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历史发展和学术流派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近代转型时期,中医的文献资料更是我研究的重点。近来偶然得见一本题为“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1900-1949):古医案评述”的著作,虽然书中内容是基于古医案的评述,但仅仅从其书名本身,我就能预感到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感和学术价值。 1900年至1949年,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年代,也是中医面临前所未有挑战与机遇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背景下,当时的医者们如何继承、发展、反思古代医案,并将其融入到新兴的期刊媒介中进行传播和讨论,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研究课题。我设想,这本书的编纂者一定花费了大量心血,从浩如烟海的民国时期中医期刊中搜寻、筛选、整理出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医案评述。这些评述,或许是对经典名医医案的深入剖析,或许是对当时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疑难杂症的诊疗过程记录,又或者是对某种治疗方法、用药经验的创新性阐释。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中医的学术活力和创新精神。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下,中医并没有选择固步自封,而是积极地通过新的载体,如期刊,与时俱进。那些古医案的评述,很可能就蕴含着当时医家们如何在新旧思想碰撞中,寻找中医的独特价值,以及如何将传统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智慧。通过阅读这些评述,我希望能更直观地了解那个时期中医界对医案的理解深度和学术争鸣的广度,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的生命力所在。
评分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总是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经典、掌握临床的读物。最近,我注意到了一本名为《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1900-1949):古医案评述》的书,光是书名就让我心生向往。我很好奇,在那个时代的期刊上,究竟有哪些关于古医案的评述被收录进来。 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汇集了那个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对古代医案的真知灼见。也许会有对张仲景《伤寒论》中经典的辨证论治进行深入解读的篇章,也有可能是对李东垣、朱丹溪等名医的医案进行细致分析,发掘其中蕴含的独特治疗理念。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这些评述并非简单的复述,而是包含了评述者自身的临床经验、理论思考,甚至是与他人之间的学术辩论。 想象一下,在一个刚刚接触到现代科学和出版刊物的时代,老一辈的国医大师们是如何对待祖宗的宝贵经验的。他们是如何在保留中医精髓的同时,又吸收外来思想,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这本书,或许就是一把钥匙,能让我窥见那个时代中医人的学术风貌,看到他们是如何在传承与革新之间找到平衡点的。我特别期待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前人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以及他们对待医学的态度和治学方法。
评分在翻阅各种医学书籍时,我总是会被那些能够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经典所吸引。而《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1900-1949):古医案评述》这个书名,就让我有一种探寻历史深处智慧的冲动。特别是“古医案评述”这几个字,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医案罗列,更是包含着前人在解读和传承这些宝贵经验时的思考与洞见。 我猜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跨越了时间的限制,将1900年至1949年间,那些发表在中医期刊上的,对古医案进行的分析和评论的文章汇集在一起。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中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医家们通过期刊这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对历代流传下来的医案进行解读,既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是一种学术的梳理和升华。 我特别好奇,在那个中西医思潮激荡的年代,当时的医者们是如何理解和评价那些历经考验的古医案的。他们是否会结合当时的临床经验,对古医案的辨证论治、用药法则提出新的见解?是否会在吸收西方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反思和重构传统医案的学术价值?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那个时代中医的学术脉络和思想火花,了解当时医家们在传承与创新中是如何砥砺前行的。
评分阅读中医典籍,我总觉得,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临床智慧,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1900-1949):古医案评述》这个书名,立刻就勾起了我对于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中医学术讨论的浓厚兴趣。 我设想,1900年至1949年,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西学东渐,中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也正是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富有远见的医家,他们在新旧思想的碰撞中,努力探索中医的出路。而期刊,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成为了他们交流思想、传播学术的重要平台。这本书,正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个时期,从中筛选出那些关于古医案的评述。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中医人是如何对待和理解历代医案的。是仅仅的遵从,还是在批判性的继承中有所发展?他们是否会运用新的视角,比如当时已经开始接触到的生理病理学知识,来重新审视古医案的方药?我猜测,书中收录的评述,定然包含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可能是对某个经典病案的细致剖析,也可能是对某种治疗原则的独到阐发。通过这些评述,我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的学术传承之路,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中医所展现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乍一听,似乎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1900-1949):古医案评述》,这几个词语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学术图景:聚焦于近代转型时期(1900-1949)的中医期刊,从中挑选出与医案评述相关的文献,进而系统地编纂而成。 我对这个时期非常感兴趣。那是一个西方医学开始大规模涌入,中医受到冲击,但也开始自我调整和反思的时代。期刊作为当时一种新兴的、传播速度较快的媒介,在记录和讨论学术思想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从这些期刊中挖掘出的关于古医案的评述,很可能反映了当时中医界如何面对挑战,如何整理、继承、甚至批判性地继承传统医案的学术动态。 我设想,这本书的编纂者一定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梳理这些珍贵的资料。每一篇评述,或许都代表着一位医家在一个特定历史节点上的学术思考。这些评述可能对经典的医案进行辨析,也可能是在临床实践中受到启发后,对古人经验的补充或修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期待能够了解到那个时期中医的学术争鸣,以及他们对于如何看待和运用古医案的多元化视角。这对于我理解中医的发展脉络,以及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医,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黄醴泉治案
评分这是民国时期的一套医案,医话著作,很有参考价值,非常适合中医学习!
评分(平议)感冒以补药而至痉厥昏愦,非但参、芪、术、草可知,则脉之虚促欲绝,明是窒塞已极,必非正气之衰,故用药如是。迨神清之后,而反作呃,仍是胃家实、热不通之确症。孟英心法,当早有泄化消导,并行不悖之药,而开手止云紫雪、犀、地,岂以病状垂危,不敢稍用消导,以图自免于求全之毁耶。观其黑矢通,则呃忒止,又连解而舌始润,补药助长之功,竞能如此,热病作呃,多类此者。然俗医只知有丁香、柿蒂一法,设遇此症,利害如何,陆九芝《世补斋》文,学者必不可不熟读一遍。
评分三家医案之评论
评分想要了解民国时期的中医医术应该买一本看看
评分太阳腑症
评分很多古医案难以理解,有了评述之后感觉懂了很多
评分三家医案之评论
评分魏之秀柳州医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