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馆·学诗浅说

小书馆·学诗浅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瞿蜕园,周紫宜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鉴赏
  • 文学普及
  • 经典诗词
  • 文化修养
  • 小众佳作
  • 诗歌入门
  • 文化艺术
  • 阅读
  • 人文社科
  • 轻松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48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02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小书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字数:1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小书馆》系列丛书,收入20世纪初以来绝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价值的文史作品。名为“小”,意味着篇幅小,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可获得一方面的知识精粹;即便是大论题,也会找小的切入口,具体而微,从小处着眼谈大问题,使阅读饶有趣味。
  本系列拟出版100多种,首辑收入十本。
  《小书馆;学诗浅说》是一本极好的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学习和欣赏的入门读物,两位作者之名今人已多不知了,但一位是堙没已久的文史大家,一位则是近代zui富诗才的女画家。这样珠联璧合的大家之作,功力一流,可称经典。捧书读来,且不论其内容的精当,识见的深刻,光是那些博雅渊醇、妙语如珠的文字,就足以让我们大快朵颐了。

作者简介

  瞿蜕园(1894—1973),字兑之,湖南长沙市人。现代掌故大家、史学家、文学家、画家。出身望族,为清季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瞿鸿玑的幼子、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的女婿。瞿兑之早年师从湖湘诗派的领袖王闿运等名宿,后入北京译学馆主修英文,并同时学习德文、法文、俄文等语言,先后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复旦大学。曾任北洋政府顾维钧内阁国务院秘书长、编译馆馆长及南开、燕京等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瞿兑之留居北京。1949年后,瞿兑之寓居上海,以著述谋生。

  周紫宜(1908—2000),江西吉安人。近代知名的女画家和女诗人。早年先后师从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朱孝臧和徐悲鸿的岳父蒋梅笙等名师学习书画诗词。周紫宜才貌双全,高雅风致,人称“金闺国士”,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文坛、艺坛活跃的才女之一,与当时知名的女作家苏青、张爱玲、潘柳黛等齐名。解放后成为上海中国书画院首批女画师。她的诗词作品得到冒鹤亭、苏渊雷、唐圭章、钱仲联等诸多大家的推崇。晚年移居美国。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本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的半个世纪中,中国学术界自王海宁、梁新会之后,够称得上“大师”的,陈(寅恪)、瞿(兑之)两先生可谓当之无愧。但陈先生“史学大师”称号久已著称,瞿先生则尚未有人这样称呼过,其实两位是一时瑜亮、铢两悉称的。
  ——学者周劭

   ★蜕老对秦汉至明清历代官制的精通,确实身怀绝技。他兼具功力、识力、才力。
  ——古典文学家金性尧

   ★兑之书法遒美,有晋人风,古人所谓:“即其书,而知其胸中之所养。”
  ——掌故家郑逸梅
   ★兑之博学能文,著述宏富,又工书法,善画山水及梅花,合乎吾侪心目中理想的中国文人之标准。兼治西籍,并娴政事。其于学则邃于史,掌故精熟。
  ——国学大师吴宓

   ★瞿氏曾从王闿运读书,文史根底很深。
  ——知名出版家钟叔河

   ★陈寅恪和瞿兑之都是对历史有卓见的学者,他们的判断应当是历史研究中的深刻经验。
  ——学者谢泳

   ★瞿兑之是个见识非凡的读书人。他的高明想法,有时候述而不作,让史实和材料说话,埋藏在选题和叙述之中。很多时候他也会议论风生。他的议论中正平和,即之也温,从不故作惊人语,从不作无根浮谈。那是一种极为难得的读书人的见识。
  ——当代作家小宝

目录

第一篇 诗的结构形式
句法章法与体裁
平仄与四声
对偶
诗韵
写景写情用典
第二篇 名篇之欣赏和诵读法
怎样欣赏名篇
怎样诵读
第三篇 诗的发展与重要流派
国风
汉魏诗
阮籍及其他
陶潜
二谢与鲍照
六朝民歌
庾信
初唐
王维及其他
李白
杜甫
韩愈柳宗元
白居易元稹
李商隐
宋诗
清诗
第四篇 由诗到词
第五篇 写作方法
第六篇 论诗零拾
诗的发展次第
情与景
理与事
律诗的对法
用典法
句中的虚字
叠字
诗家习气
唐诗与宋诗
江西诗派
名句
句法变化
作诗的功夫
改诗
诗句蹈袭
句法重复
浮声虚响
个性与特长
咏物诗与议论诗
气韵
换字
诗中常用的字
杂体
改诗为词

