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财务名著,夏草、张大春、郭晋龙、钟文庆、西格尔鼎力推荐
内容简介
财务名著,夏草、张大春、郭晋龙、钟文庆、西格尔鼎力推荐
告诉你如何通过财务报告发现会计造假和欺诈
英文版请点击:
更多精彩,点击进入品牌店查阅>>
作者简介
《财务诡计》(第3版)的重要价值就在于作者构建了全面完整的财务欺诈骗术的理论分析框架。
首先本书从财务报告角度,将资本市场中各类财务欺诈骗术划分为收益类财务欺诈、现金流类财务欺诈和业绩指标类财务欺诈等三大类型,并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勾稽制衡视角,建立了发现和揭露财务欺诈骗术的整体思路与方法。
此外,作者从公司治理角度对滋生三大类型财务欺诈的制度环境和市场土壤进行了独到分析,提出了彻底消除财务欺诈骗术的治本之策。
《财务诡计 揭秘财务史上13大骗术44种手段(原书第3版)》同时结合近十年来美国资本市场发生的安然、世界通信等著名公司的典型财务欺诈案例,详细分析了三大类型财务欺诈骗术的具体手段和警示信号。
作者对现金流类财务欺诈骗术的独到分析,打破了人们普遍认为的“现金流量表难以舞弊”的常识判断,令人不能不佩服作者对财务欺诈案例的独到观察和深刻研究。
精彩书评
霍华德 M. 施利特(Howard M. Schilit),20年来一直倾心研究并整理上市公司用来遮掩其真实经营业绩以误导投资者的种种手法。 2010年,成立了财务欺骗侦测集团公司(Financial Shenanigans Detection Group),旨在帮助客户判断公司报告的会计数据与基本经济实质之间的差距。该集团也可为投资者、债权人、律师和其他客户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找出公司财务报告及其他文件中所包含的具有误导性并能产生潜在损害的信息。
施利特博士还曾在1994年组建了独立的研究咨询机构美国财务研究分析中心(CFRA),该中心的控股权后来出售给了私募股权公司TA联合公司。退休之前,施利特博士一直担任该中心的总裁和首席执行官。
之前,施利特博士在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美国大学教授17年的会计学课程。
杰里米·皮勒(Jeremy Perler),作为侦测公司是否进行会计欺诈和投资者欺骗的知名专家,杰里米·皮勒担任风险计量指标集团法务会计研究中心(前身为美国财务研究分析中心)的研究主任。风险计量指标集团是从事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金融研究服务的全球领先者,也是法务会计研究服务的全球提供商,旨在帮助客户确定其投资组合所涉公司的报告财务业绩与实际业绩之间的不利差距。2007年,风险计量指标集团从TA联合公司处收购了美国财务研究分析中心。
在2002年加入美国财务研究分析中心之前,杰里米·皮勒在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纽约分所工作,从事上市公司审计业务,同时研究影响财务报告编制的会计行为机制问题。杰里米·皮勒拥有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的会计学硕士学位与工商管理学士学位。他一度在该大学担任本科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杰里米·皮勒经常参加行业性会议以及专业培训研讨会。他还经常参加《巴伦周刊》、《商业周刊》、《华尔街日报》、《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等媒体举办的活动。
目录
推荐序一财务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夏草)
推荐序二不要低估资本市场(郭晋龙)
前言
致谢
第1章 最无耻的财务欺诈
第2章 只把X光片补一补
第3章 过早记录为收入
在合同规定义务未进行任何履行之前就记录为收入/所记录的收入远超过合同规定完成的工作量/在买方正式接受商品之前就记录为收入/在买方付款尚存在不确定性或对买方付款无要求情形下进行收入记录
第4章 虚构收入并加以记录
对缺乏经济实质的交易做收入记录/对过程有欠公平的交易做收入记录/对来自非盈利性交易的收款做收入记录/虚增并记录来自合理交易活动的收入
第5章 借助一次性或不可持续的业务来夸大所得
借助一次性业务来夸大所得/借助误导性分类来夸大所得
第6章 将当期费用推迟至将来某个期间进行记录
以不当手段将一般经营费用资本化/摊销期限太长/未对资产跌价进行减计/未将应收账款呆账和投资贬值记录为费用
第7章 运用其他方法来掩盖成本或亏损
