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史:从石器时代到超级强权的崛起 (插图修订第3版) [A History of Japan: From Stone Age to Superpower]

日本小史:从石器时代到超级强权的崛起 (插图修订第3版) [A History of Japan: From Stone Age to Superpowe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肯尼斯·韩歇尔(Kenneth G.Henshall) 著,叶渭渠 绘,李忠晋,马昕 译
图书标签:
  • 日本史
  • 历史
  • 日本文化
  • 东亚历史
  • 插图本
  • 修订版
  • 文化史
  • 社会史
  • 政治史
  • 崛起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617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490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History of Japan: From Stone Age to Superpower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269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由英国著名日本史专家肯尼斯·韩歇尔教授撰写,其日本现代文学博士的学术背景,再加上从事日本研究三十余年,能够全面讲述日本文化、文学、宗教和经济等方面,并对日本人的价值观与传统做法及其对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总结和剖析。
  本书不只单纯讲述日本从石器时代到世界强权的发展历程,更着重于检视日本造就“奇迹”外表下的不同切面:现实与理想的调节、对集体的服从、对成功与野心的使命感、在道德上对善与恶的宽容、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对强国的学习与仿效等。
  全书文笔流畅、条理清晰,每一章均可作为单独的专题来阅读,且均有综述与摘要列表。
  此书可说是研读日本史的也是很新的教材,对普通大众而言,更是一本了解日本及其历史的轻松读物。
  图文对照结合原书内容,编辑和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的叶渭渠研究员精选了大量精美而有趣的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方面,并撰写了丰富多样的图注,延伸、补充或说明作者观点,冀以更好地展现原作风采。

内容简介

  作者讲述日本从石器时代到世界强权的发展历程,检视日本历史上所造就的“奇迹”外表下的不同切面:现实与理想的调合、对集体的高度服从、道德上善恶的界限宽容、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国家使命感、善于师法强国的民族心理等。全书文笔流畅、条理清晰,每一章均可作为单独的专题来阅读,且均有综述与摘要列表。此书可说是研读日本史较佳且较新的教材,对普通大众而言,也是一本了解日本及其历史的轻松读物。

作者简介

  肯尼斯·韩歇尔(Kenneth G. Henshall),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University of Canterbury)日本研究所教授,从事日本研究三十余年。于伦敦大学亚非研究学院专攻日本文学,获一等名誉硕士学位,又在悉尼大学获日本现代文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并曾在日本多所大学担任研究员。他目前的主要工作是以跨学科研究的视角把日本介绍给更广大的读者。

  李忠晋,1951年生,台湾大学历史学学士,英国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历史学硕士,专攻日本近代史。曾任报社编译11年,目前为自由译者,从事英文、日文图书翻译。

  马昕,武汉大学英语专业硕士,曾供职于中华书局,现为自由译者及编辑。

精彩书评

  《日本小史》是继《菊与刀》之后日本研究领域较为重要的著作之一。这是一本能够吸引专家、学生和广大普通读者的非凡之作。
  ——肯·科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历史学教授

