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新五代史(精装·套装全3册)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新五代史(精装·套装全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尚君 编
图书标签:
  • 二十四史
  • 新五代史
  • 历史
  • 史学
  • 点校本
  • 修订本
  • 精装
  • 套装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52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381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32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繁体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与通行四十多年的点校本《新五代史》相比,本次修订,通校了原点校者当年未能寓目的四个宋元本,并扩大校勘范围,利用北宋吴缜《五代史纂误》、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南宋钱端礼编《诸史提要》、题南宋吕祖谦编《五代史详节》、元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以及宋类书、文集等早期传世文献所引《新五代史》文字及碑碣墓志等出土文献,以资他校。增加了1100余条校勘记;改正标点千余处。此外新增5幅宋元版本彩色书影,新附3篇序跋,并新撰前言、凡例和主要参考文献。
  修订本采用「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装系列的统一装帧,印制精良,首印为编号纪念版,既可供平时翻阅,也可满足收藏之需。

内容简介

  《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习称《新五代史》。
  全书74卷,包括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及年谱11卷,四夷附录3卷,记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共53年的历史。与《旧五代 史》五代各朝分别成编的体例相比,《新五代史》打破朝代界限,将各朝本纪、列传总合在一起,依时间先后编排,并将列传加以分类。内容上,《新五代史》补充 了《旧五代史》中所没有的一些史实。行文方面,欧阳修追求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倡导重一统、明血亲、砺士节、黜势利,文笔简隽,寓意深邃,自宋代以来即立于 官学,盛行于世。
  点校本《新五代史》整理工作*初由陈垣、柴德赓承担,1971年后转由华东师范大学完成,于1974年出版。原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参酌了当时通行的明清诸本,并吸取了前人一些研究成果,纠订了部分错谬。
  本次修订,除了仍以百衲本为底本之外,抽换了所有的通校本,在充分版本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初期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南宋刊宋元 递修本、台北「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刊宋修本、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元宗文书院刊明修本等四个宋元本为通校本,重做校勘,增加校勘记1100多条,改动标点1000余处。

作者简介

  陈尚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知名文献学家,专治唐宋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于唐代文学文献的搜集和考订、唐宋作家生平和著作研究,用力尤深,先后以个人之力完成《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编》、《旧五代史新辑会证》等重要文献整理工作,发表论文数百篇。

目录

书影彩页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组织机构
《新五代史》整理人员名录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缘起
点校本《新五代史》修订前言
点校本《新五代史》修订凡例
《第一册》
卷一
梁本纪第一
太祖上
卷二
梁本纪二
太祖下
卷三
梁本纪三
末帝
卷四
唐本纪第四
莊宗上
卷五
唐本纪第五
莊宗下
卷六
唐本纪第六
明宗
卷七
唐本纪第七
愍帝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
《第二册》
《第三册》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点校本《新五代史》修订前言(节选)
  《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习称为《新五代史》。全书七十四卷,记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共五十三年的历史。
  一
  唐末的动乱,可以追溯到唐懿宗咸通后期的桂林戍卒叛乱,至唐僖宗广明以后,战乱遍及全国,各地割据自守,在中原则形成朱全忠与沙陀李克用互相争雄的局面。至唐哀帝天佑四年(九○七),占据优势的朱全忠受唐禅,建立后梁。李克用父子据河东与之抗衡,复经十七年战争,李存勖于同光元年(九二三)称帝灭梁,建立后唐。此后石敬瑭建后晋(九三六),刘知远建后汉(九四七),郭威建后周(九五一),都是河东沙陀势力分化的结果。与此同时,北方的契丹日益强盛,成为影响五代历史走向的重要外部因素,而各地割据势力先后称王建号者有岐李茂贞、前蜀(国号汉)王建、吴越钱镠、燕刘守光、吴杨隆演、闽王审知、南汉刘龑、楚马殷、后蜀孟知祥、南唐李昪、北汉刘旻等,占据数州之地而形同割据者则有荆南(即南平)高季兴、夏州李仁福、灵武韩洙等。后世取其大端,习称为五代十国时期。严格地说,这一时期仅包括后梁建立到宋受周禅的五十三年,但如以唐僖宗乾符后期河东沙陀势力崛起为起点,以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吴越纳土为终点,约有一百年。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后,先后出兵征服后蜀、南汉,并迫使荆南归顺,政局稳定,统一可期,乃于开宝六年(九七三)诏参知政事薛居正监修五代史,历时一年半成书,凡一百五十卷。《薛史》主要依据五代各朝实录删削而成,大量保存了五代实录的原始记录,但因成书仓促,失于本纪太繁,列传仅次履历,拙于叙事,史笔无法,美恶失实,颇为后人诟病。
  宋王朝完成国家统一后,实力增强,更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和士人的道德敦尚,因此时人不满于薛撰《五代史》,多有重修之议。宋仁宗天圣五年(一〇二七)二月「知宁州杨及上所修《五代史》」。庆历初翰林学士盛度建议重修《唐书》后,时居相位的宋庠即有奏札请同时重修《五代史》。他认为薛书「虽粗成卷帙,而实多漏略,义例无次,首末相违」,「其五代帝纪则殆是全写实录,别传则更同铭志,比于唐史,抑又甚焉」。而当时秘府所藏「五代实录、诸国僭伪之篇,往往完具,若得裒类而通阅,犹足以整齐年月,补缉散亡,勒成新书,或矫前病」。并推荐其弟刑部员外郎宋祁、翰林侍读学士李淑承担编纂。可知在欧阳修之前,宋人已有重修《五代史》的尝试。
  ……


