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通史大纲

印度通史大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恭禄 著
图书标签:
  • 印度史
  • 印度文化
  • 历史
  • 通史
  • 南亚
  • 文明
  • 文化史
  • 亚洲史
  • 历史书籍
  • 印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7617433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498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印度通史大纲》共二十七篇,一、二篇叙述印度名称的由来,地理形势的影响及其史料与民族;第三至十篇,叙述印人的印度时代;第十一至十九篇,叙述回人的印度时代;第二十至二十七篇,叙述英人统治印度的时代。此外,书后附录《印度大事年表》以供读者参考研究之用。

目录

自序 第一篇 印度名称之由来形势之大概地理之影响 第二篇 古史年代之困难史料之由来民族之庞杂 第三篇 吠陀时代史诗时代阶级制度 第四篇 皆冈教麻哈未拿之略传皆因教之教义及其未亡于印度之原因 第五篇 释迦牟尼之本行最初佛教之教义佛典之成证 第六篇 印度东部之强国――摩揭陀歌殊哑波斯进据印度西北亚列山大之东征古代文化 第七篇 张嘉歌耶之创刘尔安朝政府军政之组纵秉德苏眶阿育王与佛教阿育王后印度之纷扰 第八篇 大夏安息大月氏迦腻色迦与佛教希腊与印度文化之关系太密楼地之三国 第九篇 歌泊那朝之勃兴印度黄金时代法显两行求律戒日王玄奘人印求经 第十篇 来介泊得印度与邻国之关系来介泊得之强国回人始寇掠下印度南部强国 第十一篇 回人进据印度北部奴朝之兴成占思汗西征奴朝之亡阿刘德丁之无道谟汗抹德之凶恶 第十二篇 法老斯复帖木儿人寇特里之阿宦汗王孟加拉麻娄瓦歌甲来得克什米亚回人政府之概观回人战胜之原因 第十一篇 巴麻拿之盛衰五国叛立未介兰格兴亡之大慨及其政治风俗等 第十四篇 巴流尔三战而王印度巴流尔之为人流麻元失国细夏称雄流麻元复国 第十五篇 泊简汗之功绩阿刻巴亲政后之内政外功阿刻巴之家庭及其性情宗教观念之变迁政府财政军政之概观文学 第十六篇 涧汉格父子争位及其家庭宗教政策王子顾苏之死王子夏介汗之叛夏介汗之穷奢南征堪得哈之战家庭之变 第十七篇 奥兰介泊加冕后之初政宗教政策之改变麻刺赛王昔外嘉奥兰介泊之南征及其政策失败之原困 第十八篇 欧亚之交通新航路之发见葡人之经营东方欧洲诸国逐鹿于印度之概观英人经营印度之始及其东印度公司之成立 第十九篇 巴害得夏昔刻派教徒麻刺赛之极盛时代波斯人寇第三盼立败德之战英法争雄英取孟加拉之实权 第二十篇 过渡时代克雷武之阴谋武功英人之贪婪盂加拉之变克雷武再至印度孟加拉之旱灾米索尔之崛兴于南方 第二十一篇 瓦仁哈士丁斯――盂加拉之总督内政外交一七七三年之管理法令大总督最初之困难及其淫威辟德之印度法令 第二十二篇 第三米索尔战争考瓦立斯之内政――俸金司法田税萧尔麻刺赛威乃斯来之武功公司麻刺赛之战争 第二十三篇 和平政策明多之内政外功一八一三年之法令劳顿哈士丁斯之重要战争――尼泊尔、聘得那及麻刺赛一八一八年英并印度 第二十四篇 劳顿哈士丁斯内政之建设报纸发达之略史缅甸战争办铁刻禁焚寡女铲除得?一八三三年之法令 第二十五篇 安刻兰之初政阿富汗之役英取信德昔刻战争达娄哈昔之侵略政策印度之叛乱一八五八年英王直接统治印度 第二十六篇 印军叛后之结果印度政府英国印度之关系大学之影响救荒重要之政绩印人之不安侵略之外交政策 第二十七篇 欧战期内印度之慨状一九一九年之法令自治运动之背景甘地之不合作运动印度问题为世界之问题 附录 印度大事年表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印度通史大纲》之外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约1500字,旨在提供详尽内容描述,且力求自然流畅,不露痕迹: --- 书名:《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响:欧亚大陆的互动与变迁(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 作者:[此处可设想一位历史学家的名字,例如:陈鸿飞] 出版社:[此处可设想一家权威出版社,例如:长风文史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自公元前3世纪秦汉王朝开辟伊始,至公元15世纪奥斯曼帝国崛起之前,欧亚大陆间错综复杂的互动网络——丝绸之路的兴衰脉络。它并非仅仅聚焦于单一的贸易路线,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这一宏大历史地理空间内,不同文明形态之间在政治、经济、宗教、技术乃至艺术领域发生的深刻、持久的“交响”。本书力图超越传统上以地域或朝代为主要框架的叙事,转而采用“互动网络”的视角,展现一个相互联系、彼此塑造的古代与中古世界。 第一部分:起源与奠基:贸易的勃兴与帝国的交汇(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 本部分追溯了丝绸之路的早期形态,重点分析了地理环境对东西方交通格局的塑造作用。我们首先考察了中原王朝(秦、汉)对西域的初步开拓与治理,以及罗马帝国在地中海东岸的扩张如何形成了对欧亚大陆东段贸易的巨大需求。 核心议题包括: 1. 汉代“西域三十六国”的政治生态: 详细解析了西汉王朝如何通过军事干预、和亲政策及设置西域都护府,来稳定河西走廊,保障初步的商业往来。重点分析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不仅是军事探险,更是文化信息传递的开端。 2. 