精彩书摘

  句法章法与体裁
  学习旧体诗词,首先应当掌握其结构形式,这对于阅读、欣赏、写作,都是必具的基本知识。
  先谈诗句的结构,第一就是句法。当然,诗可以有不同长短的句子,但这是不常见的,可以慢慢再谈。一般来说,不外无言、七言两种。五言就是五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字一句。不过诗的句子与散文的句子不同,总要两句才能算一个整句,也就是说:上句是没有韵的,下句才有韵。必须包括有韵的在内,才能算诗的一整句。举例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五言诗,前两句末一字是“流”字,后两句末一字是“楼”字,“流”“楼”协韵,所以前两句是一整句,后两句又是一整句。
  大凡单是一句不能把意思说明白,总要两句才能完整,比如这首诗的第一句能不能说明一个意思呢?当然不能。若是配上第二句,就勾画出一幅远景的图画来了。这就成为诗了。尤其是第三第四句,更可以看出,一拆开来,便不像句话。因为作诗的人是说:如果欲穷千里目,就必须更上一层楼。没有下句,单是上句怎能成立呢?
  由此可见:诗的句法要有确定的规律,五言就是五言,七言就是七言。意思是活的,句法是死的。但是又要把活的意思在死的句法中表达出来,并不因为句法的约束和限制,就把意思也变死了。上面一首的第三四句,正说明诗句的死板和诗意的灵活。
  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变化无穷的,而诗句的格式又这样简单,怎样能作得出诗来呢?这当然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明的。但也有几点可以先介绍一下。
  第一,一句不够容纳的意思,可以分在两句中容纳。两句还不够,可以衍成四句,总把它说明白才算数。
  第二,诗中所用的字是可以自由伸缩的,长得可以缩短,短的也可以拉长。有些字在散文中不能没有而作诗却可以省去。
  这样一来,就不至于感觉句法的拘束了。当然,文艺这样东西总是要通过人的智慧,精心烹炼才能成功,绝不能像说话一样不假思索。不过只要抓住要点,得到诀窍,也绝不是什么非常困难的事。
  句法简单地谈过了,现在再谈章法。
  诗的一篇,名为一首。怎样才算一首诗呢?至少要像前面所举一例,四句两韵,不能再少了。
  若要作成一首诗,必须具备下列一个主要条件。那就是句子必须协韵,读起来才好听。可以每一句的末一字都协韵,也可以每一整句的末一字协韵。前者不是常见的,一般总是用后者的办法。像上述的例子,“流”、“楼”协韵,都在整句的末一字上。这个例子只提示最短的章法。当然不限于两句有韵,推广到六句、八句,以至更多都是一样。
  另外有一个附带条件,就是短篇总要双数的句子才能成章,五句七句九句是通常不许可的。如果是长篇,倒有时可以不拘。
  总的说来,诗要尽量求其句法整齐,声韵和谐,为的是可以引起美感。也就是说:诗是通过细致加工的语言。
  ……

前言/序言

  自序
  传统形式的诗词是大多数所爱好的,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也是大多数人所希望能掌握的。因此,很需要有一种指导性的书,用最简捷的方法给读者说明怎样欣赏,怎样写作等等。
  本书是作者根据多年讲授的经验,将所累积的资料系统地编成的。特别注重由浅入深,提纲挈领,使读者不需要多费时间,首先能掌握诗的主要形式和规律,然后在指导欣赏方法和叙述源流派别时,顺便介绍一些传诵的名篇,在介绍时又顺便加以说明解释。这样,读者不但看到了实例,而且也就等于读了一部精选的诗词。在知识比较充实以后,才指示习作的方法,读者就更会有亲切的感觉了。
  本书在关键性的地方不厌反复求详,而初学所不必措意的地方却尽量从略,以免加重读者的负担。所谈的诗以唐诗、词以宋词为主。
  前人诗话往往有精辟的见解,在今天仍然对学诗有帮助的,本书采取其精意,改用浅显的文字写成,在本书的内容中颇增一些分量。
  瞿蜕园周紫宜
  1961年7月


