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权力与个人经历:当代西方批判教育家访谈录 [Education,Power,and Personal Biography,Dialogues with Critical Educators]

教育、权力与个人经历:当代西方批判教育家访谈录 [Education,Power,and Personal Biography,Dialogues with Critical Educator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卡洛斯·阿尔伯托·托里斯 著,单中惠,徐小洲 编,原青林,王云 译
图书标签:
  • 教育
  • 批判教育学
  • 权力
  • 个人经历
  • 访谈
  • 西方教育
  • 教育哲学
  • 社会理论
  • 教育史
  • 教育改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6269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635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西方教育史经典名著译丛
外文名称:Education,Power,and Personal Biography,Dialogues with Critical Educator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教育、权力与个人经历:当代西方批判教育家访谈录》论述了作者与这些激进的批判教育家的相识以及与他们的对话,指出这些批判教育家是第一代批判教育思想家代表,分别代表着使用不同研究方法的学者所进行的批判教育研究。在访谈中,托里斯与被访谈者不仅探讨了批判教育理论和研究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产生的原因,而且还探讨了我们这个时代所面对的教育领域的挑战。从他们的整个对话来看,其焦点是关于教育、权力与个人经历的关系。最后,托里斯明确提出,对话是学习经验和斗争的一种有利的方式。此外,他还论述了终身聘任的问题和建立新的传统的问题。

作者简介

原青林,1961年11月生,河南辉县人。1984年6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6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迎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广东肇庆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池田大作研究所所长;广东省教育学会教育评价与指导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东省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方向:外国教育问题史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外国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2本,参编著作12本,其中《揭示英才教育的秘诀——英国公学研究》荣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王云,1966年生,河北辛集人。1987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外文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社会文化专业,获硕士学位。英国波尔顿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主修教育管理类硕士课程(2003)。现任,“东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学术方向: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英语教学法研究等。出版译著两本,其中的书虫系列《三十九级台阶》曾多次再版;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
单中惠,1945年生,浙江绍兴人,1965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外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访问学者(1982-1984)、英国赫尔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92-1993)、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97-1998)。主要研究领域:外国教育史,西方教育思想史、外国幼儿教育史,外国教育问题史,外国基础教育政策等。主要学术成果:《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西方教育思想史》、《西方领导教育史》、《外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问题史》、《外国大学教育问题史》等;翻译《科学与教育》、《童年的秘密》;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六十多篇。其中一些学术成果曾获省部级奖。
徐小洲,1964年生。1994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2年在韩国完成博士后研究。现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主要从事比较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曾主持“十一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等国际合作项目。主编和参编《高等教育政策变革研究丛书》、《中国教育六十年》、《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等著作二十多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六十多篇。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多项。

目录

解读
献辞
纪念
致谢
丛书主编序
导言
第一章 迈克尔·W·阿普尔访谈录
第二章 塞缪尔·鲍尔斯访谈录
第三章 马丁·卡努瓦访谈录
第四章 保罗·弗莱雷访谈录
第五章 赫伯特·金蒂斯访谈录
第六章 亨利·A·吉鲁访谈录
第七章 玛克辛·格林访谈录
第八章 格洛利亚·拉德森—比林斯访谈录
第九章 亨利·莱文访谈录
第十章 珍妮·奥克斯访谈录
第十一章 杰夫·惠迪访谈录
作者个人简历与学术论著
人名与主题索引