帕提亚(安息)帝国的“中介角色”: 深入剖析了帕提亚如何在东方与西方两大帝国之间扮演关键的缓冲与转运角色。其商业垄断地位如何影响了东西方贸易的利润分配,以及它如何成功地将波斯文化与希腊化影响相融合。 3. 早期宗教与技术的渗透: 考察了佛教艺术(如犍陀罗艺术的形成)如何沿着商道向东传播,以及玻璃制造技术、新的农作物(如苜蓿)如何自西向东引入。同时,也探讨了早期基督教(景教)在亚洲腹地的早期足迹。 第二部分:动荡与重构:游牧民族的冲击与新势力的崛起(公元3世纪—公元9世纪) 这一时期,欧亚大陆经历了剧烈的地缘政治变动,西晋灭亡,罗马帝国分裂,萨珊波斯与拜占庭的对峙加剧。游牧民族的迁徙,特别是匈奴、突厥等部的活动,深刻地重塑了中亚的政治版图。 本书对这一阶段的贡献在于: 1. 突厥汗国的地缘政治影响: 分析了突厥汗国崛起后,如何一度控制了中亚的主要贸易干线,并与唐朝、拜占庭等大国展开复杂的外交与军事博弈。突厥语族群的迁徙如何将语言和文化带至更广阔的区域。 2. 粟特商人的商业霸权: 详细阐述了粟特人在中亚商业网络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对出土文书(如《古代中亚文书》的解读),展示了他们精密的商业组织、跨地域的信贷网络以及他们在唐代长安的社会影响。 3.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 考察了公元7世纪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如何迅速地将中东、北非与中亚纳入一个新的宗教与贸易体系。重点分析了伊斯兰教义和阿拉伯语如何成为新的跨区域交流工具,并取代了部分传统路线上的地方性语言。怛罗斯之战的文化影响,也被置于更宏观的知识交流背景下进行考察。 第三部分:高峰与融合:帝国鼎盛期的互动深化(公元10世纪—公元13世纪) 本书将宋元时期的欧亚互动视为一个整合度极高的时期。尽管区域性政权更迭频繁,但整体的商业联系并未中断,反而因航海技术的发展和蒙古帝国的建立而达到了新的广度。 主要聚焦于: 1. 宋代与地中海世界的间接联系: 探讨了宋代瓷器(尤其是青瓷)如何通过海路和陆路,间接地影响了波斯湾、阿拉伯半岛乃至拜占庭的消费市场。分析了中国铁、铜技术向西方的缓慢扩散。 2. 蒙古帝国的“世界秩序”构建: 阐述了蒙古帝国(元朝、钦察汗国、伊尔汗国等)在客观上创造了空前规模的“欧亚和平”(Pax Mongolica)。这不仅促进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如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的旅行),更重要的是,加速了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关键技术的西传进程。 3. 跨文明的知识移植: 详细分析了十字军东征结束后,欧洲对伊斯兰世界(特别是巴格达与科尔多瓦)所保存和发展起来的希腊古典学问的重新吸收,以及这种知识回流如何间接影响了欧洲的文艺复兴的早期思潮。 第四部分:转型与转折:商业格局的演变与新时代的序幕(公元14世纪—公元15世纪) 本部分关注导致传统丝绸之路衰落,并孕育出大航海时代到来的内在与外在因素。 关键论点包括: 1. 帖木儿帝国的文化遗产与地缘政治: 考察了帖木儿对中亚商道的短暂恢复与重组,以及其在散播伊斯兰文化与建筑风格方面的巨大影响力。 2. 黑死病的全球性影响: 辩证地分析了“黑死病”如何沿着既有的贸易通道快速扩散,造成了欧亚大陆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并间接削弱了传统陆路贸易的活力和安全性。 3. 海权时代的萌芽: 探讨了奥斯曼帝国对君士坦丁堡的征服(1453年)对传统欧亚贸易枢纽的影响,以及这如何刺激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海洋国家,加速了绕过传统陆路中介、寻求直接海上通道的进程,标志着欧亚互动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本书特色与学术价值 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其网络化、互动性的叙事结构。它避免了单一文明的自恋叙事,将中原、波斯、印度、安息、罗马/拜占庭及后来的伊斯兰核心区域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通过对考古学证据、历史文献(包括汉文、波斯文、叙利亚文、希腊文及拉丁文文献的交叉印证)的综合运用,本书旨在提供一幅动态、多维、而非静态的欧亚大陆古代至中古史图景。它强调的不是谁征服了谁,而是知识、商品和观念是如何在连接中不断演化和重生的。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实在是令人耳目一新,它完全跳脱了传统史书那种平铺直叙的风格。作者似乎更像一位在古老街巷中漫步的向导,他没有试图用宏大的框架去框定印度这片复杂土地的全部。相反,他选取了许多极具画面感的片段,像是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将读者直接拉入历史的某个具体情境。我尤其欣赏他对早期文明社会日常生活的描摹,那种对风俗、信仰和普通人精神世界的捕捉,远比枯燥的王表和战役记录来得生动有力。这种叙事策略使得那些遥远的年代仿佛触手可及,你几乎能闻到恒河边弥漫的香料气息,感受到不同王朝更迭时民众内心的起伏。然而,这种碎片化的处理也带来了一个小小的挑战,对于初次接触印度历史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拼凑出完整的历史脉络。它更像是为你准备了一份精美的历史地图集,每一页都是一个精彩的局部放大,而非一张一览无余的全球卫星图。