未对日常交易支出按费用处理/未对必要的应计支出按费用处理或将已记录的费用转回/通过实施激进会计假设来减计或不记录费用/通过公布虚假准备金来减计早先应计项目的费用
第8章 将当期收入推迟至将来某个期间进行记录
通过设立准备金来将收入转至未来某个时期/通过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不当会计处理来稳定收入流/通过对收购活动设立准备金来将收入转至未来某个时期/将当期销售收入推迟至未来某个时期记录
第9章 将未来费用提前至某个期间进行记录
通过不当注销当期资产来消除未来时期的费用/通过不当计提准备金账户来减少未来时期的费用
第10章 将融资活动现金流入转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将正常银行借款记录为虚假的经营现金流/通过在收款到期日出售应收账款来夸大经营现金流/通过伪造应收账款出售来夸大经营现金流
第11章 将正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出转为投资活动现金流出
运用飞去来器式交易来夸大经营现金流/对正常经营费用进行不当的资本化处理/将存货购买现金流出按投资活动现金流出进行处理
第12章 借助收购或处置业务来夸大经营活动现金流
继承来自正常公司收购的经营现金流入/借助外部合同或客户获取而非内部培育来夸大经营现金流/通过创造性地安排业务出售来夸大经营现金流
第13章 借助不可持续的业务来夸大经营活动现金流
通过缓付卖方款项来夸大经营活动现金流/通过快速收回客户欠款来夸大经营活动现金流/通过减少存货采购来夸大经营活动现金流/借助一次性收入来夸大经营活动现金流
第14章 提供那些夸大业绩的误导性指标
强调替代收入的误导性指标/强调替代盈利的误导性指标/强调替代现金流的误导性指标
第15章 通过歪曲资产负债表指标来掩盖经营下滑之实
通过歪曲应收账款指标来掩盖收入问题/通过歪曲存货指标来掩盖盈利能力问题/通过歪曲金融资产指标来掩盖减值问题/通过歪曲负债指标来掩盖流动性问题
第16章 财务欺诈手法综述与建议
译后记
精彩书摘
3。卖方在买方仍有可能取消交易的情况下进行收入记录
接下来讨论的过早收入记录发生在产品已装运并为顾客收到的情形下。出现过早收入记录的情况有三种:①客户所收到的产品有误;②客户所收到的产品无误,但时间过早;③客户所收到的产品无误,时间也无误,但客户仍有权取消交易。如果买方收到货物后仍然有权取消交易,那么卖方要么等买方最后确认后再进行收人确认,要么在确认收入的同时提取金额等于预期退货款的准备金。
投资者对卖方故意装错货物或未装运完整货物的行为应保持警惕。有时,公司可能通过故意装运错产品并记录相关收入来做大公司的收入,即便他们很清楚这些产品是要被退回的。难怪美国讯宝科技公司的管理层会未经客户许可故意装运错产品。同样地,在1996年第四季度末,英孚美公司(Informix)就记录了一笔销售收入,但公司并未在年底前寄出必要的软件密码。接着在1997年1月,英孚美公司寄出了“贝塔”版软件密码,但该密码与硬件不配套。这样,公司在又过了6个月后寄出可用的软件密码。因此,英孚美公司在1996年第四季度记录的收入实际上应该在1997年第三季度进行记录。
投资者对卖方在约定装运日前就装运货物的做法须多加警惕。如果财季将满而利润又不足,公司该怎么办?为什么不通过简单的对外装运货物并记录收入来增加销售收入和利润呢?这样,公司可在年底将货物匆匆从仓库发给客户(即使销售并未开始),同时记录销售收入。按照这一方法,公司在将商品发运给零售商或批发商之时就可对收入进行确认,因此一些制造商会在经营不振时采用连续发运货物的手段,即便零售商已经拥有足够的存货。多年来,汽车制造商一直采用这种手段来人为做大销售额。通过在季度末而不是等到下一季度顾客需要时再发运货物,卖方就可以提前记录收入。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增加往往是判断公司在季度末发运货物的一个指标。
即便公司把产品发运给了真正客户且客户也收到了产品,该公司仍然有可能不能进行收入确认。影响收入确认的最后因素包括许多合同所载有的条款,这些条款赋予顾客在规定时间内可无条件退货的权利。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未经最终确认或退货期未满,卖方不得确认相关收入。
投资者对卖方在退货期满之前就记录收入的行为应保持警惕。许多公司赋予不满意货物的买方“退货”的权利。这样,公司要么推迟收入确认直至客户“退货”权利期满,要么估计一个预期的退货金额再据此金额计提收入冲减。如果退货金额超过公司的计划数或估计数,那么公司可能存在过早记录收入的犯罪嫌疑。
在买方付款尚存在不确定性或对买方付款无要求情形下进行收入记录这里继续从买方角度来重点考察针对客户付款的收入确认要求。如果卖方在买方尚缺乏付款能力(付款存在不确定性)时就记录销售收入,或者卖方为了增加销售额而同意买方在销售发生后很久才支付款项(对买方付款无要求),那么卖方就有可能过早确认了收入。
