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第三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謝辭
第一章 德國曆史導論
第一部分 分裂的社會:魏瑪共和國與第三帝國
第二章 魏瑪共和國:起源與特質
第三章 民主的崩潰與希特勒的崛起
第四章 一個民族共同體嗎?1933-1939年的國傢、經濟與社會
第五章 戰爭、種族滅絕與戰敗
第二部分 分裂的民族:兩個德國(1945-1990年)
第六章 占領與分裂(1945-1949年)
第七章 塵埃落定(1949-1961年)
第八章 變革與穩固(1961-1988年)
第九章 分道揚鑣的兩個社會
第十章 政治與國傢
第十一章 政治異議與反對派
第十二章 文化分殊與民族認同的糾葛
第十三章 革命與戰後時代的終結
第三部分 分裂的世界
第十四章 柏林共和國
第十五章 20世紀德國的內部張力與變革
英文參考文獻
索引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篇幅和信息的密度是相當大的,初次接觸可能需要一定的耐心和背景知識儲備。但正是這種“信息密度”,構成瞭它作為一部權威參考書的基石。尤其是在處理戰後初期盟軍占領政策的復雜性時,作者似乎將多方檔案進行瞭交叉印證,使得我們對那種多頭管理、充滿博弈的過渡期有瞭非常清晰的認知。我欣賞書中對經濟史和文化史的穿插處理,它拒絕將政治、經濟、社會孤立來看待。比如,當他分析科隆的重建時,不僅僅是談論馬歇爾計劃的援助數字,而是同時描述瞭戰後物資短缺下,黑市的興衰,以及戰敗國公民在重建傢園過程中的那種近乎本能的生命力。這種全景式的敘事,避免瞭將曆史簡化為一係列綫性的因果關係。它更像是一幅精心繪製的巨型掛毯,每一個細節都與周圍的色彩和紋理相互呼應。
評分這部厚重的曆史著作,初翻開時,撲麵而來的是一種嚴謹而令人敬畏的學術氣息。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式陳述,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的筆觸遠比想象中要生動得多,尤其是在描繪魏瑪共和國初期那段風雨飄搖的歲月時。他沒有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深入挖掘瞭社會思潮的暗流湧動,那種戰後創傷如何在民眾心中生根發芽,最終催生齣極端化的政治光譜。那種對曆史細節的考據之詳盡,簡直令人嘆服,比如對某一特定年份經濟政策辯論的引用,或是對某個邊緣政黨領袖私信的解讀,都展現齣作者非凡的功力。我特彆喜歡他處理凡爾賽條約遺留問題時的那種冷靜剋製,既沒有過度美化德意誌民族的受害者心態,也沒有一味指責其軍國主義的復蘇,而是在復雜的國際關係網絡中,精準地剖析瞭結構性的睏境。那種多維度、不偏不倚的敘事方式,讓讀者得以在迷霧中看清曆史的真實麵貌,而非被單一的意識形態所裹挾。這本書的版次更新,想必也融入瞭更多近年的學術成果和新解密檔案,使得其論述更具時效性和說服力。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深度訪談,特彆是在聚焦“兩個德國”並存的冷戰時期。作者對於東西德之間意識形態差異的細膩描摹,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案例分析。我驚奇於他如何能在宏大的地緣政治背景下,依然捕捉到普通人在柏林牆兩邊日常生活的細微差彆——東德計劃經濟下那種壓抑的集體主義氛圍,與西德“經濟奇跡”背後隱藏的消費主義焦慮,被他描繪得栩栩如生。閱讀到兩德統一的章節時,那種復雜的情感交織——既有曆史終結的激動,也有結構性融閤的陣痛——被作者極其精準地把握住瞭。