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张法乾先生访问纪录》作者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由此可以一窥中国现代史上的许多大事。他只身前往日本求学,亲历日本军国民教育。回国后在军队任职,历经南京守卫战、抗战胜利后接收上海天津、一九四九年国民党自贵州撤守等重大事件,尤其对于何应钦、谷正伦等与蒋介石的关系,叙述翔实,具有研究参考价值。
张法乾(1911-2002),贵州安顺人,日本士官学校出身。曾任军中基层干部,官至九十四军参谋长、贵州省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兼副司令等职。国民党兵败大陆后一度滞留香港,1952年迁台,担任蔡氏集团顾问,并被选为贵州同乡会理事长。1993年首次回大陆探亲,1998年回乡落户,2002年病逝。
弁言
一、学经历简介
二、家世与童年生活
三、北上天津求学
(1)九十余天长途跋涉
(2)在汇文小学与南开中学
(3)加入中国国民党
(4)参加龙潭战役
四、只身东渡考取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1)曲折的旅程
(2)进陆军土官学校前的生活
(3)陆军士官学校
(4)在日生活拾趣
五、抗战前之回忆
(1)返国由连长当起
(2)在江西“剿共”总部
(3)调任南京宪兵训练所
(4)宪兵特务营营长
六、抗战点滴
(1)南京保卫战
(2)返回贵州
(3)缴械九十三军
(4)代理都(匀)独(山)警备司令
(5)更换美式装备及光复桂林
七、胜利后的(接收及“剿共”)复员工作
(1)上海天津的受降
(2)收编华北伪军问题
(3)姚村战役
八、枪杀刘伯龙始末
(1)黔省情势告急
(2)刘伯龙滥杀无辜
(3)刘伯龙违抗军令
(4)请示层峰决定杀刘
(5)晴隆擒龙
(6)刘伯龙的变态心理
(7)评萧开训《谷正伦杀刘伯龙的经过》一文
(8)来台后余波
九、贵州撤守前的回忆
十、在台湾
十一、答问
附录一 宪兵与首都保卫战
附录二 赵健民(共军入黔时之政委)著《普安会议》中有关刘伯龙与中共联络经过
后记
我们中国就非如此,像黄埔一期生,只受了五六个月训练,所以后来委员长送他们到日本进修,怕给日本人当笑话,规定上、中校通通改为挂中尉领章,进各兵科学校。
士官学校分为步、骑、炮、工、辎各科,中国学生原本与日本人一同上课,后来日人以后勤(即辎重)为机密,故将中国学生单独成立中华学生队,同时辎重兵科亦不招收中国学生,但其他上课方式则没有差异。
考取士官学校后,我被派到盛冈县骑兵二十四联队入伍,至今仍保存着当时的照片。在此之前,我毫无骑马经验,大马难骑,而军事训练又十分严格:天天清晨五点钟起床刷马,再吃早餐,接着演习。骑了半个多月,意外发生了,我由山上摔下,左手骨折,一下子起不来。日本班长以马鞭打我,我还是起不来。没有办法,送到医院,才知骨折了。那时军医开刀不用麻醉,由两个人拉着我,把折断的骨扳过来,住了大概一个多月。在医院也看到另一个学生跌断腿骨,开刀时痛得嘶叫,父母在外面等,手术完已死了。这都可证明日本军事训练非常严格。我在联队中由上等兵升下士,再升中士,八个月后回到士官学校。
联队训练期满返校后,士官生所受的教育全以作战为主,每天都有野外演习。
士官学校一般生活和我们差不多,特别的是他们比较注重机会教育,时时刻刻不忘培养学生军人武德。例如尚在联队时,每天中午一定要与联队长在偕行社(军官俱乐部)共餐,利用吃饭时间,使学生受到军事干部各种熏陶。返校受教育后,也须与队长一同用餐。我们中国学生则同中华学生队队长在一起,同时吃饭时顺便报告重要事情。此外,礼拜天上午八时至下午五时间准许外出,外出前要严格检查仪表,服装、皮鞋通通要弄干净,合乎标准才准外出。生活极其严谨、规律,衣服上四个口袋所装物品也有规定。至于晚上睡觉时,袜子、裤子、衬衫所放位置,排列顺序,也都有定制,以备紧急集合时易于取用。
关于日人的军国民教育,我曾住在日人家庭,亲睹其国民军事化的生活习惯。我们常喊这类口号,却光说不练,日本人倒真彻底执行,由小做起。例如,他们从小起,凡是外出前一定要大声说:“我现在要出去了!”归来后一开门,又大声说:“我现在回来了”,这是一种规律生活养成。依今天民主社会的标准来看,或许不同意日本人的军国民教育,以为是帝国主义侵略作风,但我觉得,在一般人民行为规范上,这些规律的教育很好。
……
从阅读技巧上来说,这份访谈记录的整理工作堪称典范。它成功地在保持受访者原汁原味表达的同时,确保了文本的可读性和流畅性。许多口述内容天然带有口语化的重复和跳跃,但通过精妙的编辑和标注(虽然我不直接看到编辑过程,但能感受到成果),使得阅读体验非常顺畅。特别是那些涉及专业领域术语或特定历史名词的地方,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打断阅读节奏,又能提供必要的语境支撑。这种平衡的把握,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背景的读者,也能较为轻松地跟上受访者的思路。它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引路人”,带着你穿梭于复杂的历史迷宫,总能在关键时刻指出正确的方向,让人在知识的获取中享受到纯粹的乐趣。这本书的结构安排,让历史叙事从个体经验辐射开来,最终汇聚成对那个时代社会肌理的深刻洞察。
评分说实话,最初拿起这本书,我还有些担心口述历史的叙述可能会过于零散或主观色彩过重,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大大超出了预期。叙述的脉络异常清晰,尽管是回忆性的片段组合,但整体上却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叙事链条。那种老一辈知识分子对学术的执着与坚守,那种在特定历史时期下,为了保护文化火种所付出的隐秘努力,读来令人动容。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特定学术圈子内部交往的描述,那种互相扶持又暗含竞争的复杂关系,描绘得入木三分。这不仅仅是一份个人回忆录,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当时知识界生态的全貌。它的语言风格是内敛而深沉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在朴素的陈述中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和情感张力。读完后,我对那个特定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群像,有了远比书本上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甚至能感受到他们面对时代洪流时,内心深处的挣扎与释然。
