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全集 [I. M. Pei: Complete Works]

贝聿铭全集 [I. M. Pei: Complete Work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菲利普·朱迪狄欧,[美] 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 编,郑小东,李佳洁 译,[美] 林兵 校
图书标签:
  • 建筑
  • 贝聿铭
  • 现代建筑
  • 建筑设计
  • 建筑师
  • 西方建筑
  • 艺术设计
  • 建筑史
  • 图文
  • 作品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139970
版次:1
商品编码:10861851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I. M. Pei: Complete Work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68
字数:6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建筑设计专业师生、从业人员,对建筑有兴趣的一般读者
  

  《贝聿铭全集》按时间顺序汇编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是贝聿铭先生的作品集,是对过去50年中他的混凝土、玻璃、钢结构、石材等经典建筑作品的总结,书中一共收录了50多个建筑作品和300多幅插图,也包括其的建筑作品。每个建筑作品都有详细的背景资料、项目描述和评价。作者用设计草图、设计图、效果图结合文字对每一个项目做了全面的分析。这些项目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各地,其中包括美国波士顿的肯尼迪图书馆、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扩建工程、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等,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几乎包括了贝聿铭先生的所有建筑作品。文前有贝聿铭先生自己为全集写的《建筑是艺术和历史的结合》。

  阅读这本由贝聿铭办公室授权的、夹叙夹议的全集,客观真实地领略建筑大师职业生涯的轨迹。

  《贝聿铭全集》获得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14年)

  入选为“十二五”(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精品项目(土建类仅有3项入选)。

  被评选为“第十二届引进版科技类优秀图书”(2013年,共30种)。

  中文译稿繁体版在台湾出版。

内容简介

  

  1983年,当世界上著名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被授予普利兹克奖(Pritzker Prize)时,评审团对这位善用光线、空间和几何图形的大师的评价是:"他创造了本世纪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贝聿铭全集》是这一评语的好见证,本书以他著名并广受赞誉的卢浮宫作为焦点,展示了贝聿铭逾50年来一众的雕塑感造型作品。

  贝聿铭偏爱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的结合,他将自己的现代建筑愿景以作品的形式散布全球,远至卡塔尔、中国、卢森堡、日本和德国。同时,波士顿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和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等重要作品让他在美国国内也早已家喻户晓。这本全集专注于贝聿铭本人感兴趣并直接负责的作品,以更好地展现大师的巨大影响力。作为一本研究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专著,书中由菲利普·朱迪狄欧、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和卡特·怀斯曼撰写的深度评论,将成为有助后人研究贝氏风格的珍宝。

作者简介

  菲利普·朱迪狄欧,1980–2002年任法国艺术期刊ConnaissancedesArts(《艺术知识》)总编。出版逾50本现代建筑学著作,其中包括安藤忠雄、诺曼·福斯特和理查德·迈耶的专论。

  

  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建筑历史学家,布朗大学博士,曾任教于罗德岛设计学院和新学院,后加入贝聿铭及合伙人建筑事务所,任沟通总监及事务所历史学家近20年,对于贝聿铭及其作品有着独到的内部视角和见解。

  

  卡特·怀斯曼,著有I.M.Pei:AProfileinAmericanArchitecture(《贝聿铭:美国建筑的轮廓》),曾任NewYorkMagazine(《纽约杂志》)建筑评论家16年。

  

  李佳洁,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学士)、高级翻译学院(同声传译专业硕士),现在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

  

  郑小东,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学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硕士、博士),现在任教于北京林业大学。
  

  林 兵,建筑师,曾任贝氏建筑事务所亚洲代表,参与了苏州博物馆等项目的设计。现为OLI建筑事务所合伙人。曾翻译出版《贝聿铭谈贝聿铭》。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一年之计在于春。从这场春节前的图书盛会,是能窥出些明年图书市场的风云的。

  我首先关注《贝聿铭全集》的发布会。贝聿铭先生堪称当代盛名的华人建筑大师(没有之一),全集问世,意义重大。而贝聿铭对中国的古建筑保护和当代建筑,也发出过切中时弊的警示。全集无疑为人们全面了解其建筑理念,提供了珍贵材料。关于城市建筑、规划的书在国外运营成熟,是向市民传递都市居住文化的良好途径,但中国出版界做得不算好,希望《贝聿铭全集》能成为契机。