用户评价

评分

礼盒套装,喜欢,高大上的感觉,

评分

  修订本《魏书》以百衲本为底本,以三朝本、南监本、北监本、殿本为通校本,以汲古阁本、局本为参校本,谨慎吸收了新出土的墓志材料和新研究成果,严格遵循古籍整理规范,审慎去取。《魏书》点校本原有校勘记1993条,修订本校勘记增加到了3306条。其中,删去旧校90余条,新增校记1400余条,改写旧校450余条,沿用旧校(含依体例改动)1450余条。新增校记相当于原有校记的七成。原点校本分段、标点成

评分

  全书74卷,包括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及年谱11卷,四夷附录3卷,记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共53年的历史。与《旧五代 史》五代各朝分别成编的体例相比,《新五代史》打破朝代界限,将各朝本纪、列传总合在一起,依时间先后编排,并将列传加以分类。内容上,《新五代史》补充 了《旧五代史》中所没有的一些史实。行文方面,欧阳修追求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倡导重一统、明血亲、砺士节、黜势利,文笔简隽,寓意深邃,自宋代以来即立于 官学,盛行于世。

评分

复旦的陈尚君教授是唐五代文学历史的领头人,仇鹿鸣兄是高中的学弟,才女学妹心目中的男神。新版纸张和印刷都好。欧阳先生文学功底扎实,不过不太适合搞历史,大刀阔斧删材料的手法过于生猛。

评分

《魏書》是一部記述北朝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及東魏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作者魏收。全書130卷(含子卷),包括本紀十二篇12卷,列傳九十二篇98卷,志十篇20卷。不計子卷為114卷。全書完成于北齊天保初年,搜羅史料翔實豐富,是研究北朝史的基本史料。《魏書》成書後,漸有散佚,至北宋時期,全闕者27卷,不全者3卷。魏收之後,學者利用《北史》和唐人《高氏小史》補殘缺卷次。

评分

  修订本采用「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装系列的统一装帧,印制精良,首印为编号纪念版,既可供平时翻阅,也可满足收藏之需。

评分

心仪好久,无奈囊中羞涩!读书日促销果断入手,洗手开箱,捧起那份沉甸甸的厚重,顿时感觉又脱了一分俗气…

评分

中华书局的精品,纸张装帧都一流,很喜欢

评分

《魏书》是一部记录北魏一朝的断代纪传体史书,作者魏收。上世纪七十年代,唐长孺先生点校《魏书》,以现存各种不同版本进行对校,同时广泛利用《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资治通鉴》、《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等书,旁征博引,考定是非。引书之富、校勘之细、考证之精和标点之准,首屈一指,广受推崇。本次修订主要包括:1.增加了再造善本影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三朝本作为通校本。2.此次修订充分尊重重原点校本成果,全面复核原点校本所作校改及校记引证,无疑者保留,根据底本校原则及修订总则,作技术性处理;存疑者慎重斟酌;确有不当者加以改写;确然失误者予以删除。凡原点校本按“择善而从”原则改动之文字,与底本相歧而无校记者,确定其版本依据,判断其取舍理由,可从者补充校记,存疑者仍从底本。3.原点校本分段、标点成就卓著,此次修订主要针对原先的错误或新规定要求作了调整。4.本次修订谨慎吸收了新出土的墓志材料和最新研究成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