买方缺乏付款能力或付款承诺
之前几节讨论了卖方完成其义务与买方表示最终接受这些要件。在电脑系统制造商肯德尔方块研究公司(Kendall Square Research),所有这些要件都存在——产品已运出且顾客已接受。最终问题是顾客是否有资金,是否有意愿付款。肯德尔方块研究公司的许多客户——主要为大学和研究机构——都依赖于第三方所提供的资金。事实上,因为需要获得外部资金,所以这些交易具有或有性。因此,只有当这些外部资金有保障时,销售收入才能被确认。此外,肯德尔方块研究公司还向客户提供“回签书信”之类的补充契约。这样,如果外部资金没有落实,那么交易完全可能落空。
根据某股东诉讼案的指控,肯德尔方块研究公司所报告的1993年第一季度收人的近一半存在会计记录不当问题。其中,大部分收入来自该公司向科罗拉多大学和马萨诸塞应用计算机系统学院的供货,而当时这些机构尚未收到所需要的资金。最后,肯德尔方块研究公司只好对1992财年及1993财年上半年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先前所报告收入被冲减了近一半。
另一家在客户取得必要资金前就确认收入的是Stirling Homex公司,该公司专业生产全组合式预制房。Stirling Homex公司将预制房销售给资源有限的低收入居民,但大部分居民需要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提供的融资。根据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签署的资金提供协议草案,Stirling Homex公司记录了收入,而不是等到协议获得最后批准。结果,Stirling Homex公司将一些顾客的销售收入进行了确认,而这些顾客最后并未从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获得融资。这样,虽然财务报表将公司描绘成经营健康而繁荣,营业额与业绩不断增长的样子,但事实上,这一切后面隐藏的是公司严重的经营问题和财务困境。
对改变其顾客付款能力评估方法的公司,投资者应加以警惕。管理层对客户付款能力的评估决定了会计处理应收账款中坏账的估计数。评估方法的改变可能导致公司的收入出现一次性增加。下面来分析软件供应商奥维系统公司(Openwave Systems)于2005年12月所做的收入确认变更政策。
过去,奥维系统公司对来自可能无法付款的赖债公司的收入要待收到现金后才进行确认。按照变更后的收入确认政策,只要简单判断对方不再属于赖债公司,那么奥维系统公司对相关收入就可以直接确认。
如果投资者注意到这一微妙变更会加快公司收入的确认,那么就能意识到奥维系统公司的实际经营增长肯定低于所报告的情况。奥维系统公司的政策变更可能意味着公司经营已陷入绝境。随后几年里,奥维系统公司的收人增长大幅度下降,其股票价格在2006年3月那个季度的大多数时间里维持在20美元之上,但到7月就暴跌至6美元。勤勉的投资者只要审查公司该年12月的10-Q季度财务报表,就不难发现脚注中关于收人确认的政策变更信息(参见后文)。然而,如果投资者仅仅依赖该公司报告的季度收益和会议电话记录,那么就可能错失良机,因为这样披露的信息很少涉及会计政策变更。
每年深冬的好莱坞最隆重之夜,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家庭都会观看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举办的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奥斯卡金像奖评选的是年度最佳影片,表彰这些影片在电影史上的功绩。借用199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尽善尽美”之名,角逐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必须做到“尽善尽美”。
如果也要给那些进行财务欺诈的公司颁奖,那么它们所要角逐的奖当然非“最无耻奖”莫属了。
为财务欺诈行为颁发“最无耻奖”
过去10年发生了不少惊人的财务报告丑闻事件,这里对会计造假增设一特别奖项——“最无耻奖”,为的是“表扬”那些肆无忌惮地运用其才能、创意以及财务欺诈手法来误导投资者的公司管理层。
这些获奖者在表1—1中列出。
美国安然公司:最富创意的收入伪造无耻奖
2001年秋,随着公司突然的倒闭和破产,总部位于休斯敦的安然公司很快成为大规模会计造假的代名词。按照很多人的描述,安然这家公用事业公司采用的欺骗手法可谓精心设计,运用上千家资产负债表外的合伙公司来掩盖其巨大亏损以及对投资者的巨额负债。虽然其做法表面上看不出破绽,但只要稍微掌握一些会计技能或稍懂一些看财务报表的知识,就不难发现报表中的一些预警信号。先来看安然公司1995~2000年销售收入连续5年出现的跳跃式增长。