  ——《生活周刊》


  ★晨报讯(记者刘婷)昨天,汇聚华人建筑大家贝聿铭七十多年建筑生涯主要作品的《贝聿铭全集》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在订货会上推出。据出版方介绍,该书由贝聿铭办公室授权,贝聿铭在专门为该书中译本出版撰写的简短序言中对年轻的建筑师寄予厚望,他表示,中国建筑的根可以是传统的,而芽应该是新芽,这也是中国建筑的希望所在。

  贝聿铭在序言中称,他很高兴有幸在中国参与了几项设计,从早期的香山饭店到近年的苏州博物馆,他都致力于探索一条中国建筑的现代之路。中国建筑的根可以是传统的,而芽应该是新芽,这也是中国建筑的希望所在。贝聿铭表示,他七十多年的建筑生涯大多在美国和欧洲,应该说他是个西方设计师,他的建筑从不刻意去中国化,但中国文化对他影响至深。他深爱中国优美的诗词、绘画、园林,那是他设计灵感之源。

  该书译者之一、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郑小东认为,贝聿铭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和对“留住中国建筑的根”的不懈追求,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要和价值取向。该书责任编辑胡先福介绍说,贝聿铭是一位实践型的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很少,对于已届95岁高龄的贝先生来说,《贝聿铭全集》是他又一个重要作品,他本人对该书中译文的出版尤为重视,不仅专门找人审定译稿,对于版式、封面字体等细节都亲自过目。

  ——《北京晨报》


  ★贝聿铭:把中国建筑的根留住

  他的作品惊艳世界,也引争议无数他被尊为大师,却几无理论著述

  2012年图书订货会期间,贝聿铭授权出版的中文译本《贝聿铭全集》首发,成为本届订货会图书亮点。

  贝聿铭一生的七十多件作品,几乎都享誉世界。有人说他是狂徒,以一介华人身份,将一座晶莹剔透的金字塔搬进了法国人的“圣地”卢浮宫。他的作品每每造价惊人,引发争议无数;他被尊为大师,却几乎没留下理论著述。关于他的建筑作品的争议和话题之多,丝毫不亚于他那享誉国际建筑界的大师荣耀。《贝聿铭全集》的出版无疑可以让我们解读贝聿铭的建筑人生,解读现代建筑的中国心。该书译者、建筑学博士郑小东先生接受本报专访,畅谈贝氏设计理念。

  本专题采写及图片翻拍记者吴波

  ——《广州日报》

目录

中文版序(贝聿铭)

为了诗意地栖居(陈大卫)

建筑是艺术和历史的融合(贝聿铭)

前言(卡特·怀斯曼)

1948—1995:贝聿铭,延续与进化(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

圆形螺旋公寓 纽约州,纽约 1948—1949(未建)

海湾石油公司办公大楼 佐治亚州,亚特兰大 1949—1950

齐氏威奈公司 纽约州,纽约 1949—1952

贝氏私邸 纽约州,卡托纳 1952

里高中心 科罗拉多州,丹佛, 1952—1956

华盛顿西南区城市重建项目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1953—1962

中央车站双曲面大楼 纽约州,纽约 1954—1956(未建)