小书馆·学诗浅说 一、 什么是诗? 诗,这个字眼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承载着极为丰富多样的理解。然而,若要追溯其本源,诗最根本的魅力在于它对人类情感、思想和生活体验的精炼与升华。它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也不是逻辑的严谨推演,而是通过独特的语言形式,触及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最柔软、最深刻的部分。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诗: 1. 情感的载体: 诗歌是情感最直接、最动人的表达方式。它捕捉那些难以言喻的喜悦、悲伤、爱恋、思念、愤怒、惊奇,以及那些细微到几乎无法察觉的情绪波动。一首好诗,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沉睡的情感,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就像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愁,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它们都是一种纯粹情感的流露,通过精妙的语言,抵达了无数人的心田。 2. 思想的凝练: 诗歌也是思想的载体,但它并非直接说教,而是通过意象、比喻、象征等手法,将深刻的哲理、人生感悟巧妙地融入其中。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去体味,去发现事物背后的意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仅是写景,更是对一种返璞归真、超然物外人生境界的追求;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寥寥数语,便勾勒出禅意盎然的画面,引发对“有”与“无”的联想。 3. 语言的艺术: 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它讲究音韵、节奏、意象的组合,运用比兴、象征、用典等修辞手法,创造出鲜活生动的画面和意境。字数的精炼,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安排,都经过精心考量,力求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是一种用最少的语言,传递最丰富信息和情感的艺术。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短短十字,便描绘出一幅极具氛围感的秋日图景,其中的意蕴,足以让人回味无穷。 4. 审美的体验: 读诗,也是一种审美体验。诗歌通过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情境,带给我们感官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享受。它让我们看到世界不同于日常观察的另一面,感受到生活中的诗意与美。无论是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是细腻的内心世界,诗歌都能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出令人心动的魅力。 二、 为什么我们要学诗?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学习诗歌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然而,恰恰是这样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诗歌来滋养我们的心灵,拓展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品格。 1. 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 现代生活往往让我们倾向于理性思考,压抑或忽视了情感的表达和体验。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以其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体味自己的情感。通过阅读那些饱含深情的诗篇,我们可以找到情感的慰藉,学会理解和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让我们的内心世界更加丰盈。 2. 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 诗歌是对语言艺术的极致运用,学习诗歌,就是学习如何欣赏和创造美。它能提升我们对语言的敏感度,让我们能够辨析词语的细微差别,体会句子的韵律之美,欣赏意象的巧妙组合。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对诗歌的欣赏上,也能延伸到对生活方方面面的感知,让我们更能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 3. 提升我们的思维深度: 诗歌常常包含着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深刻思考。它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隐喻和象征,引导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学习诗歌,有助于我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事物,形成更具穿透力的洞察力。 4.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诗歌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学习古典诗歌,就是与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相连,感受数千年来文人墨客的思想情怀,了解我们民族的精神特质。这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文化自觉。 5. 净化我们的心灵: 许多诗歌都蕴含着高尚的情操和道德追求。它们劝人向善,引人思考,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人格境界。读诗,如同与古圣先贤对话,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正直、善良、宽广的胸怀。 三、 如何“浅说”与“学诗”? “浅说”,顾名思义,是一种深入浅出的讲述方式,旨在让更多人能够理解和接受诗歌。学习诗歌,也并非一定要成为诗歌研究的专家,而是要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去亲近它,去感受它。 1. 从经典入手,循序渐进: 学习诗歌,可以选择一些大家耳熟能详、思想内容积极、语言相对易懂的经典作品开始。例如,唐诗中的山水田园诗,宋词中的婉约词,都可以作为入门的选择。不必急于理解所有典故和深层含义,先从整体的意境和情感入手,去感受诗歌的美。 2. 注重理解,而非死记硬背: 学习诗歌,更重要的是理解其内涵。可以结合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创作意图等方面去解读。同时,也要注重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词语、句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死记硬背固然重要,但理解是吸收和内化的关键。 3. 结合生活,感悟诗意: 诗歌来源于生活,也应当回归生活。在阅读诗歌时,可以尝试将其中的情景、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联系,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美好,去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当我们在山间漫步时,想起“采菊东篱下”;当我们在离别之际,吟诵“海内存知己”;这便是诗歌融入生活的体现。 4. 多读多品,细细咀嚼: 诗歌的魅力需要反复品味。每一次阅读,都可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可以尝试朗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也可以默读,将自己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是基础,细品才能领悟其中真味。 5. 交流探讨,激发兴趣: 与他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拓宽自己的思路。可以参加诗歌分享会,或者与朋友一同讨论,共同进步。 《小书馆·学诗浅说》 希望成为你走近诗歌的一位温和的向导。它不追求学术的严谨,更注重情感的沟通和趣味的引导。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为你解读诗歌的奥秘,带你领略诗歌的魅力,让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爱上诗歌,享受诗歌带来的精神滋养。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的世界,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独特韵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小书馆·学诗浅说》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宝藏”书。我平时阅读范围比较杂,但对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情有独钟,却又总觉得难以深入。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缺憾。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没有按时间顺序或者诗人来划分,而是根据诗词的特点,比如“写景”、“咏物”、“抒情”等来组织内容,这样的编排方式,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类型诗歌的魅力。而且,作者在分析诗句时,不是简单地解释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诗句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以及诗人当时的心境。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用典”的讲解,以前觉得用典很生涩,容易影响阅读,看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诗人的“用典”,是为了让诗句更含蓄、更富有深意,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自学方法”,比如如何积累诗词素材,如何培养语感,如何进行诗歌创作的初步尝试,这些都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学”诗,更是“用”诗,让诗词真正地融入我的生活。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珍藏的好书。

