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经典插图本)

中国通史(经典插图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通史
  • 历史
  • 经典
  • 插图
  • 文化
  • 教育
  • 普及
  • 古代史
  • 中华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49500
版次:1
商品编码:1087145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6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吕著《中国通史》分为上、下两册,上册讲“典章制度”,以文化现象为专题,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十八章,范围广博,取精用宏,多独到之见,这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内容,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下册讲“理乱兴亡”,以时间顺序讲述从三皇五帝到民国时期的中国政治史,叙述简明扼要,脉络流畅,议论风发,极多石破天惊之新理论。上下两册合起来构成了对中国历史文化全貌的一个完整而精练的描述。
  《中国通史》的新版,将原书直排繁体改为横排简体,并将注释形式统一为文中夹注,其他如习惯用词、行文遣句、概念术语,除了一些明显的讹误和不规范用法,基本未动。本次出版保留原书采用的民国纪元,只是在其后增加相应的公元纪元。另外,在本次出版中,我们有选择性地增加了若干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希望能对读者的阅读有所助益。《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一经出版,畅销数十年,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经典读物。《中国通史》分为上下册,上册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本书不仅对想了解中国历史大事的读者有用,而且对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备注:以购买实物版权页上的出版信息批次等为准。

内容简介

  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作出了独到的贡献,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吕思勉先生著作宏富,一生著有两部通史,分别为《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均有开启通史写作新纪元的成就。
  吕著《中国通史》吸收了西方社会史学的新思想,又继承了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以“典章制度”和“理乱兴亡”两个板块构筑了其通史的大框架,这也是本书的主要特点和重大成就所在。谭其骧称吕思勉“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严耕望称吕思勉的治史是“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顾颉刚在《当代中国史学》中称本书“纯从社会科学的立场,批评中国的文化和制度,极多石破天惊之新理论”。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生于江苏常州。幼年家贫无力延师,由其父母授以史部著作。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作出了独到的贡献,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与陈垣、陈寅格、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目录

上册
绪论
第一章 婚姻
第二章 族制
第三章 政体
第四章 阶级
第五章 财产
第六章 官制
第七章 选举
第八章 赋税
第九章 兵制
第十章 刑法
第十一章 实业
第十二章 货币
第十三章 衣食
第十四章 住行
第十五章 教育
第十六章 语文
第十七章 学术
第十八章 宗教
下册
第十九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
第二十章 中国史的年代
第二十一章 古代的开化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
第二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
第二十四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
第二十六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第二十七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二十八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第二十九章 前汉的衰亡
第三十章 新室的兴亡
第三十一章 后汉的盛衰
第三十二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第三十三章 晋初的形势
第三十四章 五胡之乱(上)
第三十五章 五胡之乱(下)
第三十六章 南北朝的始末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
第三十八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第三十九章 唐朝的中衰
第四十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第四十一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四十二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第四十三章 北宋的积弱
第四十四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
第四十五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第四十六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
第四十七章 明朝的盛衰
第四十八章 明清的兴亡
第四十九章 清代的盛衰
第五十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第五十一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
第五十二章 清朝的衰乱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国