  日本具有悠久的光明、和谐、开明、壮美的历史,也有过短暂的黑暗、暴力、野蛮、脆弱的历史。这部《日本小史》,从一个西方学者的观点出发,观察和梳理了日本历史进步与反动的两重性格的演化,论说了正如日本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所说的一个“美丽的日本”和大江健三郎所说的另一个“暧昧的日本”,加上出版者紧密地结合历史进程,配上百来幅精美的图片,在读者面前理性而形象地展现了一个趋于真实的日本。
  ——叶渭渠,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原序
第三版序言
导 言 非常值得认识的历史
第一章 从石器时代至建国:神话、史前史、古代史(至710年)
第二章 朝臣与武士:古代与中世史(710—1600年)
第三章 锁国:德川时代(1600—1868年)
第四章 建立现代国家:明治时代(1868—1912年)
第五章 野心过度:太平洋战争
第六章 自灰烬中复活的长生鸟:战后的成功与挫折
第七章 前途未卜的超级强权:平成时代
结 论 给胸怀大志之强权的教训
参考文献
重要词汇
当代日本概况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导言:非常值得认识的历史
  日本对现代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日本领土不及地球陆地的1/300,然而在经济高度增长的20世纪80年代,它却具有占全球经济1/6的实力,并且是世界第三经济体。很少有家庭或办公室不依赖日本的科技产品;日本车在世界各地的公路上随处可见。尽管所谓“日本式管理”最近出现了问题,但许多西方与亚洲的经理们仍尝试用“日本方法”做事;日本外援支撑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世界各地的项目开发者寻求日本的投资;旅行社将大量出国旅行的富裕日本人作为发展对象;在西方国家的民意调查中,日本被列为人们最想观光的国家之一。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作为世界舞台的重要演员,日本缺席任何重要的国际论坛都是不可想象的。现代世界史不能不用大量篇幅来叙述日本。
  然而,在全球所有国家中,日本曾一度接近灭亡。日本是唯一受到过核武器攻击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许多敌国认为,为了全人类的安全必须消灭大和民族;甚至像美国罗斯福总统等人道主义者,似乎也认为这样的“灭种”可能对全人类是有益的。
  结果,日本人幸存了下来。日本不但没被消灭,现在还是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日本不但没有被迫混种,而且仍旧是全球最纯的单一种族国家。
  日本走上世界舞台的过程是戏剧性的。从仅仅150年前的稻田与封建诸侯之地,日本迅速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中的竞争者,成为影响世界秩序的一个军事威胁,然后在危机过后,成为经济强权国家。在许多西洋人眼中,19世纪的日本是一个充满异国风味之地:戴苦力帽的种稻农夫、洋娃娃似的艺伎、可笑的矮人对外国人的模仿。这样的形象随后转变成愚蠢效忠天皇的残酷军阀与狂热的武士士兵。战后这一形象又有了变化,无情的资本家驱使奴隶似的工人以征服世界,并且成功了。对于许多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与韩国人,从前的“倭地”不再是落后的学生。学生转而变成严厉的教师——一个邪恶的、贪婪的教师。虽然亚洲人尊敬日本的经济成就,但大多数亚洲人仍然不能原谅战前、战时日本在他们土地上的作为。
  并非所有形象都是负面的。20世纪初,日本因为战胜清朝与俄国受到西方国家尊敬,并被某些列强视为盟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日本因为迅速从废墟中重建国家受到世人的钦佩。“经济奇迹”很快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学者研究日本教育制度、政治组织,尤其是企业管理方法,试图找出日本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亚洲人眼中,一方面,日本的形象是战时的强奸、抢掠及谋杀;另一方面,人们也承认,从获得世人尊敬的角度来看,日本至少已把亚洲放在地图上了,这改变了西方的傲慢态度。许多亚洲国家公开以日本经济为榜样加以模仿,尽管其中有些陷阱。有些国家,尤其是马来西亚,则极力推崇日本。
  即使由于经济衰退与管理方法的缺陷,世纪之交的日本已略微失势,然而很明显,日本目前的形象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本质上仍然是经济的,尽管最近几年它也自称是技术和文化大国。事实上,日本牺牲生活品质及其他方面,把焦点放在经济增长上,长久以来受到世人的批评。但是,沉迷于经济事务的形象至少比穷兵黩武的形象要来得好。
  要了解日本如何成为经济大国,只检视其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当然,这也是必要的,因此本书以适当的篇幅加以叙述。然而,日本战后致力于成为经济霸权与日本战前努力达成军事霸权不能分开,也不能与19世纪“明治维新”努力实现现代化并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一事分开,甚至不能与古代日本希望被视为文明国家的野心分开。我们必须从广泛角度来考虑日本的历史进程。
  国家的历史进程大多基于机遇与形势。古代中国人与朝鲜人未认真看待日本,因而没联合起来占领日本,13世纪的蒙古军队入侵日本列岛失败,这些对日本来说应该是比较走运的。16世纪,日本又再度碰到好运,当时的欧洲列强对开发新大陆比对日本更有兴趣,这多赖于哥伦布的发现。同样,19世纪的西方强权对瓜分中国比侵扰日本更有兴趣。而且,假如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决定对日本施加较多惩罚性、较少建设性的措施,日本将无力阻挠。在这些转折点中,日本都有可能碰到厄运,从而产生不同的历史。
  但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也归因于它如何应对形势——如何抓住机会为自己制造好运。至少以日本的个案来说,这些应对策略是基于那些在日本历史中有深厚根源的价值观与习惯。对这些价值观与习惯没有充分理解的话,我们将无法彻底了解日本如何崛起成为现代强权国家。我们必须从头开始追溯日本的发展,并注意到这些价值观与习惯反复出现的连续性。
  在日本历史发展的道路上有很多令人惊诧的东西。例如,日本有世界各地发现的古陶器中最古老的。另一方面,尽管日本人食米,日本却是亚洲民族中最晚种稻的。中古武士并不像近代武士那样为主人效忠战斗至死。18世纪,日本有世界最大的城市,有全球识字率最高的国民。19世纪,日本并非如人们所相信的那样只是追随西方而已,他们也忙着撷取传统的精华。20世纪,珍珠港并不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最先攻击的对象,美国也不是第一个受害者。虽然麦克阿瑟在占领日本期间有巨大影响力,实际上设计战后日本的不是他,而是鲜为人知的国务院企划官们,特别是休·波顿(Hugh Borton)。他是谁?
  除了这些,还有神秘故事及其导致的论争。两千多年前入侵日本列岛的弥生人究竟是谁?他们来自何处?来了多少人?为什么来? 3世纪时神秘的卑弥呼女王是谁?她的邪马台国位于何地?邪马台(Yamatai)和后来日本人自称的大和(Yamato)是否一样?日本人为什么欣然接受17世纪葡萄牙人介绍的火器,而对此300年前蒙古军队攻击日本时所使用的火药不感兴趣?日本偷袭珍珠港,意外的程度有多大?日本当时研发原子弹,离成功还有多远?裕仁天皇如何看待战罪?
  日本历史包罗万象。它是冒险故事,即使仅是单纯的事件叙述也能令读者醉心。它是神秘故事,有许多有趣的问题尚未获得完全的解答。这是一本给日本人自己和全世界使用的教科书。
  ……