他沒有用勝利者的姿態去評判誰對誰錯,而是將統一視為一個漫長、充滿妥協與掙紮的過程,強調瞭文化認同的斷裂與重建之艱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迫使讀者去思考,一個分裂瞭四十年的民族,其“完整性”究竟意味著什麼?這種對“身份政治”深層議題的探討,遠超齣瞭傳統政治史的範疇。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的風格,我會選擇“韌性”。它跨越瞭近一個世紀的動蕩,從帝國的黃昏,到兩次世界大戰的廢墟,再到冷戰的對峙,直至最終的整閤。作者總能在描述深重危機和結構性崩潰的同時,敏銳地捕捉到德意誌民族社會中那些不易察覺的“韌性”或“適應力”。無論是魏瑪時期在政治極端主義夾縫中求生存的自由派知識分子,還是東德時期在體製內小心翼翼保持個人精神獨立的異見者,他們的故事都被納入瞭宏大的敘事框架之中。閱讀到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那個時期,作者對全球化影響下德國社會矛盾的新形態的分析,也顯示齣作者對當代議題的持續關注和深刻洞察。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德國發生瞭什麼”,更是在探討一個復雜現代國傢如何在災難的循環中,不斷重塑自身、延續文明的曆程。這種對深層生命力的挖掘,使得它超越瞭一般的曆史編年體。
評分作為一個對政治哲學有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發現在這本書中,曆史事件的敘事往往服務於更深層次的思想史探討。例如,在分析納粹上颱前後,作者對“法律與秩序”概念如何被極端化利用的論述,極具啓發性。他細緻梳理瞭從帝國晚期遺留下來的官僚體製,是如何在納粹的意識形態驅動下,迅速完成瞭“工具化”和“去人性化”的轉變。這種對製度惰性和權力運作機製的剖析,比單純譴責希特勒個人的惡行要深刻得多。每次讀到這些部分,我都會停下來反思,現代國傢機器的精密運轉,在麵對顛覆性的政治力量時,其內在的脆弱性究竟體現在何處?此外,對於戰後聯邦德國如何進行“去納粹化”的自我反思與和解進程的描述,也展現齣瞭一種曆史責任感。作者展示瞭這種反思的麯摺與反復,揭示瞭代際記憶的傳承與斷裂,這對於我們理解當代歐洲政治生態至關重要。
評分給自己一點時間看看書多點知識
評分hao haohao haohao hao
評分本書是微博上最會寫故事的人張嘉佳的一部短篇小說集,超4億讀者爭相閱讀的故事。書中講述瞭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很多愛情故事,有念念不忘的美好,有愛而不得的疼痛,有生離死彆的遺憾,有一再錯過的宿命,也有喧囂之後的迴歸和溫暖。像朋友在深夜跟你在敘述,敘述他走過的韆山萬水。那麼多篇章,有溫暖的,有明亮的,有落單的,有瘋狂的,有無聊的,有鬍說八道的。當你輾轉失眠時,當你需要安慰時,當你等待列車時,當你賴床慵懶時,當你飯後睏頓時,你會在張嘉佳的故事裏看到自己,你會因為這些故事,而想到某個人,某段愛情。本書最初以“睡前故事”係列的名義在網上瘋狂流傳,幾天內達到1,500,000次轉發,超4億次閱讀,引來電影投資方的巨資搶購,轉瞬便簽下其中5個故事的電影版權。其中名篇《你會不會說話》交給著名導演陳國富、《我希望有個如你一般的人》、《暴走蘿莉》交給幸福藍海影業,均在拍攝籌備中。 2013年7月,張嘉佳在微博上開始發“睡前故事”,係列微博數度被轉發超200萬次,超4億次閱讀。11月,這些故事結集成書《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目前該書銷量已衝破60萬冊,堪稱是當年國內齣版界的“黑馬”。張嘉佳本人這樣介紹《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因為我是一個任性的人,所以纔能寫齣這樣真誠的文字。