精彩书摘

  历史,究竟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这个问题,在略知学问的人,都会毫不迟疑地作答道:历史是前车之鉴。什么叫做前车之鉴呢?他们又会毫不迟疑地回答道:昔人所为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失策,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法戒”。这话骤听似是,细想就知道不然。世界上哪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远者且勿论。欧人东来以后,我们应付他的方法,何尝不本于历史上的经验?其结果却是如何呢?然则历史是无用了么?而不知往事,一意孤行的人,又未尝不败。然则究竟如何是好呢?
  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是处。所以我们求学,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事实。
  要应付一件事情,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之术,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子的一个人?譬如久于官场的人,就有些官僚气;世代经商的人,就有些市侩气;向来读书的人,就有些迂腐气。难道他是生来如此的么?无疑,是数十年的做官、经商、读书养成的。然则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亦是如此了。中国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欧洲?欧洲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日本?习焉不察,则不以为意,细加推考,自然知其原因极为深远复杂了。然则往事如何好不研究呢?然而以往的事情多着呢,安能尽记?社会上每天所发生的事情,报纸所记载的,奚啻亿兆京垓分之一。一天的报纸,业已不可遍览,何况积而至于十年、百年、千年、万年呢?然则如何是好?
  须知,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并不要把他以往的事情,通通都知道了,记牢了。我,为什么成为这样一个我?反躬自省,总是容易明白的,又何尝能把自己以往的事,通通记牢呢?然则要明白社会的所以然,也正不必把以往的事,全数记得,只要知道“使现社会成为现社会的事”就够了。然而这又难了。
  任何一事一物,要询问它的起源,我们现在,不知所对的很多。其所能对答的,又十有八九靠不住。然则我们安能本于既往,以说明现在呢?
  这正是我们所以愚昧的原因,而史学之所求,亦即在此。史学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实;(二)加以解释;(三)用以说明现社会;(四)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往昔的历史,是否能肩起这种任务呢?观于借鉴于历史以应付事实导致失败者之多,无疑的是不能的。其失败的原因安在呢?列举起来,也可以有多端,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偏重于政治的。翻开二十五史来一看,从前都说二十四史,这是清朝时候,功令上所定为正史的。民国时代,柯劭忞所著的《新元史》,业经奉徐世昌总统令,加入正史之中,所以现在该称二十五史了。所记的,全是些战争攻伐,在庙堂上的人所发的政令,以及这些人的传记世系。昔人称《左传》为相斫书;近代的人称二十四史为帝王的家谱;说虽过当,也不能谓其全无理由了。单看了这些事,能明白社会的所以然么?从前的历史,为什么会有这种毛病呢?这是由于历史是文明时代之物,而在文明时代,国家业已出现,并成为活动的中心,常人只从表面上看,就认为政治可以概括一切,至少是社会现象中最重要的一项了。其实政治只是表面上的事情。政治的活动,全靠社会做根底。社会,实在政治的背后,做了无数更广大更根本的事情。不明白社会,是断不能明白政治的。所以现在讲历史的人,都不但着重于政治,而要着重于文化。
  何谓文化?向来狭义的解释,只指学术技艺而言,其为不当,自无待论。说得广的,又把一切人为的事,都包括于文化之中,然则动物何以没有文化呢?须知文化,正是人之所以异于他动物的。其异点安在呢?凡动物,多能对外界的刺激而起反应,亦多能与外界相调适。然其与外界相调适,大抵出于本能,其力量极有限,而且永远不过如此。人则不然。所以人所处的世界,与动物所处的世界,大不相同。人之所以能如此,(一)由其有特异的脑筋,能想出种种法子;(二)而其手和足的全然分开,能制造种种工具,以遂行其计划;(三)又有语言以互相交通,而其扩大的即为文字。此人之所知,所能,可以传之于彼;前人之所知,所能,并可以传之于后。因而人的工作,不是个个从头做起的,乃是互相接续着做的。不像赛跑的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却像驿站上的驿夫,一个个连接着,向目的地进行。其所走的路线自然长,而后人所达到的,自非前人所能知了。然则文化,是因人有特异的禀赋,良好的交通工具,所成就的控制环境的共业。动物也有进化的,但它的进化,除非改变其机体,以求与外界相适应,这是要靠遗传上变异淘汰等作用,才能达到其目的的,自然非常迟慢。人则只需改变其所用的工具,和其对付事物的方法。我们身体的构造,绝无以异于野蛮人,而其控制环境的成绩,却大不相同,即由其一为生物进化,一为文化进化之故。人类学上,证明自冰期以后,人的体质,无大变化。埃及的尸体解剖,亦证明其身体构造,与现今的人相同。可见人类的进化,全是文化进化。恒人每以文化状况,与民族能力,并为一谈,实在是一个重大的错误。遗传学家,论社会的进化,过于重视个体的先天能力,也不免为此等俗见所累。至于有意夸张种族能力的,那更不啻自承其所谓进化,将返于生物进化了。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也有许多来自机体,和动物无以异的,然亦无不披上文化的色彩。如饮食男女之事,即其最显明之例。所以在理论上,虽不能将人类一切行为,都称为文化行为,在事实上,则人类一切行为,几无不与文化有关系。可见文化范围的广大。能了解文化,自然就能了解社会了。人类的行为,原于机体的,只是能力。其如何发挥此能力,则全因文化而定其形式。