基普斯湾广场 纽约州,纽约 1957—1962

路思义纪念教堂 中国台湾,台中,东海大学 1956—1963

社会山项目 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1957—1964

麻省理工学院

地球科学中心(绿楼) 1959—1964

化学楼 1964—1970

化工楼 1972—

马萨诸塞州,剑桥

东西文化中心 夏威夷州,马诺,夏威夷大学 1960—1963

纽约大学大学广场 纽约州,纽约,纽约大学 1960—1966

国家航空公司航站楼 纽约州,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 1960—1970

美国大气研究中心 科罗拉多州,博尔德 1961—1967

艾佛森美术馆 纽约州,锡拉丘兹 1961—1968

联邦航空局空中交通管制塔 多个地点 1962—1965

克里奥·罗杰斯纪念图书馆 印第安纳州,哥伦布市 1963—1971

美国人寿保险公司(威尔明顿总部) 特拉华州,威尔明顿 1963—1971

肯尼迪图书馆 马萨诸塞州,多切斯特 1964—1979

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 加拿大,多伦多,商业广场 1965—1973

得梅因艺术中心扩建项目 爱荷华州,得梅因 1965—1968

达拉斯市政厅 得克萨斯州,达拉斯 1966—1977

贝德福德-史蒂文森超级街区项目 纽约州,纽约,布鲁克林 1966—1969

赫伯特·F·约翰逊艺术馆 纽约州,伊萨卡,康奈尔大学 1968—1973

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1968—1978

保罗·梅隆艺术中心 康涅狄格州,沃灵福德,乔特中学 1968—

华侨银行中心(华厦) 新加坡 1970—1976

来福士广场 新加坡 1969—1986

劳拉·斯佩尔曼·洛克菲勒学生公寓 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 1971—1973

波士顿美术馆,西翼及翻修项目 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1977—1981(1977—1986翻修)

IBM办公楼 纽约州,帕切斯 1977—1984

得克萨斯商业银行大厦 得克萨斯州,休斯顿,联合能源广场 1978—1982

威斯纳馆,媒体实验室 马萨诸塞州,剑桥,麻省理工学院 1978—1984

香山饭店 中国,北京 1979—1982

莫顿·梅尔森交响乐中心 得克萨斯州,达拉斯 1981—1989

中银大厦 中国,香港 1982—1989

乔特罗斯玛丽科学中心大厅 康涅狄格州,沃灵福德 1985—1989

创新艺人经纪公司 加利福尼亚州,贝弗利山 1986—1989

摇滚名人堂和博物馆 俄亥俄州,克利夫兰 1987—1995

1983—2008:贝聿铭与历史的挑战(菲利普·朱迪狄奥)

大卢浮宫项目 法国 ,巴黎

一期:1983—1989;二期:1989—1993

贝聿铭和卢浮宫:“当然,如果是重修卢浮宫的话……”

埃米尔·比亚西尼,法国大文化都市计划前部长

四季酒店 纽约州,纽约 1989—1993

“天使之乐”钟楼 日本,滋贺县,信乐町,神田美苑 1988—1990

美秀美术馆 日本,滋贺县,信乐町,神田美苑 1991—1997

中国银行总部大楼 中国,北京 1994—2001

卢森堡大公现代美术馆 卢森堡 1995—2006

德国历史博物馆(军火库) 德国,柏林 1996—2003

奥尔亭 英国,威尔特郡 1999—2003

苏州博物馆 中国,苏州 2000—2006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卡塔尔,多哈 2000—2008

注释

作品全编

致谢

图片版权

编后记

精彩书摘

  建筑是艺术和历史的融合

  贝聿铭

  我的少年时期在中国度过,那个时候我对建筑没有什么概念,认为建筑和工程是一回事,从来没有考虑过设计的问题。我学习物理和数学,对艺术和历史却没有过多的关注。后来我逐渐认识到,艺术和历史才是建筑的精髓。第一个让我考虑建筑学的,是威廉·埃默森(WilliamEmers·n)。那个时候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工程,而麻省理工建筑学院和哈佛大学之间有几个联合项目,因此在格罗皮乌斯(Gr·upius)来之前,我就对哈佛大学建筑学院有了一些了解。当时麻省理工学院还沉迷于学院派(Beaux-Arts)风格,我对于格罗皮乌斯和布劳耶(MarcelBreuer)加入哈佛大学很感兴趣,于是便决定到哈佛读研究生。

  在哈佛大学读研的最后一年,我师从格罗皮乌斯,他允许每个学生自由选择项目主题。我对他说我想做一个与中国有关的项目,因为我认为历史和建筑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他听完后并没有反对我,只是回答说,“好啊,那你证明给我看看。”于是我决定设计一座位于上海的博物馆。当时所有在建的中国建筑都是新古典主义风格。而我却认为,中国的展品都不大,因此学院派风格的立柱和山花并不适合。由于家里一直都有收藏中国艺术品,我对中国艺术也略知一二。最后我设计了一个为中国艺术品量身定做的博物馆,这也赢得了格罗皮乌斯的认可。1946年我在哈佛读研时设计的这个作品,和时隔60年之后的苏州博物馆不无相似之处。

