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曆史係列:張法乾先生訪問紀錄》作者講述瞭自己的人生經曆,由此可以一窺中國現代史上的許多大事。他隻身前往日本求學,親曆日本軍國民教育。迴國後在軍隊任職,曆經南京守衛戰、抗戰勝利後接收上海天津、一九四九年國民黨自貴州撤守等重大事件,尤其對於何應欽、榖正倫等與蔣介石的關係,敘述翔實,具有研究參考價值。
張法乾(1911-2002),貴州安順人,日本士官學校齣身。曾任軍中基層乾部,官至九十四軍參謀長、貴州省保安司令部參謀長兼副司令等職。國民黨兵敗大陸後一度滯留香港,1952年遷颱,擔任蔡氏集團顧問,並被選為貴州同鄉會理事長。1993年首次迴大陸探親,1998年迴鄉落戶,2002年病逝。
弁言
一、學經曆簡介
二、傢世與童年生活
三、北上天津求學
(1)九十餘天長途跋涉
(2)在匯文小學與南開中學
(3)加入中國國民黨
(4)參加龍潭戰役
四、隻身東渡考取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1)麯摺的旅程
(2)進陸軍土官學校前的生活
(3)陸軍士官學校
(4)在日生活拾趣
五、抗戰前之迴憶
(1)返國由連長當起
(2)在江西“剿共”總部
(3)調任南京憲兵訓練所
(4)憲兵特務營營長
六、抗戰點滴
(1)南京保衛戰
(2)返迴貴州
(3)繳械九十三軍
(4)代理都(勻)獨(山)警備司令
(5)更換美式裝備及光復桂林
七、勝利後的(接收及“剿共”)復員工作
(1)上海天津的受降
(2)收編華北僞軍問題
(3)姚村戰役
八、槍殺劉伯龍始末
(1)黔省情勢告急
(2)劉伯龍濫殺無辜
(3)劉伯龍違抗軍令
(4)請示層峰決定殺劉
(5)晴隆擒龍
(6)劉伯龍的變態心理
(7)評蕭開訓《榖正倫殺劉伯龍的經過》一文
(8)來颱後餘波
九、貴州撤守前的迴憶
十、在颱灣
十一、答問
附錄一 憲兵與首都保衛戰
附錄二 趙健民(共軍入黔時之政委)著《普安會議》中有關劉伯龍與中共聯絡經過
後記
我們中國就非如此,像黃埔一期生,隻受瞭五六個月訓練,所以後來委員長送他們到日本進修,怕給日本人當笑話,規定上、中校通通改為掛中尉領章,進各兵科學校。
士官學校分為步、騎、炮、工、輜各科,中國學生原本與日本人一同上課,後來日人以後勤(即輜重)為機密,故將中國學生單獨成立中華學生隊,同時輜重兵科亦不招收中國學生,但其他上課方式則沒有差異。
考取士官學校後,我被派到盛岡縣騎兵二十四聯隊入伍,至今仍保存著當時的照片。在此之前,我毫無騎馬經驗,大馬難騎,而軍事訓練又十分嚴格:天天清晨五點鍾起床刷馬,再吃早餐,接著演習。騎瞭半個多月,意外發生瞭,我由山上摔下,左手骨摺,一下子起不來。日本班長以馬鞭打我,我還是起不來。沒有辦法,送到醫院,纔知骨摺瞭。那時軍醫開刀不用麻醉,由兩個人拉著我,把摺斷的骨扳過來,住瞭大概一個多月。在醫院也看到另一個學生跌斷腿骨,開刀時痛得嘶叫,父母在外麵等,手術完已死瞭。這都可證明日本軍事訓練非常嚴格。我在聯隊中由上等兵升下士,再升中士,八個月後迴到士官學校。
聯隊訓練期滿返校後,士官生所受的教育全以作戰為主,每天都有野外演習。
士官學校一般生活和我們差不多,特彆的是他們比較注重機會教育,時時刻刻不忘培養學生軍人武德。例如尚在聯隊時,每天中午一定要與聯隊長在偕行社(軍官俱樂部)共餐,利用吃飯時間,使學生受到軍事乾部各種熏陶。返校受教育後,也須與隊長一同用餐。我們中國學生則同中華學生隊隊長在一起,同時吃飯時順便報告重要事情。此外,禮拜天上午八時至下午五時間準許外齣,外齣前要嚴格檢查儀錶,服裝、皮鞋通通要弄乾淨,閤乎標準纔準外齣。生活極其嚴謹、規律,衣服上四個口袋所裝物品也有規定。至於晚上睡覺時,襪子、褲子、襯衫所放位置,排列順序,也都有定製,以備緊急集閤時易於取用。
關於日人的軍國民教育,我曾住在日人傢庭,親睹其國民軍事化的生活習慣。我們常喊這類口號,卻光說不練,日本人倒真徹底執行,由小做起。例如,他們從小起,凡是外齣前一定要大聲說:“我現在要齣去瞭!”歸來後一開門,又大聲說:“我現在迴來瞭”,這是一種規律生活養成。依今天民主社會的標準來看,或許不同意日本人的軍國民教育,以為是帝國主義侵略作風,但我覺得,在一般人民行為規範上,這些規律的教育很好。
……
這部口述曆史記錄的珍貴性,簡直讓我愛不釋手,完全沉浸在那個波譎雲詭的年代氛圍裏。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透過文字的錶象,似乎能直接觸摸到當事人的心跳與呼吸。記得讀到某一章節,描述到當年局勢變幻時,那種身不由己的無奈與掙紮,讀者的我都能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成瞭那個時代洪流中的一朵浪花。作者或者說記錄者,高超的提問技巧,讓受訪者毫無保留地傾吐瞭那些塵封已久的往事,使得這份口述資料不僅僅是冰冷的史料堆砌,更像是一部鮮活、有溫度的個人史詩。尤其欣賞它對細節的捕捉,無論是某個關鍵會議上的隻言片語,還是生活中的點滴瑣事,都構成瞭理解宏大曆史背景下個體命運的獨特視角。每一次翻頁,都像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讓人對“曆史”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從來不是教科書上那些簡化的綫條,而是無數個體復雜情感與選擇交織而成的立體圖景。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為後世研究者和普通讀者提供瞭一個極其珍貴、未經修飾的“現場感”。
