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1900-1949):古医案评述

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1900-1949):古医案评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咪咪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案
  • 期刊
  • 民国
  • 医学史
  • 古籍
  • 论著
  • 中医药学
  • 医史文献
  • 评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39626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107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字数:2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1900-1949):古医案评述》选录1900年~1949年间中医期刊中有关医案评述的内容。《古医案评述》是另一种形式的医案展示。包括:1、引前代医案评议;2、对名方治疗结果的评议;3、对近代方案的评议(包括对系列病的评议,用中、西两种思路对古医案的评议);4、医家对自己医案的评议;5、只推荐医案,不做评介。
《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1900-1949):古医案评述》医案并非对当事者的诊病记录,而是对较有影响的前贤医案加以评议,使之对原有病案加强理解、深化学习。因此评议者多属名家,学术临床经验丰富,其评议阐论富有临床指导意义。如本书收录的张山雷先生“古医案评”、蔡陆仙先生“近代方案评议”等,诊疗案例的记述相当珍贵。读者可从这些医案的评述中获得更多的启迪和借鉴。

作者简介

王咪咪,副研究员。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文献室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文献学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史分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分会秘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文献研究。
参与国家新闻出版署课题《中华大典·药学分典》的编纂工作,任副主编;参与国家科技部在研课题《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的电子版保存》;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4年中标课题:1949年前中医期刊及相关文献的收集研究与数据库的建立等项目。
主编、副主编或编委编著的学术著作有:《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敦煌占医籍考释》、《本草纲目索引》、《唐容川医学全书》、《二{一世纪初中医名家医学文集丛编》等二十余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医案平议
玉璜《续类案》引张子和话
陶宗仪《辍耕录》
孙文垣《新都医案》
孙文垣《三吴医案》
昏狂
周光远辑《王氏医案》
孟英案二集一卷
二集二卷
二集三卷
二集六卷
二集七卷
三集一卷
三卷
二卷
马元仪《印机草》
叶案存真二卷
续类案
叶案存真一卷
黄醴泉治案
卫生宝鉴(一)
孙文坦三吴医案一卷
玉璜续类案
李氏《医宗必读》
虚人感冒类
太阳经病
太阳腑症
自汗症
神昏证案
许叔微本事方案
卫生宝鉴(二)
江氏类案
魏氏续类案
俞东扶古今医案按
陆氏医验

论李东垣补中益气汤所治之喘证
近代方案评议
曹仁伯先生杂病案
王泰林先生医案
尤在泾先生医案

王孟英医案之辨疏
临床小纪
胃病医案选
叶天士医案
魏之秀柳州医话
孙东宿医案
胃热呕吐治案(景岳全书)
……
中风医案选按
张景岳伤寒医案选按
儿病随笔
诊余随笔
三家医案之评论
痨虫治案
临诊碎玉
杜馨医庐诊治杂录
经方实验录
温湿医案选评
龙在泾晚年医案
戒烟与鸦片