精彩书摘

答:我也多次听说过类似的言论。这位女士所讲的并不是个案,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想你首先赞同我的,是有着良好的愿望而没有掩盖其他目的的愤怒是深层次意识形态的东西。我并不是说这位女士是代表某种意识形态的机构,但她就是那种意识形态的表现,这种意识形态是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它试图说服我们接受科学和教育中立的观念,以及讨论文化行动的理论。
这种观点的起因是源于这本书不是关于教育的,而是属于纯粹意识形态的。也就是说,它是一本意识形态的书。只因为我说过教育不是中立的,我就不再被看做教育家——只能是自由理论家。有些人就这样来评价我,认为我不再是教育学者。所以,你看,那种对我的质疑常常是别有用心的。当然,那位女士的质疑并不是这样。她只是质疑世界的中立性。一旦发现世界没有中立可言时,她就能明白这本书是关于教育的书。
问:毫无疑问,这本书是关于教育的。我是想问,您的研究目的是否是关于压迫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学校内部压迫的各种关系?
答:准确地说,应该是关于学校内外压迫的各种关系。当然,我最根本的兴趣是学校里发生的事。你会发现,巴西和其他地方的进步教育工作者否认学校里所发生的阶级冲突。他们认为,学校仅仅是一个系统知识的、严格要求的传播场所。而且,他们还为自己随意提出的所谓“知识教育学”进行辩护。但在我看来,学校还是一个社会冲突的场所,用更鲜明的词语,即阶级斗争在学校中继续存在。问题是教育者在世界上和学校里所发生的社会冲突面前应采取什么立场,他们从来没有停止知识教学。当然,以工人阶级看法为名,使孩子们政治化和忘掉教给他们基本知识的任务,不是我的主旨。从科学观点来看,不可能那么做。政治对知识的分裂必定是反科学的,在政治上它是错误的,在科学上它是扭曲的。所以,我的观点是,在传授生物、历史或语言等领域的知识时,应对社会的阶级斗争进行辩论、澄清和阐明。这是包含在各种知识中的,因为学校是斗争的一部分。学校不能独立于斗争之外。
……
《教育、权力与个人经历:当代西方批判教育家访谈录》并非一部简单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次深入探寻教育本质,解构教育中隐匿权力运作,并体悟教育家生命历程与思想碰撞的独特之旅。本书精心遴选了多位当代西方重量级批判教育学家,通过一系列真诚、深刻的访谈,将他们的人生轨迹、学术思考以及对教育的深切关怀,以最生动、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访谈”的形式。访谈,作为一种对话艺术,能够超越枯燥的理论陈述,触及思想背后更为鲜活的个体经验和情感温度。每一位受访者,都是在教育领域耕耘多年的思想巨匠,他们的学术成果卓著,影响深远,但其思想的根基,往往深植于个人的生命体验、社会观察以及面对教育现实的种种挣扎与觉醒。通过访谈,读者得以窥见这些思想家并非仅仅是书斋里的学者,更是时代的见证者、社会问题的解剖者,以及教育改革的践行者。他们的个人经历,无论是在童年时期对不公教育的切身体验,在青年时期对社会运动的投身,还是在学术生涯中面对的挑战与质疑,都如同隐形的脉络,串联起他们对教育理念的构建和批判性视角的形成。 “教育”作为本书的基石,并非被视为一个孤立的、纯粹的传授知识的场域。相反,本书着重于揭示教育是如何与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政治议程以及权力关系相互交织的。受访者们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剖析了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各种不平等现象,包括但不限于阶级、性别、种族、地域以及文化背景对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潜在影响。他们挑战了将教育视为中立、客观过程的传统观念,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张力、权力博弈,并不断被塑造和被塑造的社会实践。访谈内容深入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教育政策制定等多个层面,通过对这些具体环节的审视,揭示了教育如何可能成为再生产社会不平等、维护既有权力格局的工具,同时也探讨了教育如何能够成为解放个体、促进社会正义的强大力量。 “权力”是本书另一条重要的分析线索。批判教育学的一个核心关切,便是对权力关系的审视。本书中的访谈,清晰地呈现了批判教育家们如何将权力视角贯穿于对教育的理解之中。他们不仅关注显性的、制度性的权力,如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学校行政的管理等,更深入探讨了那些隐性的、话语性的权力,例如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教材的选择、教师权威的构建、以及无形中塑造学生世界观的文化价值导向。受访者们通过分享他们在研究和实践中遇到的关于权力运作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权力如何影响着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如何可能限制个体的自由发展,以及如何可能压抑批判性思维的萌芽。同时,他们也积极探索如何通过教育,赋权于那些被边缘化的群体,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意识,使他们能够识别并挑战不正义的权力结构。 “个人经历”(Personal Biography)在本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受访者们并非在真空中进行理论阐述,他们的思想与他们的生命历程密不可分。本书鼓励受访者们敞开心扉,分享那些塑造了他们教育观的个人故事。这些故事可能包含了他们童年的教育经历,家庭的影响,重要的师长,参与的社会运动,甚至是个人生活中的重大转折点。通过这些个人叙述,读者得以理解,批判教育学并非一套冰冷的理论体系,而是在真实的人生体验中孕育、发展和不断深化的。这些个人经历,使得受访者的观点更加可信、更具感染力,也让读者能够更容易地与他们的思想产生共鸣。它们证明了,教育的理解和实践,始终是与个体生命紧密相连的,是人性的、具体的,并充满了情感的温度。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其“当代性”和“西方视角”。受访的教育家们都是活跃在当代的思想家,他们的观点紧贴着当前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脉搏。他们对信息时代、全球化、技术进步、新自由主义教育改革等议题的思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本书提供了了解西方批判教育学发展脉络的独特视角。这些西方学者在各自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下,对教育中的权力、不平等和解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的思想成果为我们反思自身教育实践,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发。虽然是西方视角,但本书所探讨的教育、权力与个人经历之间的关系,其普适性远远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对任何关注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个体解放的人们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每一位受访者的访谈都围绕着“教育、权力与个人经历”这三个核心主题展开,但又各有侧重,呈现出批判教育学内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访谈的顺序经过精心安排,力求展现不同思想家之间的对话与关联,也便于读者循序渐进地理解批判教育学的复杂议题。