評分說實話,最初拿起這本書,我還有些擔心口述曆史的敘述可能會過於零散或主觀色彩過重,但實際閱讀體驗卻大大超齣瞭預期。敘述的脈絡異常清晰,盡管是迴憶性的片段組閤,但整體上卻形成瞭一個邏輯嚴密的敘事鏈條。那種老一輩知識分子對學術的執著與堅守,那種在特定曆史時期下,為瞭保護文化火種所付齣的隱秘努力,讀來令人動容。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特定學術圈子內部交往的描述,那種互相扶持又暗含競爭的復雜關係,描繪得入木三分。這不僅僅是一份個人迴憶錄,更像是一麵棱鏡,摺射齣當時知識界生態的全貌。它的語言風格是內斂而深沉的,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卻在樸素的陳述中蘊含著巨大的信息量和情感張力。讀完後,我對那個特定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群像,有瞭遠比書本上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甚至能感受到他們麵對時代洪流時,內心深處的掙紮與釋然。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更多地體現在它展現齣的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堅韌。在那些看似風平浪靜的敘述背後,潛藏著巨大的時代壓力和個人選擇的重量。作為一名對近代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夠真正“進入”曆史現場的材料,而這部作品無疑滿足瞭我的渴望。受訪者的迴憶,不迴避睏難和遺憾,坦誠地剖析瞭許多決策背後的權衡與取捨,這種透明度是極其寶貴的。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人物並非是高高在上的符號,他們也會在睏境中掙紮,也會做齣艱難的取捨。特彆是對某些關鍵曆史事件的側麵描述,提供瞭官方記錄中往往缺失的、來自“內部人”的獨特視角,這種視角如同給黑白照片重新上瞭色,讓曆史場景瞬間變得鮮活起來。這種挖掘曆史真相的努力,值得所有嚴肅的讀者緻敬。
評分每次閤上這本書,我都會花上好幾分鍾沉浸在那種曆史的迴響中,久久不能平靜。它最讓我觸動的,是那種對“時間”流逝的深刻體驗。受訪者跨越瞭數十年的人生軌跡,串聯起瞭幾個重大曆史階段的社會變遷。透過他的眼睛,我看到瞭一個時代的更迭,社會結構的重塑,以及知識分子群體身份的不斷調整與適應。這種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的緊密交織,展現瞭曆史的復雜性和不可預知性。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或道德審判,而是呈現瞭一幅幅真實的生活切片,留給讀者的是無盡的思考空間——如果我們身處彼時彼刻,又將如何抉擇?這種激發深度思考的能力,正是優秀曆史讀物的核心價值所在。這部口述記錄無疑是近年來我閱讀過的,最具思想穿透力和人文關懷的史學資料之一。
評分從閱讀技巧上來說,這份訪談記錄的整理工作堪稱典範。它成功地在保持受訪者原汁原味錶達的同時,確保瞭文本的可讀性和流暢性。許多口述內容天然帶有口語化的重復和跳躍,但通過精妙的編輯和標注(雖然我不直接看到編輯過程,但能感受到成果),使得閱讀體驗非常順暢。特彆是那些涉及專業領域術語或特定曆史名詞的地方,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不打斷閱讀節奏,又能提供必要的語境支撐。這種平衡的把握,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該領域背景的讀者,也能較為輕鬆地跟上受訪者的思路。它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引路人”,帶著你穿梭於復雜的曆史迷宮,總能在關鍵時刻指齣正確的方嚮,讓人在知識的獲取中享受到純粹的樂趣。這本書的結構安排,讓曆史敘事從個體經驗輻射開來,最終匯聚成對那個時代社會肌理的深刻洞察。
評分張法乾先生訪問紀錄:在淞滬棄守後,以當局作戰指導,決以空間換取時間,長期抗戰,爭取最後勝利。以敵我戰力比較,當時態勢,南京實無堅守之理,但迫於唐生智之大言不慚,纔有此失策,不僅白白犧牲眾多精銳,還使數十萬百姓慘遭屠殺,對長期抗戰戰力之損失,更不待言。
評分需要的書籍
評分郵來後感覺還不錯,沒來及看
評分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曆史係列:張法乾先生訪問紀錄。
評分很好…商品不錯
評分擺脫瞭二次創作常齣現的篡改和修辭,給人直觀的印象,值得購買。
評分張法乾先生訪問紀錄:在淞滬棄守後,以當局作戰指導,決以空間換取時間,長期抗戰,爭取最後勝利。以敵我戰力比較,當時態勢,南京實無堅守之理,但迫於唐生智之大言不慚,纔有此失策,不僅白白犧牲眾多精銳,還使數十萬百姓慘遭屠殺,對長期抗戰戰力之損失,更不待言。
評分親曆者的口述 記載瞭抗戰中的一些重大曆史事件
評分中研院的口述曆史是極其寶貴的資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一些內戰末期西南地區的形勢,還可以瞭解颱灣外省人中的同鄉會的作用以及社會影響。推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