩埋在旷野中。墓坑的形式有长方形、方形、圆角长方形、凸字形土坑墓的形制,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是主要的形式。死者的葬式有单人直肢葬、屈肢葬、二次葬、多人排葬坑、男女合葬、火葬等。
  葬具的形式主要有瓮棺葬(主要是夭折儿童使用)、石棺葬、木棺葬等。
  古人出于一种友爱心理,把死者当做活人一样侍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为死者备妥一些食品和器物,让死者的灵魂到另一个世界中去享用。人类早期的墓葬中,多是随葬生活用具,如陶罐、砵、盆、瓶、壶、鼎、豆、罐、碗、鬲、杯等;氏族墓葬中也出现大量的装饰品,如绿松石饰、碧玉耳坠、石珠、骨珠、蚌饰、石环、石璧、石臂饰、海贝等,还有玉和象牙质的装饰品,如玉璧、玉琮、玉鱼、玉玦、玉环、玉珠、玉璜、玉镯、象牙手镯、蚌珠、象牙梳及各种坠饰等。大汶口中期以后的墓葬中流行有葬猪、羊的头和下颌骨的习俗。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墓葬的随葬品中有乐器骨笛。
  新石器时期墓葬出现一些独特的葬俗,如割体葬仪、涂朱、拔牙、归葬等。
  夏商时期,特别是商代的墓葬形制日趋复杂,出现墓室、椁室、棺木、壁龛、腰坑、墓道、车马坑和地上建筑等形式,出现了人祭、人殉;随葬的青铜礼器鼎、簋、壶、甗、斝、卣、尊等逐渐增加。商墓中随葬的青铜礼器鼎呈偶数组合形式;许多乐器,如编磬、铜编铙也出现在墓葬中。
  西周墓葬,人祭几乎绝迹,人殉有所减少。贵族墓葬多是一椁二棺,随葬生产用具大大减少,青铜礼器增多。西周晚期,列鼎等级制度已经出现形成。乐器、玉器的等级制度也在形成之中。三门峡虢季墓出土九鼎八簋、七璜联珠组玉佩、人面形玉覆面等高规格随葬品,陪葬有车马坑,标志着死者身份的高贵。
  春秋战国时期,各地的墓葬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如周文化、东夷文化、楚文化、秦文化、吴越文化等不同类型的墓葬。周王朝分封出来的诸侯国,包括齐、鲁、卫、燕、邗、晋、应、韩、郑、虢和其他姬姓国家,这些地区墓葬可称为周文化类型的墓葬。另一类诸侯国,或有的原是殷商的属国,转而臣服于西周王朝。这些国家虽然臣服于周,但在文化上却保留自己固有的,不同于周的习俗,特别是在丧葬制度方面,各有自己的葬制和葬俗,因此留下了各种不同的墓葬文化。
  春秋以降,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大批的劳动力用在生产上。又由于民智渐开,人殉已经受到社会的谴责,人们开始以“涂车刍灵”、镇墓兽、人俑为殉,这应该说是社会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墓葬特色是等级制度的形成,如棺椁制度、用鼎制度、礼器组合制度、车马坑的随葬制度等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别。
  两周时期,周文化类型的墓葬所随葬的礼器鼎呈奇数组合的列鼎形式,《公羊传 桓公二年》何休注:“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周文化系统礼器组合形式表现出一种阴阳思想,如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特定场合用),士一鼎一簋(专用)。礼器鼎、俎,是用于盛放牛羊猪鱼等肉食的器具;牛羊猪鱼是天之所生,属阳;故鼎、俎,用奇数1、3、5、7、9的阳数组合形式;而簋、豆、壶、笾是盛放稻麦黍稷水酒的器具,稻麦黍稷水酒是地之所产,属阴,故簋、壶、豆、笾,用偶数2、4、6、8的阴数组合形式。《礼记 郊特牲》云:“鼎、俎奇而笾、豆偶,阴阳之义也。”孔颍达疏曰:“鼎、俎奇者,以其盛牲体;牲体、动物。动物属阳,故其数奇。笾、豆偶者,其实兼有植物;植物为阴,故其数偶。故云阴阳之义。”周人使用九鼎八簋、七鼎六簋等礼器组合形式附以阴阳之义,《礼记 郊特牲》云:“阴阳和而万物得。”周人认为只有阴阳相和谐,万物才能滋生繁荣。阴阳意识的出现,表现出人们对世界、社会认识的深化。
  东夷地区、包括楚文化地区墓葬随葬的鼎,承继殷文化之风俗,呈偶数的组合形式,如江陵雨台山的楚墓中随葬礼器,无论鼎、簋、壶或鼎、敦、壶组合,这两种组合同出一墓时,大都每种器物出相同的两件。一墓同出两种组合的即形成鼎四、簋二(或簠二)、敦二、壶四的情况。鼎、簋、壶、敦皆呈偶数的组合形式,是受殷文化的影响,表现了殷人的两极意识和对称的审美观。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许多地区留下许多富于特色的墓葬文化,如东北地区的石棺葬、积石墓葬、石椁木棺墓、火葬墓等;新疆伊犁地区的大“土墩墓”、石圈石堆墓,阿勒泰地区的石人石棺墓,鄯善地区的“尸床”墓等;巴蜀地区的船棺葬、川东南地区的悬棺葬、川南大石墓等;云南“大石墓”的二次丛葬,滇池、洱海地区的竖穴土坑墓,滇东的竖井墓葬,岭南地区的狭长形墓葬、福建武夷山的架整船棺葬等。我国各地的墓葬中既带着极深的中原文化因素,但又各具地方的特色。这些事实说明,我国各族人民都留下了灿烂的墓葬文化,共同创造了我国辉煌的古代文明。
  二、丧葬之礼及反映出远古风俗
  古代当部落中有人死后,即将埋葬之时,活着的人出于一种怀念为死者举行丧礼。埋葬之后,活着的人穿凝重色调的衣服,并逐渐演化为不着任何色彩的素服,这种衣服就是丧服。
  我国古代的丧礼与丧服制度起于西周,形成于春秋。
  春秋时期,当家族中有人死去,所行的第一个仪式就是复礼,即招魂之礼,希望死者能够重新回到阳世。招魂所用的衣服是根据他们生前的身份等级而定。招魂之后,用潘水(即煮沸的淘米水)为死者浴尸、穿明衣裳(内衣)。设大盘放冰,以防止死者尸首腐烂;为死者饭含(口含),在死者的口中填满贝、米,贵族饭含用琼块(玉)、米;给死者“袭服三称”,即给死者穿三套衣裳。衣服左衽,不要纽扣;给死者设瑱、幎目、掩、屦、决、握手,冒橐等物。即是小殓之礼。