  全世界的文化,到底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这个问题,还非今日所能解决。研究历史的人,即暂把这问题置诸不论不议之列亦得。因为目前分明放着多种不同的文化,有待于我们的各别研究。话虽如此说,研究一种文化的人,专埋头于这一种文化,而于其余的文化,概无所见,也是不对的。因为(一)各别的文化,其中仍有共同的原理存;(二)而世界上各种文化,交流互织,彼此互有关系,也确是事实。文化本是人类控制环境的工具,环境不同,文化自因之而异。及其兴起以后,因其能改造环境之故,愈使环境不同。人类遂在更不相同的环境中进化。其文化,自然也更不相同了。文化有传播的性质,这是毫无疑义的。此其原理,实因人类生而有求善之性,智。与相爱之情,仁。所以文化优的,常思推行其文化于文化相异之群,以冀改良其生活,共谋人类的幸福。其中固有自以为善而实不然的,强力推行,反致引起纠纷,甚或酿成大祸,宗教之传布,即其一例。但此自误于愚昧,不害其本意之善。而其劣的,亦恒欣然接受。其深闭固拒的,皆别有原因,当视为例外。这是世界上的文化所以交流互织的原因。而人类的本性,原是相同的。所以在相类的环境中,能有相类的文化。即使环境不同,亦只能改变其形式,而不能改变其原理。正因原理之同,形式不能不异,即因形式之异,可见原理之同,昔人夏葛冬裘之喻最妙。此又不同的文化,所以有共同原理的原因。以理言之如此。以事实言,则自塞趋通,殆为进化无疑的轨辙。试观我国,自古代林立的部族,进而为较大的国家;再进而为更大的国家;再进而臻于统一;更进而与域外交通,开疆拓土,同化异民族;无非受这原理的支配。转观外国的历史,亦系如此。今者世界大通,前此各别的文化,当合流而生一新文化,更是毫无疑义的了。然则一提起文化,就该是世界的文化,而世界各国的历史,亦将可融合为一。为什么又有所谓国别史,以研究各别的文化呢?这是因为研究的方法,要合之而见其大,必先分之而致其精。况且研究的人,各有其立场。居中国而言中国,欲策将来的进步,自必先了解既往的情形。即以迎受外来的文化而论,亦必有其预备条件。不先明白自己的情形,是无从定其迎距的方针的。所以我们在今日,欲了解中国史,固非兼通外国史不行,而中国史亦自有其特殊研究的必要。
  人类以往的社会,似乎是一动一静的。我们试看,任何一个社会,在以往,大都有个突飞猛进的时期。隔着一个时期,就停滞不进了。再阅若干时,又可以突飞猛进起来。已而复归于停滞。如此更互不已。这是什么理由?解释的人,说节奏是人生的定律。个人如此,社会亦然。只能在遇见困难时,奋起而图功,到认为满足时,就要停滞下来了。社会在这时期就会本身无所发明;对于外来的,亦非消极的不肯接受,即积极地加以抗拒。世界是无一息不变的。不论自然的和人为的,都系如此。人,因其感觉迟钝,或虽有感觉,而行为濡滞之故,非到外界变动,积微成著,使其感觉困难时,不肯加以理会,设法应付。正和我们住的屋子,非到除夕,不肯加以扫除,以致尘埃堆积,扫除时不得不大费其力一样。这是世界所以一治一乱的真原因。倘使当其渐变之时,随时加以审察,加以修正,自然不至于此了。人之所以不能如此,昔时的人,都以为这是限于一动一静的定律,无可如何的。我则以为不然。这种说法,是由于把机体所生的现象,和超机现象,并为一谈,致有此误。须知就一个人而论,劳动之后,需要休息若干时;少年好动,老年好静;都是无可如何之事。社会则不然。个体有老少之殊,而社会无之。个体活动之后,必继之以休息,社会则可以这一部分动,那一部分静。然则人因限于机体之故,对于外界,不能自强不息地为不断的应付,正可藉社会的协力,以弥补其缺憾。然则从前感觉的迟钝,行为的濡滞,只是社会的病态。如因教育制度不良,致社会中人,不知远虑,不能预烛祸患;又如因阶级对立尖锐,致寄生阶级不顾大局的利害,不愿改革等;都只可说是社会的病态。我们能矫正其病态,一治一乱的现象,自然可以不复存,而世界遂臻于郅治了。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人最大的希望。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序》,把历史上的事实分为两大类:一为理乱兴亡,一为典章经制。这种说法,颇可代表从前史学家的见解。一部二十五史,拆开来,所谓纪传,大部分是记载理乱兴亡一类的事实的,志则以记载典章经制为主。表二者都有。理乱兴亡一类的事实,是随时发生的,今天不能逆料明天。典章经制,则为人预设之以待将来的,其性质较为持久。所以前者可称为动的史实,后者可称为静的史实。史实确乎不外这两类,但限其范围于政治以内,则未免太狭了。须知文化的范围,广大无边。两间的现象,除(一)属于自然的;(二)或虽出于生物,而纯导原于机体的;一切都当包括在内。它综合有形无形的事物,不但限制人的行为,而且陶铸人的思想。在一种文化中的人,其所作所为,断不能出于这个文化模式以外,所以要讲文化史,非把昔时的史料,大加扩充不可。教育部所定大学课程草案,各学院共同必修科,本有文化史而无通史。后又改为通史,而注明当注重于文化。大约因为政治的现象,亦不可略,怕改为文化史之后,讲授的人全忽略了政治事项之故,用意固甚周详。然大学的中国通史,讲授的时间,实在不多。若其编制仍与中学以下同,所讲授者,势必不免于重复。所以我现在,换一个体例。先就文化现象,分篇叙述,然后按时代加以综合。我这一部书,取材颇经拣择,说明亦力求显豁。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略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以我之浅学,而所希望者如此,自不免操豚蹄而祸篝车之诮,但总是我的一个希望罢了。
  ……