精彩书摘

又二集二卷顾奏云季秋患感,医作虚治,补及旬日,舌卷痉厥,腰以下不能略动,危在须臾。所亲石诵义延孟英,设死里求生之策,察脉虚促欲绝,先灌紫雪一钱,随灌犀角地黄汤二大剂。服下厥虽止,而舌腭满黑,目赤如鸠,仍用前汤,三日间计服犀角两许,黑苔渐退,神识乃清,而呃忒频作,人犹疑其虚也。孟英曰:营热虽解,气道未肃耳。以犀角、元参、菊花、连翘、银花、竹茹、知母、花粉、贝母、竹叶为方服之,次日即下黑韧矢甚多,而呃忒止。又三剂连解胶黑矢四次,舌色始润,略进米饮,腿能稍动,然臀已磨穿矣。与甘润育阴药,续解黑矢,又五次,便溺之色始正,投以滋养,日渐向安。
(平议)感冒以补药而至痉厥昏愦,非但参、芪、术、草可知,则脉之虚促欲绝,明是窒塞已极,必非正气之衰,故用药如是。迨神清之后,而反作呃,仍是胃家实、热不通之确症。孟英心法,当早有泄化消导,并行不悖之药,而开手止云紫雪、犀、地,岂以病状垂危,不敢稍用消导,以图自免于求全之毁耶。观其黑矢通,则呃忒止,又连解而舌始润,补药助长之功,竞能如此,热病作呃,多类此者。然俗医只知有丁香、柿蒂一法,设遇此症,利害如何,陆九芝《世补斋》文,学者必不可不熟读一遍。
又同卷许自堂令孙子社患感,延至秋抄,证交二十八日,诸医束手,渠伯母鲍氏夫人,荐孟英诊之。左部数,右手俨若鱼翔,痰嗽气促,自汗瘼疭,苔色灰厚渴,无一息之停,垂危若是。而皓首之祖,孀母少妻相依为命,环乞极救,甚可悯也。孟英日:据脉莫能下手,吾且竭力勉图,第恐一齐众楚,信任不坚,则绝无可望之继矣。其母长跽而言曰:唯居所命,虽砒鸩勿疑也。于是先以竹叶石膏汤加减至五剂,气平嗽减,汗亦渐收,苔色转黑,舌尖露绛,改投元参、生地、犀角、石膏、知母、花粉、竹叶、银花等药,又五剂,瘼疭渐减,舌绛渐退。彼妇翁召羽士为其拜斗,飞符噗水,鼓乐喧闹,病者即谵妄不安,神昏如醉,羽士反为吓退。夤夜速孟英视之,与紫雪钱余,神即清爽,仍用前方重加竹沥,服八剂,始解黑如胶漆之大便,而黑苔渐退,右脉之至数始清,惟烦渴不减,令其恣啖北梨,舌才不燥,痰出亦多。又六剂,舌色乃淡,溲出管痛,热邪得从下行矣。凡十二日之间,共服大剂寒凉,已二十四剂。计用犀角三两有奇,而险浪始平,续以前法缓制,服六剂。又解黑矢五次,手足始知为已有,又五剂,筋络之振惕始定,略能侧卧,呓语乃息,渐进稀糜,继灌甘润,充其胃汁,七八剂后渴止知饥,脉皆和缓。又浃旬,谷食乃复。又旬余,便溺之色始正,前后共下黑矢四十余次,苔色亦净。授滋填善后而康。是役也,凡同道暨话之族人戚友,莫不以为秋冬之交,用药偏寒,况病延已久,败象毕呈,苟不即投峻补必致失手。既闻鲍夫人云,归许氏二十余年,目击多人,无不死于温补。此等病曾见之,此等药盖未尝闻也。孰知如此之治,求之古案,亦未前闻,传诸后贤,亦难追步,盖学识可造。而肠热胆坚,非人力所能及此,孟英所以为不世出之良医也。
……