  死者入棺是大殓之礼。
  死者入棺之后,要在庭院的西阶处掘一坎,棺柩在坎中停留一定的时间再行埋葬,这种形式叫殡。殡和葬是两个具有不同意义的葬仪。
  死者生前的身份等级不同,殡期也不相同。《礼记 王制》曰:“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
  但是根据《春秋经》的记载,春秋时期无论是天子、还是诸侯的殡葬期皆没有按照《礼记 王制》所说的殡葬期进行。
  《礼记 曲礼下》曰:“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然而《春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古籍所记载,晋、齐、楚、秦、卫、陈、宋等春秋诸侯国君之死都没有称为“薨”;其死皆曰卒,与大夫相同。根据《春秋经》及《左传》的记载,只有鲁国的国君之死曰“薨”,而且鲁国君的夫人之死也曰“薨”。为什么只把鲁国君与国君夫人之死称为“薨”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春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皆是鲁国史书,记载的是鲁国的殡葬礼仪。
  先秦文献《春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与《礼记 王制》记载的殡葬期礼制产生很大的差别,并不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情况下造成的。《礼记 王制》记载的殡葬期等级制度才刚刚出现,没有完全形成。《礼记 王制》之说有理想化的构拟,亦有汉代以后的礼制。
  停殡期满之后,卜筮葬地和葬日。葬前二日的晚上,与埋葬之日隔一天,称为既夕。这天,孝子等人哭泣,将开殡之日以告于宾客。
  葬前一日,棺柩要朝祖庙,死者将要与祖先汇合了。孝子在祖庙要设祭奠,用柩车拉上死者的灵柩,朝祖宗之神灵。之后,人们对柩车和棺进行装饰,即在棺木的四周和上面挂上缀贝的帷幔,用布做成一个承溜般的池,池上挂着铜鱼。死者生前的身份等级不同,棺饰也不相同。
  当把棺木、随葬品下葬于窆之后,再依次实土。自孔子之后,墓上开始起坟丘,以为标识。埋葬完毕;乃反哭于祖庙。
  死者行将就木被埋葬之时,要对他的一生行迹,盖棺论定、概括总结;或褒、或贬、赠之以号,曰谥。谥号,只赠予有爵位的人。天子、国君、卿大夫死而有谥号。士之谥,称为诔。后代,庶人之死,亦有诔文。
  至此,丧葬之礼结束。
  在整个丧礼、及丧礼之后的三年之中,死者的亲属要按亲情血缘的远近服丧。
  丧服的形式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
  周代丧服制反映出远古文化的风俗。
  周代丧服制表现出亲亲尊尊原则。斩衰之丧是最重的一种,儿子为父亲服斩衰三年,表现了骨肉之情是至亲至重的;但是媳妇为公婆,因没有血缘关系,仅服齐衰期年。
  周代丧服制表现出鲜明的贵贱等级原则,如臣为君服三年斩衰,视同子为父,说明君的至尊地位。
  周代丧服制表现出宗法嫡庶观念。“父为长子”服斩衰三年,长子将来可以在宗庙中继承先祖之位,为一代宗庙主,因此为其服斩衰三年;为嫡子服丧超过对母亲的丧服等级,与子为父、臣为君的丧服等同。另外,为嫡子、嫡妇、嫡孙、嫡孙妇、宗子、宗妇所服丧服的等级是很重的。
  丧服制表现出“夫权至上”观念,子为父亲服斩衰三年,父在为母只能服齐衰期年,而不能三年;由于父在,儿子不能充分表达对母亲的哀痛之情。周代丧服对父党血统也非常重视,反映出一种夫权至尊的意识。
  周代丧服制反映了远古婚俗,如为舅服缌麻三月,为从母(姨)服小功五月。舅、姨皆属于母党,丧服的轻重却很大差别。姨比舅亲,是远古时期外婚制婚俗的遗存。
  后代这种情况发生很大的变化,如父为长子、臣为君服斩衰三年的制度消失。唐朝武则天时期,为母亦服齐衰三年;明朝朱元璋时期,为父、为母皆服斩衰三年。“妇为舅姑”齐衰期年变为斩衰三年,妻子与丈夫同制。自唐朝始,舅与姨的丧服相同。
  后代丧服制的变化,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意识观念的演变有密切的关系。
  三、祭祀之礼及反映出的远古思想意识
  对祖先的祭祀自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包括夏代已经无案可籍了。目前我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您提供的书名《先秦丧葬与祭祖研究》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基于该书名构建,力求详实且避免任何“AI痕迹”: --- 图书简介:先秦丧葬与祭祖研究 导言:文明的序章与生命的终结 《先秦丧葬与祭祖研究》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古代文明曙光时期(自史前至秦朝统一前夕)社会结构、宇宙观念及伦理思想核心议题的学术专著。丧葬礼仪与祭祖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处理生死议题最根本的方式,是窥见早期文明形态、宗教信仰变迁与政治权力构建的独特窗口。本书聚焦于先秦这一社会形态剧烈转型、思想文化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旨在系统梳理和阐释这一时期丧葬制度的演变脉络、礼仪细节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 本书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先秦的“死”并非简单的生理终结,而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转换,是连接现世与彼岸世界的关键仪式。