前言/序言

  自序
  我在上海光华大学,讲过十几年的本国史。其初系讲通史。后来文学院长钱子泉先生说:讲通史易与中学以下的本国史重复,不如讲文化史。于是改讲文化史。民国二十七年,教育部颁行大学课程;其初以中国文化史为各院系一年级必修科,后改为通史,而注明须注重于文化。大约因政治方面,亦不可缺,怕定名为文化史,则此方面太被忽略之故。用意诚甚周详。然通史讲授,共止120小时,若编制仍与中学以下之书相同,恐终不免于繁复。所以我现在讲授,把它分为两部分:上册以文化现象为题目,下册乃依时代加以联结,以便两面兼顾。此意在本书绪论中,业经述及了。此册系居孤岛上所编,参考书籍,十不备一;而时间甚为匆促。其不能完善,自无待言。但就文化的各方面加以探讨,以说明其变迁之故,而推求现状之所由来;此等书籍,现在似尚不多,或亦足供参考。故上册写成,即付排印,以代抄写。不完不备之处,当于将来大加订补。此书之意,欲求中国人于现状之所由来,多所了解。故叙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浅显。又多引各种社会科学成说,以资说明。亦颇可作一般读物;单取上册,又可供文化史教科或参考之用。其浅陋误谬之处,务望当代通人,加以教正。
  民国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吕思勉识。