前言/序言

  本书的主要目标是叙述日本的故事。这些故事必须从头说起,必须用平衡的、全面的方式叙述,不可造成混乱;必须以一种方法让日本史可以为人所理解,但又不至于简率或肤浅。许多有关日本史的著作在性质上是属于百科全书式的,有太多细节,难以见其整体倾向;有些日本史著作倾向于将焦点放在一个主题上,省略了能够平衡观点的背景;而有些日本史著作则倾向于从近代史开始叙述,略去了重要的中古史背景。
  这些书都有它们各自的优点,但易于让非日本史专家的普通人感觉气馁。在今天这个时代,当这么多人对日本,尤其是对日本如何成为经济强权感兴趣时,这样的情况似乎是可惜的。一般读者、学生及其他专业领域的学者们,应该都能够较容易地获得有趣的、有教育意义的日本史知识。
  因此,易读成为撰写本书的主要考量;另一个相关的考量是鼓励读者研究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基于这些理由,我特意将使用的资料限制于英文资料,而我特意常常提供参考资料,让那些对某主题有兴趣的读者能继续研究。他们就是不懂日文也能这样做。
  我本身的日本史知识是多年来透过日文和英文资料建立起来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花费十年左右的时间来学习阅读日文。大约三十年前我开始学日文时,无法阅读日文乃是获取有关日本的任何权威性知识的一大障碍。目前,这种形势已不复如此。现在,有关日本的英文书非常多,不仅有原本就以英文撰写的书,也包括几乎每一种重要的日文作品的英文译本。因此,对日本有详细的了解是完全可能的。本书的目标之一乃是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至这些丰富的英文资料上。事实上,英文资料这么多,我无法一一列举。
  日本历史非常迷人,有奇遇、神秘、阴谋,以及争议等成分,而这些都包含在本书中。了解日本史中目前仍然模糊、没有定论的领域和事件,对所有读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即使不是学院中人。
  许多读者对日本如何成为经济大国特别感兴趣。日本的成就是形势本身与日本对形势的反应所造成的结果,一种基于根深蒂固的价值与习俗的反应类型。我不让这些价值与习俗主导我的日本史叙述,而是在每章末尾的“综述”中列出这些,以示强调,并以这些作为主题撰写各章的结论。
  各章末尾的“综述”旨在协助读者理解。日本的历史很长,内容丰富,值得时常停下来回顾,尝试分辨出重要趋向与事件。我们愈是了解日本史,我们得到的愈多,因为这是非常值得认识的历史。
  第三版序言
  2004年本书第二版问世后,日本出现了很多新情况,还出现了很多有关日本早期历史的新的学术发现。
  日本近年来的新情况包括:2008年,官方正式认可阿伊努人为日本的原住民;2009年,日本民主党击败自由民主党;2008—2009年,尽管遭遇世界经济衰退,面临高额国债,但日本的经济复苏了;首相快速更迭,事实上是年年更迭,从2006年9月小泉纯一郎辞职到2011年10月,共有6位首相上任;2009年,自卫队在索马里部署人员,引起争议;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以及受损核反应堆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近年来的学术研究还发现了一些有关日本早期历史的新信息。例如,基因研究弄清了日本人的起源;更多有关早期日本和朝鲜半岛之间联系的细节信息涌现出来;海洋考古明确揭示了1281年忽必烈侵日舰队覆灭的主要原因;还有更多的证据显示享有盛名的武士们实际上并不具备战斗至死的特质,等等。
  在结构上,我对第六章(第二版)第五节“前途未卜的超级强权:平成时代”进行了扩充,改编成第七章,分为三节,讲述全球化时代中日本的经济、政治以及大众生活和社会。
  我在第七章中引用了更多的统计数据,因为我认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如实记录社会结构、人口趋势等量化数据是非常重要的。我特别引用了不少国际指数,比如与生活质量、政府透明度等相关的指数。这可以让我们对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有些许了解。
  我很高兴这本关于日本历史的拙作能够出版第三版。本书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从中文到爱沙尼亚语——不过奇怪的是,还没有日文译本。本书被推荐作为大学课本,也被推荐给了广大普通读者。对于译者和所有正面评价我深表感谢,所幸正面评价远远超过负面评价。
  最后,我希望日本能够迅速从2011年3月11日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尽管“迅速”这个词可能要以“年”为单位进行度量。我为灾难中丧生的人、被毁坏的家园以及珍贵之物表示哀悼,这些会成为幸存者生命的一部分。这样一场恐怖的灾难是难以想象的——只看图片是不够的,你必须亲身经历才会知道。在基督城,我们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两次强烈地震(2010年9月4日和2011年2月22日),在第二次地震中,犬子侥幸从大楼摇摇欲坠的天花板下逃生。在被压得支离破碎的尸体中寻找自己的孩子是任何父母都不愿意做的事情。然而,这样的经历仍无法与日本人民承受的苦难相提并论。
  肯尼斯·韩歇尔
  新西兰基督城
  2011年10月