通过对考古学材料、传世文献(如《礼记》《周礼》《仪礼》等先秦典籍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史书、子部著作)的交叉印证与精细解读,本书试图勾勒出一幅先秦社会如何通过一套复杂而精密的丧葬与祭祀体系,来维系宗法制度、确立等级秩序、寄托生死观的宏大图景。 第一部分:考古实证与物质文化探析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物质遗存,这是理解先秦丧葬制度最直接的物证基础。研究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如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到商周秦的墓葬形制、随葬品配置与埋葬方式的演变。 1. 史前至夏商的墓葬形制与等级萌芽: 详细分析了早期聚落中双人合葬、仰身屈肢葬等基本形制的变化,并重点考察了二里头文化及商代大型墓葬(如殷墟王陵区)中人殉、车马坑的设置,揭示了早期权力精英如何通过对“死亡空间”的垄断,来彰显生前的社会地位与权威。特别是对商代厚葬习俗中“卜辞所见祭祀与墓葬的关系”进行了专题辨析。 2. 周代丧礼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重点阐释了西周“礼”的制度化如何深刻影响丧葬实践。通过对陕西周原、洛阳周公庙等遗址出土的贵族墓葬的考察,分析了“明器”系统的构建(如陶礼器、玉器的使用规范)、“衣饰制度”与“棺椁制度”(如单棺、双棺、套椁的层级划分)如何与周公制定的宗法礼制紧密对应。本书对不同等级墓葬中“玉器使用”的差异性进行了细致的类型学研究,论证了玉在先秦丧葬中“礼器”与“复生信仰”的双重象征意义。 3.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与丧葬的世俗化转向: 探讨了诸侯争霸背景下,礼制在不同诸侯国中的变异与发展。这一时期,注重实用性、追求奢华的趋势在部分贵族墓葬中显现,如大型墓室结构、铁器随葬的增加。同时,对墓室壁画、画像石的发现进行分析,探究了这一时期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如何受到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从纯粹的宗教信仰向更具现世关怀的描述转变。 第二部分:礼仪文本与精神世界的重构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研究重心转向了对先秦典籍中关于丧葬祭祀仪式的文献梳理与阐释,力求重构古人对生命、死亡与祖先的认知体系。 1. “丧礼”的结构解析与功能定位: 以《仪礼·丧礼》为核心文本,逐一剖析了自入殓、停丧、葬礼到禫祭(丧后祭祀)的全过程。分析了“哭泣”的规制、守丧期的禁忌与“孝”在这一过程中的具体实践。重点探讨了“三年之丧”的文化意涵,它不仅是情感表达的周期,更是社会关系重置与身份回归的政治宣告。 2. 祭祖活动的理论基础与伦理张力: 祭祖,作为丧礼的延续,是先秦宗法制度得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本书深入探讨了“孝道”在祭祀活动中的体现,区分了不同时代对“报本反始”的不同侧重。通过对比周代对“明鬼神”与“敬天法祖”的强调,辨析了“祖先神格”的演变路径,及其与“社稷神”在政治祭祀中的地位差异。 3. 域外观念的碰撞与融合: 考察了先秦时期中原文化与其他夷夏文化在生死观上的交流与影响,特别是楚文化中独特的“灵魂不灭”观念及对墓葬文学(如《招魂》)的贡献,展示了先秦精神世界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交融场域。 第三部分:丧葬制度与政治权力、社会结构 本书的第三部分着眼于宏观层面,分析丧葬礼仪如何成为先秦社会运行的“操作系统”。 1. 等级制度的具象化体现: 深入分析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则如何在丧葬实践中得到落实。通过对“棺椁之数”、“墓葬形制”、“享祭次数”等指标的对比,揭示了丧葬制度如何成为维护周代分封体系和贵族血缘等级的最有力工具。 2. 宗法社会的建构与维护: 论证了通过祭祖仪式,血缘链条得以强化和再确认。葬礼是“族群”身份的再确立仪式,它确保了家族产业的继承、宗庙的延续以及政治联盟的稳固。丧葬活动的集体参与,是社会动员和政治忠诚度测试的重要环节。 3. 思想变迁对礼制的冲击: 探讨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以儒家为代表的学派如何尝试对丧葬礼仪进行“内化”和“道德化”的重塑。例如,孔子对“生与死”的保留态度,以及对过度奢华的反对,反映了礼治精神在个体道德觉醒面前所受到的挑战。这一部分将梳理先秦丧葬文化如何为秦汉大一统背景下的礼制重建提供了思想资源与实践经验。 结语:穿越千年的生命印记 《先秦丧葬与祭祖研究》不仅是一部关于古代死亡仪式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古代生命秩序的书。通过对物质遗存与精神文本的立体挖掘,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先秦社会在面对永恒命题——生与死——时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与深刻洞察力。它揭示了这片古老土地上,人们如何通过对逝者的敬畏,来确立对现世的秩序、对家族的责任和对天道的理解。