《文明的回声: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画卷》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王朝更迭,英雄辈出,思想激荡,文化璀璨。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孕育了独树一帜的东方智慧。本书旨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为您徐徐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画卷,探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奥秘,感受那些足以撼动时代的回声。 一、文明的曙光: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 在中国历史的开端,并非一片混沌。从北京猿人、元谋人等早期人类遗迹的发现,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层出不穷,我们得以窥见中华先民早期生活的足迹。这些遍布神州大地的考古发现,不仅证明了中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更勾勒出了早期社会从氏族部落走向早期国家的清晰脉络。 在黄河、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火种被点燃。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虽带有神话色彩,却反映了早期社会对伟大先驱的追溯与崇敬,以及部落联盟的形成过程。从“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到“神农氏尝百草”的智慧,再到“黄帝统一华夏”的宏图,这些故事不仅是先民们与自然抗争、改造自然的生动写照,也凝聚着中华民族早期对于生存、发展和秩序的初步理解。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早期王朝时期。尽管关于夏朝的确切存在仍有争议,但二里头遗址等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这一时期的重要线索。青铜器的出现,表明了生产力的飞跃,也预示着社会阶层的分化。随后的商朝,以其发达的青铜文明和独特的甲骨文,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甲骨文的破译,不仅打开了认识商朝历史的窗口,也为我们研究汉字的起源和早期中国社会提供了宝贵资料。周朝,特别是西周,确立了重要的礼乐制度和分封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礼乐的秩序,森严的等级,以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格局,都为中国后来的政治文化奠定了基础。 二、百家争鸣与大一统的开端:思想的碰撞与疆域的拓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周天子的权威衰落,诸侯争霸,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百家争鸣,得以蓬勃发展。 儒家思想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对后世中国社会伦理道德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崇尚“道法自然”,追求无为而治,对中国人的哲学思维和艺术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用,其严谨的逻辑和组织能力在当时独树一帜。法家强调君主集权和法治,为统一中国的秦朝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还有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探讨治国之道、人生哲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辉煌篇章。 在政治舞台上,兼并战争加速了国家的统一进程。秦国的崛起,最终在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秦朝的统一,不仅仅是疆域的扩张,更是制度的统一。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巩固了统一,尽管其严苛的统治也带来了诸多争议。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以大一统为核心的政治格局开始形成。 三、帝国的辉煌与挑战:汉唐盛世的荣光与转折 汉朝,特别是西汉和东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对外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正统思想,对中国后世的文化和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内则通过开疆拓土,打通了丝绸之路,使中国与西方世界开始了初步的经济文化交流。东汉时期,虽然经历了外戚宦官专权等政治动荡,但科技文化依然取得了显著成就,如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英雄主义和悲壮色彩的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战争频繁,但也涌现了曹操、刘备、孙权等一代枭雄,以及诸葛亮、关庞关张等文臣武将。这个时期留下的无数故事,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 西晋短暂的统一后,中国迎来了长达数百年的南北朝分裂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南方汉族政权对峙,带来了民族融合的浪潮,也催生了佛教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化。 进入隋唐,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隋朝虽然短暂,但其开凿大运河,对后世中国经济和交通产生了深远影响。唐朝,特别是唐太宗时期,以其开明的政治、开放的文化和强大的国力,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唐朝以其包容万象的气度,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佛教、景教、摩尼教等在这里并行不悖。长安城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丝绸之路再度繁荣,唐诗、唐三彩、唐代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新的高峰。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作品,至今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然而,盛世之下也孕育着危机。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问题逐渐暴露,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四、分裂与统一的循环:宋元的变革与挑战 五代十国之后,北宋建立。宋朝在军事上相对弱势,屡受北方辽、金等政权的威胁,但其在经济、文化、科技方面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商品经济空前发达,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科技方面,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文化上,宋词、宋画、理学等璀璨夺目,涌现了苏轼、辛弃疾、范成大等一大批文学巨匠,程朱理学也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宋偏安一隅,虽然在军事上面临巨大压力,但经济和文化依然繁荣。然而,最终被蒙古帝国所灭。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其疆域辽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但也引发了社会矛盾。科技方面,郭守敬修订的《授时历》成为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农历。 五、中华文明的转型与延续:明清的盛衰与近代中国的曙光 明朝,由汉族建立,在恢复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努力。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展现了中国强大的海上力量。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但受到重农抑商政策和政治体制的限制,未能实现真正的工业革命。明朝在文学艺术方面,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虽写于清朝,但其根源可追溯至明代小说发展)等四大名著的诞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 清朝,由满族建立,在初期也经历了一段康乾盛世,国力强盛,疆域得以巩固。但到了中后期,闭关锁国政策、腐败的官僚体制以及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迫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 然而,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中国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是中华民族在黑暗中寻求出路、反抗压迫的伟大尝试。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六、历史的回响: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未来 从原始氏族的曙光,到早期国家的萌芽;从诸子百家的思想激荡,到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从汉唐盛世的辉煌,到宋元变革的创新;再到明清的盛衰与近代中国的浴火重生,中国历史如同一部宏大的史诗,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在这五千年的长卷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那些关于治国理政的智慧,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关于艺术创造的激情,关于科技发明的贡献,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持续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乃至整个世界。 本书旨在带您穿越时空的隧道,聆听历史的回声,感受中华文明的脉搏。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探寻,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更能从中汲取智慧,启迪未来,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这部历史画卷,依然在不断续写,而我们,便是这伟大文明的当代书写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深邃而又充满智慧的启迪。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作者在分析历史事件时,总是能够提出一些非常独特而有见地的观点,让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对历史的认知。他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索,去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既定的结论。例如,在讨论一些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或事件时,作者会呈现出不同的观点和解读,并引导读者去权衡利弊,做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开放性的叙事,让我觉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和乐趣,也激发了我进一步研究历史的兴趣。我发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中国历史,更是在学习一种分析问题、理解世界的方法。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从“是什么”上升到了“为什么”,让我的思维更加的敏锐和深刻。