這本書拆開來是一個個的故事,閤起來是一個世界觀。我想‘睡前故事’受到大傢喜歡是因為它們是將文藝青年生活化。以前很多作者寫故事,內容一接地氣就會顯得市井。我希望‘睡前故事’能成為文藝青年的翻身仗。情節緊湊人物鮮明的故事也讓微博從一個獲取信息的平颱變為一個適閤閱讀的平颱。” 5作品簽售 2013年12月14日,張嘉佳赴蓉簽售也足見他的高人氣,據西西弗書店 工作人員謝小姐介紹,當天的簽售從下午2點開始一直持續到晚上近10點,簽售完已近商場打烊,粗略統計,當日共簽齣7000多本書。《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責編包包說,“有市場的需要就會産生這種符閤大傢心理的作品,這批人很多都是從網絡上先紅起來的,在網絡上就有一定的受眾,等成書後,受眾就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多。”包包認為,張嘉佳的文字篇幅不長,符閤快節奏的需求,網友集中看完後很容易找到感動的點並轉發,“張嘉佳是編”快講完瞭,新書命名《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話說前晚“齣瞭點兒事”,讓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睡不著瞭!什麼事嚴重到令如此多人失眠?因為張嘉佳沒講“睡前故事”!有人數羊纔能入睡,同理還有人數牛數星星之類的,最近不少網友變成數完管春、鬍言、幺雞等這些名字纔能去睡覺。這些名字都是作傢張嘉佳筆下的“睡前故事”裏的人物,而他的單篇睡前故事誇張到被轉發瞭六位數次,六位數啊!不過一韆零一夜也有講完的一天,張嘉佳接受本報記者獨傢采訪時透露“睡前故事”已近尾聲,還有兩三篇就要結束瞭,小夥伴們做好準備重新開始數羊吧!說好的睡前故事呢?沒故事怎麼睡覺!算起來大概從兩個多月前吧,南京作傢張嘉佳開始在微博上發“睡前故事”,故事裏有癡情的管春、癡情的駱駝、癡情的毛毛、癡情的鬍言、癡情的幺雞……其實張嘉佳的筆下還有不少關於遠方關於心情等主題的睡前故事,但也許是生活裏的我們太缺愛,一般引起拍大腿式共鳴和井噴式轉發的都是愛情故事,其中鬍言和管春等幾篇轉發量都達到瞭六位數。張嘉佳
評分最後時刻,麻辣雞絲施展超必殺“黑化黑灰化肥黑灰會揮發發灰黑化肥黑灰化肥揮發”,意圖讓整個宇宙都發黑揮發化灰,錘哥冒著被揮發的危險幫簡把儀器的一部分釘在麻辣雞絲身上,使得簡可以成功瞄準麻辣雞絲,把他傳送到瞭荒涼的斯瓦特爾海姆,而且是四分五裂的傳送過去的。
評分20世紀德國的曆史由社會分裂到國傢分治到最終統一,是20世紀世界曆史中非常引人關注的問題。《德國史:1918-2008(第3版)》追溯瞭1918年以來,德國在社會、文化和政治方麵戲劇性的緊緻狀態,第三版把這種追溯延續到新世紀,全麵反映瞭納粹時期和大屠殺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包括瞭兩德統一後的發展狀況。
評分喜歡德國的文化,買來書作為瞭解,
評分德國曆史階段性描寫的佳作
評分近年來關於德國曆史的書籍在市場上開始漸漸多瞭起來,或多或少反映瞭國內民眾對德國,對日耳曼民族的興趣在加深。之前電子書看瞭一大部分,覺得整體上講該書還是寫得挺不錯的,內容充實,論據詳實,很難想象這是一位女性作者。不過在看的過程中也發現瞭些許錯誤,這些錯誤來自於譯者,盡管譯者很努力的,但由於學術水準以及也許是其精力時間的限製,齣現瞭不該有的“失誤”,建議英文功底不錯的直接閱讀英文版!但無論怎麼說,對於普通讀者,這樣的譯本也不失為一本好書,盡管跟原著比起來差距非常明顯。
評分第四章 飽經蹂躪的歐洲大地:三十年戰爭時期的德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