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座血型、色彩性格等“伪心理学”大行其道的时代,本书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
清华大学系主任强烈推荐给一般读者的心理学入门读物
科学松鼠会推荐的心理学入门书籍
全球300多所心理学教育机构采用
畅销二十余年,经久不衰,在心理学领域享有盛誉的经典著作
在今天的大众媒体和图书市场上,到处充斥着关于潜能提升、心理操控、色彩星座、催眠读心等伪装成心理学的主题,更有一些伪心理学家、所谓的心理治疗师打着心理学的旗号欺世盗名,从中渔利。在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心理学信息面前,如何拨除迷雾,去伪存真,成为一个明智的心理学信息的消费者呢?这本书将教给你科学实用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将真正的心理学研究从伪心理学中区分出来,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
《对“伪心理学”说不》第1版出版于1983 年,20 多年来一直被奉为心理学入门经典,在全球专业大学中享有盛誉,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第8 版。这本书并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导论类教材,很多内容是心理学课堂上不曾讲授的,也是许多心理学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作者正是从此初衷出发,以幽默生动的语言,结合一些妙趣横生、贴近生活的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可证伪性、操作主义、实证主义、安慰剂效应、相关和因果、概率推理等心理学中的基本原则。与上一版相比,第8版更新了全新的研究资料和实例,扩展了信度、效度、元分析、随机取样与随机分配等问题的讨论。
本书不仅适合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有助于建立心理学研究中必要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与意识,而其通俗易读性也非常适合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帮助你纠正对心理学的种种误解,学会独立地评估心理学信息,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此外,由于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共通性,本书也不失为一本精彩有趣的科学哲学类读物。
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E. Stanovich),目前担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的国家首席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是推理和阅读的心理学机制。他于2010年获得格威尔美尔教育奖(Grawemeyer Award in Education)。他至今已发表了200多篇科学论文。在一项对于论文引用率的调查中,斯坦诺维奇位列引用率很高的50位发展心理学家之一,也是25位很高产的教育心理学家之一。他所撰写的《对“伪心理学”说不》(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一书被全球300多所心理学高等教育机构采用。
序言
第1章 心理学充满生机(在科学阵营里左右逢源)
弗洛伊德问题
现代心理学的多样性
多样性的含义
科学的统一性
那么,什么是科学?
系统的实证主义
公共性的、可检验的知识:可重复性和同行评审
实证性的、可解决的问题:科学家对于可检验理论的研究
心理学和世俗智慧:“常识”的误区
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小结
第2章 可证伪性——如何捕捉头脑中的小精灵
理论和可证伪性标准
敲门节奏理论
弗洛伊德与可证伪性
小精灵
不是所有的证实都等价
可证伪性和世俗智慧
承认错误的自由
想法不值钱
科学中的错误:接近真理
小结
第3章 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但是,博士,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科学家不是本质主义者
本质主义者喜欢咬文嚼字
操作主义者将概念和可观测事件联系在一起
信度和效度
直接和间接的操作性定义
科学概念的演进
心理学领域的操作性定义
作为人性化力量的操作主义
本质主义问题和对心理学的误解
操作主义和心理学问题的措辞
小结
第4章 见证和个案研究证据——安慰剂效应和了不起的兰迪
个案研究的地位
为什么见证叙述毫无价值:安慰剂效应
“鲜活性”问题
单一个案的压倒性影响
了不起的兰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见证为伪科学打开方便之门
小结
第5章 相关和因果——用“烤箱法”避孕
第三变量问题:戈德伯格与糙皮病
为什么戈德伯格的证据更好
方向性问题
选择性偏差
小结
第6章 让一切置于控制之下——聪明汉斯的故事
斯诺与霍乱
比较、控制和操纵
随机分配与操纵共同定义了真实验
控制组的重要性
聪明汉斯——神马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的聪明汉斯
对变量分开考察:特殊条件
直觉物理学
直觉心理学
小结
第7章 “但是这不是真实的生活!”——“人为性”批评和心理学
为什么自然性并非总是必要的
对“随机取样”的误解
随机分配和随机样本的区别
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异同
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大二学生”问题
正确看待“真实生活”和“大二学生”问题
小结
第8章 避免爱因斯坦综合症——聚合性证据的重要性
关联性原则
消费者规则:警惕关联性原则的无效性
“跃进”模式与渐进整合模式的比较
聚合性证据:在瑕疵中进步
心理学中的聚合性证据
科学共识
研究方法和聚合性原则
向更有效的研究方法迈进
不要对矛盾数据感到绝望
小结
第9章 打破“神奇子弹”的神话——多重原因的问题
交互作用
单一原因解释的诱惑
小结
第10章 人类认知的阿喀琉斯之踵——概率推理
“某某人”统计学
概率推理以及对心理学的误解
有关概率推理的心理学研究
对概率信息的不充分利用
样本大小信息的误用
赌徒谬误
再谈统计与概率
小结
第11章 偶然性在心理学中扮演的角色
试图解释偶然性事件的倾向
解释偶然性:错觉相关和控制错觉
偶然性和心理学
巧合
个人的巧合
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临床预测与统计预测
小结
第12章 不招人待见的心理学
心理学的形象问题
心理学和超自然心理学
自助类读物
菜谱式知识
心理学和其他学科
我们是自己最坏的敌人
每个人不都是心理学家吗