  1948年我在哈佛大学教书,而威廉·齐肯多夫(WilliamZeckend·rf)正决定在自己的威奈公司开设建筑部门,他让菲利普·约翰逊(PhilipJ·hns·n)列出了一些建筑师,我也在其中,就这样我搬到了纽约开始为他工作。我们看了各种地产,我也开始逐渐了解了不动产业。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只停留在理论上,直到基普斯湾项目才真正得以建成。这个项目给了我信心,也让我更加敢于放手设计。那时候的我,十分欣赏密斯·凡·德·罗(MiesvandeR·he),虽然知之不多,但很有信心,想要超越密斯。密斯偏爱的“幕墙”是用玻璃和金属覆盖结构骨架的,而我想,如果能把墙面直接变成外立面,这样就可以两步并作一步了。于是,在基普斯湾项目和后来与齐肯多夫做的低成本住宅里,我都采用了这个方法。

  我和齐肯多夫合作了10年,这期间真正的作品不多,但是在整个团队中的工作给我带来了其他年轻建筑师不可能接触到的广阔经验。我接触到的是大规模的都市设计。基普斯湾项目之后,我开始感到低成本住宅的局限性,并且想要做些不一样的作品。第一个机会就是来自丹佛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主任沃尔特·奥尔·罗伯茨(Walter·rrR·berts)请我在博尔德的平顶山上建一个研究中心,我欣然应允。正是这个项目,让我第一次有机会将建筑视为一种艺术形式。

  继罗伯茨博士之后,我的下一个重要客户是杰奎琳·肯尼迪,1964年她在一众建筑师中,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我来负责肯尼迪图书馆。这个项目的高曝光率一定程度上也帮我得到了国家美术馆东馆的项目。而后来,正如埃米尔·比亚西尼(EmileBiasini)所说,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isMitterrand)总统--另一个我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则是因为我做的国家美术馆东馆,而最终选择我来负责大卢浮宫的设计。在前进的道路上,一个有远见愿景的人可以及时地助你一臂之力,而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就很幸运地遇见了这样一些贵人。

  我最感兴趣的,一直是公共项目,而我认为最好的公共项目就是博物馆,因为它是一切事物的总结。卢浮宫关乎建筑,但更是对一个文明的表达。我总能从博物馆的建造中学到很多,如果不学,我就无法设计。从我在哈佛大学时期师从格罗皮乌斯的第一个项目,到我最近的作品,博物馆一直都是我的主题,不断地提醒着我,艺术、历史和建筑确实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

前言/序言

  为了诗意地栖居

  ——《贝聿铭全集》序

  陈大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部党组成员)

  生活是一种态度,一种栖居态度,淡定从容,才能感知那些蕴籍于大众空间消费功能之中的建筑艺术和文化淀积。多年来,为追寻工业化足踪、弥补城市化亏缺,我们发展得匆忙;那些追逐物质财富的狂热,淡化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憧憬;我们终日辛劳建业,却渐渐远离了诗意栖居。《贝聿铭全集》所传达的,是使栖居同时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和艺术追求,或许能帮助我们重新唤起,在平凡生活中发现、分享和传承文化的真诚向往。

  建筑是一种作品,一种艺术作品,与真理并肩而行,才能显现其中的美。这真理是“栖”的真理,是对心灵寓于躯体的认同。建筑设计要形成躯体活动的物理空间,也要营造心灵活动氛围,借助结构造型活跃视觉张力,通过空间融合引领心灵平和,并在有限的物理空间中张扬心灵活动尺幅。这真理也是“居”的真理,是对生者寓于世界的认同,是对建筑在本质上要满足大众栖居消费需求的认同。建筑设计要尽可能发挥物理空间承载社会活动的实用功能,实现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贝先生的建筑设计中,粗犷的结构造型浸润着水墨丹青,无论是开放的现代元素,还是含蓄的曲径亭榭,执着的艺术追求并不影响这位现代主义大师规划建筑的实用功能,借助简单几何图形的巧妙堆叠,他总能完成空间布局的融合与延展,用艺术诠释作品的灵魂,以功能承载建筑的平实。

  建筑是一种存在,一种文化存在,融入历史,才富于内涵,而历史则是文化的演进和遗存。这历史是“筑”的历史,是对居者筑其居所的认同。建筑设计在概念上要支持居者的文脉相传与个性彰显,在形式上要维系居者禀赋文化与居所本土文化和谐相容,在结构上要支持居所衍生特色文化、见证历史沿革。贝先生重视在建筑艺术中融入历史领悟,这使他的诸多作品最终能成为文明演进的时空标记。