评分

这本书我已经看了有一阵子了,每次翻开都能有新的感悟。首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那种宏大的叙事感,从远古的传说一直讲到近现代,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将无数个朝代、事件、人物串联起来。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每一个重要转折点的分析都鞭辟入里,让我能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例如,在讲到秦朝统一六国时,作者不仅罗列了战争的细节,更深入剖析了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以及秦国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改革,最终实现统一,这比我以往读到的任何版本都要深刻。而且,书中对于一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细节也进行了挖掘,比如一些边缘人物的命运,或者是一些被忽略的社会现象,这些都让历史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重大变革时,会穿插一些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这种叙事方式,既有历史学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读起来丝毫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要一页页地翻下去,去探寻下一个历史的谜团。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历史。作者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帝王将相史,而是更注重从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来解读历史的变迁。他会深入探讨不同时期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关注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例如,在讲到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时,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当时出现的各种新商品和商业模式,更进一步分析了这种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城市形态乃至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他还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宋朝的市民文化,那些瓦舍勾肆的繁华景象,那些文人墨客的雅集,都跃然纸上,让我看到了一个与我之前想象中截然不同的宋朝。这种以人为本的历史观,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不仅仅是由少数精英人物推动的,更离不开无数普通人的努力和创造。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也让我对我们自己的民族有了更深沉的认同感。

评分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结构安排。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线性叙述,而是会巧妙地在不同时期之间进行穿插和对照,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跳跃性的叙事方式,反而让我在阅读时思路更加开阔,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把握历史的脉络。作者会在讲述一个朝代时,适时地回顾前朝的背景,或者预示后朝的走向,使得整个历史进程显得更加有机和连贯。例如,在讲到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时,作者会追溯到明朝的海禁政策,并分析其深层原因,同时也会探讨这种政策对中国近代史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承上启下”的叙事手法,让历史不再是孤立的事件集合,而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整体。我发现,通过这样的方式,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和必然性,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这种结构上的精巧设计,让这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有条理,非常容易理解和吸收。

评分

从文学性上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场盛宴。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即使在描述一些枯燥的政治斗争或经济数据时,也充满了独特的韵味。我常常会被某些段落的优美语句所打动,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功力可见一斑。他能够用最恰当的词语,描绘出最生动的画面,让我脑海中浮现出历史的影像。比如,在描述唐朝盛世时,那种万国来朝、长安繁华的景象,通过作者的文字,仿佛真的能看到街头巷尾的热闹,听到丝竹管乐的声音,闻到各种香料的气息。又或者,在描述战乱年代的凄凉时,文字中渗透出的悲悯之情,让人不禁潸然泪下。这种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学的美感完美融合,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画面感,让我在阅读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收获了美的享受。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它的叙事技巧和语言风格,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足以让任何一位喜爱阅读的读者沉醉其中。

评分

大师的书必须买,写的非常不错。看着很受用。

评分

畅读中国历史,做国学知识人。

评分

趁活动买了一大堆书~超级很划算,而且书的质量也都不错~稍微有些味道

评分

畅读中国历史,做国学知识人。

评分

我们只做用心菜[爱心]

评分

都是喜欢的,买了不少了,京东的东西还是不错的。

评分

挺厚一本,还没看,希望能看下去~

评分

非常好,很便宜,很好吃,很好用,都非常满意,非常好,很便宜,很好吃,很好用,都非常满意,非常好,很便宜,很好吃,很好用,都非常满意,非常好,很便宜,很好吃,很好用,都非常满意,

评分

便宜是便宜,但是质量一般,严重怀疑是盗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