前言/序言


《清代医案研究:从文献到临床》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清代医案的价值,勾勒其从文献史料到临床实践的发展脉络。我们选取了清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代表性医案,结合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医学思想演变以及名医的学术思想,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述。 研究视角与内容: 1. 文献梳理与整理: 本书首先对清代散佚的、珍贵的医案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整理,对发现的医案进行考证,明确其出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流传情况。我们将重点关注一些鲜为人知或研究较少的医案集,发掘其潜在的学术价值。 2. 医案的医学思想解读: 每一篇医案的评述都将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医学思想。我们将考察其辨证论治的思路,例如在疾病的认识上,如何体现“辨证论治”的精髓;在用药上,如何体现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以及对病机、病因、病位的理解。例如,我们将分析医案中对“湿”的认识,从不同医家的角度解读其辨别方法和治疗策略的异同。 3. 历史背景与社会文化关联: 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本书将尝试将医案置于清代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例如,分析瘟疫流行时期医案的特点,探讨民间信仰、生活习惯对疾病发生和治疗方式的影响。我们还将关注医案中反映的医患关系、社会阶层在医疗实践中的体现。 4. 名医学术思想探析: 本书将选取清代一些在医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医家,如叶天士、薛生白、陈士良、吴鞠通等,对其医案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我们将从其医案中提炼其辨证特点、用药经验、临证要诀,例如,分析叶天士的“温病”理论在医案中的具体体现,以及他对“肝”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5. 流派与地域性研究: 清代医学流派众多,地域性特征明显。本书将尝试划分不同的医学流派(如温病派、伤寒派、辨证论治派等)和地域(如京畿、江南、岭南等),分析不同流派和地域医案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6. 临床价值与现代意义: 在对古医案进行深入解读的同时,本书也强调其临床价值。我们将探讨清代医案的治疗经验对现代中医临床的启示,例如,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思路、对经典方剂的灵活运用、对中药复方的配伍经验等。我们将尝试将古代医案的辨证施治与现代医学的认识进行比对,寻求古今结合的创新点。 本书的特色: 注重文献的原始性和准确性: 严谨的文献考证是本书的基础。 强调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将医学研究与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相结合。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也关注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深入浅出的评述风格: 力求使专业内容易于理解,适合中医专业人士及对中国传统医学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章节示例(部分): 第一章:清代医案文献概述与研究现状 清代医案的发现与整理 历代学者对清代医案的研究回顾 本研究的选题意义与创新点 第二章:温病理论在清代医案中的体现(以叶天士、薛生白医案为例) 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叶天士辨证施治的特点 薛生白治疗温病的经验总结 第三章:伤寒学说在清代医案中的继承与发展(以柯琴、徐灵胎医案为例) 伤寒学说的经典传承 柯琴对《伤寒论》的辨析与运用 徐灵胎的辨证论治与药物应用 第四章:内科杂病医案研究(以“咳嗽”、“泄泻”等为例) 不同医家对常见内科杂病的认识差异 经典方剂的加减化裁与运用 医案中的辩证要点与治疗策略 第五章:妇科、儿科医案探析 清代妇科常见病证的诊疗 儿科疾病的特殊性与治疗方法 第六章:清代医案的临床价值与现代启示 古医案对现代临床疑难杂症的借鉴意义 中药复方配伍的智慧 古今医学的融合与创新 本书期望通过对清代医案的系统性研究,为中医理论研究提供更丰富的史料支撑,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并推动中国传统医学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历史发展和学术流派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近代转型时期,中医的文献资料更是我研究的重点。近来偶然得见一本题为“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1900-1949):古医案评述”的著作,虽然书中内容是基于古医案的评述,但仅仅从其书名本身,我就能预感到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感和学术价值。 1900年至1949年,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年代,也是中医面临前所未有挑战与机遇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背景下,当时的医者们如何继承、发展、反思古代医案,并将其融入到新兴的期刊媒介中进行传播和讨论,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研究课题。我设想,这本书的编纂者一定花费了大量心血,从浩如烟海的民国时期中医期刊中搜寻、筛选、整理出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医案评述。这些评述,或许是对经典名医医案的深入剖析,或许是对当时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疑难杂症的诊疗过程记录,又或者是对某种治疗方法、用药经验的创新性阐释。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中医的学术活力和创新精神。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下,中医并没有选择固步自封,而是积极地通过新的载体,如期刊,与时俱进。那些古医案的评述,很可能就蕴含着当时医家们如何在新旧思想碰撞中,寻找中医的独特价值,以及如何将传统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智慧。通过阅读这些评述,我希望能更直观地了解那个时期中医界对医案的理解深度和学术争鸣的广度,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的生命力所在。

评分

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总是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经典、掌握临床的读物。最近,我注意到了一本名为《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1900-1949):古医案评述》的书,光是书名就让我心生向往。我很好奇,在那个时代的期刊上,究竟有哪些关于古医案的评述被收录进来。 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汇集了那个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对古代医案的真知灼见。也许会有对张仲景《伤寒论》中经典的辨证论治进行深入解读的篇章,也有可能是对李东垣、朱丹溪等名医的医案进行细致分析,发掘其中蕴含的独特治疗理念。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这些评述并非简单的复述,而是包含了评述者自身的临床经验、理论思考,甚至是与他人之间的学术辩论。 想象一下,在一个刚刚接触到现代科学和出版刊物的时代,老一辈的国医大师们是如何对待祖宗的宝贵经验的。他们是如何在保留中医精髓的同时,又吸收外来思想,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这本书,或许就是一把钥匙,能让我窥见那个时代中医人的学术风貌,看到他们是如何在传承与革新之间找到平衡点的。我特别期待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前人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以及他们对待医学的态度和治学方法。