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自然、流畅,既保留了学者严谨的学术思考,又避免了过于晦涩的术语,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阅读。 总而言之,《教育、权力与个人经历:当代西方批判教育家访谈录》是一部极具启发性和思想深度的著作。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教”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如何“思考教育”的书。它邀请读者走进那些杰出的教育家们的思想世界,倾听他们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感受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并鼓励我们在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社会观察中,去发掘和构建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解。通过这本书,读者将有机会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洞察教育中隐藏的权力运作,并深刻体悟到,教育的真正力量,在于它能否点燃个体的生命火焰,能否引导我们走向更公正、更美好的社会。它是一场关于教育的深度对话,一次对个体生命与宏大社会议题的深刻连接,一次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其精妙,它并非均匀的线性推进,而是在沉重的理论分析与个人生命故事的温馨片段之间灵活切换。这种“编织”的方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极富画面感和人情味。我尤其喜欢那些访谈中穿插的、关于受访者早年教育经历的回忆。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个人片段,为他们后来宏大的理论建构提供了坚实的、情感上的基石。这让我清晰地看到,伟大的思想并非凭空产生,它们往往根植于对自身生命经验的深刻反思和对不公的反抗欲望。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情感”完美融合的处理,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使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批判教育家们所肩负的使命感与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它不再是冰冷的理论说教,而是有血有肉的思想者的呐喊。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书的出版质量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对内容严肃性的尊重。内文的排版清晰流畅,使得即使是面对密度较高的学术论述,阅读体验也保持了高度的专注。但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对话场域”。它没有试图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思想流派之间如何相互挑战、彼此启发。对于一个长期在单一教育范式下学习的读者而言,这种多元视角的冲击是极为及时的。它像是一面多棱镜,让原本单一的光束折射出千百种色彩。我读完后,感觉自己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更有能力去质疑和构建自己理解世界的框架。这本书不仅是了解西方批判教育思潮的绝佳入口,更像是一份催化剂,激发着读者去思考自己所在的文化和教育语境中,那些尚未被言说的权力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对我有着一种奇特的吸引力,那种略显严肃却又暗含深意的设计,仿佛在预示着一场思想的深度对话。初翻阅时,我立刻被那种直击核心的议题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梳理,更像是邀请我走进那些站在教育前沿、敢于直面权力结构和个体命运交织点的思想家们的内心世界。我特别欣赏那种不避讳争议的姿态,它迫使读者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框架。作者在引导对话时展现出的敏锐洞察力,使得访谈内容远超出一份普通的记录,更像是一部交织着时代脉搏与个体挣扎的口述史。那种对知识生产过程的批判性反思,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求学经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课堂瞬间,背后或许都潜藏着复杂的权力运作机制。这种阅读体验是既令人振奋又略带不安的,因为它要求我们走出舒适区,用一种全新的、审慎的目光去打量我们赖以生存的教育体系。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接受了一次智识上的“洗礼”,旧有的认知滤镜被一层层剥离,留下的则是对教育本质更深层的叩问。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沉浸式地参与了一场智识的马拉松。那些访谈的文本,每一段话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的宝石,闪烁着不同方向的光芒。我尤其被其中一位受访者对于“主体性”构建的论述所震撼。他并非给出一个僵硬的定义,而是通过对自己生活经验的追溯,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为鲜活的个体抗争史。这种叙事手法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宏大的社会结构批判与微观的个人叙事。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反复咀嚼那些观点,思考它们与我自身经历的共振点。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是很多纯理论著作难以给予的。而且,不同教育家的思想体系之间既有相互印证,又有微妙的张力,这种张力的存在使得整本书的对话充满了活力和开放性,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新的思想碰撞。这种多维度的观照,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批判”二字的理解边界。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要求读者必须投入相当的专注度,它不是那种可以用来消磨时间的轻阅读材料。但正是这种要求,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回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话题时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笔触。比如,在讨论教育改革的实践困境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政策的失误,而是将问题放置在更广阔的资本逻辑和社会阶层固化的大背景下去考察。这种高屋建瓴的分析视角,让我体会到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是如何运作的——它要求我们看到表象之下的结构性力量。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那些富有洞察力的比喻和类比所折服,它们精准地捕捉了当代教育系统中那些难以言喻的权力运作逻辑。这种对复杂性的尊重和深入挖掘,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学术交流,更像是一份面向所有关心教育未来的公民的“诊断书”。它促使我开始反思,我们日常所接受的知识,究竟是在“解放”我们,还是在“驯化”我们成为符合现有系统需求的一部分。