《探寻未知世界:地理、文明与人类探索的史诗》 一本宏大叙事,深入剖析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人类文明的演进,聚焦于早期人类的迁徙、古代帝国的兴衰,以及现代探索精神的起源。 --- 第一部分:地球的骨架与生命的摇篮 本书首先将视角投向地球的形成及其早期地质活动,着重探讨构造板块运动、气候变迁如何为生命的出现和多样化奠定了物理基础。我们深入考察了被称为“生命摇篮”的特定地理区域——无论是东非大裂谷的独特构造,还是早期海洋化学的复杂过程——这些环境要素如何共同作用,催生了最早的原核生物,直至复杂的真核生物的诞生。 板块构造与早期生命栖息地的形成: 我们详细描述了大陆漂移理论(Pangaea的形成与解体)如何影响了全球洋流和大气环流模式,进而深刻地作用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进化压力。不同时期的气候带(如冰室期与温室期)的交替,被视为驱动物种适应性变革的关键外部力量。 地理决定论的早期体现: 考察了早期人类祖先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生存策略。例如,山脉的阻隔如何形成隔离的种群,河流的冲积平原如何成为早期农业文明的温床。这一部分强调了水资源的可获得性、土壤肥力以及自然屏障对早期人类行为模式(如狩猎采集的周期性、工具技术的迭代)的决定性影响。 --- 第二部分:文明的地理学:河流、高地与贸易路线 本卷聚焦于人类定居点形成后的地理约束与机遇,系统分析了古代世界主要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印度河谷、黄河流域)兴起的共同地理模式,并对比了它们各自面临的独特挑战。 大河文明的兴衰逻辑: 详细剖析了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印度河以及黄河等“文明之母”的特性。洪水周期、泥沙淤积、灌溉系统的工程学需求,以及对水资源控制权的争夺,构成了这些早期国家政治结构和官僚体系的物质基础。我们通过古代水利工程遗址的分析,展示了环境管理能力如何直接转化为政治权力。 山脉与海洋的隔绝与连接: 探讨了高耸的山脉(如赫梯人居住的安纳托利亚高原,或安第斯山脉)在早期如何既是防御的屏障,也是特定资源(如矿物、稀有木材)的唯一来源地。同时,我们考察了海洋贸易的早期萌芽,例如腓尼基人的航海活动,他们如何利用地中海的群岛和季风系统,打破了内陆文明的地理桎梏,开启了跨区域的物质与思想交流。 早期帝国的扩张与地理极限: 分析了亚历山大大帝的帝国、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以及罗马帝国的扩张模式。这些帝国的地理边界往往不是随机划定的,而是与可行的军事补给线、道路网络的承载能力,以及帝国核心区域与边疆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紧密相关。地理障碍(如撒哈拉沙漠或广阔的森林)往往是帝国扩张最终停滞的无形之墙。 --- 第三部分:交流、冲突与地理的重塑 本部分着眼于全球联系的加强,探讨了跨大陆的交流系统如何重塑了人类文明的地理版图,以及技术进步如何不断挑战既有的地理限制。 丝绸之路与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 深入研究了连接东亚、中亚、南亚与地中海世界的贸易网络。重点分析了绿洲城市(如撒马尔罕、敦煌)的兴衰,这些城市的存在完全依赖于特定地理走廊的畅通性。同时,我们也考察了贸易带来的疾病传播(如黑死病)如何通过这些路线,以惊人的速度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扩散,造成了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剧烈变革。 新大陆的发现与世界地理的颠覆: 详细阐述了15世纪以来欧洲航海技术的发展,如何使人类得以跨越传统地理障碍(大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不仅仅是一次地理定位的修正,更是全球生态系统、物种和瘟疫的“哥伦布大交换”的起点。我们分析了新大陆上如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的地理适应性,以及他们对欧洲入侵者新式武器和疾病的脆弱性。 工业革命与地理的驯服: 探讨了蒸汽机、铁路和电报的发明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距离”的认知。铁路网的铺设,使得内陆腹地得以被整合进全球经济体系;蒸汽船则使得远洋运输不再受制于风帆,极大地压缩了全球贸易的时间成本。这些技术进步,实际上是人类运用科学知识来系统性地“克服”地理限制的伟大实践。 --- 第四部分:现代世界的地理动力学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转向近现代,探讨地缘政治、资源分配以及环境挑战如何定义当代的全球格局。 地缘政治理论的地理基础: 系统梳理了经典地缘政治学派(如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的核心观点,并以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为例,分析了关键地理区域(如欧洲的平原、中东的油田、重要的海峡与运河)的战略价值。