  先生深受儒学影响,文化底蕴融贯中西。其人生经历和“艺术与历史相融合”的创作理念,使建筑作品浓缩着东方哲理、硕儒品性和特立独行的西方观念,不仅体现出古老东方文明的现代价值,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人类为诗意栖居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贝聿铭全集》中文版定稿之际,我有幸先睹为快。本书的出版,既遂了先生心愿,也为国内建筑同仁提供了一本可资精进的教科书。


《贝聿铭全集》并非一本独立的书籍,而是对建筑大师贝聿铭毕生创作生涯的系统性梳理与呈现。它是一份凝结了数十载艺术匠心与时代精神的史料汇编,旨在以详实的面貌、宏大的视野,记录并解读这位享誉世界的华人建筑师如何以其独特的东方视角与现代设计语言,在全球范围内留下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建筑瑰宝。 这部“全集”并非单纯的作品罗列,更是一次深入的文本挖掘与思想探索。它呈现的不仅仅是那些矗立于世界各地的标志性建筑——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翼的几何之美,到卢浮宫金字塔的颠覆与融合;从香港中银大厦的东方气韵,到苏州博物馆的江南意境——更深入地剖析了每一件作品背后的设计理念、创作过程、文化语境以及其对城市肌理与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结构与内容: 《贝聿铭全集》的编撰,必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它不仅仅是一本建筑图册,而是一部涵盖了贝聿铭人生轨迹、艺术哲学、设计方法论以及时代背景的百科全书。 早期教育与启蒙: 追溯贝聿铭的成长历程,从他在上海的童年,到远赴美国求学,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深造的经历,将是全集的起点。这一部分将细致地展现他如何汲取东西方文化的养分,特别是他在哈佛大学时期,受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等现代主义大师的影响,为他日后的设计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可能包含他早期未完成的学业项目,以及那些塑造了他早期审美取向的艺术与建筑体验。 初露锋芒与早期实践: 贝聿铭职业生涯的早期,是如何在现代建筑浪潮中摸索前行?全集将重点呈现他在“埃罗·沙里宁事务所”以及随后自己独立执业初期的重要项目。例如,科罗曼德大道(Karamoor Drive)的住宅设计,或是一些早期的商业与文化建筑,这些项目虽然可能不像后期作品那样声名显赫,但它们展现了贝聿铭对空间、材料以及客户需求的早期理解与尝试,是其设计语言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 国际声誉的建立与标志性项目: 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贝聿铭开始承担更多大型、复杂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全集将以大量的篇幅,深入解析这些让他在国际建筑界声名鹊起的作品。 美国本土的实践: 科罗拉多州立大教堂(Cathedral of St. Joseph, Denver): 这个项目充分展现了贝聿铭对现代主义教堂建筑的独特理解,如何运用混凝土的雕塑感与光影的诗意,创造出一个既庄严又充满现代精神的宗教空间。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翼(East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这是贝聿铭在美国最负盛名的项目之一。全集将详细拆解其三角形与四边形几何体巧妙结合的设计手法,如何处理庞大体量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及他如何通过空间序列的引导,让观众在艺术与建筑之间产生奇妙的对话。同时,对该项目在材料选择、结构创新以及采光设计上的考量,也将是重点。 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政厅(Dallas City Hall, Dallas): 这个倾斜的巨构,以其独特的造型成为达拉斯的城市地标。全集将探讨其设计的几何逻辑,如何处理巨大的体量感,以及它在开放空间与公共活动方面的考量。 伊索·唐伊艺术博物馆(Isamu Noguchi Foundation, Noguchi Museum, Long Island City): 这个项目体现了贝聿铭对艺术家工作室与展陈空间的理解,如何为野口勇这位雕塑家创造一个既能展示作品又能激发创作灵感的场所。 走向世界的足迹: 香港中银大厦(Bank of China Tower, Hong Kong): 这个项目将是全集中的一个重要篇章。全集将深入探讨贝聿铭如何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如竹子节节高升的寓意,以及风水理念,融入到现代高层建筑的设计中。从竹竿造型的象征意义,到结构上的创新,再到如何处理香港这片土地的特殊地理与文化环境,都将是详尽的分析对象。 法国卢浮宫金字塔(Louvre Pyramid, Paris): 这个项目无疑是贝聿铭最具争议但也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全集将细致梳理其设计缘起,如何处理历史遗迹与现代介入的微妙关系,以及金字塔作为入口的象征意义。对玻璃、钢铁等材料的创新运用,以及其对博物馆导览动线的革命性改变,都将是重点。它代表了贝聿铭在挑战传统、融合文化上的大胆探索。 