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话·近代精神文化系列:大学史话 [A Brief History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中国史话·近代精神文化系列:大学史话 [A Brief History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以林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大学史
  • 教育史
  • 文化史
  • 思想史
  • 学术史
  • 中国史
  • 高等教育
  • 史学
  • 文化传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20509
版次:1
商品编码:1083620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Brief History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史话》是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本册为《大学史话》,由金以林编著。

内容简介

《大学史话》讲述了: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萌芽于19世纪中后期。当时的统治者,在领教了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同时,开始逐步接受西方社会的物质文明成果。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首先在几个大都市创立了一批以实用为中心的专科学校。但传统旧式教育中的科举制,仍在当时社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
中华民国成立后,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仍很缓慢。五四运动以后,伴随着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特别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社会对新式人才的需求大增,中国的高等教育也由此得到较快发展,并为其后大学的逐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

金以林,1967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本科)、香港大学中文系(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研究系(博士);1993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现任研究员、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主任;曾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者;著有《近代中国大学研究》、《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发表论文十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清末大学教育的萌发
1.近代大学教育的萌芽
2.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
3.从“百日维新”到“癸卯学制”

二 近代大学教育的兴起
1.民国初年大学学制的改革
2.公立大学的普及
3.私立大学的兴起
4.教会大学的发展
5.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尝试与失败
6.南京政府时期的大学教育

三 抗战时期大学的内迁、恢复和发展
1.日军对中国大学的摧残
2.内迁西北、西南
3.大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4.沦陷区的大学教育
四 从复员到解放
结语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实科类学生人数的增加,不仅是由于教育部的重视,也同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较快,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激增。30年代初期担任教育部部长的罗家伦就曾在一次演讲中指出:“几年来,青年投考理、工、农三科的人,比较考文、法的人来得多,北方的大学有此现象,南方的大学也有此现象……这还是因为近年政府东设农场,西设农场,南造公路,北造公路的缘故。”
南京国民政府注重实科教育的努力,的确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其自身统治的需要,自政府成立之初便不断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思想控制。
1927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制订了《学校施行党化教育办法草案》,指出:“我们所谓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换句话说,我们的教育方针要建筑在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之上。”1929年8月,国民政府颁行《大学章程》中,即明确规定党义课程为各科共同必修课程。《私立学校规程》规定私立大学立案时,必须呈报党义课程的实施情况。其目的,就是借此“统一全国思想,使全国民众切实认识本党主义、政纲、政策、贯彻以党治国为本旨”。同时,国民政府针对宣扬与之对立的思想言行,则采取严厉镇压方式。
……

前言/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
  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
  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书名: 中国史话·近代精神文化系列:大学史话 正文: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教育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从上古的庠序,到后来的书院,再到近代以降轰轰烈烈兴起的大学,教育的形态与内涵不断演变,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与精神气质的变迁。本书《中国史话·近代精神文化系列:大学史话》并非对中国大学史的简单梳理,它更像是一场深入的探寻,追溯近代中国大学如何在西方思潮与本土文化交融的土壤中孕育、成长,并最终成为塑造民族精神、推动国家现代化的关键力量。 本书的视角是独特的,它将大学的兴衰与中国近代精神文化的潮起潮落紧密相连。我们并非仅仅关注某所大学的建立时间、学科设置或是校长更迭,而是试图揭示,在每一个历史的节点,大学如何承载、传播、甚至引领着那个时代的精神潮流。大学的课堂,从一开始就不只是知识的传授之地,更是思想碰撞、人格塑造、民族理想萌发的温床。 翻开本书,你将首先看到的是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中的觉醒。当古老的帝国遭遇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深刻反思,认为“器物”层面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深层次的“制度”与“精神”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它们不同于传统的书院,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文人雅士,而是肩负着培养面向未来的科学人才、社会改革者以及民族脊梁的重任。 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些在历史舞台上闪耀的大学,但并非以流水账的方式。我们会聚焦于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那些充满变革与阵痛的岁月。例如,洋务运动时期官办学堂的尝试,虽然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但却播下了近代教育的种子。而到了维新变法时期,知识分子对教育的呼唤则更为响亮,他们提出的“大学”理念,已经包含了独立自主、学术自由、服务国家等现代大学的核心要素。 接着,本书将深入探讨庚子赔款之后,随着教育开放度的增加,中国大学在吸收西方学术思想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展。那些从海外归来的学者,他们不仅带回了先进的科学知识,更带来了全新的学术范式与自由平等的思想。这些思想在中国大学的讲坛上生根发芽,对当时的青年学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会看到,大学是如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如何成为传播民主科学理念的先锋。 本书的重点之一,在于呈现中国大学在动荡年代所展现出的坚韧与使命感。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土地,许多大学被迫南迁,组成西南联大这样的传奇。那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学者们在简陋的教室里,用微薄的薪资,坚持着学术的传承与研究,为的是一个不灭的民族精神火种。西南联大的故事,绝不仅仅是关于学术的辉煌,更是关于人格的独立,关于知识分子的担当,关于一个民族在绝境中永不放弃的希望。本书将努力还原那个时期的艰难与伟大,让读者感受到那份令人肃然起敬的精神力量。 战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大学也经历了新的挑战与发展。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本书会着重分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学如何根据国家的需求进行调整与改革,如何在新的意识形态下,重新定位其教育理念与学术方向。即便在经历了一些曲折之后,中国大学依然在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培养新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对大学精神的深刻洞察。我们不仅仅讲述大学的“事”,更要探究大学的“魂”。大学精神,是指引大学前进的灯塔,是大学区别于其他教育机构的独特气质。在本书中,你将看到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对社会责任的深刻体认,以及对青年学子人格塑造的殷切期望。这种精神,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体现,但其核心始终未变。 同时,本书也并非回避问题。我们也会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大学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与挑战。例如,学术自由与政治干预的博弈,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与挣扎,以及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本书旨在呈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中国大学史。 《中国史话·近代精神文化系列:大学史话》最终想要传达的是,中国大学的发展,是一个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的宏大叙事。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精神的熔炉,是民族复兴的催化剂。它们在近代的舞台上,经历了风雨,承受了磨难,也孕育了希望。本书希望通过对这些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能够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精神文化的演进,以及大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它是一部关于教育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民族精神塑造的故事。通过阅读本书,我们期望能够引发读者对当下教育的思考,对知识与使命的感悟,并从中汲取力量,面向未来。 本书的叙述风格,力求生动而不失严谨,注重史料的考证,但也善于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和历史场景的描绘,让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我们相信,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能够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精神的启迪。这是一次关于中国近代大学的深度对话,也是一次关于中国精神文化发展的精彩回溯。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决定购买这本书时,我更多是被“精神文化系列”这个副标题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大学的编年史,更是一次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精神风貌的考察,是一次对那个时代思想潮涌的深度解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历史事件梳理,深入挖掘大学在中国近代精神文化转型中所扮演的“精神发动机”角色。我想看到的是,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大学如何成为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如何孕育出各种新思潮,并深刻影响着整个国家的走向。我想了解那些身处大学的学者们,他们的学术追求、思想困境,以及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他们所展现出的独立精神和人文关怀。这本书或许会让我看到,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塑造人格、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熔炉,是承载民族希望的精神家园。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生动的叙述,将那些沉寂在历史中的学术争鸣、思想火花、以及知识分子们坚守的信念,重新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得以窥见近代中国精神世界澎湃的律动,感受那股从未停歇的求索与变革的力量。