评分

《教育、权力与个人经历:当代西方批判教育家访谈录》论述了作者与这些激进的批判教育家的相识以及与他们的对话,指出这些批判教育家是第一代批判教育思想家代表,分别代表着使用不同研究方法的学者所进行的批判教育研究。在访谈中,托里斯与被访谈者不仅探讨了批判教育理论和研究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产生的原因,而且还探讨了我们这个时代所面对的教育领域的挑战。从他们的整个对话来看,其焦点是关于教育、权力与个人经历的关系。最后,托里斯明确提出,对话是学习经验和斗争的一种有利的方式。此外,他还论述了终身聘任的问题和建立新的传统的问题。

评分

印制不错,值得收藏,值得购买

评分

购物一直很愉快,希望能够保持下去

评分

书比较厚实,读史可以民智,批判教育学给我们新的角度思考教育,当代西方批判教育家的访谈里面会有不少思想火花,历史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适合关心,研究教育的人士

评分

《教育、权力与个人经历:当代西方批判教育家访谈录》论述了作者与这些激进的批判教育家的相识以及与他们的对话,指出这些批判教育家是第一代批判教育思想家代表,分别代表着使用不同研究方法的学者所进行的批判教育研究。在访谈中,托里斯与被访谈者不仅探讨了批判教育理论和研究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产生的原因,而且还探讨了我们这个时代所面对的教育领域的挑战。从他们的整个对话来看,其焦点是关于教育、权力与个人经历的关系。最后,托里斯明确提出,对话是学习经验和斗争的一种有利的方式。此外,他还论述了终身聘任的问题和建立新的传统的问题。

评分

购物一直很愉快,希望能够保持下去

评分

这本书对于研究阿普尔的人,是真心需要购一本的,如果不喜欢也就算了。

评分

不错

评分

单中惠,1945年生,浙江绍兴人,1965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外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访问学者(1982-1984)、英国赫尔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92-1993)、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97-1998)。主要研究领域:外国教育史,西方教育思想史、外国幼儿教育史,外国教育问题史,外国基础教育政策等。主要学术成果:《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西方教育思想史》、《西方领导教育史》、《外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问题史》、《外国大学教育问题史》等;翻译《科学与教育》、《童年的秘密》;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六十多篇。其中一些学术成果曾获省部级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