日本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Japan): 这个隐藏在山间的神秘美术馆,充分展现了贝聿铭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建筑的融入。全集将揭示他如何利用隧道入口,让访客在进入美术馆前经历一个逐渐显露的过程,以及他如何将日本传统的侘寂美学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东方意境。 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Islamic Art, Doha): 这个项目再次证明了贝聿铭在文化传承与现代设计之间的驾驭能力。全集将剖析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伊斯兰传统建筑的几何图案与庭院空间,但他又以极其现代、简洁的语言将其重新诠释,创造出一个充满力量与诗意的建筑。 中国大陆的早期实践: 除了香港中银大厦,全集也可能收录贝聿铭在中国大陆的其他早期项目,虽然这些项目可能不如后期作品知名,但它们同样是贝聿铭根植于祖国文化、探索现代建筑之路的印记。 文化与哲学深度: 《贝聿铭全集》不止步于建筑技术的呈现,更致力于挖掘其作品背后蕴含的东方哲学与文化精神。全集将重点阐述: “因地制宜”与“天人合一”: 贝聿铭的设计始终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他并非简单地将建筑“放置”于场地,而是让建筑“生长”于土地之上,与自然景观、城市文脉相互呼应。全集将通过对不同项目选址、布局、材料运用等方面的分析,展现他如何践行这一理念。 几何学的运用与东方美学: 贝聿铭对几何图形的精妙运用,并非纯粹的形式主义,而是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空间观念与哲学思想。例如,对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几何体的组合与转化,如何被赋予象征意义,如何在空间中创造出既稳定又灵动的韵律。 光与影的诗意: 贝聿铭擅长利用自然光与人造光来塑造建筑空间的情感与氛围。全集将细致分析他在不同项目中的采光设计,光线如何穿透、折射,在墙壁、地面上投下变幻的影子,营造出神圣、宁静或富有戏剧性的空间体验。 材料的理性与感性: 从混凝土的雕塑性,到玻璃的通透性,再到石材的厚重感,贝聿铭对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既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理性与技术,又饱含着对材料本身特质的感性理解。全集将深入探讨他在不同项目中对材料的实验与创新。 “为人民服务”的设计宗旨: 贝聿铭始终认为,建筑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全集将通过对项目功能性、流线设计、公共空间的营造等方面的分析,展现他如何以人为本,创造出既实用又富有美感的空间,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珍贵的史料价值: 《贝聿铭全集》的价值还在于其可能包含的大量珍贵一手资料。这可能包括: 设计草图与模型照片: 展现贝聿铭创作过程的原始思考与演变。 项目模型照片: 呈现建筑在不同阶段的立体形态。 施工过程照片: 揭示建筑从蓝图走向现实的艰辛与智慧。 完工后的摄影作品: 以专业视角捕捉建筑的精髓与神韵。 建筑师本人的访谈与文字: 记录其设计理念、创作心得与对建筑的深刻洞见。 评论家与学者的分析文章: 从学术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与评价。 读者价值: 对于建筑师、建筑学生、艺术爱好者以及任何对城市发展与空间美学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贝聿铭全集》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研究贝聿铭建筑艺术的丰富平台,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建筑与文化、科技与人文、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深入了解贝聿铭的创作历程,读者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培养自己对空间、形式、材料以及人文关怀的深刻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建筑来塑造更美好的未来。 总而言之,《贝聿铭全集》将是一部集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巨著,它不仅是对一位伟大建筑师作品的全面呈现,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是理解二十世纪末以来世界建筑发展史,特别是东西方建筑文化融合重要篇章的必读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在思考,当我们试图将一位跨越半个多世纪、作品遍布全球的建筑大师的“全部”装订成册时,我们究竟是在记录,还是在驯服他的创造力?这份看似详尽的收录,在结构上存在一种微妙的偏向,仿佛在无声地引导读者,将注意力集中于那些最具标志性、最符合“现代主义范式”的作品上。对于那些挑战常规、带有实验性质的早期或未被充分讨论的项目,其篇幅明显被压缩,像是成了陪衬那几座“里程碑”的注脚。这种编排上的权重分配,使得阅读体验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某种预设的导向性,仿佛有人在背后悄悄地画好了重点线。我更希望看到一种更具考古学意义的梳理,一种不带褒贬地陈列所有已知痕迹的姿态,让读者自己去分辨哪些是关键,哪些是尝试,而不是被一个似乎是既定的“大师叙事”所裹挟。

