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很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字体排版,透着一股学者的严谨与内敛,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里面到底讲了些什么。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语言学专著,毕竟“形式”和“语用学”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总让人联想到复杂的符号系统和高深的理论模型。然而,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作者的笔触比我想象的要平易近人许多。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堆砌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将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比如,它在探讨一个简单的日常对话时,是如何层层剥开语境、意图和预期这些“看不见的肌肉”是如何支撑起我们交流的骨架的,这种细腻的分析过程,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语言背后的巨大能量。尤其是一些关于“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讨论,简直是生活中的迷你课堂,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说话的疏漏之处。对于初涉语言学领域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入门视角,它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体系,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去观察语言现象的细微差别,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非常值得称赞。读完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日常交流的理解深度提升了一个层次,不再满足于表面意思的理解,而是开始探究“为什么是这样说”的深层逻辑。
评分要说这本书的深度,那必然在于它对“意义的动态生成”这一核心观点的强调。很多传统的语言分析往往将意义视为一个固定、封闭的实体,但本书却反复强调,意义是在交流的“场域”中,由参与者实时协商、动态构建出来的流动产物。这种“生成论”的视角,极大地解放了我们对语言的刻板印象。它不是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A”,而是说“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这些参与者构建出了一个倾向于A的解读”。这种视角上的转变,对于理解网络语言、新出现的流行语的生命力尤其有帮助。为什么一个词汇可以在短短几个月内被赋予全新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含义?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可以追踪这种“意义漂移”的分析路径。它将语言学研究从静态的文本分析,推向了动态的社会实践层面。我个人认为,这种对语言“过程性”的深刻洞察,是这本书最具有前沿性和启发性的地方,它不仅关乎语言学本身,更触及了认知科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前沿议题,让人对未来语言研究的方向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对于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与融合,提供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分析工具箱。我深感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理解“话语权”和“身份建构”的重要性,而本书恰恰从微观的语言层面,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宏大社会现象的切入口。它不仅仅停留在对语言表层结构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语言行为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和文化代码的差异。例如,在讨论指令的表达方式时,它对比了东西方文化中对直接性与间接性的偏好,并解释了这种偏好如何影响合作的效率和人际关系的维护。这些分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语料库研究和细致的会话分析之上。读完这些内容,我开始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感到的“冒犯”或“不解”,并非是对方的恶意,而是源于不同语用图式之间的不兼容。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理解和接纳文化差异的能力,让我意识到,在进行国际交流时,掌握对方的“言外之意”远比掌握词汇和语法的难度要大得多,也重要得多。它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我们自身语言习惯中的文化偏见。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无疑是加分项,它采用了相对宽松的行距和清晰的字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强烈的视觉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的学术著作来说至关重要。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引入关键术语时,总会非常贴心地提供一个简短的、基于生活经验的类比或反例,这使得那些拗口的专业名词瞬间变得可亲可爱。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预设”的阐述,作者用了一个关于“你是否还打你的妻子”的经典例子,但随后马上补充了一个关于购买新车的日常对话场景,一下子就将“预设”从纯理论的殿堂拉到了我们身边,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也牢牢记住了这个概念。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写作风格,让这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像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耐心地坐在你身边,用最日常的语言,为你剖析最深奥的知识。这种亲和力,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也保证了阅读过程中的愉悦度。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一些理论应用到与同事的交流中,看看效果如何,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反馈机制。
评分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得像是一件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章节的推进都显得恰到好处,前后呼应,毫无赘余。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理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精准的笔力。它没有大肆渲染任何一家学派的优势,而是将不同的语言学流派像是拼图一样,巧妙地嵌入到一个更大的认知框架中去阐述。比如,在分析一个特定句子的歧义性时,作者会先用传统句法结构来拆解,然后迅速转入到交际者在特定场景下的功能性解读,最后再用社会文化背景来佐证为什么这种解读在实际应用中更具说服力。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我过去总是在某个理论的“筐”里打转,但这本书却像一把万能钥匙,打开了通往更多可能性的门扉。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构建自己的分析框架,而不是简单地套用现成的公式。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检验,而非盲目接受。读到一些关于语篇衔接与连贯性的章节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如同迷雾中突然看到灯塔指引的方向,清晰而坚定。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其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激发了读者进行深度批判性思考的内驱力。
评分参考文献,写文章用的
评分蒋先生的两位师傅是大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蒋先生
评分书不错,介绍了语用学研究的前沿。读本书要有一定的逻辑学知识。书内有很多也褶皱,要求退货!
评分《走近形式语用学》是《西方最新语言学理论译介》丛书的一种,系统介绍了当前国际语言学界关于形式语用学的最新进展,内容包括语用推理的实用逻辑观念;言语行为理论的形式语用学;博弈语用学;量化、数量和形式潜伏语用分析条件句增力研究;汉语违实句分析等。《走近形式语用学》在介绍西方理论的同时,力求有原创性的观点和分析。《走近形式语用学》还特别注重对汉语的研究,研究课题基本上都是在中文出版物中较新的题目。
评分《关联:交际与认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中译本,原作者 Dan Sperber, Deirdre Wilson,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评分国内目前对这方面研究的不多
评分这本书是成果之一
评分蒋严,男,籍贯:浙江海宁,出生地:北京,复旦大学外文系学士(1984)、硕士(1987);伦敦大学博士(1995);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副教授,研究兴趣:形式语义学、形式语用学、认知修辞学。
评分还没仔细读。蒋严先生的水准是一流的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