地理位置不再仅仅是资源的所在地,更是权力博弈的舞台。 能源地图与全球化的新依赖: 详细分析了石油、天然气和稀土等关键资源的地理分布与开采难度,以及这些资源的控制权如何成为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核心矛盾。从苏伊士运河到霍尔木兹海峡,这些狭窄的地理节点如何成为牵动全球经济命脉的“咽喉”。 人类世的挑战与地理的未来: 最终,本书探讨了当代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淡水资源短缺。这些全球性环境问题不再是地方性的灾害,而是人类集体行为对全球地理系统的反馈。未来的文明将如何适应或逆转这些由技术进步本身所带来的地理重塑,成为本书留给读者的深刻思考。 --- 《探寻未知世界》 是一部跨越数百万年的史诗,它拒绝将历史视为孤立的事件序列,而是将其置于坚实而永恒的地理背景之下,揭示了从古老的河床到现代的全球供应链,地理环境如何始终是塑造人类命运的最根本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地缘政治和全球格局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构建日本“崛起”叙事的过程中,处理得尤为高明。它并非孤立地看待日本的发展,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亚洲乃至世界历史的坐标系中进行审视。这种跨区域的比较和分析,为理解日本如何从区域性岛国,逐步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强权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背景支撑。书中对于特定历史节点上,日本如何吸纳、消化和改造外部影响的机制探讨,细致入微,充满了方法论上的启发。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在试图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这种发展模式对当今世界意味着什么”。这种着眼于未来的历史解读,让这部作品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历史回顾。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引人入胜,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宏大的历史脉络与生动的细节交织在一起。从早期文明的模糊轮廓,到中古时期贵族间的权力斗争,再到近代的剧变,每一个篇章的过渡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感觉不是在读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在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向导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特别是在描述德川幕府的建立与巩固那一段,文字的张力十足,将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刻画得淋漓尽致,那种大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却又不会让人迷失在人名地物的洪流之中。这种高超的平衡感,使得即便是对日本历史了解不多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主干,建立起清晰的时间认知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事件时的那种克制与洞察力,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呈现出多种可能的解读角度,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思考的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就像一个层层剥开的洋葱,你以为已经触及核心,却发现下面还有更深层次的肌理等待你去探索。特别是对于不同历史阶段之间的连贯性处理,可以说是做到了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作者并没有生硬地用时间节点切割历史,而是通过反复出现的文化主题、经济模式或权力结构,构建了一条清晰的、贯穿始终的主线。这种结构上的连贯性,极大地帮助读者消化了跨越数千年的庞大信息量。我感受到的与其说是一堆孤立的史实,不如说是一部逻辑自洽的、关于“日本性”如何形成与强化的长篇叙事诗。这种严谨而不失流畅的架构,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这门学科深厚的掌控力。