评分

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个人对“精神文化”这一关键词的敏感。中国近代史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转型史,而精神文化的重塑无疑是这场转型中最深刻、最艰难的部分。《中国史话·近代精神文化系列:大学史话》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将大学发展与更宏大的精神文化变革联系起来的可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大学制度、学科建设的梳理,而是更进一步,去探讨大学如何成为近代中国新精神、新文化的重要孕育者和传播者。我想知道,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大学是如何吸纳、消化、并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理念的?那些曾经在大学里任教的学者们,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大学又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近代大学是如何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播撒下现代文明的种子,并最终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超越历史事件本身的思考,去感受那个时代精神的脉搏,去理解大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价值。

评分

作为一个对教育史略有研究的爱好者,我对《中国史话·近代精神文化系列:大学史话》这本书充满了好奇。我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教育制度的演变和学术思想的传播,而中国近代大学的历史恰恰是这两个方面的重要交汇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帮助我理解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在西方教育模式影响下,如何经历本土化的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大学的办学宗旨、学科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所呈现出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从中探究大学精神的内涵,这种精神是如何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形成、发展和传承的。我关注的不仅仅是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规章制度,更是那些支撑起大学灵魂的理念和价值。例如,在不同时期,大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何侧重?学术自由和思想独立的边界在哪里?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又该如何界定?这本书若能在这几个方面提供深刻的洞见,那将是对我研究极大的裨益。我期待能够从中汲取新的养分,拓展我的学术视野,更全面地理解中国近代教育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大学史话》立刻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认为,一所大学的历史,不仅是校园建筑的变迁,更是人才培养的轨迹,是思想碰撞的火花,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中国近代大学,正是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中诞生和发展的,它们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使命和民族期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历史上的大学校园,感受那个时代学子的风采,聆听先贤们的教诲。我不仅仅想了解大学的设立、发展和规模,更希望看到那些在大学里发生的鲜活故事,那些关于学者们治学育人的点滴细节,那些在校园里萌发的革命思想和艺术思潮。这本书或许能让我看到,大学是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际,成为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又是如何在和平年代,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我希望它能让我对中国近代大学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认知,理解它们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

评分

一本厚重的书,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感,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名《中国史话·近代精神文化系列:大学史话》就已经点明了它的核心主题,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翻开扉页,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立刻吸引了我,仿佛预示着这是一次关于中国近代大学精神与文化演进的深度探索。我个人对近代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塑造了现代中国思想和社会面貌的关键时期和重要机构。大学,作为知识的殿堂、思想的摇篮,其发展轨迹无疑是理解中国近代精神文化变迁的一把绝佳钥匙。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早期大学的创建历程,那些在动荡年代中艰难孕育的教育理想,以及它们是如何在西方文明的冲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体系的。我想了解那些杰出的教育家们,他们怀揣怎样的教育理念,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先进的知识和教育模式引入中国。同时,我也希望能深入了解大学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它们是如何培养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又是如何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的。这本书或许会带我穿越时空的隧道,亲历中国大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发展史,感受那段充满理想、奋斗与牺牲的峥嵘岁月。

评分

金以林的研究确实值得推荐

评分

金以林的研究确实值得推荐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值得买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值得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