1.对安然公司投资者的警告:收入增长违背事实
安然公司位列2000年《财富》500强公司的第七位(按照总收入排名),位次超越了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IBM两家大公司。短短5年间,安然公司的收入不可思议地增长近10倍(从1995年的92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1008亿美元)。具有警惕意识的投资者或许会产生疑问:有多少公司的收入能在5年内从不足100亿美元变成超过1000亿美元?答案是:从未有过。显然,安然公司令人惊奇的收入增长是前所未有的。不仅如此,取得如此的收入增长,该公司竟然没有进行任何大型收购。看来,这种收入增长是完全不可能的!
如表1—2所示,2000年的时候仅有7家公司的年度收入超过了1000亿美元。除了花旗集团(该公司于1998年由花旗公司和旅行者公司合并而成),其他大公司的收入增长都依赖于自身内部的增长,而不是借助于收购行为。
……
前言/序言
《金融巨骗:洞悉历史上的惊天骗局与操纵手法》 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罗列数字和事件的财务历史流水账。它是一次深入的、引人入胜的金融犯罪侦探之旅,旨在揭示隐藏在无数光鲜亮丽的商业帝国和看似稳健的投资产品背后的黑暗面。我们将一起剖析那些曾震惊世界、颠覆市场、让无数投资者倾家荡产的金融骗局,从庞氏骗局的鼻祖到当代最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操纵,本书都将一一呈现。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溯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被精心策划、层层推进的欺诈活动。我们不会满足于简单地陈述“谁做了什么”,而是会深入挖掘“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为什么会成功”以及“社会和监管体系是如何被绕过的”。每一场骗局的背后,都隐藏着人性的贪婪、欲望,以及对规则的漠视。而我们,将以一种冷静、客观但又不失警醒的视角,去审视这些金融犯罪的演变与变迁。 本书的核心在于“揭秘”。我们不仅会展示骗局的最终结局——泡沫的破裂、投资者的血本无归,更重要的是,将详细剖析骗子们所使用的“手段”——那些巧妙的包装、诱人的承诺、精心设计的陷阱。这些手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进步以及监管的漏洞而不断演变。从最原始的虚假宣传,到利用信息不对称,再到借助复杂的金融工具和网络技术,本书将系统性地梳理这些欺诈手法的逻辑和演变路径。 我们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大骗局”,它们往往规模巨大,影响深远,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对社会信任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然而,本书所揭示的并非仅仅是少数“大鳄”的罪行,而是通过分析这些标志性事件,提炼出普遍存在的“骗术”模式。理解这些模式,对于我们识别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类似风险至关重要。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条理分明的学习体验。我们不会将所有内容一股脑地抛给读者,而是会采用一种层层递进的方式,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入手,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案例分析,再到对背后逻辑和方法的剖析。每一个案例都将如同一个独立的谜题,等待我们共同去解开。 本书内容深度解析: 1. 历史的纵深与演变: 本书追溯金融欺诈的历史,从早期的“郁金香狂热”等简单但极具煽动性的泡沫,到20世纪初,利用股票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的兴起,再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由复杂金融衍生品、房地产泡沫以及数字货币等新技术催生的新型骗局。我们将看到,尽管工具和载体不断变化,但欺诈的核心逻辑——利用人性弱点、制造虚假繁荣、转移他人财富——却始终不变。 2. 经典骗术的剖析: 庞氏骗局(Ponzi Scheme)及变种: 从查尔斯·庞兹的经典案例出发,我们将深入探讨其核心机制:用新投资者的钱支付老投资者的利息。