评分

阅读体验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文化和社会变迁的细腻捕捉。历史远不止是朝代更迭和战争胜负,它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这本书在阐述技术进步或对外交流对日本社会结构产生的影响时,展现出极强的洞察力。比如,书中对某一关键时期审美观念转变的探讨,是如何与新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动态相互作用的,那段论述逻辑严密,论据扎实,读来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它没有停留在对艺术品或文学作品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文化符号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这种将“硬核”政治史与“软性”文化史完美融合的处理方式,使得整部作品立体而丰满,它成功地描绘了一个鲜活的、不断呼吸和演变的民族形象,而不是一个静止的、被标签化的历史客体。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古朴中带着现代的锐气。我尤其赞赏它在宏观把握历史大趋势的同时,没有放弃对关键人物及其决策的深入剖析。书中对几次重大历史转折点的描绘,尤其是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笔触极其精准,充满了历史的戏剧张力。作者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词汇去概括一个时代的精神内核,那种用词的精准度和力量感,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它不是那种轻描淡写的概述,而是有力的、甚至带有批判性的审视,展现出一种严肃的治学态度。这种文字的力量,使得即便是那些略显沉重的历史篇章,也保持着极高的可读性,完全没有学术著作常见的晦涩难懂。

评分

包装很好,内容也该不错。是个经典之作,运送非常快

评分

图书节买了很多书慢慢看,价格很好

评分

正版图书,价格优惠,送货及时

评分

保质期:36个月 

评分

书已收到,京东物流极快!头一天下的单,基本上第二天就能收到。而且在京东买书质量和售后都有保障,价格也比书店便宜不少,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上京东买书的原因。

评分

包装很好,内容也该不错。是个经典之作,运送非常快

评分

对日本历史感兴趣,马上要去日本。 拿到就看了小半,简明扼要,不错

评分

想要了解一下日本历史,随便挑了一本看看。

评分

不错,一如既往的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