评分

这份汇编的体量和信息密度令人敬畏,但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倾向于将贝聿铭塑造成一个“孤立的天才”,而不是一位身处特定时代洪流中的实践者。关于他与当时建筑界、工程界、乃至业主之间复杂的关系网络,几乎没有被提及。每一张漂亮的鸟瞰图背后,都站着一群被省略的工程师、顾问和决策者。我希望看到的是项目背后的那些“幕后”细节,是关于技术难题如何被攻克,或者在面对文化冲突时,设计师是如何进行微妙的外交斡旋的。这份整理过于专注于“作品本身”的形态美,而对“作品的诞生过程”中的人性、协作与冲突避而不谈,这使得这份“完整”的解读,在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层面上,显得非常单薄和不完整。

评分

从装帧和纸张的手感来说,这无疑是一套体现诚意的出版物,但内容上的组织逻辑,却让我感到困惑和一丝疏离。它似乎是按照项目的时间轴推进的,但这轴线偶尔会因为某些“明星项目”的权重而被刻意拉伸或压缩,导致对建筑语汇的演变追踪变得不连贯。我努力想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作品中捕捉贝聿铭如何回应当地文化、气候和材料限制的细微差异,但这本书提供的分析大多停留在对几何形式和空间序列的赞美上,缺少了那种扎根于土壤的、具体的文化对话。它更像是对普适性美学的展示,而非对特定文化语境下创作策略的深度剖析。这使得翻阅过程,从一种求知的探索,变成了一种对既定美学的重复确认。

评分

这位读者显然对建筑怀有深厚的热情,但似乎对这份“全集”的实际内容有着更深层次的期待与反思,他所评价的重点并非贝聿铭的作品本身,而是这份“全集”所呈现的视角和局限性,以下是五段风格迥异的读者评价: 这套汇编,坦白说,更像是一份精心修剪过的“官方形象档案”,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全集”。它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置于一个过于完美的框架内打磨,每一个线条、每一个光影都被赋予了某种无可指摘的叙事性。我期待看到的是那些被历史风尘掩盖的早期草图,那些关于材料选择的激烈争论,或是那些因政治或预算压力而未能实现的“幽灵项目”。然而,这里呈现的更多是竣工后的荣耀照片和建筑评论家们早已定论的赞美之词。翻阅这些精致的页面,我总感觉隔着一层透明的、却又难以穿透的玻璃纸,无法真正触碰到设计背后的那种原始的挣扎与决策的痛苦。它像是一本关于“完美主义者”的教科书,却失却了“人”在建造过程中的复杂性、妥协与最终的释然。对于渴望深入了解建筑师心路历程的同行或深度爱好者而言,这种过于光滑的呈现方式,反而留下了一片令人扼腕的空白地带。

评分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这份“全集”的选曲则显得过于保守和安全。它涵盖了我们所有熟知的那些光芒四射的杰作,但对于那些处于概念萌芽期、或是那些在争议中挣扎的项目,其收录的深度却显得捉襟见肘。我总觉得,一位真正伟大的建筑师,其成就不仅在于他建成了什么,更在于他拒绝了什么,以及他如何挣脱当时主流思潮的束缚。这份资料集在展示“实现”时是淋漓尽致的,但在揭示“拒绝”与“反思”时却戛然而止。它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终点,却模糊了通往这个终点的复杂岔路口。对于那些试图理解现代建筑如何在这种宏大叙事下保持独立思考的读者来说,这份过于圆融的版本,少了一份必要的棱角和锋芒。

评分

书是正版,京东快递给力。

评分

跟不错,内容跟好,大师就是不一样。

评分

非常崇拜贝老,尤其爱他设计的美秀博物馆!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印刷质量不错

评分

不错,给力。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

评分

今天非常经典,值得拥有

评分

里面的画很好看,女票很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