本书的发现与论述,将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提供坚实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观点阐述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是简单地重复既有的结论,而是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并引导读者去思考传统解释的局限性。作者的行文常常带着一种审视和批判的目光,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仪式流程的重新解读,就颠覆了我过去从其他地方学到的固定认知,迫使我重新审视了材料的原始意义。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真精神,是推动学术进步的真正动力。读完其中几章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拓宽了许多,不再满足于接受表层信息,而是开始探究深层的文化动因。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讲,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质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不仅仅是文字内容的简单附庸,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制作,与文本内容形成了完美的互补关系。那些高清晰度的考古现场照片、器物拓片细节图,以及复杂的数据可视化图表,极大地降低了理解抽象概念的难度。很多时候,一个精准的图示胜过千言万语的冗长描述。特别是那些涉及空间布局和结构比例的图解,处理得非常到位,使原本抽象的文化现象变得具体可感。可以说,这是一本在视觉呈现上同样下足了功夫的书籍,体现了当代学术出版的最高标准。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展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宏大的视野。它似乎并不满足于对单一现象的罗列,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宏观的历史背景梳理,到微观的器物形制分析,再到背后的社会结构推演,层次分明,过渡自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之间设置的那些对比和呼应,它们像是隐藏的线索,将看似零散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这种体系化的构建,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逐步建立起对整个研究领域的立体认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孤立事实的记忆层面。这种大局观的处理,是区分优秀学术著作和普通资料汇编的关键所在。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感到非常好奇。初翻开来,发现它采用了非常严谨的学术叙事方式,逻辑链条清晰,论证步步为营,几乎找不到可以挑剔的逻辑漏洞。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大量引用了出土文物和古代文献的原文,并在注释中给出了详尽的考证和多方观点的对比,这种扎实的学术功底让人印象深刻。不过,有时为了追求绝对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语言会略显晦涩和专业化,对于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知识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去消化那些专业的术语和复杂的论证结构。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那些有一定基础,渴望深入探究的读者而言,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无疑提供了最可靠的研究基石。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风格,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回那个遥远的时代。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看得出是用心挑选过的。尤其是封面上的那种留白和字体选择,透露出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里行间留出的余白恰到好处,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装帧的用心程度,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和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这本书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样的外在包装,无疑为即将开启的阅读旅程增添了仪式感和期待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