评分每次合上这本书,我都会花上好几分钟沉浸在那种历史的回响中,久久不能平静。它最让我触动的,是那种对“时间”流逝的深刻体验。受访者跨越了数十年的人生轨迹,串联起了几个重大历史阶段的社会变迁。透过他的眼睛,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更迭,社会结构的重塑,以及知识分子群体身份的不断调整与适应。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紧密交织,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或道德审判,而是呈现了一幅幅真实的生活切片,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思考空间——如果我们身处彼时彼刻,又将如何抉择?这种激发深度思考的能力,正是优秀历史读物的核心价值所在。这部口述记录无疑是近年来我阅读过的,最具思想穿透力和人文关怀的史学资料之一。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地体现在它展现出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在那些看似风平浪静的叙述背后,潜藏着巨大的时代压力和个人选择的重量。作为一名对近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真正“进入”历史现场的材料,而这部作品无疑满足了我的渴望。受访者的回忆,不回避困难和遗憾,坦诚地剖析了许多决策背后的权衡与取舍,这种透明度是极其宝贵的。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人物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符号,他们也会在困境中挣扎,也会做出艰难的取舍。特别是对某些关键历史事件的侧面描述,提供了官方记录中往往缺失的、来自“内部人”的独特视角,这种视角如同给黑白照片重新上了色,让历史场景瞬间变得鲜活起来。这种挖掘历史真相的努力,值得所有严肃的读者致敬。
评分这部口述历史记录的珍贵性,简直让我爱不释手,完全沉浸在那个波谲云诡的年代氛围里。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透过文字的表象,似乎能直接触摸到当事人的心跳与呼吸。记得读到某一章节,描述到当年局势变幻时,那种身不由己的无奈与挣扎,读者的我都能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时代洪流中的一朵浪花。作者或者说记录者,高超的提问技巧,让受访者毫无保留地倾吐了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使得这份口述资料不仅仅是冰冷的史料堆砌,更像是一部鲜活、有温度的个人史诗。尤其欣赏它对细节的捕捉,无论是某个关键会议上的只言片语,还是生活中的点滴琐事,都构成了理解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体命运的独特视角。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对“历史”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从来不是教科书上那些简化的线条,而是无数个体复杂情感与选择交织而成的立体图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后世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极其珍贵、未经修饰的“现场感”。
评分所谓口述历史,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口述史并不是象有的人所理解的那样,就是一人说,一人记。而是一种将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史学形式。即通过调查访问,用录音设备收集当事人或知情者的口头资料,然后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文字稿。
评分口述历史
评分相比台版有删节,有空去中研院网站找个电子版对照下。能引进已属不易,鼓励下。三大电商只有京东还能买齐,还有促销满减,给力!
评分张法乾先生访问纪录:在淞沪弃守后,以当局作战指导,决以空间换取时间,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以敌我战力比较,当时态势,南京实无坚守之理,但迫于唐生智之大言不惭,才有此失策,不仅白白牺牲众多精锐,还使数十万百姓惨遭屠杀,对长期抗战战力之损失,更不待言。
评分所谓口述历史,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口述史并不是象有的人所理解的那样,就是一人说,一人记。而是一种将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史学形式。即通过调查访问,用录音设备收集当事人或知情者的口头资料,然后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文字稿。
评分口述历史是一种搜集历史的途径,该类历史资料源自人的记忆,由历史学家、学者、记者、学生等,访问曾经亲身活于历史现场的见证人,让学者文字笔录、有声录音、影像录影等。之后,作为日后学术分析,在这些原始记录中,抽取有关的史料,再与其他历史文献比对,让历史更加全面补充、更加接近具体的历史事件真实。
评分这一个系列的书都不错。当事人基本都驾鹤了,文字上可能会客观些吧~
评分需要的书籍
评分从广义上讲,口述历史是一种记录历史的方法。人类对历史的记录,在语言出现以前,只能是物传,从遗物看历史。语言发明以后,增加了言传,从口耳相传中获得历史知识。文字发明以后,增加了文传,以文字记录历史。录音、录影设备发明以后,记载历史的工具又增加了音传、像传。也就是说,从物传—言传—文传—音传—像传,人类记载历史的手段不断演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