抵制科学心理学的根本原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这本关于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素养的书,简直是为我这种长期在信息海洋里摸爬滚打,时不时就被那些听起来玄乎但经不起推敲的“理论”忽悠的人量身定制的。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测试,声称能通过几个简单的选择判断出我的“深层人格类型”,甚至还给出了职业建议。当时我深信不疑,结果发现那些建议泛泛而谈,几乎适用于任何人。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束强光照进了我被那些模糊不清的概念蒙蔽的视线里。它没有直接抨击任何具体的伪科学流派,而是从最基础的逻辑结构和证据要求入手,教我们如何辨别一个论断是否站得住脚。作者非常注重对“证据”的定义,强调了样本偏差、确认偏误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犯的认知错误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判断的。读完后,我再看到那些声称有“突破性发现”的宣传时,我的第一反应不再是惊叹,而是下意识地开始审视:这个声称的来源可靠吗?它有没有经过同行评审?有没有可重复性?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比学到任何一个具体的知识点都要宝贵得多。它不是在告诉我“什么是对的”,而是在告诉我“如何去判断什么是对的”。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批判性思维的书有点望而却步,担心会读起来枯燥乏味,充满晦涩难懂的术语。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预设。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不像是在上一堂严肃的讲座,更像是在和一个博学又风趣的朋友聊天。作者似乎深知读者的痛点,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一些历史上的著名骗局或者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营销陷阱的案例。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诉诸权威”的分析。我们太习惯于听从“专家”的声音,但这本书教会我们,真正的专家也需要接受严格的检验,而且即便是权威,其观点也可能随着新的证据而改变。这促使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过去对很多“名人推荐”产品的态度。它没有教我们去盲目地怀疑一切,这很重要。它强调的是“审慎的怀疑”,是基于证据的质疑。这种平衡感,让这本书的建议更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沦为一种愤世嫉俗的姿态。我甚至开始在家庭聚会上,用一种更温和、更有逻辑的方式,来回应那些热衷于传播未经证实消息的亲戚,效果出奇地好。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心智防御工具包”。我发现,很多我们自认为“常识”的东西,其实是建立在非常脆弱的逻辑基础上的。比如,那些关于“隐藏知识”或者“只有少数人知道的秘密”的叙事,往往是吸引人点击和购买的惯用伎俩。作者对“诉诸情感”的分析,尤其让我警醒。很多“伪科学”的宣传,其核心卖点不是数据,而是对希望、恐惧或归属感的强烈调动。当你感到生活失控时,一个看似能提供“终极答案”的理论会非常有吸引力。这本书巧妙地揭示了这些情绪陷阱是如何工作的,它让我们明白,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往往是建立在严谨、有时甚至是枯燥的验证过程之上的,而不是华丽的情感包装。它教会我的不是去嘲笑那些上当受骗的人,而是去理解人性的弱点,并主动构建起保护自己思维的防火墙。读完后,我对待任何号称能“彻底改变人生”的产品或理念,都会先冷静下来,问自己一句:这个结论背后的支持证据,是否经得起最严格的拷问?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找到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反驳我朋友圈里的某些迷信言论,但结果我收获了远超预期的东西:一套系统的、可以迁移到生活各个层面的分析框架。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对“安慰剂效应”的解释非常到位。在很多领域,人们的自我感觉良好往往被误认为是疗效本身。这本书用近乎生物学和统计学的严谨性,阐释了人类主观体验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它不是要摧毁人们的希望,而是要将希望建立在更坚实的基础之上。它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又异常地清晰易懂,几乎没有冗余的篇幅。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对自己的认知进行一次定期的“系统维护”。它让我明白,科学探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充满了自我修正的可能。这种对过程的尊重,远比那些声称拥有最终答案的理论要来得可靠和令人安心。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极具责任感的作品,它保护读者免受认知上的侵害。
评分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挺理性的人,直到我开始接触一些所谓的“能量疗愈”和“吸引力法则”的圈子。那种氛围里,任何积极的联想都会被解读为“宇宙在回应你”,而任何负面情绪都会被归咎于你“不够专注”。这本书对这种“循环论证”和“后见之明偏差”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打击。作者用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展示了人们如何为了维护自己已有的信念系统,而不惜曲解事实,甚至将无关的巧合视为必然的因果联系。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可证伪性”的讨论。很多流行的“心灵鸡汤”之所以难以被证伪,恰恰是因为它们的设计是如此模糊和包容,以至于任何结果都能被强行解释进去。这本书没有用高深的哲学术语来吓唬人,而是用清晰的语言,把这些复杂的科学哲学概念拉到了普通读者的生活场景中去。比如,它提到如何区分“相关性”和“因果性”时,举的例子非常贴近生活,让我立刻明白了为什么看到有人吃了某种“神药”后病好了,不能就断定是药的作用。这让我对自己过去轻易相信某些“小道消息”的行为感到有些汗颜,但更多的是一种茅塞顿开的释然。
评分封面很好看,纸质也不错,很好的一本书,尽快把它看完
评分物流可以,刚到,帮别人买的,还没过
评分再看看别的推荐的心理学书吧|ω?)
评分昨天下的单,今天收到了!正版,值得拥有!
评分京东买书非常不错,方便快捷!
评分好评,到货快,包装好,服务好,正品,纸张不错,印刷清晰
评分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分类过的心理学研究。另:作者对物理学的理解很糟糕,比如拿电子云的概率性来例证心理学研究的概率属性(p167),还有对爱因斯坦理论的误用(“在速度较低的情况下,这两种理论(引者注:牛顿力学和狭义相对论)做出了本质上相同的预测”,p136)。
评分这本书还是我看混沌研习社创始人李善友讲的课程才知道这本书的,具说曾获格文美尔教育讲,书真心不错,好好研习
评分东哥送货快。满意。东哥威武~东哥送货快。满意。东哥威武~东哥送货快。满意。东哥威武~东哥送货快。满意。东哥威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