本书将揭示各种巧妙的包装,如何将庞氏骗局伪装成合法的投资项目,以及它如何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如房地产、加密货币)以新的形态出现。 金字塔骗局(Pyramid Scheme): 与庞氏骗局相似但又有所区别,金字塔骗局更侧重于通过招募新成员而非实际产品或服务来获取收益。本书将详细解析其“拉人头”的模式,以及为何这种模式注定难以持续。 股票市场操纵: 包括“拉高出货”(Pump and Dump)、“洗盘”(Wash Trading)、“内幕交易”(Insider Trading)等。我们将分析操纵者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散布虚假信息来影响股价,以及投资者如何成为“牺牲品”。 虚假的公司财务报告: 揭示企业如何通过夸大收入、隐瞒负债、操纵费用等手段来粉饰业绩,欺骗投资者和债权人。例如,安然(Enron)等臭名昭著的案例将成为深入分析的对象。 投资诈骗与高收益承诺: 分析那些以“低风险、高回报”为诱饵,但实际上却根本不存在真实投资项目或投资收益的骗局。本书将探讨这些骗局如何利用投资者的贪婪和对财富快速增长的渴望。 房地产泡沫与欺诈: 剖析房地产市场中的各种泡沫形成机制,以及其中隐藏的欺诈行为,如虚假评估、非法集资等。 网络时代的新型骗局: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金融骗局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如“杀猪盘”、加密货币庞氏骗局、网络钓鱼等。本书将探讨这些骗局的传播方式、欺诈手段以及如何防范。 3. 操纵手段的深度解析(44种手段): 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对骗局的描述,更会系统性地梳理和分类那些被广泛应用的“操纵手段”。这些手段是构建骗局的基石,也是识别风险的关键。 信息层面: 散布虚假或误导性信息、隐瞒关键信息、制造紧迫感、利用名人效应、制造“内部消息”等。 技术层面: 利用复杂的金融模型制造迷惑、操纵交易数据、利用算法进行市场干扰、利用新技术(如AI)进行欺诈等。 心理层面: 迎合投资者的贪婪和恐惧、利用群体羊群效应、建立信任的假象、制造“FOMO”(害怕错过)效应等。 法律与监管层面: 寻找监管漏洞、利用跨境管辖权模糊地带、贿赂或腐蚀监管人员等(本书将侧重于揭示手段,而非法律定罪,但会提及法律漏洞的利用)。 操作层面: 制造虚假交易、挪用资金、资产隔离与转移、层层嵌套等。 本书将对每一种手段进行详细的解释,并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例如,当讨论“散布虚假或误导性信息”时,我们会引用具体的公司公告、媒体报道甚至社交媒体上的言论,来展示信息如何被扭曲和利用。 4. 防范与反思: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是“看热闹”,而是为了帮助读者提高警惕,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在深入剖析各类骗局与手段的同时,本书也将穿插提供一些基本的防范建议。我们将强调独立思考、审慎判断、分散风险的重要性,并鼓励读者对任何看似“过好而真实”的投资机会保持高度警惕。 本书的独特价值: 系统性梳理: 不同于零散的案例集,本书将骗局和手段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分类,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完整的金融欺诈知识体系。 深度挖掘: 深入剖析每一个案例的“为什么”和“如何做”,不仅仅是表面现象的描述。 现实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历史上的骗局,读者能够更好地识别当前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 引人入胜的叙事: 以侦探小说的笔触,将枯燥的金融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启发。 客观冷静的视角: 避免情绪化的煽动,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地呈现金融犯罪的本质。 《金融巨骗:洞悉历史上的惊天骗局与操纵手法》将是一场知识与警醒的盛宴,它将帮助你拨开金融迷雾,看清隐藏在数字背后的真相,成为一个更加成熟和理性的金融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