评分

这本《小书馆·学诗浅说》,老实说,我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的诗词解读书籍实在太多了,很多都流于表面,或者过于学术化,难以读下去。然而,这本书的切入点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从某一个朝代或者某一个诗人开始讲,而是从“为什么我们要学诗”、“诗词究竟是什么”这样根本性的问题入手,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者的语言非常朴实,但又充满了智慧。他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最深刻的道理。比如,他在讲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时,就好像在教我们唱歌一样,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音乐性,体会到不同音节组合带来的不同情感。我最喜欢的是它解析诗歌的“象”和“意”的关系,以前总觉得诗句的字面意思和它要表达的情感是两回事,看了这本书,才豁然开朗,原来“象”是“意”的载体,“意”是“象”的升华。而且,它还教我们如何“读”一首诗,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读,更是情感上的共鸣,精神上的交流。这本书让我感觉,学诗不再是一项沉重的任务,而是一场充满乐趣的发现之旅,它让我看到了诗歌背后隐藏的巨大能量,也让我对自己能够理解和欣赏诗歌有了信心。

评分

拿到《小书馆·学诗浅说》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小”恰到好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动辄几百页的大部头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而这本书的体量,非常适合在午休、通勤的间隙,或者睡前随意翻阅。但别看它“小”,内容却一点也不含糊,反而充满了“干货”。作者的功力体现在他能够将复杂的诗歌理论,用一种极其精炼、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个人最欣赏的是书中关于“诗眼”的解读。以前总觉得“诗眼”是个很玄乎的概念,不知道如何去捕捉,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例证,把“诗眼”的定位方法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教会我们如何去体会“诗眼”在整首诗中的点睛之笔。此外,书里关于诗歌的“留白”和“韵味”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认为,好的诗歌并不是把所有东西都说满了,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去填补。这一点,对我理解很多留白艺术的中国画也有了新的启发。这本书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就丢下的书,而是你会反复品味,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就像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评分

《小书馆·学诗浅说》这本书,我拿到手之后,真是惊喜连连。封面设计就很有艺术感,那种淡淡的素雅,配合着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年少时对诗词的懵懂兴趣。我一直觉得,诗词这东西,虽然美,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纱,那些古老的文字,那些婉约或豪放的情感,似乎需要一种特殊的钥匙才能解锁。而这本书,就好像是那把特别为我打造的钥匙。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著作,上来就是一大堆理论和年代考证,而是用一种极其亲切、甚至可以说是唠家常的方式,娓娓道来。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好像就坐在一位老朋友的身边,听他讲那些关于李白、杜甫、苏轼的故事,听他讲他们为什么会写出那些千古传诵的诗句。书里很多地方都用了生活化的比喻,比如把诗人的情感比作潮汐,把诗句的意境比作一幅画,瞬间就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喜欢它讲到“意境”的部分,以前觉得意境这东西虚无缥缈,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宏大的世界,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本书让我重新燃起了对古诗词的热爱,感觉自己真的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

评分

《小书馆·学诗浅说》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润物细无声”。我不是学文学出身,对诗词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一直觉得诗词是高高在上的,是属于文学大家的。但是,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泉,慢慢地渗透进我的认知。它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温和、包容的姿态,邀请我进入诗词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意象的选择和解读。比如,讲到“梅”,不仅仅是讲它的姿态,更讲它所代表的坚韧、孤傲;讲到“月”,不仅仅是讲它的圆缺,更讲它所承载的思乡、离愁。这些解读,一下子就把诗词的意象活了起来,让我不再是机械地记忆,而是真正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很多作者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这让整本书显得非常有人情味,仿佛真的在和一位热爱诗词的朋友聊天。它让我意识到,学诗并不是要成为诗人,而是要通过诗词,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情感,也理解自己。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引路人,带我走进了诗词的美妙殿堂,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喜悦。

评分

小书馆系列,开本适合便携,内容上文化大家娓娓道来,很喜欢!

评分

书本还行,优惠活动下买的,很超值,不错

评分

这一套书先买一本来看看~

评分

这本书在网上找不到电子版,就买了。促销也不贵,顺便翻了一下,觉得还是不错,用比较简单通俗的语言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架构,值得作为入门知识了解。

评分

书是好书,物流也很快,包装也不错,看着还是不错的,能增长知识

评分

真的是小书馆,书很薄,内容还没看。

评分

李大嘴:你咋才来呢?

评分

哲学小史搭配哲学简史使用更佳,而且附录对于了解冯友兰先生很有帮助,值得购买。

评分

期盼已久的宝贝儿,趁着活动,果断拍下,终于如愿。包装精美,物流很快,非常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