评分

在翻阅各种医学书籍时,我总是会被那些能够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经典所吸引。而《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1900-1949):古医案评述》这个书名,就让我有一种探寻历史深处智慧的冲动。特别是“古医案评述”这几个字,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医案罗列,更是包含着前人在解读和传承这些宝贵经验时的思考与洞见。 我猜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跨越了时间的限制,将1900年至1949年间,那些发表在中医期刊上的,对古医案进行的分析和评论的文章汇集在一起。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中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医家们通过期刊这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对历代流传下来的医案进行解读,既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是一种学术的梳理和升华。 我特别好奇,在那个中西医思潮激荡的年代,当时的医者们是如何理解和评价那些历经考验的古医案的。他们是否会结合当时的临床经验,对古医案的辨证论治、用药法则提出新的见解?是否会在吸收西方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反思和重构传统医案的学术价值?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那个时代中医的学术脉络和思想火花,了解当时医家们在传承与创新中是如何砥砺前行的。

评分

阅读中医典籍,我总觉得,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临床智慧,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1900-1949):古医案评述》这个书名,立刻就勾起了我对于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中医学术讨论的浓厚兴趣。 我设想,1900年至1949年,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西学东渐,中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也正是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富有远见的医家,他们在新旧思想的碰撞中,努力探索中医的出路。而期刊,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成为了他们交流思想、传播学术的重要平台。这本书,正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个时期,从中筛选出那些关于古医案的评述。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中医人是如何对待和理解历代医案的。是仅仅的遵从,还是在批判性的继承中有所发展?他们是否会运用新的视角,比如当时已经开始接触到的生理病理学知识,来重新审视古医案的方药?我猜测,书中收录的评述,定然包含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可能是对某个经典病案的细致剖析,也可能是对某种治疗原则的独到阐发。通过这些评述,我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的学术传承之路,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中医所展现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乍一听,似乎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1900-1949):古医案评述》,这几个词语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学术图景:聚焦于近代转型时期(1900-1949)的中医期刊,从中挑选出与医案评述相关的文献,进而系统地编纂而成。 我对这个时期非常感兴趣。那是一个西方医学开始大规模涌入,中医受到冲击,但也开始自我调整和反思的时代。期刊作为当时一种新兴的、传播速度较快的媒介,在记录和讨论学术思想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从这些期刊中挖掘出的关于古医案的评述,很可能反映了当时中医界如何面对挑战,如何整理、继承、甚至批判性地继承传统医案的学术动态。 我设想,这本书的编纂者一定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梳理这些珍贵的资料。每一篇评述,或许都代表着一位医家在一个特定历史节点上的学术思考。这些评述可能对经典的医案进行辨析,也可能是在临床实践中受到启发后,对古人经验的补充或修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期待能够了解到那个时期中医的学术争鸣,以及他们对于如何看待和运用古医案的多元化视角。这对于我理解中医的发展脉络,以及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医,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黄醴泉治案

评分

这是民国时期的一套医案,医话著作,很有参考价值,非常适合中医学习!

评分

(平议)感冒以补药而至痉厥昏愦,非但参、芪、术、草可知,则脉之虚促欲绝,明是窒塞已极,必非正气之衰,故用药如是。迨神清之后,而反作呃,仍是胃家实、热不通之确症。孟英心法,当早有泄化消导,并行不悖之药,而开手止云紫雪、犀、地,岂以病状垂危,不敢稍用消导,以图自免于求全之毁耶。观其黑矢通,则呃忒止,又连解而舌始润,补药助长之功,竞能如此,热病作呃,多类此者。然俗医只知有丁香、柿蒂一法,设遇此症,利害如何,陆九芝《世补斋》文,学者必不可不熟读一遍。

评分

三家医案之评论

评分

想要了解民国时期的中医医术应该买一本看看

评分

太阳腑症

评分

很多古医案难以理解,有了评述之后感觉懂了很多

评分

三家医案之评论

评分

魏之秀柳州医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