但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描绘,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文字,而是一幅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画卷,引人一探究竟。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无疑是出版界的一股清流。纸张的选择,那种略带粗粝感的质地,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厚重感,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光滑亮丽的印刷品。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配图的选取极具品味。它们并非简单地用名人肖像或地图填补空白,而是大量采用了来自博物馆的文物高清照片、精美的微缩画以及鲜为人知的考古现场手绘图。这些视觉元素与文字内容形成了完美的互文关系,很多时候,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特别是对甘达拉艺术时期雕塑细节的呈现,光影的把握和纹理的还原,都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那冰冷的石头。这种对“物”的重视,体现了作者对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层次感。可以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也是一场精致的视觉盛宴。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学术深度上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尤其是在对印度教哲学思想演变过程的梳理上。作者显然投入了海量的心血去钻研那些晦涩难懂的婆罗门经典和奥义书的原始文本。他没有停留在对教义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学派之间微妙的辩论、思想体系的冲突与融合,以及这些思想是如何渗透到社会结构和政治决策中的。读到关于吠陀时代祭祀仪式的详细解读时,我简直惊叹于作者对文献的驾驭能力。这种深度的挖掘,让原本在我印象中模糊不清的“宗教”议题,变得清晰、立体且充满逻辑性。当然,这部分内容对于只求快速了解印度概况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显得有些过于专业和密集,需要一定的耐心和背景知识储备。但对于任何想真正理解印度文明内核的人来说,这部分章节无疑是全书的精髓所在,它揭示了塑造这个次大陆数千年精神风貌的底层代码。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大胆,它似乎有意地弱化了传统史学中对时间线索的绝对依赖。它更像是一系列主题化的“探险报告”,每个章节都围绕一个特定的历史议题展开,比如“河流与帝国”、“艺术中的权力”或是“香料之路的博弈”。这种“主题优先于时间”的编排方式,好处是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阅读,而不是被动地顺着编年史往前走。例如,我可以先沉浸于莫卧儿建筑美学的研究,然后再跳回去看孔雀王朝的行政体系,两者之间的关联性需要读者自己去建立。这种自由度非常高,但同时也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关联能力。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探索感,仿佛在历史的迷宫中,自己可以自由选择路径。这本书成功地将印度历史塑造成了一个多维度的立体结构,而不是一条单向拉伸的线性河流,这对于理解其复杂性和连续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处理印度次大陆内部多元性的态度。作者没有试图去“统一”或“简化”印度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反而非常坦诚地展示了其内部的张力与矛盾。无论是南部达罗毗荼文明与北部雅利安文化的长期互动,还是各个地方王国在权力真空期各自为政的局面,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毫不回避。它成功地打破了许多外界对印度“铁板一块”的刻板印象。阅读过程中,我清晰地感受到了拉贾斯坦邦的骑士精神、孟加拉地区的文学传统,以及德干高原的战略重要性,这些地理和文化上的区隔感被作者巧妙地融入到历史叙事之中。这种对“多样性即常态”的深刻认知,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韧性和可信度,它呈现的不是一个理想化的印度,而是一个真实、充满活力、不断自我塑造的复杂实体。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速度很快,感觉还可以,质量应该是正版!!!速度很快,感觉还可以,质量应该是正版!!!!!!!

评分

经典,看着有些费劲,有些翻译不大一样

评分

与描述一致,好评!

评分

物美价廉的好书,五颗星好评

评分

没想到是文言文。。。。。。

评分

物美价廉,值得推荐,不错

评分

很喜欢,一直想买这本书,终于在京东买到了

评分

送货很快,质量不错,内容待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